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摄彼胜义故,一个是依彼故。
“摄彼胜义”是什么意思,“包含名藏”。前面讲过,“谓此《俱舍》”,包含就是“摄”;包含彼,彼就是那个阿毗达磨。“《发智论》等”,“等”是六足之类的。因为它包含有《发智》 、六足的对法里面的殊胜的、胜义的、无漏的那些言教,所以叫藏。这个是包含它们的藏,对法之藏叫对法藏,依主释。这要是不好想的话,我们这个藏就是箱子,藏《发智》 、六足的箱子。这个箱子当然叫《发智》 、六足的对法藏的箱了,所以说对法藏,对法之藏,依主释。这个上面见过面的。
“依彼者,所依名藏”,“依彼”,依《发智》 、六足造的,那么所依的《发智》 、六足本身就是藏。“谓此《俱舍》,依彼对法《发智论》等,从彼引生”,依靠《发智》 、六足造出来了,从《发智》 、六足引出来了,《发智》 、六足是所依,所以说《发智》 、六足就是藏。藏的意思是所依了。那么《发智》 、六足既然是藏,《发智》 、六足本身又是对法,对法就是藏——对法藏。现在我们这个俱舍,有《发智》 、六足的东西在里边,有对法藏,叫对法藏,有财释。这样安立这个论的名字叫对法藏。
丙二 释名
此立对法俱舍名者,结成也。
“此立对法俱舍名”,俱舍就是对法藏,为什么这里对法要汉文,俱舍要印度语?因为它要配这几个字。说“此立对法藏名”,少一个字了;“此立阿毗达磨俱舍名”,那就太多了。所以他善巧,用“此立对法俱舍名”,这样七个字。我们可以参考我们发的那本讲义。就是怕有些人看长行看迷糊了,用表醒目一点。这一句,就是解释“摄彼胜义依彼故,此立对法俱舍名”,这两句话的解释。
“俱舍”译“藏”:
“俱舍”我们翻译叫藏。藏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包含,一个是所依。“包含名藏”,“所依名藏”。包含,什么包含呢?“摄彼胜义故”,《俱舍论》是一个能够包含《发智》 、六足的胜义的言。那么“依彼故”,《发智》 、六足是藏,是所依的,《俱舍》是依它来造的。所以这里括弧里边,第一个藏,《俱舍》是藏,《俱舍》是箱子,能够包含、藏那些《发智》 、六足的。第二个藏,《发智》 、六足是藏,它是《俱舍》所依的。那么这是把藏的两个意思都配好了,意思也有了。第一个意思,哪个是藏?第二个意思,哪个是藏?不一样,然后把它合起来——对法藏。
那么对法藏,两个意思。第一个就是摄彼的意思、包含的意思。“谓此论者”,《俱舍论》。“摄彼”,包含那个对法——《发智》 、六足等等胜义的言。包在里边,所以叫藏。俱舍叫藏,因为包得有那些东西,包含名藏。那么“对法之藏”,就是包那些对法的藏,叫对法藏,依主释,没有问题。
《发智》 、六足是所依,是《俱舍论》所依靠造的。 《发智》 、六足本身是对法;又是这部论所依靠造的,又叫藏。 《发智》 、六足本身是对法,又是藏,对法就是《发智》 、六足,藏也就是《发智》 、六足,所以说对法藏,这个是持业释——对法就是藏。 《发智》 、六足叫对法藏,那么现在我们《俱舍》为什么叫对法藏呢?因为依它造的,《发智》 、六足里边的东西它有,有《发智》 、六足的对法藏,就叫对法藏,这个有财释。 《俱舍》叫对法藏是有财释;《发智》 、六足叫对法藏,是持业释。这两个要搞清楚,不要混起来,两个不一样。
这两个表比看长行要稍微清楚一点,但是还是要动脑筋。我们说《俱舍》为什么说叫慧毒门呢?你如果皮不破,一点慧也进不去,那你发展全身也不可能。皮肤一点也没破,你毒药涂在皮肤上,它不会进入到血脉里去。所以说你至少自己要钻一钻,钻了之后,要稍微打破一点点,让智慧钻进去。然后,这个智慧作用发生了之后,遍布全身,全部开发了。那也很简单,你说做一个桌子,这个角你搞不清的,你三个角都搞不清楚。你如果突破一点,把这个搞清楚了,那么这三个也解决了。不但三个解决了,下边的东西,也是相仿的,差不多的。抽屉下边还有四个角,一样的,也可以依此类推,这个慧的力量就打开来了。如果你这个角也搞不清楚的话,一点也钻不进去的话,那当然没有办法。所以说慧毒门固然发展智慧很快,可以充满全身,但是你自己还要下功夫,要把皮打破,慧的毒要把它进去,一点不进去没有用的。所以《俱舍》再怎么样子聪明论,也要靠自己努力钻研。自己不努力钻研的,你把《俱舍论》拿到那里,供在那里,还不过是一本书。你就是把它背下来了,解不了,也没有用。
