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掌中解脱》思考题▪P2

  ..续本文上一页

  十一、三恶趣苦

  158. 我们后世除恶趣无处可去,理由何在?

  159. 地狱大致分几种?

  160. 大有情地狱,其处所及受苦情状云何?寿量云何?

  161. 分别举例说明能感黑绳地狱、众合地狱、大号叫地狱、无间地狱之业因云何?

  162. 近边地狱有几种?处所何在?受苦情状云何?

  163. 寒冷地狱,其处所及受苦情状云何?寿量云何?

  164. 能感寒冷地狱之业因云何?

  165. 独一地狱处所何在?试举一例说明其间受苦情状?

  166. 我们应如何思维饿鬼共有的痛苦?

  167. 饿鬼别苦中,云何具外障、具内障及具喉结?

  168. 投生饿鬼道之业因云何?

  169. 畜生总苦云何?感生畜生之业因云何?

  170. 观恶趣苦,应生何种感觉堪称真切?

  171. 念恶趣苦圆满的标准云何?

  

  十二、皈依——入圣教之门

  172. 清净的皈依须具何种条件?

  173. 下士、中士和上士的皈依之因各云何?

  174. 应择何等作皈依境?其理云何?

  175. 要救离所有轮回及恶趣苦,必须三宝全备,为何?

  176. 佛之身语意及事业四种功德各云何?

  177. 云何法功德?

  178. 云何僧功德?

  179. 佛、法、僧之体性差别云何?对三者之信解差别云何?

  180. 有人云:一切有情皆诸佛所化之机,苯教中亦有诸佛菩萨化身,故修苯教有益无害,然否?

  181. 云何普通皈依、殊胜皈依?

  182. 皈依利益有几?

  183. 云何皈依个别学处?

  184. 云何皈依共同学处?

  

  十三、深信业果——一切安乐之本

  185. 修皈依“体验引导”,具体修法云何?

  186. 对于业果起深忍信,其重要性云何?

  187. 业决定是否同于宿命论?为何?

  188. 业增长广大是否于因果不相称?为何?

  189. 为何说业果的道理比空性更微细难测?

  190. 在修“业决定”、“增长广大”、“未造不遇”、“已造不失”四种业果总相之理后,于善恶业取舍各应获得何种决定?

  191. 试从事、想、动机、烦恼、加行、究竟等方面分析十不善业?

  192. 十不善业轻重差别之因素云何?

  193. 十不善业所感异熟果、等流果与增上果各各云何?

  194. 举例说明如何使白业道圆满?

  195. 具力业门有几?

  196. 受未受戒二者作善作恶有何差别?未造善恶时有何差别?

  197. 云何“性罪”?“遮罪”?二者差别云何?

  198. “还净法”与“四力对治”对于忏罪各各有何必要?

  199. 云何“能引业”?“能满业”?

  200. 云何“决定受业”?“不决定受业”?

  201. 八种异熟功德谓何?其因云何?

  202. 思业果已该如何行?

  203. 四力忏悔中之四力各各云何?

  

  十四、思轮回苦

  204. “解脱”何义?“轮回”的本意云何?

  205. 发起求解脱心的方法有几种?

  206. 云何思惟轮回总苦?

  207. 云何思惟生苦?

  208. 云何思惟老苦?

  209. “该病者病,该死者死”,如何理解?

  210. “上流为心苦,平庸从身生,二苦日日中,能坏此世间”,如何理解?

  211. 为何说苦的真正由来不是因住所、友伴等外在条件造成的?苦的究竟根源是何?

  212. 云何思惟非天苦?

  213. 云何思惟天苦?

  214. “无论生在何处,本质都是痛苦,只不过受苦的形式有所改变而已”,试以自己切身生活说明。

  215. 何谓“周遍行苦”?

  216. 何谓“取蕴”?

  217. 为什么说“在没有对周遍行苦发起厌离之前,不可能真正做到厌离轮回”?

  

  十五、思惟苦因与抉择解脱道性

  218. 何谓出离心?

  219. 出离心在上、中士道中处于何种地位?

  220. 造成轮回的根本是什么?

  221. 烦恼总相云何?

  222. 略述六种根本烦恼之行相及对治方法。

  223. 烦恼生起之次第云何?

  224. 为何必须通达无我慧?

  225. 烦恼之因有哪几种?当下我们应该如何与烦恼斗?

  226. 烦恼有何过患?为何说烦恼是最凶恶的敌人?

  227. 业分几种?

  228. 云何福业、非福业与不动业?

  229. 云何死缘、死心?

  230. 临终助念有何必要?亲友围绕悲号啼泣于亡者有益否?

  231. 云何“解支节”?

  232. 中有之形状、颜色、寿量各各云何?

  233. 云何因位识、果位识?

  234. 爱有几种?受具何缘方能生爱?

  235. 云何欲取、见取、戒禁取及我语取?

  236. 云何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

  237. 十二支缘起如何在二世中圆满?

  238. 十二支缘起如何归纳为三重缘起?

  239. 增上三学三者关系云何?

  240. 持戒有何功德?犯戒有何过患?

  241. 如何关闭犯戒之门?

  242. 犯罪后应如何忏除?

  

  十六、发菩提心利益

  243. 为何我们一旦对出离心有了体验,即应决定趣入大乘?

