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P71

  ..續本文上一頁碗裏邊要盛些東西的,盛些什麼?主要是米、麺等等——飲食。單是飲食,飯、菜燒了,不加鹽,不加香料,你這個東西不好吃的;所以說你燒的時候呢,還要擺一些助味的東西,鹽、酢等等提味道。

  

  記得波斯匿王有很多夫人,他第一夫人是茉莉夫人,是最聰明的。有一次,波斯匿王要看他的女人到底對他感情怎麼樣?他說:“你們對我的看法是怎麼樣的?”他的很多妃子說,好象是寶珠一樣的歡喜,好象什麼一樣的,都是揀最好的東西來說。而茉莉夫人說:“好象菜要鹽巴一樣”,波斯匿王開始不懂,“把我當一個鹽巴,鹽巴又不值價錢,怎麼比一個鹽呢?”他就心裏對茉莉夫人不大高興,“她對我並不重視,把我當一個鹽巴,價值不高的”。後來茉莉夫人知道他沒有懂,就對國王的廚師說“明天開始,菜裏邊都不要擺鹽”,第一夫人的話他當然聽,他就燒了菜來了。國王吃,“怎麼?怎麼?沒有鹽的,沒有味道”,第一天勉強吃下去了,第二天,越吃越不好,第叁天不要吃了,發脾氣了,“怎麼一點味道都沒有?”茉莉夫人就說了“你自己看嘛,這些最好的菜,這些菜都是最名貴的東西,但是沒有鹽,菜的味道就沒有了”,那麼鹽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波斯匿王就知道了,“噢,鹽巴是那麼的重要!”所以助味是相當要緊。波斯匿王才知道,茉莉夫人對他最好,像菜少不了鹽一樣,那是最不能缺的東西。其他的珍珠、寶貝,什麼東西啊,你沒有珍珠寶貝也可以生活嘛,你這個菜沒有鹽了,就不好吃了。所以他懂了,還是茉莉夫人對他最好。

  

  這裏就是說助味,就是鹽巴之類的東西。那麼你這個東西准備好,要人燒,沒有人燒,擺在一起它不會變飯,不會變菜的。所以要廚師,“便付廚人,使令調合”,把它調配,把它做起來。“飲食既辦”,飲食燒好之後幹什麼?“進客,令食”,請貴客吃了。這個請客的程序,跟五蘊什麼關系?下邊配起來:這喻跟五蘊的法配上。

  

  

  

  

  色蘊如器,如世間器,飲食所依。色亦如是,受所依故。受類飲食,如世間食,有損有益,受亦如是,樂受益人,苦受便損。想同助味,如世鹽酢,助生食味,想亦如是,起怨想時,生苦受味,起親想時,生樂受味。行似廚人,由行蘊中,有業煩惱,能感異熟。如世廚人,造得飲食。識喻食者,受果報故。故隨器等,立蘊次第。

  

  一切飲食所依,就是器了,一切飲食都要依靠這個。世間的飲食都要擺在一個碗、盤子上;色蘊是器一樣的,飲食要靠它。“色亦如是”,一切受從色蘊裏産生的。所以說色就是器,受就是飲食。“如世間食,有損有益,受亦如是”,飲食吃下去,有營養的,吃了身體就好。有的吃了不好的,吃了就不歡喜,就對身體有害處。受也一樣,好的受對人有好處,苦受對人有損惱。這是受相當于飲食。

  

  “想同助味”,這個想就是助味,鹽巴、酢之類的,“如世鹽酢,助生食味,想亦如是”,你若想得很厲害,“起怨想時生苦受味,起親想時生樂受味”,就是遇到怨家的時候,心裏氣得不得了,很不舒服。就是這個想,你不想他,根本兩個人一樣的。但是你一想,這個是親,歡喜得不得了,甚至于放也放不下;這個是怨,恨得不得了,最好把他殺掉。這就是想的作用。這個想很厲害。前面說爲什麼貪心貪得那麼厲害,瞋心瞋得那麼厲害呢?就是你顛倒想的關系,不淨爲淨,無常爲常,無我爲我——本來是空的你說是不空的。這樣常、樂、我、淨一執著,那就生很多的事情出來。如果這個沒有,什麼事情都解決了。這個想起了極大的作用,就是說助味擺下去,菜就好吃了,不擺的話,菜就不好吃了。

  

  “行似廚人”,這個廚師是哪個?行是造作遷流,我們前面說的,遷流造作就是廚師,他把飯造起來。“由行蘊中,有業煩惱”,煩惱與業,它就造作的,煩惱、業造了要感異熟、感果報。“如世廚人,造得飲食”,造飲食出來了,本來是一些材料,經過它造作,就成了飲食,飲食就變成異熟果來了,異熟果來了,哪個吃?這個貴賓來吃。

  

  “識喻食者”,這個識蘊就是貴客,“受果報故”,果報就是你來受。請客是好東西請他吃,但是受報卻不一定了,不好的報你也得受,你起了煩惱,造業了,你不受也不行了。這個也挨個次第。

  

