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P71

  ..续本文上一页碗里边要盛些东西的,盛些什么?主要是米、麺等等——饮食。单是饮食,饭、菜烧了,不加盐,不加香料,你这个东西不好吃的;所以说你烧的时候呢,还要摆一些助味的东西,盐、酢等等提味道。

  

  记得波斯匿王有很多夫人,他第一夫人是茉莉夫人,是最聪明的。有一次,波斯匿王要看他的女人到底对他感情怎么样?他说:“你们对我的看法是怎么样的?”他的很多妃子说,好象是宝珠一样的欢喜,好象什么一样的,都是拣最好的东西来说。而茉莉夫人说:“好象菜要盐巴一样”,波斯匿王开始不懂,“把我当一个盐巴,盐巴又不值价钱,怎么比一个盐呢?”他就心里对茉莉夫人不大高兴,“她对我并不重视,把我当一个盐巴,价值不高的”。后来茉莉夫人知道他没有懂,就对国王的厨师说“明天开始,菜里边都不要摆盐”,第一夫人的话他当然听,他就烧了菜来了。国王吃,“怎么?怎么?没有盐的,没有味道”,第一天勉强吃下去了,第二天,越吃越不好,第三天不要吃了,发脾气了,“怎么一点味道都没有?”茉莉夫人就说了“你自己看嘛,这些最好的菜,这些菜都是最名贵的东西,但是没有盐,菜的味道就没有了”,那么盐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波斯匿王就知道了,“噢,盐巴是那么的重要!”所以助味是相当要紧。波斯匿王才知道,茉莉夫人对他最好,像菜少不了盐一样,那是最不能缺的东西。其他的珍珠、宝贝,什么东西啊,你没有珍珠宝贝也可以生活嘛,你这个菜没有盐了,就不好吃了。所以他懂了,还是茉莉夫人对他最好。

  

  这里就是说助味,就是盐巴之类的东西。那么你这个东西准备好,要人烧,没有人烧,摆在一起它不会变饭,不会变菜的。所以要厨师,“便付厨人,使令调合”,把它调配,把它做起来。“饮食既办”,饮食烧好之后干什么?“进客,令食”,请贵客吃了。这个请客的程序,跟五蕴什么关系?下边配起来:这喻跟五蕴的法配上。

  

  

  

  

  色蕴如器,如世间器,饮食所依。色亦如是,受所依故。受类饮食,如世间食,有损有益,受亦如是,乐受益人,苦受便损。想同助味,如世盐酢,助生食味,想亦如是,起怨想时,生苦受味,起亲想时,生乐受味。行似厨人,由行蕴中,有业烦恼,能感异熟。如世厨人,造得饮食。识喻食者,受果报故。故随器等,立蕴次第。

  

  一切饮食所依,就是器了,一切饮食都要依靠这个。世间的饮食都要摆在一个碗、盘子上;色蕴是器一样的,饮食要靠它。“色亦如是”,一切受从色蕴里产生的。所以说色就是器,受就是饮食。“如世间食,有损有益,受亦如是”,饮食吃下去,有营养的,吃了身体就好。有的吃了不好的,吃了就不欢喜,就对身体有害处。受也一样,好的受对人有好处,苦受对人有损恼。这是受相当于饮食。

  

  “想同助味”,这个想就是助味,盐巴、酢之类的,“如世盐酢,助生食味,想亦如是”,你若想得很厉害,“起怨想时生苦受味,起亲想时生乐受味”,就是遇到怨家的时候,心里气得不得了,很不舒服。就是这个想,你不想他,根本两个人一样的。但是你一想,这个是亲,欢喜得不得了,甚至于放也放不下;这个是怨,恨得不得了,最好把他杀掉。这就是想的作用。这个想很厉害。前面说为什么贪心贪得那么厉害,瞋心瞋得那么厉害呢?就是你颠倒想的关系,不净为净,无常为常,无我为我——本来是空的你说是不空的。这样常、乐、我、净一执着,那就生很多的事情出来。如果这个没有,什么事情都解决了。这个想起了极大的作用,就是说助味摆下去,菜就好吃了,不摆的话,菜就不好吃了。

  

  “行似厨人”,这个厨师是哪个?行是造作迁流,我们前面说的,迁流造作就是厨师,他把饭造起来。“由行蕴中,有业烦恼”,烦恼与业,它就造作的,烦恼、业造了要感异熟、感果报。“如世厨人,造得饮食”,造饮食出来了,本来是一些材料,经过它造作,就成了饮食,饮食就变成异熟果来了,异熟果来了,哪个吃?这个贵宾来吃。

  

  “识喻食者”,这个识蕴就是贵客,“受果报故”,果报就是你来受。请客是好东西请他吃,但是受报却不一定了,不好的报你也得受,你起了烦恼,造业了,你不受也不行了。这个也挨个次第。

  