  244. 是否进入大乘之门,取决于什么?

  245. 为何须以菩提心作为修持的中心?

  246. 发菩提心的力量能令大地震动,为何?

  247. “人人都有本尊可修,人人都有密咒可念,这都是因为没人有可供思惟的正法!”祖师为何发此感叹?

  248. 为何诸佛也要恭敬菩萨?

  249. 发菩提心积集资粮之殊胜功用云何?

  250. 发菩提心速净罪障之殊胜功用云何?

  251. 发菩提心者,魔祟障难为何不能侵害?

  252. 圆满二种资粮主要靠何?

  253. 为何称菩提心是一切法心要中的心要,一切众生安乐的根本?

  254. 修菩提心两派传承云何?

  255. 何谓七因果?

  256. 如何修平等舍?

  

  十七、七重因果与修心七义之一

  257. 云何可知一切有情都做过我们的母亲?

  258. 云何可知每一有情都曾无数次做过我们的母亲?

  259. 若如前修仍不生体验,帕绷喀大师对修“知母”有何殊胜教授?

  260. “知母”在相续中生起之标准云何?

  261. 母亲对己有何深恩?

  262. 报恩的真实内涵云何?对怨家仇敌是否要报恩?

  263. 修“悦意慈”有何利益?

  264. 如何修大悲心?大悲心在相续中生起之标准云何?

  265. 何谓“增上意乐”?

  266. 何谓“合格圆满的发心”?菩提心在相续中真正生起之量云何?

  267. 自他相换修法之传承云何?

  268. 自他平等与平等舍心有何差别?

  269. 我爱执之过患云何?

  270. 他爱执之利益云何?

  271. 为何说有情胜过如意宝?

  

  十八、修心七义之二

  272. 自他相换之内涵云何?

  273. 修取舍法时,取什么?舍什么?

  274. 如何修取舍法?

  275. 转恶缘为菩提道之方法有几?

  276. 云何“以行转变”?

  277. 云何“以见转变”?

  

  十九、修心七义之三

  278. 两种修菩提心教授合一修法共有十一种所缘类,哪十一类?

  279. 如何正确对待逆境?

  280. 云何“以加行转变”?

  281. 一生修持之总纲须具五力,哪五种力?

  282. 云何“牵引力”?

  283. 云何“白法种子力”?

  284. 云何“串习力”?

  285. 云何“对治力”?

  286. 云何“发愿力”?

  287. 修心迁识法中,临终五力之内涵云何?

  288. 为何修心迁识法是迁识法中最深奥的?

  289. 修心纯熟之标准云何?

  290. “常学三总义”,三总义指何?

  291. 为何“莫思他人事”?

  292. 云何“一贯众瑜伽”?

  293. “勤学三难事”哪三种?自己如何学?

  294. 修心与自相续要做到“彻骨透石”,自己是如何做的?

  

  二十、六度总说

  295. 六度中方便与智慧二分云何?

  296. 布施之体性云何?又分几种?

  297. 云何称“布施波罗密多”?

  298. 若不能舍当如何观想?

  299. 为令布施不为过失所染,《集学论》所示四法云何?

  300. 持戒体性云何?云何称持戒波罗密多?

  301. 云何律仪戒?

  302. 饶益有情之方式有哪几种?

  303. 忍之体性云何?又分几种?

  304. 瞋恚之过患云何?

  305. 云何不应降伏敌人而要调伏瞋心?

  306. 对害我者不应发怒之理由有哪些?

  307. 对苦之正确态度云何?

  308. 云何定解法忍?

  309. 精进之体性云何?又分几种?

  310. 精进之障碍有几?各各如何对治?

  311. 云何“披甲精进”?

  

  

  

  

  附注:第二十一天以后不作要求,有余力者可以自学。

  

  

  《掌中解脱》(上)测试题

  (第一天——第十一天)

  一 名相解释:

  道次第四种殊胜、三大别法 三主要道

  六加行法 以果为道发心法 观察修

  奉献七支 善知识十种功德、弟子五种德相

  断器三过、依六种想 三重萨埵 四力忏悔

   八有暇、十圆满 舍弃现世与四依止

  

  二 简答题:

  1. 关于所修之法,须具何种要素?

  2. 观想资粮田诸尊时,应具哪些要点:

  3. 视师如佛,应如何修?

  4. 暇满人身极其难得,何以知之?

  5. 应如何思惟三恶趣苦?

  

  三 演讲:谈谈自己学习后的心得体会,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1000字。

  

  

  《掌中解脱》(下)测试题

  (第十二天——第二十天)

  一 名相解释:

   殊胜皈依 性罪、遮罪 四力忏悔

  轮回 取蕴 周遍行苦 根本烦恼

  自他平等 临终五力 舍、护、净、增

  菩提心 轮回总苦

  

  二 简答题:

  1. 为获皈依利益,自己是如何净修皈依的?

  2. 如何对业果生起深忍信?(最好结合自身实际来谈)

  3. 应该怎样跟烦恼斗?

  4. 如何真正做到厌离轮回?

  5. 如何转恶缘为菩提道?

  

  三 演讲:谈谈自己学《掌中解脱》后的心得体会,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1000字。

  

  

《《掌中解脱》思考题》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