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解脱》思考题
一、纠正动机与观察所修之法
1. 暇满人身有何大义?应当如何珍惜?
2. 此处不正动机谓何?应当如何纠正?
3. 业力大小与何有关?为何我们多半会堕恶趣?
4. 对后世将生何处,为何不依神通打卦等?应当依何获得决定?
5. 皈依三宝如何使我们脱离恶趣?
6. 人天善趣为何不可保信?如何对轮回生起怖畏?
7. 如何解脱轮回?
8. 为何不应以自己解脱为满足?
9. 云何一切有情皆是我母?
10. 其作我母时代已过,为何应报其恩?云何方称超胜圆满报恩?
11. 即身成佛,我们能够做到吗?
12. 为何要学菩提道次第?学后应如何行?
13. 如何引出菩提心所缘相?
14. 即便在发愿中也包含简略但全面的“三士道次第”,其理云何?
15. 何等堪为所修之法?为何应观察所修之法?
16. 为何说“密法的甚深,也依赖于“道次第”才得以体现”?
17. 云何一切佛经都是“道次第”?
18. “道次第”之名始于何时?
19. 深、广道次第传承分合情形如何?
20. 宗喀巴大师是如何完成《道次第广论》的?为何又造《略论》?
21. 何谓“道次第八大引导”?为何须要“引导传承”?
二、阿底峡尊者生平与藏地道次第引导的起源
22. 何谓“三主要道”?
23. 云何讲“菩提道次第”必须根据科判?
24. 菩提道次第引导分几大科?
25. 阿底峡尊者其身获得之殊胜功德略举一二,就其触动自心之处谈之。
26. 阿底峡尊者赴藏前当时西藏佛教状况如何?尊者于圣教所作事业有哪些?
27. 智光叔侄迎请尊者之事迹于己有何触动?
28. 尊者为何称菩提光为“贤弟子”?
29. 噶当三派传承如何?
30. 宗大师的教法有何特色?
31. 南传派传承情况如何?
三、道次第教授的殊胜与如何听讲此法
32. 何谓“四殊胜”、“三别法”?
33. 云何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34. 大小乘是针对个别化机而说的,这种说法对吗?
35. 云何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
36. 不能将圣言现为教授有何过失?
37. 如何正确处理闻、思与修之关系?
38. 如何做到能将一切圣言现为教授?
39. “噶当”何义?
40. 将圣言现为教授的标准云何?
41. “通达一切圣言无违”与“一切圣言现为教授”,二者差别何在?
42. 何谓佛陀密意?
43. 当如何获得佛陀密意?
44. 此处“极大恶行”谓何?
45. 何谓“所诠义四殊胜”?
46. 云何所诠圆满?
47. 云何对“道次第”单作一次速修,亦为修习一切圣言之义?
48. 云何“易于受持”?
49. 云何“胜出余轨”?
50. 此科有何重要性?
51. 闻法有何利益?
52. 听闻无厌与念佛参禅有无矛盾?
53. 云何于法与法师发起承事?
54. 云何离三种杂染?
55. 云何不介意法师五处?
56. 何谓“器之三过”?如何断除?
57. 何谓“依六种想”?
58. 我们身患烦恼重病,云何不感到疼痛?
59. 云何于所闻之法应认真实修?
60. 何谓“教油子”?成因云何?
61. 对“道次第”变得油滑有何危害性?
62. 为何将所闻之法落实到自心上尤其重要?
63. 何谓无染法施?无染法施有何胜利?
64. 云何说法者于大师及法发起承事?
65. 应以何等意乐及加行说法?
66. 说法者应断除哪些过失?
67. 说法者走向讲法堂时,应如何观想以纠正动机?
68. 于何等境应说及不应说?
四、加行法之一
69. 为何应作打扫?
70. 打扫有何功德?
71. 小路尊者的公案对你有何启示?
72. 应如何作打扫?
73. 如何安布身、语、意所依?
74. 云何对佛像作真身想极其重要?
75. 供养的本意云何?
76. 何谓“物谄诳”?
77. “五邪命”指何?
78. 何谓动机谄诳?检查自己有此动机否?
79. 为何应端严陈设供品?
80. 为何应亲手献供?
81. 若无实物可供,应如何作?
82. “出家人应以修行供养为主”,对此你如何理解?
83. 以供水为例说明关于献供的具体方法。
84. 身具八法,哪八法?