  记得小时候,大概很早了,总之我才十岁左右的时候,有一个滑稽影片,卓别林大家可能知道,专门做滑稽电影的。一个《摩登时代》,一个新式的、理想的一个世界,就是将来什么东西都是用机器,人动也不要动的。他去一个餐馆去吃饭,一个很舒服的椅子一坐,跟理发店的椅子一样的,前面一个小茶几一样的东西,放在前头,它是机器,第一道菜来了,它的匙子,自己送到你嘴里,第二道什么菜来了,叉子叉起,送到你嘴里,慢慢吃慢慢喝,很高兴,一下子一个毛巾来了,嘴里一擦,这个很舒服,自己不要动的,就坐在那里好了,东西来是吃好了,汤来了就喝好了,吃到嘴上有油了,毛巾给你轻轻地一擦,这不很舒服嘛!后来机器坏了,怎么样?它不断的东西加进来,你第一口还没吃完,它啪啪啪来了,一 堆堆的东西啪倒进去,这不说了,汤哗哗地倒进来了,“哎呀,不得了,受不了了”,一脸都是脏东西。那么毛巾呢,赶快毛巾,毛巾这个机器也坏了,啪啪两边打耳刮子,把他搞的不行。他想下来,下不来了,这个报来了,不受不行。这个“食者”就是受报的人。这是比喻。照这个比喻说,五蕴的次第也是色、受、想、行、识,第三个。

  

  

  

  

  第四,随界别次第者。于欲界中,有诸妙欲,色相显了,先说色蕴。于色界中,有胜喜等,受相显了,次说受蕴。三无色中,取空等相,想相显了,次说想蕴。第一有中,思最为胜,行相显了。解云:第一有中,非想地也。谓思是业,行蕴所摄。由非想业,能感有顶八万劫果。故思最胜,行相显了,次说行蕴。

  

  三界来说,欲界里边,五妙欲是色:男女色,什么色,“色相显了”。所以色蕴,欲界最低。

  

  然后色界里边,“有胜喜等”,“等”就是“乐”。色界个初禅,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三禅,离喜妙乐。都是喜乐,所以说色界里边“有胜喜等”,有殊胜的喜,比欲界殊胜得多了。有人说,你们佛教徒,出家人,怎么把世间上的人的天性,淫欲的事情,你们怎么解决问题的呢?怎么放得下呢?他不知道还有殊胜的乐在这里,你如果得了禅定,这个乐不晓得比人间的男女乐超胜多少倍,如果没有这个喜乐的话,那这个事情就难办了。我们修行,如果没有一个乐代替,那要放弃这个乐很困难。我们用什么乐代替?一个是法乐,我们现在学《俱舍》,学了味道的人,他感到很乐,那可以把其他的乐放掉,世间的乐可以放掉。那么禅定之乐,这个乐生起来,那不得了,一般世间的乐比不上。如果你证了道之后,空性大乐,那不得了,那世间的东西根本再也不要了,简直如大粪一样了,这个是最殊胜的乐了。我们有这些乐在后头,所以对世间的那些乐呢,看得微乎其微,完全可以拋弃的。而且从真正的事实真相来看,这不是乐。我们前面说过的,都是苦。色界里边有喜有乐,所以受先讲,喜乐是受,所以说受蕴。

  

  “三无色中”,哪三个?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取空等相,想相显了,次说想蕴”,空无边处怎么修呢?就想整个的宇宙的一片是空——空无边处;识无边处,一片都是识;最后,无所有处,什么都没有,识也没有,空也没有——空是境,识是能缘的,能所二缘都没有。(18B)这个我们看很高啊,你不要看低了。三无色定是相当高的,而这三个都是想,以想来修的。“想相显了,次说想蕴”,那么这是三个无色。

  

  最后“第一有”,“有”就是三有,三有里边是第一的,那就是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思最为胜”,这个非想非非想天里边,思心所是最殊胜的,“行相显了”。怎么叫“思最为胜”呢?“第一有中,非想地也”,就是非想非非想天了。“谓思是业”,造业的是思。我们到业品就知道,思心所是造业的,决定要做什么事情是思心所的,造业就是因为它的命令才去造的。这个思“行蕴所摄”。

  

  非想非非想的业,在三界里边是最高的——三界里边最殊胜的就是非想非非想天。“有顶”就是三有之顶,就是非想非非想天,里边有八万四千劫的乐报。这个思心所最殊胜的了,一切的思心所没有那么殊胜的——那是有漏的来说,无漏的是比它要殊胜。那么有漏里边,有顶、非想非非想天,是顶上第一层,再高没有了。造它的业呢,这个思心所最殊胜。所以从有顶来说,思心所的行相最殊胜、最显了。那么思心所是心所法,行蕴里边的。所以说挨着就说行蕴。

  

  

  

  

  此前四蕴,识住其中,故后说识。 谓识住色中,识住受中,识住想中,识住行中;四是所住,识是能住,故识后说。由如世间,田种次第,先田后种。田喻四蕴,识喻其种。

  

  “此前四蕴”,前面的四个蕴次第排好了:先是欲界的色蕴,色界的受蕴,三个无色的想蕴,非想非非想的行蕴。最后识蕴怎么安排?“识住其中,故后说识”。这个我们将来要说,四识住,识就住在色、受、想、行这四个蕴里边的,识在后头。识是能住的,它们是所住的,所以识在最后说。

  

  “谓识住色中,识住受中,识住想中,识住行中”,这个四是所住,识是能住。所住的先说,能住的后说。这个为什么?有道理:“由如世间,田种次第”,我们要种田,先有田,再去弄种子。你田都没有,买了很多种子干啥?所以先要有所,有能种的地的那个田,然后去买能种的种子。如果你田都没有,你根本不要买种子,你买来干啥?你种哪里儿去呢?所以说先要有田,后要有种子。先要有色、受、想、行,所住的,然后有能住的。

  …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