我们以前在宝光寺有一位同学,他的师父是跟海公上师一起进藏的,也对《俱舍》很推崇。就叫他背,他就背了,基本上背完了。那很厉害了。背完了是不是解了呢?不解。当我们开学讲《俱舍》的时候,他的成绩并不好。但是他因为背过的,讲了之后,他的受用要大一点。因为他很熟悉,问起来,他就可以根据颂的原文,想得起来。那么就是说以后的受用要大一点。但是没有解之前,受用还是没有的。单是背了这个颂,我们说能受持读诵,单是生得慧,还没有进入闻思修的慧,闻慧的门还没开。慧毒门一定要闻慧开始的,闻慧、思慧、修慧,最厉害的是修慧,要把它打开了,这个智慧才可以迅速地充遍全身。
所以说还是要靠自己,一定要下点功夫,不要认为不懂了,就放弃了:“反正我搞不懂”。你这辈子搞不懂,下辈子还是不会懂。那你要成佛度众生的话,你总有一辈子要搞懂。你与其等到无量劫以后去搞的话,还不如现在搞起来。你现在搞一点,就得一点收获。所以说主观的努力在佛教里面是不能缺少。不要看了佛教好象是宿命论者,讲因果的,反正有因有果,等在那里好了,这个完全搞错了。我们不是宿命论者,我们是讲缘起因果的——当下你这个心,就是最殊胜的缘。你这个心一发的话,什么东西都可以搞起来。你这个心不发的话,机缘来了,还是错过了。所以说自己努力,掌握自己,这个是佛教的要点,与世间上讲命什么东西不一样的。那么《俱舍论》的名字说好了。阿毗达磨俱舍讲完了。
乙三 明说意说人
从此第三,明说意说人。论云:何因说彼阿毗达磨?问说意也。谁复先说阿毗达磨?问说人也。颂曰:
若离择法定无余 能灭诸惑胜方便
由惑世间漂有海 因此传佛说对法
释曰:从若离择法乃至第四句因此说对法者,明说论意也。传佛说对法者,明说论人也。故第四句说对法三字通两处也。
第三,“明说意说人”。为什么要说《俱舍》?是什么人说的《俱舍》?
“论云:何因说彼阿毗达磨?问说意也”,为什么要说阿毗达磨?就是说意。这个“论云”就是俱舍论里边说,凡是它一个颂都有因缘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才说那个颂。“谁复先说阿毗达磨?问说人也”,第二个问题,是哪一个人开始讲阿毗达磨的,问说的人。
“颂曰”,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有一个颂:“若离择法定无余,能灭诸惑胜方便,由惑世间漂有海,因此传佛说对法”,前三句是理由,后一句是总结。因为前面三句的原因,所以要“传佛说对法”,这个对法是从佛那里传过来的,就是开始是佛说的,“因此说对法”,就是为了上面三句的原因,要说对法。
这里是两个问题。一个是“若离择法定无余,能灭诸惑胜方便,由惑世间漂有海”,“因此”——因为这个原因要说对法。这是为什么要说对法。哪个第一个说对法的?“传佛说对法”,这对法最初是佛那里传过来的,最初说的是佛。这是两个意思。最初说的是什么人?是佛。为什么要说?这是理由,就是前面三句。
“释曰:从若离择法乃至第四句因此说对法者”,前面三句,跟第四句的一半“因此说对法”,这个是为什么要说阿毗达磨的原因。第四句里边半句,“传佛说对法”,是说是什么人最先说对法的。所以说这个颂里边分两层意思,文字也分两层来讲。“故第四句说对法三字通两处也”,一个是“因此说对法”,一个是“传佛说对法”,解决前面的两个问题的,不能混起来。“说对法”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为什么原因,因为前面的原因才说对法,这是说的原因。哪个最早说对法的?“传佛说”的,佛那里传过来的,佛最早说。好,这两层意思明白以后,下边就开始。
丙一 明说论意
择法者慧也。慧能灭惑,为胜方便;若离于慧,定无有余能灭诸惑胜方便也。由烦恼惑,令有情世间漂在三有生死海中,故说对法;以对法中诠慧故也。论虽明戒定,兼非正也。
为什么要说对法?“若离择法定无余”,什么叫“择法”?择法就是慧的作用,慧能够简择法。坏的要堕恶道的法,去掉它,有漏的人天也不要它。那么无漏的、感四果四向、感菩萨道的,成佛道的,这个需要,要把它择,就是把它取过来。这个能择法的功能,就是慧。(11A)“慧能灭惑,为胜方便”,因为择法的关系,去恶修善,最后能够证到无为法,灭除烦恼。所以说这个择法的慧——无漏慧,是能够灭烦恼的最殊胜的方便。那么其他方便有没有?
“若离择法定无余”,离开无漏慧,去掉那些烦恼的殊胜的方便还有没有呢?决定没有!就是说你不学慧,你想灭烦恼,不可能了。那你就非学阿毗达磨不可。你说:“我不学阿毗达磨,我念佛好了”,你念佛,你到西方去,你学不学?你不学,你永远是一老众生,…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