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的樣子呢,這個都好變了。我們說百法明門,初地菩薩,一個法好變一百個樣子,能一百個方式來講。二地菩薩,一千個樣子。到了佛就無量無邊,一個法可以說不完的,講一句法的話,可以窮生死際講不完,那就是佛的智慧。但是我們現在呢,智慧大的,他給你變化一下,你把他領會了,很好。智慧小的,把基本的領會了,那些變化的樣子,暫時不管也可以。下邊就是變化的東西來了。
光法師雲:能對對勝,且與對名;理實而言,亦名爲法,持自性故。所對法勝,且立法名;理實而言,亦名爲對,是所對故。由此對法,俱通能所。總有六種:一自性對法,謂淨慧也;二隨行對法,謂淨慧眷屬也;叁方便對法,謂有漏四慧也;四資糧對法,謂論教也;五境界對法,謂四谛也;六果對法,謂涅槃也。前四能對名對法,後二所對名對法也。
“光法師雲:能對對勝,且與對名”,能對的那個東西——淨慧,它的對的作用是比較殊勝,所以叫它對。“且與對名”,把“對”的名字安上去。“理實而言,亦名爲法,持自性故”,照道理來說,它也叫法。因爲本身它有它的自性,也能持,它本身也是個法。淨慧它的簡擇,無漏的簡擇,就是淨慧的自性。我們說它也有它的自性,不會今天它是無漏的簡擇,明天成有漏的不簡擇了,不會。所以無漏慧,它有持自性的,也可以叫法。它既是對,也可以叫法,這是通能所。
所對的法,本來是涅槃法,是勝義法了,四谛是法相法了——法的意思殊勝了,叫法。“且立法名”,所對,它法的意義比較殊勝,所以我們姑且叫它“法”,照道理講也叫“對”。爲什麼?“是所對故”,它是所對,所對還是對的一個環節,對不能離開能所,能對的叫對,所對的也可以叫對,所以說也可以叫對。“由此對法,俱通能所”,這樣子看起來,擴大了,對法,能、所都可以叫,它就是說阿毗達磨——對法,也可以說是淨慧,也可以說四谛法。四谛法也能叫對法,涅槃法也叫對法,這是廣泛的對法的意思了。這個,我們不要求大家去掌握,還是把前面的能對是淨慧,所對的法就是四谛、涅槃,這個掌握就夠了。
下邊講一講,記不記不需要,但是四個法是要的。這裏總有六種,這六種裏邊,前四種要緊的,後面兩種可以要,可以不要。
“自性對法”,我們說過,表上有的,淨慧本身就是對法。“隨行對法”,就是淨慧的眷屬,二十八個法。“方便對法”,就是有漏的四個慧,生得慧、聞慧、思慧、修慧。“資糧對法”,論教,《發智》、六足。這個四個是要緊的,在衆賢論師的《順正理論》,它講了四個。普光法師是立了六個,所以這六個是普光法師的意思。下邊兩個就是所對也叫對法。“境界對法”,就是四谛,是觀的境界。“果對法”,所向的涅槃是果,那麼也叫對法。“前四能對名對法”,前四個能對的叫對法,就是淨慧跟它的眷屬了,還有産生淨慧的方便及資糧。後邊兩個所對的對法,涅槃跟四谛法是所對的,叫對法。
此能所對,各有叁釋。且能對法,有叁釋者:一能對名對,所對名法,法之對故,名爲對法,依主釋也;二能對非對法,所對名對法,能對名對法者,有對法故,名爲對法,有財釋也;叁能對名對,是能對故,亦名爲法,持自性故,對即是法,名爲對法,持業釋也。 所對法中,亦有叁釋,准能對說。依寶法師,唯說能對,名爲對法,釋對法名,唯依主釋也。此解甚佳,妙符論也。
所以說能對的、所對的都有叁個解釋。這裏邊更繁複了,我們念一念,懂不懂,隨便你們。懂了更好,不懂算了。
能對有叁個意思,“且能對法,有叁釋者”,“能對名對,所對名法,法之對故,名爲對法,依主釋也”,這是淨慧,淨慧是能對,它所對的法叫法,它是法之對,是四谛、涅槃的能對的那個法,叫對法。“能對非對法”,能對不叫對法,所對的叫對法。能對叫對法的緣故呢?它是有那個所對的對法,有財釋。“能對名對,是能對故,亦名爲法,持自性故,對即是法”,持業釋。能對如此,所對也有叁個,靠自己,慧毒門。能對的告訴你了,所對的自己去看,自己把它擺出來了,道理是一樣的。這樣子說,又比較,很複雜。但是下邊來一個:
“依寶法師,唯說能對,名爲對法”。普光說了那麼多,法寶的意思呢,能對的叫對法,所對的不能叫對法。以這樣子來解釋對法,只有依主釋,不要持業釋,也不要有財釋。“此解甚佳,妙符論也”,這個解釋,圓晖法師說,很好。圓晖法師的意思,法寶法師講得比較合理的、比較好。爲什麼?跟論的意思符合。因爲論裏邊說,“淨慧隨行名對法”,沒有說四谛涅槃叫對法。所以說能對的淨慧跟它的隨行,乃至它的資糧的慧論,這個叫對法,是符合世親菩薩原意的。其他的,普光法師講的那些,這是發展的,可以不要去管它,也可以作爲開智慧的一個門,也可以用。但是主要的意思還是根據論主本身的:“淨慧隨行名對法,及能得此諸慧論”,這個標得很清楚,淨慧是對法,隨行是對法,慧、論是對法,沒有說果的涅槃、四谛是對法。這個論主原來的意思很明白,很清楚地標了。
