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

  俱 舍 论 颂 疏 讲 记

  

  分 别 界 品 第 一

  

  

  世亲菩萨 造论

  

  窥基大师 着疏

  

  智敏上师 讲解

  

  多宝讲寺

  

  <内部资料, 仅供参考>

  

  目 录

  

  

  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  2

  

  俱舍论颂释疏卷第一 11

  

  六门分别 20

  

  壹 明论缘起 21

  

  一 明本缘起 21

  

  迦湿弥罗结集 25

  

  造论缘起 35

  

  二 明造论意 38

  

  (一)为众生断烦恼故 39

  

  (二)欲令智者慧解深故 40

  

  (三)弘持正法令久住故   42

  

  三藏教兴皆有四意 43

  

  依婆沙有七意造论 49

  

  贰 明论宗旨 53

  

  萨婆多宗三世差别之四说 54

  

  (一)显宗 59

  

  (二)密宗 60

  

  叁 明藏所摄 61

  

  肆 翻译不同 62

  

  伍 略释品题 64

  

  六离合释 65

  

  陆 广释文义 79

  

  一 别释品名 80

  

  (一)正释品名 80

  

  (二)明品先后 80

  

  二 依文正解 85

  

  

  

  

  序分 86

  

  甲一 正明序分 86

  

  乙一 归敬序 92

  

  丙一 明佛三德 92

  

  丙二 指德归敬 99

  

  乙二 发起序 101

  

  

  

  

  甲二 随难别解 104

  

  乙一 出对法体 104

  

  丙一 明胜义对法 105

  

  丙二 明世俗对法 108

  

  乙二 释藏名 117

  

  丙一 释藏 117

  

  丙二 释名 118

  

  乙三 明说意说人 120

  

  丙一 明说论意 120

  

  丙二 明说论人 122

  

  

  

  

  

  

  

  正宗分 123

  

  分别界品第一之一 123

  

  甲一 总标纲要 123

  

  乙一 总明有漏无漏 124

  

  乙二 别明有漏无漏 125

  

  丙一 明有漏法 125

  

  丙二 明无漏法 129

  

  丁一 有为无漏 129

  

  丁二 无为无漏 130

  

  戊一 释虚空体 130

  

  戊二 释择灭 133

  

  戊三 释非择灭 136

  

  甲二 别释诸法体 140

  

  乙一 辨诸法异名 141

  

  丙一 明有为异名 141

  

  丁一 释有为名 141

  

  丁二 出有为体 142

  

  丁三 正辨异名 142

  

  丙二 明有漏异名 147

  

  乙二 正明诸法体性 151

  

  丙一 总辨体性 151

  

  丁一 正出体 152

  

  戊一 明色蕴 152

  

  已一 正立蕴 152

  

  庚一 开章 152

  

  庚二 依章别释 152

  

  辛一 释五根 152

  

  辛二 释五境 153

  

  辛三 释无表 161

  

  壬一 正明无表 161

  

  壬二 明能造大种 166

  

  癸一 实四大种 166

  

  癸二 假四大种 169

  

  变碍名色之辩难 174

  

  己二 正立处界 180

  

  戊二 明受等三蕴 180

  

  戊三 明识蕴 188

  

  己一 明识蕴 188

  

  己二 释妨难 190

  

  庚一 别立意难 190

  

  庚二 十八界不成妨 190

  

  丁二 明总摄 192

  

  丁三 显数开合 194

  

  戊一 明数合 194

  

  戊二 明数开 194

  

  丙二 别释名义 196

  

  丁一 释三法名 196

  

  丁二 释教起因 201

  

  戊一 正明蕴废立 205

  

  戊二 明蕴不摄无为 206

  

  丁四 明名次第  209

  

  戊一 蕴次第 209

  

  戊二 处界次第 215

  

  己一 约境明次第 216

  

  己二 约处明次第 218

  

  丁五 明名废立 219

  

  丁六 明摄异名 221

  

  戊一 略摄法蕴 221

  

  己一 摄法蕴 222

  

  己二 明法蕴量 223

  

  庚一 约文定量 223

  

  庚二 约义定量 223

  

  庚三 约行定量 224

  

  戊二 类摄余蕴 225

  

  戊三 别明六界 230

  

  

  

  

  

  

  

  俱舍论颂释疏卷第二 233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233

  

  丙三 诸门分别 233

  

  丁一 有见无见门 233

  

  丁二 有对无对门 234

  

