十一、叁惡趣苦
158. 我們後世除惡趣無處可去,理由何在?
159. 地獄大致分幾種?
160. 大有情地獄,其處所及受苦情狀雲何?壽量雲何?
161. 分別舉例說明能感黑繩地獄、衆合地獄、大號叫地獄、無間地獄之業因雲何?
162. 近邊地獄有幾種?處所何在?受苦情狀雲何?
163. 寒冷地獄,其處所及受苦情狀雲何?壽量雲何?
164. 能感寒冷地獄之業因雲何?
165. 獨一地獄處所何在?試舉一例說明其間受苦情狀?
166. 我們應如何思維餓鬼共有的痛苦?
167. 餓鬼別苦中,雲何具外障、具內障及具喉結?
168. 投生餓鬼道之業因雲何?
169. 畜生總苦雲何?感生畜生之業因雲何?
170. 觀惡趣苦,應生何種感覺堪稱真切?
171. 念惡趣苦圓滿的標准雲何?
十二、皈依——入聖教之門
172. 清淨的皈依須具何種條件?
173. 下士、中士和上士的皈依之因各雲何?
174. 應擇何等作皈依境?其理雲何?
175. 要救離所有輪回及惡趣苦,必須叁寶全備,爲何?
176. 佛之身語意及事業四種功德各雲何?
177. 雲何法功德?
178. 雲何僧功德?
179. 佛、法、僧之體性差別雲何?對叁者之信解差別雲何?
180. 有人雲:一切有情皆諸佛所化之機,苯教中亦有諸佛菩薩化身,故修苯教有益無害,然否?
181. 雲何普通皈依、殊勝皈依?
182. 皈依利益有幾?
183. 雲何皈依個別學處?
184. 雲何皈依共同學處?
十叁、深信業果——一切安樂之本
185. 修皈依“體驗引導”,具體修法雲何?
186. 對于業果起深忍信,其重要性雲何?
187. 業決定是否同于宿命論?爲何?
188. 業增長廣大是否于因果不相稱?爲何?
189. 爲何說業果的道理比空性更微細難測?
190. 在修“業決定”、“增長廣大”、“未造不遇”、“已造不失”四種業果總相之理後,于善惡業取舍各應獲得何種決定?
191. 試從事、想、動機、煩惱、加行、究竟等方面分析十不善業?
192. 十不善業輕重差別之因素雲何?
193. 十不善業所感異熟果、等流果與增上果各各雲何?
194. 舉例說明如何使白業道圓滿?
195. 具力業門有幾?
196. 受未受戒二者作善作惡有何差別?未造善惡時有何差別?
197. 雲何“性罪”?“遮罪”?二者差別雲何?
198. “還淨法”與“四力對治”對于忏罪各各有何必要?
199. 雲何“能引業”?“能滿業”?
200. 雲何“決定受業”?“不決定受業”?
201. 八種異熟功德謂何?其因雲何?
202. 思業果已該如何行?
203. 四力忏悔中之四力各各雲何?
十四、思輪回苦
204. “解脫”何義?“輪回”的本意雲何?
205. 發起求解脫心的方法有幾種?
206. 雲何思惟輪回總苦?
207. 雲何思惟生苦?
208. 雲何思惟老苦?
209. “該病者病,該死者死”,如何理解?
210. “上流爲心苦,平庸從身生,二苦日日中,能壞此世間”,如何理解?
211. 爲何說苦的真正由來不是因住所、友伴等外在條件造成的?苦的究竟根源是何?
212. 雲何思惟非天苦?
213. 雲何思惟天苦?
214. “無論生在何處,本質都是痛苦,只不過受苦的形式有所改變而已”,試以自己切身生活說明。
215. 何謂“周遍行苦”?
216. 何謂“取蘊”?
217. 爲什麼說“在沒有對周遍行苦發起厭離之前,不可能真正做到厭離輪回”?
十五、思惟苦因與抉擇解脫道性
218. 何謂出離心?
219. 出離心在上、中士道中處于何種地位?
220. 造成輪回的根本是什麼?
221. 煩惱總相雲何?
222. 略述六種根本煩惱之行相及對治方法。
223. 煩惱生起之次第雲何?
224. 爲何必須通達無我慧?
225. 煩惱之因有哪幾種?當下我們應該如何與煩惱鬥?
226. 煩惱有何過患?爲何說煩惱是最凶惡的敵人?
227. 業分幾種?
228. 雲何福業、非福業與不動業?
229. 雲何死緣、死心?
230. 臨終助念有何必要?親友圍繞悲號啼泣于亡者有益否?
231. 雲何“解支節”?
232. 中有之形狀、顔色、壽量各各雲何?
233. 雲何因位識、果位識?
234. 愛有幾種?受具何緣方能生愛?
235. 雲何欲取、見取、戒禁取及我語取?
236. 雲何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
237. 十二支緣起如何在二世中圓滿?
238. 十二支緣起如何歸納爲叁重緣起?
239. 增上叁學叁者關系雲何?
240. 持戒有何功德?犯戒有何過患?
241. 如何關閉犯戒之門?
242. 犯罪後應如何忏除?
十六、發菩提心利益
243. 爲何我們一旦對出離心有了體驗,即應決定趣入大乘?