今天講的就是:“淨慧隨行名對法,及能得此諸慧論”,這個很重要。人家問你阿毗達磨是什麼?對法。什麼叫對法?能對,所對。對向什麼?從因果一對來看,對向涅槃;心境一對來看,對觀四谛。哪個能對?淨慧、隨行。哪個是資糧?諸慧、諸論。這都叫對法,但是有差別。淨慧是自性對法,無漏的,勝義對法。隨行雖然不是自性對法,是跟它一起跑的,也是無漏的,也叫勝義對法。能夠作勝義對法的資糧的那些慧、那些論,它能夠産生阿毗達磨對法——有對法故,名對法,有財釋——也叫對法,但是是世俗對法,本身是有漏的。所以說我們現在聽經也好,思考問題也好,乃至入定修也好,沒有出現無漏慧之前,還在有漏裏邊,還不堅固的。無漏法出來了以後,這才是不退了。所以海公上師提出的,叫我們現在進軍的目標——見道。見道就是無漏法。無漏法,第一次出來是在見道。所以說我們要求自己這一輩子最好能見道。見了道之後,不退,這個是有好處。那麼你是不是能見道?盡你的力量拼命地跑。不要說,“反正我不行了,隨它去了”,這是自暴自棄。你能跑到見道最好,跑不到,也在這個方向跑。那你下一輩子,一跑就到了。如果你這輩子不跑,下輩子更不行,再下輩子更不行,以後懶的等流果不斷地發展的話,那就是沒有辦法跑了。所以說我們即使跑不到,跑的心要有,這個願要發,這樣子,總有一天會到。
今天的內容也比較多,就講到這裏。
《俱舍論頌疏》第十講
上一次我們講阿毗達磨,“淨慧隨行名對法,及能得此諸慧論”,這個講過了,沒什麼問題。有人提這個問題,“勝義對法跟勝義法的區別?”
這個很簡單,不要想得太鑽牛角尖了。對法是能對:淨慧、隨行。法呢,就是所對的法,一個是涅槃、一個是四谛。涅槃是勝義法,四谛是法相法。那麼能對的勝義對法,就是淨慧、隨行;世俗對法呢,就是慧跟論:諸慧、諸論。一個是能對的,一個是所對的。那麼勝義對法,它對觀四谛——是法相法,對向涅槃——就是勝義法。這裏就要注意一個問題,勝義法跟勝義對法,這兩個勝義意義不一樣。我們講勝義對法的時候,無漏爲勝,實體爲義——這個實體是一樣的。無漏爲勝——因爲勝義對法,它是淨慧隨行,是有爲法,無漏的。而講勝義法的時候,“是善是常,故名爲勝”,有個“常”在裏邊了,當然無漏也是“善”的,但是“常”呢,淨慧沒有,淨慧是有爲法,剎那變化的、剎那生滅的;涅槃是無爲法,是常。所以勝義法裏邊的這個“勝”跟前面的勝義阿毗達磨那個“勝”有一點不一樣。一個指的無爲法,一個指的有爲的無漏法。有爲、無爲,有漏、無漏的關系馬上就要講了,現在暫時放一放。主要是把這兩個勝義搞清楚,不是一個,是不一樣的。這是一般看不出來的,容易忽略的,我提一下,其他的問題沒有。
我們接下去就是“俱舍”了 ,《阿毗達磨俱舍論》,阿毗達磨講完了,講藏。我們前面講了“包含、所依”,還要來一道。前面不清楚的,這一次要搞清楚了,再下邊不再講了。這一次講了之後,一定要搞清楚。
乙二 釋藏名
從此第二,釋藏名。論雲:已釋對法,何謂此論名對法藏?頌曰:
攝彼勝義依彼故 此立對法俱舍名
釋曰:上句釋藏,下句釋名。
就是釋這個俱舍的名。爲什麼這書叫對法藏論?“對法”講了,“藏”還沒講。接著馬上就回答這個問題。“頌曰:攝彼勝義依彼故,此立對法俱舍名”“攝彼”,包含。“彼”,《發智》 、六足的勝義的言教。“依彼故”,依靠《發智》 、六足而造的。所以一個是“攝”,一個“依”,這兩個意思,就是藏的意思。“此立對法俱舍名”。“釋曰:上句釋藏,下句釋名”。什麼叫藏?一個“攝彼勝義”,一個“依彼”,這兩個;“故”,緣故——攝彼勝義故,依彼故。所以“此立對法俱舍名”,所以叫對法藏。
丙一 釋藏
攝彼勝義依彼故者,以二義釋藏也。一攝彼勝義故,二依彼故。
攝彼勝義者,包含名藏。謂此《俱舍》,攝彼對法《發智論》等諸勝義言,故名爲藏。對法之藏,名對法藏,依主釋也。依彼者,所依名藏。謂此《俱舍》,依彼對法《發智論》等,從彼引生。彼是所依,故名爲藏。 《發智論》等是對法藏,今此《俱舍》,有對法藏故,名對法藏,有財釋也。
“攝彼勝義依彼故者,以二義釋藏也”,藏有兩個意思:…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