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来的样子呢,这个都好变了。我们说百法明门,初地菩萨,一个法好变一百个样子,能一百个方式来讲。二地菩萨,一千个样子。到了佛就无量无边,一个法可以说不完的,讲一句法的话,可以穷生死际讲不完,那就是佛的智慧。但是我们现在呢,智慧大的,他给你变化一下,你把他领会了,很好。智慧小的,把基本的领会了,那些变化的样子,暂时不管也可以。下边就是变化的东西来了。
光法师云:能对对胜,且与对名;理实而言,亦名为法,持自性故。所对法胜,且立法名;理实而言,亦名为对,是所对故。由此对法,俱通能所。总有六种:一自性对法,谓净慧也;二随行对法,谓净慧眷属也;三方便对法,谓有漏四慧也;四资粮对法,谓论教也;五境界对法,谓四谛也;六果对法,谓涅槃也。前四能对名对法,后二所对名对法也。
“光法师云:能对对胜,且与对名”,能对的那个东西——净慧,它的对的作用是比较殊胜,所以叫它对。“且与对名”,把“对”的名字安上去。“理实而言,亦名为法,持自性故”,照道理来说,它也叫法。因为本身它有它的自性,也能持,它本身也是个法。净慧它的简择,无漏的简择,就是净慧的自性。我们说它也有它的自性,不会今天它是无漏的简择,明天成有漏的不简择了,不会。所以无漏慧,它有持自性的,也可以叫法。它既是对,也可以叫法,这是通能所。
所对的法,本来是涅槃法,是胜义法了,四谛是法相法了——法的意思殊胜了,叫法。“且立法名”,所对,它法的意义比较殊胜,所以我们姑且叫它“法”,照道理讲也叫“对”。为什么?“是所对故”,它是所对,所对还是对的一个环节,对不能离开能所,能对的叫对,所对的也可以叫对,所以说也可以叫对。“由此对法,俱通能所”,这样子看起来,扩大了,对法,能、所都可以叫,它就是说阿毗达磨——对法,也可以说是净慧,也可以说四谛法。四谛法也能叫对法,涅槃法也叫对法,这是广泛的对法的意思了。这个,我们不要求大家去掌握,还是把前面的能对是净慧,所对的法就是四谛、涅槃,这个掌握就够了。
下边讲一讲,记不记不需要,但是四个法是要的。这里总有六种,这六种里边,前四种要紧的,后面两种可以要,可以不要。
“自性对法”,我们说过,表上有的,净慧本身就是对法。“随行对法”,就是净慧的眷属,二十八个法。“方便对法”,就是有漏的四个慧,生得慧、闻慧、思慧、修慧。“资粮对法”,论教,《发智》、六足。这个四个是要紧的,在众贤论师的《顺正理论》,它讲了四个。普光法师是立了六个,所以这六个是普光法师的意思。下边两个就是所对也叫对法。“境界对法”,就是四谛,是观的境界。“果对法”,所向的涅槃是果,那么也叫对法。“前四能对名对法”,前四个能对的叫对法,就是净慧跟它的眷属了,还有产生净慧的方便及资粮。后边两个所对的对法,涅槃跟四谛法是所对的,叫对法。
此能所对,各有三释。且能对法,有三释者:一能对名对,所对名法,法之对故,名为对法,依主释也;二能对非对法,所对名对法,能对名对法者,有对法故,名为对法,有财释也;三能对名对,是能对故,亦名为法,持自性故,对即是法,名为对法,持业释也。 所对法中,亦有三释,准能对说。依宝法师,唯说能对,名为对法,释对法名,唯依主释也。此解甚佳,妙符论也。
所以说能对的、所对的都有三个解释。这里边更繁复了,我们念一念,懂不懂,随便你们。懂了更好,不懂算了。
能对有三个意思,“且能对法,有三释者”,“能对名对,所对名法,法之对故,名为对法,依主释也”,这是净慧,净慧是能对,它所对的法叫法,它是法之对,是四谛、涅槃的能对的那个法,叫对法。“能对非对法”,能对不叫对法,所对的叫对法。能对叫对法的缘故呢?它是有那个所对的对法,有财释。“能对名对,是能对故,亦名为法,持自性故,对即是法”,持业释。能对如此,所对也有三个,靠自己,慧毒门。能对的告诉你了,所对的自己去看,自己把它摆出来了,道理是一样的。这样子说,又比较,很复杂。但是下边来一个:
“依宝法师,唯说能对,名为对法”。普光说了那么多,法宝的意思呢,能对的叫对法,所对的不能叫对法。以这样子来解释对法,只有依主释,不要持业释,也不要有财释。“此解甚佳,妙符论也”,这个解释,圆晖法师说,很好。圆晖法师的意思,法宝法师讲得比较合理的、比较好。为什么?跟论的意思符合。因为论里边说,“净慧随行名对法”,没有说四谛涅槃叫对法。所以说能对的净慧跟它的随行,乃至它的资粮的慧论,这个叫对法,是符合世亲菩萨原意的。其他的,普光法师讲的那些,这是发展的,可以不要去管它,也可以作为开智慧的一个门,也可以用。但是主要的意思还是根据论主本身的:“净慧随行名对法,及能得此诸慧论”,这个标得很清楚,净慧是对法,随行是对法,慧、论是对法,没有说果的涅槃、四谛是对法。这个论主原来的意思很明白,很清楚地标了。
