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P72

  ..续本文上一页

  

  这个我们也很简单,住房子,你说住房子,人是能住的,房子是所住的,你房子都没有,你来干啥?你根本住不下。所以说先要有所住的,然后有能住的。那么所住的就是色、受、想、行,能住的是识——识在后头。所以说:“田喻四蕴,识喻其种”,田比喻四个蕴,识比喻种子。既然先要有田后有种子,那么田在前——色、受、想、行在前,最后一个识,摆在后头。

  

  

  

  

  由上四义,立蕴次第故,故此五蕴,无增减失。

  

  因为上面四个道理:随粗、染、器等、界别,就这四个意义来说,安立五蕴的次第如此。这个五蕴不但次第如此,而且不能多不能少,少一个就安不上次第来了,中间缺了一块了。所以不但五蕴要这么安次第,而且五个蕴不能增不能减,“无增减失”。

  

  

  

  

  又论云:即由如是诸次第因,离行别立受想二蕴。谓受与想,于诸行中,相粗生染,类食同助。二界中强,故别立蕴 。 前次第因,邻次当辨,是此文也。相粗者,受想粗门。生染者,是受想生染门。类食是受也,同助是想也,此是受想器等门。二界中强者,受色界强,想无色强,是受想界次第门。故次第因含此四门也 。

  

  “即由如是,诸次第因”,就因为这个次第因。我们前面说的,受、想为什么别开立蕴?另外立两个蕴呢?第三个因是次第因,就是这个次第因。安这个次第的话,受想没有,就缺掉了,不行。因为次第因如此,那么受想必须要把它安立两个蕴。如果它不安立的话,这个次第就不成立了。所以“离行别立受想二蕴”,从行蕴里边把它拉出来,另外立个受蕴、想蕴。本来受想是心所法,是行蕴。这里因为有次第因的关系,也必须把它拿出来。

  

  受跟想在那些行法里边,它是“相粗”——这是第一,粗细的关系;“生染”,生染的时候,受想的关系,两个次第。“类食同助”,类食,受就是食品,想就是助味的,那些盐酢之类的东西。“二界中强”,色界里边受强,无色界的下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想的力量强,这个原因,所以要把它安立两个蕴,“故别立蕴”。前面的“次第因”,就是在这里讲了。

  

  “前次第因,邻次当辨”,前面说的“次第因”,“邻次”就是跟着下边就要说了,就是指这一段,“是此文也”,这一段文。什么叫“相粗”?“受想粗门”,受想的,就是它的粗细门里边。“生染”,“受想生染”的门。就是受想生染的时候,先有“受”,受又是因为想来的,颠倒想来的。“类食”就是受,饮食;“同助”就是助味,就是想。——把前面的蕴安进去就是了。“此是受想器等门”,器等门里边的。那么“二界中强”呢,就是界别门,受,色界强;想,无色界强,是“受想界次第门”。所以说根据这个次第,受想也需要安立两蕴。那么前面的次第因,因为前面次第因没有讲,前说“邻次当辨”,就在这里说了。

  

  我们把五蕴次第立好了。下边就是十二处、十八界的次第。我看来不及了。今天拖了一点,八关斋戒迟了一点,今天就少一点了。我们就讲到这里。我们看看前面是不是有问题?现在可以提一下。还有五分钟,有没有什么问题?提一下。

  

  今天我们讲了,诤根因、生死因、次第因,所以受想别立为蕴。现在这个完整了,诤根因也讲了,生死因也讲了,次第因也讲了。这个受想要立蕴的问题可以全部圆满的回答了。第二个,五蕴不摄无为,你们去好好考虑。第三个解释有什么问题在里边?接着是次第因,有四个方式的次第:粗细的次第;生染的次第;器等,就是吃饮食的、请客的次第;最后呢,三界的次第。来安立色、受、想、行、识五蕴。明天我们要讲的就是昨天那个表,你们大概都抄好了。那本来是写黑板,我们没有黑板,我们就画表。若有黑板,不要四个表了,一个表就够了。这个画的表,画好了,不能再动了。黑板可以加东西了。那么就画了四个表了,四个表更清楚一些。要安立什么呢?眼、耳、鼻、舌、身、意的次第。为什么眼睛在前头,耳朵在后头,是不是可以调?你们假设没有看的话,想想看,能不能调?然后把自己想的,跟书上看看,哪个对?这里可以测验一下自己的智慧。

  

  十二处、十八界是一样的。十二处讲的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境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一定要按这个次第。既然六根次第如此,六个境的次第也不能颠倒。十八界跟十二处有一定的关系的。六个根、六个境一样的,就加六个识,根境相对就成识——眼界就是眼根,色界就是色境,然后就生眼识界。假使根境对了,就加六个识,生十八界。所以处的次第跟界的次第是一样的,一个安立了,其他一个也定下来了。今天时间不多了,就讲到这里,明天再说。

  

  

  

  

  

  

  

  《俱舍论颂疏》第十七讲

  

  戊二 处界次第

  