85. 为何应作数息观?
86. 修法之始,为何纠正动机极其重要?应如何纠正动机?
87. 皈依境中,为何应观释迦牟尼佛其体性为上师?
88. 修法的主要障碍有几?
89. 大乘不共皈依,皈依之因有几?
90. 念四句皈依时,应如何观想?
91. 为何诋毁凡夫僧伽也不可以?
92. 如何修“以果为道发心”?
五、加行法之二
93. 为了迅速在相续中生起证悟,应该致力于哪些方法?
94. “资粮田”一词的训诂是何义?
95. 生起资粮田之前,应如何收摄前面所说的皈依境?
96. 莲、日、月之座垫表示何义?
97. 所观之主尊是谁?
98. “上师三重萨垛”,哪三重?
99. 观想资粮田诸尊时,应具备哪些要点?
100. 为何要沐浴圣众?
101. 普贤七支供,哪七支?
102. 曼荼罗其义云何?
六、加行法之三
103. 为何需要忏罪?
104. 忏悔有何功效?
105. 净罪程度视何而定?
106. 四力忏悔,哪四力?
107. 随喜有几种修法?各有什么功用?
108. 经云:“佛不入涅槃”,我们为何还要劝请他们不入涅槃?
109. 回向包括哪六个方面?
110. 不作回向有何过失?回向有何功德?
111. 七支作为三毒等的对治,具体如何?
112. 七支如何摄入积、净、增三事之中?
113. 外障碍、内障碍、秘密障碍各指什么?
114. 为何应视上师与本尊无别而作祈祷?
115. “修”谓何义?何谓“观察修”?何谓“止住修”?
116. 若于正法不按次第任意选修会染上何等过失?
七、依止善知识——道之根本
117. 宗大师称依止善知识法为“道之根本”,有何深义?
118. 依止善知识有何利益?
119. 亲见无量诸佛与亲近具缘上师,你如何选择?
120. “较供三世一切佛,供师一毛孔为胜”,如何理解?
121. 上师的打骂我们应如何对待?
122. 不依止、不如法依止各有何过患?
123. 何谓“恶友”?
八、意乐依止法
124. 详述大乘共道之上师应具何种德相。
125. 十种功德中五为主要,哪五种?
126. 由时运故,末法时代德相具足之上师难觅,最低限度应具何种功德?
127. 弟子应具何种德相,依止方能受益?自己应该怎样完备此德?
128. 云何修信为根本?此处之信属何种信?
129. 为何应观师为佛?
130. 上师示现凡夫相,我们能观上师是佛的原因何在?
131. 视师如佛,具体观法云何?
132. 云何“佛的加持和贤善事业,只有通过上师纔能得以实现”?
133. 诸佛菩萨以何方式利益有情?
134. 云何不应观师过失?若生观过之心,如何对治?
135. 修依止善知识法生起何种体验方够量?
136. “师恩胜佛”,其理云何?
137. 念恩生敬,应如何修?
138. 自己现在之安、乐、名是自己一手造就的,这种想法对吗?
九、加行依止法及于有暇身劝取心要
139. 加行依止法有哪三类?何者最上?
140. 师不现前,应如何修“加行依止法”?
141. 云何正念?云何正知?
142. 举例说明如何以正念正知监督自己的身口意三门?
143. 为何应该首先对暇满加以体认?
144. 何谓八有暇、十圆满?你如何体认?
145. 暇满人身有何大利?
146. 思维暇满难得方法有几种?各详述之。
147. 修习暇满、利大、难得,生起证悟之标准是何?
十、死亡无常
148. 修习暇满、利大和难得之后,应生何种欲乐便可开始三士道次第而修心?
149. 共下、中士道既是发菩提心的前行,单立上士道已足,云何别立下、中士之名?
150. 不念死亡过患有几?
151. 云何修法首先须要舍弃现世?舍弃现世意味成为乞丐吗?其真正内涵究竟是何?
152. “心极法依止”、“法极穷依止”、“穷极死依止”、“死极荒沟依止”是舍弃现世修清净法的秘诀,试详述其内涵。
153. 依种敦巴语,法与非法的界限何在?
154. 修习念死有何利益?
155. 云何依三根本、九种因修习念死?
156. 如是依三根本修习念死后,各应获得何种决定?
157. 云何修习死相?
…
《《掌中解脱》思考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