  記得小時候,大概很早了,總之我才十歲左右的時候,有一個滑稽影片,卓別林大家可能知道,專門做滑稽電影的。一個《摩登時代》,一個新式的、理想的一個世界,就是將來什麼東西都是用機器,人動也不要動的。他去一個餐館去吃飯,一個很舒服的椅子一坐,跟理發店的椅子一樣的,前面一個小茶幾一樣的東西,放在前頭,它是機器,第一道菜來了,它的匙子,自己送到你嘴裏,第二道什麼菜來了,叉子叉起,送到你嘴裏,慢慢吃慢慢喝,很高興,一下子一個毛巾來了,嘴裏一擦,這個很舒服,自己不要動的,就坐在那裏好了,東西來是吃好了,湯來了就喝好了,吃到嘴上有油了,毛巾給你輕輕地一擦,這不很舒服嘛!後來機器壞了,怎麼樣?它不斷的東西加進來,你第一口還沒吃完,它啪啪啪來了,一 堆堆的東西啪倒進去,這不說了,湯嘩嘩地倒進來了,“哎呀,不得了,受不了了”,一臉都是髒東西。那麼毛巾呢,趕快毛巾,毛巾這個機器也壞了,啪啪兩邊打耳刮子,把他搞的不行。他想下來,下不來了,這個報來了,不受不行。這個“食者”就是受報的人。這是比喻。照這個比喻說,五蘊的次第也是色、受、想、行、識,第叁個。

  

  

  

  

  第四,隨界別次第者。于欲界中,有諸妙欲,色相顯了,先說色蘊。于色界中,有勝喜等,受相顯了,次說受蘊。叁無色中,取空等相,想相顯了,次說想蘊。第一有中,思最爲勝,行相顯了。解雲:第一有中,非想地也。謂思是業,行蘊所攝。由非想業,能感有頂八萬劫果。故思最勝,行相顯了,次說行蘊。

  

  叁界來說,欲界裏邊,五妙欲是色:男女色,什麼色,“色相顯了”。所以色蘊,欲界最低。

  

  然後色界裏邊,“有勝喜等”,“等”就是“樂”。色界個初禅,離生喜樂;二禅,定生喜樂;叁禅,離喜妙樂。都是喜樂,所以說色界裏邊“有勝喜等”,有殊勝的喜,比欲界殊勝得多了。有人說,你們佛教徒,出家人,怎麼把世間上的人的天性,淫欲的事情,你們怎麼解決問題的呢?怎麼放得下呢?他不知道還有殊勝的樂在這裏,你如果得了禅定,這個樂不曉得比人間的男女樂超勝多少倍,如果沒有這個喜樂的話,那這個事情就難辦了。我們修行,如果沒有一個樂代替,那要放棄這個樂很困難。我們用什麼樂代替?一個是法樂,我們現在學《俱舍》,學了味道的人,他感到很樂,那可以把其他的樂放掉,世間的樂可以放掉。那麼禅定之樂,這個樂生起來,那不得了,一般世間的樂比不上。如果你證了道之後,空性大樂,那不得了,那世間的東西根本再也不要了,簡直如大糞一樣了,這個是最殊勝的樂了。我們有這些樂在後頭,所以對世間的那些樂呢,看得微乎其微,完全可以拋棄的。而且從真正的事實真相來看,這不是樂。我們前面說過的,都是苦。色界裏邊有喜有樂,所以受先講,喜樂是受,所以說受蘊。

  

  “叁無色中”,哪叁個?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取空等相,想相顯了,次說想蘊”,空無邊處怎麼修呢?就想整個的宇宙的一片是空——空無邊處;識無邊處,一片都是識;最後,無所有處,什麼都沒有,識也沒有,空也沒有——空是境,識是能緣的,能所二緣都沒有。(18B)這個我們看很高啊,你不要看低了。叁無色定是相當高的,而這叁個都是想,以想來修的。“想相顯了,次說想蘊”,那麼這是叁個無色。

  

  最後“第一有”,“有”就是叁有,叁有裏邊是第一的,那就是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思最爲勝”,這個非想非非想天裏邊,思心所是最殊勝的,“行相顯了”。怎麼叫“思最爲勝”呢?“第一有中,非想地也”,就是非想非非想天了。“謂思是業”,造業的是思。我們到業品就知道,思心所是造業的,決定要做什麼事情是思心所的,造業就是因爲它的命令才去造的。這個思“行蘊所攝”。

  

  非想非非想的業,在叁界裏邊是最高的——叁界裏邊最殊勝的就是非想非非想天。“有頂”就是叁有之頂,就是非想非非想天,裏邊有八萬四千劫的樂報。這個思心所最殊勝的了,一切的思心所沒有那麼殊勝的——那是有漏的來說,無漏的是比它要殊勝。那麼有漏裏邊,有頂、非想非非想天,是頂上第一層,再高沒有了。造它的業呢,這個思心所最殊勝。所以從有頂來說,思心所的行相最殊勝、最顯了。那麼思心所是心所法,行蘊裏邊的。所以說挨著就說行蘊。

  

  

  

  

  此前四蘊,識住其中,故後說識。 謂識住色中,識住受中,識住想中,識住行中;四是所住,識是能住,故識後說。由如世間,田種次第,先田後種。田喻四蘊,識喻其種。

  

  “此前四蘊”,前面的四個蘊次第排好了:先是欲界的色蘊,色界的受蘊,叁個無色的想蘊,非想非非想的行蘊。最後識蘊怎麼安排?“識住其中,故後說識”。這個我們將來要說,四識住,識就住在色、受、想、行這四個蘊裏邊的,識在後頭。識是能住的,它們是所住的,所以識在最後說。

  

  “謂識住色中,識住受中,識住想中,識住行中”,這個四是所住,識是能住。所住的先說,能住的後說。這個爲什麼?有道理:“由如世間,田種次第”,我們要種田,先有田,再去弄種子。你田都沒有,買了很多種子幹啥?所以先要有所,有能種的地的那個田,然後去買能種的種子。如果你田都沒有,你根本不要買種子,你買來幹啥?你種哪裏兒去呢?所以說先要有田,後要有種子。先要有色、受、想、行,所住的,然後有能住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