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我們也很簡單,住房子,你說住房子,人是能住的,房子是所住的,你房子都沒有,你來幹啥?你根本住不下。所以說先要有所住的,然後有能住的。那麼所住的就是色、受、想、行,能住的是識——識在後頭。所以說:“田喻四蘊,識喻其種”,田比喻四個蘊,識比喻種子。既然先要有田後有種子,那麼田在前——色、受、想、行在前,最後一個識,擺在後頭。
由上四義,立蘊次第故,故此五蘊,無增減失。
因爲上面四個道理:隨粗、染、器等、界別,就這四個意義來說,安立五蘊的次第如此。這個五蘊不但次第如此,而且不能多不能少,少一個就安不上次第來了,中間缺了一塊了。所以不但五蘊要這麼安次第,而且五個蘊不能增不能減,“無增減失”。
又論雲:即由如是諸次第因,離行別立受想二蘊。謂受與想,于諸行中,相粗生染,類食同助。二界中強,故別立蘊 。 前次第因,鄰次當辨,是此文也。相粗者,受想粗門。生染者,是受想生染門。類食是受也,同助是想也,此是受想器等門。二界中強者,受色界強,想無色強,是受想界次第門。故次第因含此四門也 。
“即由如是,諸次第因”,就因爲這個次第因。我們前面說的,受、想爲什麼別開立蘊?另外立兩個蘊呢?第叁個因是次第因,就是這個次第因。安這個次第的話,受想沒有,就缺掉了,不行。因爲次第因如此,那麼受想必須要把它安立兩個蘊。如果它不安立的話,這個次第就不成立了。所以“離行別立受想二蘊”,從行蘊裏邊把它拉出來,另外立個受蘊、想蘊。本來受想是心所法,是行蘊。這裏因爲有次第因的關系,也必須把它拿出來。
受跟想在那些行法裏邊,它是“相粗”——這是第一,粗細的關系;“生染”,生染的時候,受想的關系,兩個次第。“類食同助”,類食,受就是食品,想就是助味的,那些鹽酢之類的東西。“二界中強”,色界裏邊受強,無色界的下叁: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想的力量強,這個原因,所以要把它安立兩個蘊,“故別立蘊”。前面的“次第因”,就是在這裏講了。
“前次第因,鄰次當辨”,前面說的“次第因”,“鄰次”就是跟著下邊就要說了,就是指這一段,“是此文也”,這一段文。什麼叫“相粗”?“受想粗門”,受想的,就是它的粗細門裏邊。“生染”,“受想生染”的門。就是受想生染的時候,先有“受”,受又是因爲想來的,顛倒想來的。“類食”就是受,飲食;“同助”就是助味,就是想。——把前面的蘊安進去就是了。“此是受想器等門”,器等門裏邊的。那麼“二界中強”呢,就是界別門,受,色界強;想,無色界強,是“受想界次第門”。所以說根據這個次第,受想也需要安立兩蘊。那麼前面的次第因,因爲前面次第因沒有講,前說“鄰次當辨”,就在這裏說了。
我們把五蘊次第立好了。下邊就是十二處、十八界的次第。我看來不及了。今天拖了一點,八關齋戒遲了一點,今天就少一點了。我們就講到這裏。我們看看前面是不是有問題?現在可以提一下。還有五分鍾,有沒有什麼問題?提一下。
今天我們講了,诤根因、生死因、次第因,所以受想別立爲蘊。現在這個完整了,诤根因也講了,生死因也講了,次第因也講了。這個受想要立蘊的問題可以全部圓滿的回答了。第二個,五蘊不攝無爲,你們去好好考慮。第叁個解釋有什麼問題在裏邊?接著是次第因,有四個方式的次第:粗細的次第;生染的次第;器等,就是吃飲食的、請客的次第;最後呢,叁界的次第。來安立色、受、想、行、識五蘊。明天我們要講的就是昨天那個表,你們大概都抄好了。那本來是寫黑板,我們沒有黑板,我們就畫表。若有黑板,不要四個表了,一個表就夠了。這個畫的表,畫好了,不能再動了。黑板可以加東西了。那麼就畫了四個表了,四個表更清楚一些。要安立什麼呢?眼、耳、鼻、舌、身、意的次第。爲什麼眼睛在前頭,耳朵在後頭,是不是可以調?你們假設沒有看的話,想想看,能不能調?然後把自己想的,跟書上看看,哪個對?這裏可以測驗一下自己的智慧。
十二處、十八界是一樣的。十二處講的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境就是色、聲、香、味、觸、法,一定要按這個次第。既然六根次第如此,六個境的次第也不能顛倒。十八界跟十二處有一定的關系的。六個根、六個境一樣的,就加六個識,根境相對就成識——眼界就是眼根,色界就是色境,然後就生眼識界。假使根境對了,就加六個識,生十八界。所以處的次第跟界的次第是一樣的,一個安立了,其他一個也定下來了。今天時間不多了,就講到這裏,明天再說。