  其次第二,明处界次第者,论云:处界门中,应先辨说六根次第,由斯境识次第可知。颂曰:

  

  前五境唯现  四境唯所造

  

  余用远速明  或随处次第

  

  上次五蕴次第讲完了。今天要讲十二处、十八界的次第。 《俱舍论》里这么说,十二处、十八界的次第,先从六根开始;六根次第安排好之后,六境、六识就按了这个次第。因为六根安好之后,六根所对的境就跟了这六根的次第;六根、六境所对生的识,也就按了这个六根的次第。所以说先把六根次第排好以后,境、识就可以根据这个,不要另外再说。这个仔细看,看得清楚;一下看,不太清楚。所以我们画了表。以前画表是黑板上画的,所以一个表就够了。现在我们不用黑板,就画了四个表,一层一层的来,我们先把文看了。

  

  “前五境唯现,四境唯所造,余用远速明,或随处次第”,两个方式。一个标准用根的作用来分,一个标准用在身上的高低次第来分。

  

  

  

  

  六根次第一

  

  次第

   先

   后

  

  (一)

   眼耳鼻舌身: 唯取现境

   意: 境通三世无为

  

  (二)

   眼耳鼻舌: 境唯所造

   身: 通能所造

  

  (三)

   眼耳: 取远境故

   鼻舌: 取近境故

  

  (四)

   眼: 用远速故

   耳: 用非远速

  

  (五)

   鼻: 用速明故

   舌:用非速明

  

  

  己一 约境明次第

  

  释曰:前三句,约境明次第。第四句,约处明次第。前五境唯现者,前五根境,谓六根中,眼等前五,唯取现境,是故先说。第六意根,取境不定。意境有四,三世、无为。于此四中,或时取一,或二三四,是故后说。

  

  前三句是根据所观的境、所缘的境来看的。“前五境唯现者”,前面眼、耳、鼻、舌、身五个根,它们观的境,只有现境,就是现量境:现在、现前、显现,三个现。这我们在《印度佛学》讲过了。

  

  “六根中,眼等前五,唯取现境”,现在的才能取,过去的取不了;现前的才能取,远远的看不到的也取不了;要显现的,包起来的也取不了。“是故先说”,因为六个境里边,五个是取现量境——现境的,那么摆在前头说。

  

  “第六意根,取境不定”,意根取三世,不但是现在,过去、未来都能取,还有一个不堕于世的无为法也能取。意根就是意识了,它缘的境就不一样了,有四种,过去、未来、现在,再加上一个不堕于世的无为法都能够取。“于此四中,或时取一,或二三四,是故后说”。它在取无为、三世的境的时候,或者单取一,或者取二个三个,或者一起都缘,都可以。所以摆在后边说。

  

  那我们看看表。我们这个表是在新乐庵画的,因为她们水平不高,帮她们画了四个表。这个帮助我们消化,也可以利用一下。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六个根里边,第一个表:眼、耳、鼻、舌、身取的是现境,那么它摆在前头;意根取的境通三世、通无为,就放在后头。这个前后次第,六根先把意根放在后头,就是意根是最后的,把它排除了。那么前面五个根,再看它的次第:

  

  

  

  

  四境唯所造者,初句前字,流至此中应言前四境也。谓五根中,前四根境,唯是所造,是故先说。身境不定,是故后说。谓身取触,触有十一,四是能造,地水火风;七是所造,滑涩等。身根有时,或取大种,或取所造,或二俱取,故不定也。

  

  前面四个境,就是眼、耳、鼻、舌、身里前四个根,这四个根取的是所造境。

  

  眼、耳、鼻、舌,它们所对的境都是所造色,所以摆在前头。身取的有能造色,也有所造色:能造的是地、水、火、风;所造的,轻、重、涩、滑、冷、饥、渴。那么它包含得复杂一点,复杂的摆在后边。所以说这前五根里边,又把身根摆在后边去了。

  

  身所对的触,有的时候,取四大种--能造色;有的时候取所造色;有的时候,两个一起取。所以说它是不定的,不定的摆在后边说。前面的四个摆在前头,这个六个里边,把两个排除出去了。再看眼、耳、鼻、舌,到底哪个在先?它一层一层地剥了。前面四个用什么标准定呢?

  

  

  

  

  余用远速明者,余谓前四,眼耳鼻舌,身意外故,名之为余。此四根中,先说眼耳,取远境故;鼻舌不尔,是故后说。于眼耳中,眼用远故,在耳先说。远见山河,不闻声故。又眼用速,先远见人撞击钟鼓,后闻声故。鼻舌二根,用俱非远。先说鼻者,谓由两义:一速,二明。一速者,如对香美诸饮食时,鼻先臭香,舌后尝味。二明者,鼻能取味中之细香,舌不能取香中之细味也。

  

  “余用远速明”,前面四个——“余”,把意、身除开以后,还余下四个:眼、耳、鼻、舌。“身意外故”,这个意、身以外的,余下来的叫“余”。

  

  这四个根用远、速、明的标准判它的…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