244. 是否進入大乘之門,取決于什麼?
245. 爲何須以菩提心作爲修持的中心?
246. 發菩提心的力量能令大地震動,爲何?
247. “人人都有本尊可修,人人都有密咒可念,這都是因爲沒人有可供思惟的正法!”祖師爲何發此感歎?
248. 爲何諸佛也要恭敬菩薩?
249. 發菩提心積集資糧之殊勝功用雲何?
250. 發菩提心速淨罪障之殊勝功用雲何?
251. 發菩提心者,魔祟障難爲何不能侵害?
252. 圓滿二種資糧主要靠何?
253. 爲何稱菩提心是一切法心要中的心要,一切衆生安樂的根本?
254. 修菩提心兩派傳承雲何?
255. 何謂七因果?
256. 如何修平等舍?
十七、七重因果與修心七義之一
257. 雲何可知一切有情都做過我們的母親?
258. 雲何可知每一有情都曾無數次做過我們的母親?
259. 若如前修仍不生體驗,帕繃喀大師對修“知母”有何殊勝教授?
260. “知母”在相續中生起之標准雲何?
261. 母親對己有何深恩?
262. 報恩的真實內涵雲何?對怨家仇敵是否要報恩?
263. 修“悅意慈”有何利益?
264. 如何修大悲心?大悲心在相續中生起之標准雲何?
265. 何謂“增上意樂”?
266. 何謂“合格圓滿的發心”?菩提心在相續中真正生起之量雲何?
267. 自他相換修法之傳承雲何?
268. 自他平等與平等舍心有何差別?
269. 我愛執之過患雲何?
270. 他愛執之利益雲何?
271. 爲何說有情勝過如意寶?
十八、修心七義之二
272. 自他相換之內涵雲何?
273. 修取舍法時,取什麼?舍什麼?
274. 如何修取舍法?
275. 轉惡緣爲菩提道之方法有幾?
276. 雲何“以行轉變”?
277. 雲何“以見轉變”?
十九、修心七義之叁
278. 兩種修菩提心教授合一修法共有十一種所緣類,哪十一類?
279. 如何正確對待逆境?
280. 雲何“以加行轉變”?
281. 一生修持之總綱須具五力,哪五種力?
282. 雲何“牽引力”?
283. 雲何“白法種子力”?
284. 雲何“串習力”?
285. 雲何“對治力”?
286. 雲何“發願力”?
287. 修心遷識法中,臨終五力之內涵雲何?
288. 爲何修心遷識法是遷識法中最深奧的?
289. 修心純熟之標准雲何?
290. “常學叁總義”,叁總義指何?
291. 爲何“莫思他人事”?
292. 雲何“一貫衆瑜伽”?
293. “勤學叁難事”哪叁種?自己如何學?
294. 修心與自相續要做到“徹骨透石”,自己是如何做的?
二十、六度總說
295. 六度中方便與智慧二分雲何?
296. 布施之體性雲何?又分幾種?
297. 雲何稱“布施波羅密多”?
298. 若不能舍當如何觀想?
299. 爲令布施不爲過失所染,《集學論》所示四法雲何?
300. 持戒體性雲何?雲何稱持戒波羅密多?
301. 雲何律儀戒?
302. 饒益有情之方式有哪幾種?
303. 忍之體性雲何?又分幾種?
304. 瞋恚之過患雲何?
305. 雲何不應降伏敵人而要調伏瞋心?
306. 對害我者不應發怒之理由有哪些?
307. 對苦之正確態度雲何?
308. 雲何定解法忍?
309. 精進之體性雲何?又分幾種?
310. 精進之障礙有幾?各各如何對治?
311. 雲何“披甲精進”?
附注:第二十一天以後不作要求,有余力者可以自學。
《掌中解脫》(上)測試題
(第一天——第十一天)
一 名相解釋:
道次第四種殊勝、叁大別法 叁主要道
六加行法 以果爲道發心法 觀察修
奉獻七支 善知識十種功德、弟子五種德相
斷器叁過、依六種想 叁重薩埵 四力忏悔
八有暇、十圓滿 舍棄現世與四依止
二 簡答題:
1. 關于所修之法,須具何種要素?
2. 觀想資糧田諸尊時,應具哪些要點:
3. 視師如佛,應如何修?
4. 暇滿人身極其難得,何以知之?
5. 應如何思惟叁惡趣苦?
叁 演講:談談自己學習後的心得體會,題目自擬,字數不少于1000字。
《掌中解脫》(下)測試題
(第十二天——第二十天)
一 名相解釋:
殊勝皈依 性罪、遮罪 四力忏悔
輪回 取蘊 周遍行苦 根本煩惱
自他平等 臨終五力 舍、護、淨、增
菩提心 輪回總苦
二 簡答題:
1. 爲獲皈依利益,自己是如何淨修皈依的?
2. 如何對業果生起深忍信?(最好結合自身實際來談)
3. 應該怎樣跟煩惱鬥?
4. 如何真正做到厭離輪回?
5. 如何轉惡緣爲菩提道?
叁 演講:談談自己學《掌中解脫》後的心得體會,題目自擬,字數不少于1000字。
《《掌中解脫》思考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