《俱舍論頌疏》第十七講
戊二 處界次第
其次第二,明處界次第者,論雲:處界門中,應先辨說六根次第,由斯境識次第可知。頌曰:
前五境唯現 四境唯所造
余用遠速明 或隨處次第
上次五蘊次第講完了。今天要講十二處、十八界的次第。 《俱舍論》裏這麼說,十二處、十八界的次第,先從六根開始;六根次第安排好之後,六境、六識就按了這個次第。因爲六根安好之後,六根所對的境就跟了這六根的次第;六根、六境所對生的識,也就按了這個六根的次第。所以說先把六根次第排好以後,境、識就可以根據這個,不要另外再說。這個仔細看,看得清楚;一下看,不太清楚。所以我們畫了表。以前畫表是黑板上畫的,所以一個表就夠了。現在我們不用黑板,就畫了四個表,一層一層的來,我們先把文看了。
“前五境唯現,四境唯所造,余用遠速明,或隨處次第”,兩個方式。一個標准用根的作用來分,一個標准用在身上的高低次第來分。
六根次第一
次第
先
後
(一)
眼耳鼻舌身: 唯取現境
意: 境通叁世無爲
(二)
眼耳鼻舌: 境唯所造
身: 通能所造
(叁)
眼耳: 取遠境故
鼻舌: 取近境故
(四)
眼: 用遠速故
耳: 用非遠速
(五)
鼻: 用速明故
舌:用非速明
己一 約境明次第
釋曰:前叁句,約境明次第。第四句,約處明次第。前五境唯現者,前五根境,謂六根中,眼等前五,唯取現境,是故先說。第六意根,取境不定。意境有四,叁世、無爲。于此四中,或時取一,或二叁四,是故後說。
前叁句是根據所觀的境、所緣的境來看的。“前五境唯現者”,前面眼、耳、鼻、舌、身五個根,它們觀的境,只有現境,就是現量境:現在、現前、顯現,叁個現。這我們在《印度佛學》講過了。
“六根中,眼等前五,唯取現境”,現在的才能取,過去的取不了;現前的才能取,遠遠的看不到的也取不了;要顯現的,包起來的也取不了。“是故先說”,因爲六個境裏邊,五個是取現量境——現境的,那麼擺在前頭說。
“第六意根,取境不定”,意根取叁世,不但是現在,過去、未來都能取,還有一個不墮于世的無爲法也能取。意根就是意識了,它緣的境就不一樣了,有四種,過去、未來、現在,再加上一個不墮于世的無爲法都能夠取。“于此四中,或時取一,或二叁四,是故後說”。它在取無爲、叁世的境的時候,或者單取一,或者取二個叁個,或者一起都緣,都可以。所以擺在後邊說。
那我們看看表。我們這個表是在新樂庵畫的,因爲她們水平不高,幫她們畫了四個表。這個幫助我們消化,也可以利用一下。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六個根裏邊,第一個表:眼、耳、鼻、舌、身取的是現境,那麼它擺在前頭;意根取的境通叁世、通無爲,就放在後頭。這個前後次第,六根先把意根放在後頭,就是意根是最後的,把它排除了。那麼前面五個根,再看它的次第:
四境唯所造者,初句前字,流至此中應言前四境也。謂五根中,前四根境,唯是所造,是故先說。身境不定,是故後說。謂身取觸,觸有十一,四是能造,地水火風;七是所造,滑澀等。身根有時,或取大種,或取所造,或二俱取,故不定也。
前面四個境,就是眼、耳、鼻、舌、身裏前四個根,這四個根取的是所造境。
眼、耳、鼻、舌,它們所對的境都是所造色,所以擺在前頭。身取的有能造色,也有所造色:能造的是地、水、火、風;所造的,輕、重、澀、滑、冷、饑、渴。那麼它包含得複雜一點,複雜的擺在後邊。所以說這前五根裏邊,又把身根擺在後邊去了。
身所對的觸,有的時候,取四大種--能造色;有的時候取所造色;有的時候,兩個一起取。所以說它是不定的,不定的擺在後邊說。前面的四個擺在前頭,這個六個裏邊,把兩個排除出去了。再看眼、耳、鼻、舌,到底哪個在先?它一層一層地剝了。前面四個用什麼標准定呢?
余用遠速明者,余謂前四,眼耳鼻舌,身意外故,名之爲余。此四根中,先說眼耳,取遠境故;鼻舌不爾,是故後說。于眼耳中,眼用遠故,在耳先說。遠見山河,不聞聲故。又眼用速,先遠見人撞擊鍾鼓,後聞聲故。鼻舌二根,用俱非遠。先說鼻者,謂由兩義:一速,二明。一速者,如對香美諸飲食時,鼻先臭香,舌後嘗味。二明者,鼻能取味中之細香,舌不能取香中之細味也。
“余用遠速明”,前面四個——“余”,把意、身除開以後,還余下四個:眼、耳、鼻、舌。“身意外故”,這個意、身以外的,余下來的叫“余”。
這四個根用遠、速、明的標准判它的…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