  丁三 三性分别门 242

  

  丁四 三界分别门 245

  

  丁五 有漏无漏分别门 246

  

  丁六 有寻有伺门 247

  

  戊一 正分别 247

  

  戊二 释妨难 253

  

  丁七 有所缘无所缘门 254

  

  丁八 有执受无执受门 255

  

  丁九 大种所造门 257

  

  丁十 积集非积集门 258

  

  丁十一 能斫所斫门 258

  

  丁十二、三 能烧所烧门、能称所称门 261

  

  丁十四 五类分别门 262

  

  丁十五 得成就门 271

  

  丁十六 内外门 275

  

  丁十七 同分彼同分门 276

  

  丁十八 三断门 281

  

  丁十九 是见非见门 286

  

  戊一 正明 286

  

  戊二 傍论 289

  

  己一 两眼见先后 290

  

  己二 六根境离合 291

  

  己三 根境量大小 292

  

  己四 六识依世摄 293

  

  答问法 296

  

  己五 眼等得依名 299

  

  己六 识随根受称 300

  

  己七 依地同异别 302

  

  丁二十 几识所识门 307

  

  丁二十一 几常几无常门 308

  

  丁二十二 几根几非根门 308

  

  

  

  

  思考题 312

  

  

  

  

  

  

  

  第一讲 1

  

  第二讲 10

  

  第三讲 20

  

  第四讲 34

  

  第五讲 44

  

  第六讲 57

  

  第七讲 71

  

  第八讲 87

  

  第九讲 102

  

  第十讲 117

  

  第十一讲 131

  

  第十二讲 145

  

  第十三讲 159

  

  第十四讲 172

  

  第十五讲 187

  

  第十六讲 204

  

  第十七讲 215

  

  第十八讲 233

  

  第十九讲 246

  

  第二十讲 260

  

  第二十一讲 275

  

  第二十二讲 289

  

  第二十三讲 299

  

  

  

  

  说 明:

  

  本资料系根据上师讲课录音记录整理而成,未经审阅。

  

  本资料主要面对讲寺内部及函授学习临时使用,不足为凭。仅供参考,请勿翻印。由于记录整理者水平、时间所限,其中可能存在诸如误听误记等错误,如在阅读中发现,请及时指出,并反馈给讲寺编辑室,以便更正。

  

  联系地址:317102 浙江省三门县高枧多宝讲寺编辑室(函授部)

  

  电话:0576-3117311,013325960233

  

  网址:http://www.duobaosi.com/cn/

  

  电子信箱:

  

  editor@duobaosi.com, hanshou@duobaosi.com

  

  

  

  

  

  

  

  

  

  

  《俱舍论颂疏》第一讲

  

  

  

  

  上一个阶段,我们讲的是《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这是为《俱舍》打个开道。我们上次讲了原始佛教以后,就是部派佛教,这个我们说是属于根本教。后来的大乘里边就分瑜伽行派和中观学派,这两派的目的就是证最高的中道观。那么根本教就是从基础下手,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已经把它们的次第很明显地安排好了。所以说我们的课程从整个的菩提道次第的进度上去;《印度佛学》是从平面的角度把整个佛学看一下。一个是从时间:从开始下手到最后菩提这么一个程序、次第;另外一个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一直到后来的所谓小乘,再加上发展的大乘的瑜伽与中观。

  

  

  我们说最高的是中道观,要证到缘起性空。要证到缘起性空,该怎么下手?对这个问题,龙树菩萨他的学风,是以这两句话概括的:“先分别诸法,后说毕竟空”,先要把所有的法都很清楚地把它分别明白,就是《心经》里面的“照见五蕴皆空”。你要在空之前,先把五蕴是什么东西分别得清清楚楚,再说它的自性空。如果对它的本身还弄不清楚,那么什么自性空呢?那就是无的放矢。所以我们说,先要把一切法分别了别之后,然后再说它的自性空、毕竟空。另外一句话我们经常讲的:“先得法住智,次得涅槃智”,这也是龙树菩萨的话。我们说,三乘圣者都是从这里下手的。

  

  根据《菩提道次第》,它是说,你要“先分别诸法”,该怎么办?就是要把因果缘起先要知道。要知道性空,先把因果的缘起要搞得清清楚楚。一个是流转的因果,一个是还灭的因果。流转因果,我们这个生死轮回的原因可以知道了。那么如何出轮回,就是还灭的因果,这个都离不开缘…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