今天讲的就是:“净慧随行名对法,及能得此诸慧论”,这个很重要。人家问你阿毗达磨是什么?对法。什么叫对法?能对,所对。对向什么?从因果一对来看,对向涅槃;心境一对来看,对观四谛。哪个能对?净慧、随行。哪个是资粮?诸慧、诸论。这都叫对法,但是有差别。净慧是自性对法,无漏的,胜义对法。随行虽然不是自性对法,是跟它一起跑的,也是无漏的,也叫胜义对法。能够作胜义对法的资粮的那些慧、那些论,它能够产生阿毗达磨对法——有对法故,名对法,有财释——也叫对法,但是是世俗对法,本身是有漏的。所以说我们现在听经也好,思考问题也好,乃至入定修也好,没有出现无漏慧之前,还在有漏里边,还不坚固的。无漏法出来了以后,这才是不退了。所以海公上师提出的,叫我们现在进军的目标——见道。见道就是无漏法。无漏法,第一次出来是在见道。所以说我们要求自己这一辈子最好能见道。见了道之后,不退,这个是有好处。那么你是不是能见道?尽你的力量拼命地跑。不要说,“反正我不行了,随它去了”,这是自暴自弃。你能跑到见道最好,跑不到,也在这个方向跑。那你下一辈子,一跑就到了。如果你这辈子不跑,下辈子更不行,再下辈子更不行,以后懒的等流果不断地发展的话,那就是没有办法跑了。所以说我们即使跑不到,跑的心要有,这个愿要发,这样子,总有一天会到。
今天的内容也比较多,就讲到这里。
《俱舍论颂疏》第十讲
上一次我们讲阿毗达磨,“净慧随行名对法,及能得此诸慧论”,这个讲过了,没什么问题。有人提这个问题,“胜义对法跟胜义法的区别?”
这个很简单,不要想得太钻牛角尖了。对法是能对:净慧、随行。法呢,就是所对的法,一个是涅槃、一个是四谛。涅槃是胜义法,四谛是法相法。那么能对的胜义对法,就是净慧、随行;世俗对法呢,就是慧跟论:诸慧、诸论。一个是能对的,一个是所对的。那么胜义对法,它对观四谛——是法相法,对向涅槃——就是胜义法。这里就要注意一个问题,胜义法跟胜义对法,这两个胜义意义不一样。我们讲胜义对法的时候,无漏为胜,实体为义——这个实体是一样的。无漏为胜——因为胜义对法,它是净慧随行,是有为法,无漏的。而讲胜义法的时候,“是善是常,故名为胜”,有个“常”在里边了,当然无漏也是“善”的,但是“常”呢,净慧没有,净慧是有为法,剎那变化的、剎那生灭的;涅槃是无为法,是常。所以胜义法里边的这个“胜”跟前面的胜义阿毗达磨那个“胜”有一点不一样。一个指的无为法,一个指的有为的无漏法。有为、无为,有漏、无漏的关系马上就要讲了,现在暂时放一放。主要是把这两个胜义搞清楚,不是一个,是不一样的。这是一般看不出来的,容易忽略的,我提一下,其他的问题没有。
我们接下去就是“俱舍”了 ,《阿毗达磨俱舍论》,阿毗达磨讲完了,讲藏。我们前面讲了“包含、所依”,还要来一道。前面不清楚的,这一次要搞清楚了,再下边不再讲了。这一次讲了之后,一定要搞清楚。
乙二 释藏名
从此第二,释藏名。论云:已释对法,何谓此论名对法藏?颂曰:
摄彼胜义依彼故 此立对法俱舍名
释曰:上句释藏,下句释名。
就是释这个俱舍的名。为什么这书叫对法藏论?“对法”讲了,“藏”还没讲。接着马上就回答这个问题。“颂曰:摄彼胜义依彼故,此立对法俱舍名”“摄彼”,包含。“彼”,《发智》 、六足的胜义的言教。“依彼故”,依靠《发智》 、六足而造的。所以一个是“摄”,一个“依”,这两个意思,就是藏的意思。“此立对法俱舍名”。“释曰:上句释藏,下句释名”。什么叫藏?一个“摄彼胜义”,一个“依彼”,这两个;“故”,缘故——摄彼胜义故,依彼故。所以“此立对法俱舍名”,所以叫对法藏。
丙一 释藏
摄彼胜义依彼故者,以二义释藏也。一摄彼胜义故,二依彼故。
摄彼胜义者,包含名藏。谓此《俱舍》,摄彼对法《发智论》等诸胜义言,故名为藏。对法之藏,名对法藏,依主释也。依彼者,所依名藏。谓此《俱舍》,依彼对法《发智论》等,从彼引生。彼是所依,故名为藏。 《发智论》等是对法藏,今此《俱舍》,有对法藏故,名对法藏,有财释也。
“摄彼胜义依彼故者,以二义释藏也”,藏有两个意思:…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