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出来了,它本身不是对法,但是给无漏的净慧作资粮的,就是有那个果,将来能感那个果的,能得到无漏净慧的,有财释。有那个财,它将来要生起那个东西来的。
“故论云:此诸慧论是彼资粮”,这个论就是《俱舍论》,《俱舍论》里边它有这个话。他为什么这么说此是资粮呢?他说,我有依据的,《俱舍论》里边说了的,这些慧也好,论也好,“是彼”,就是无漏净慧的资粮,“故亦得名阿毗达磨”。什么叫资粮?“先因论教,次有生得”,先有这个教,就是《发智》、六足,再有生得慧能够看那个教。从生得以后,才有闻慧。你单是看也不行,单是看,会念,受持,哪怕你背下来,还不解决问题。还要听,把里边的意思透发出来,经过讲的跟自己看的,有的时候,会不一样。你们自己试试看吧,尽管你注解看了很多,没有讲的跟讲的的时候有差异。当然注解讲得仔细一点,也会产生一些胜解,但是重点会摸不到。还有一个传承,传承在注解里去摸的话,很难。
我们经常看到的,海公上师讲经,一举一动,对我们听经都有一定的影响。他讲经的时候,他的手印,他说话的态度等等,都能帮助我们产生理解,也帮助我们记忆。当你想起这个法,海公上师怎么个样子说的,你把样子一记起来,他说的话的意思就想起来了,所以这个听闻有一定的作用。这是传承的关系。所以西藏他们讲传承是非常厉害的。他们是经常要传经的,传经做啥呢?把藏经“哗哗”,一个堪布或者哪个格西,他念一道,传过了。传过了,你照这个经去讲,人家要听的。哦,他有传承的。如果没有传承的,自己看了注解看出来的,不听。“他没有传承,我们不要听”,这个大有关系。那么经过大善知识座下学法学好的,那个传承是眞正的、过得硬的传承。
“言资粮”,什么叫资粮?“先因论教,次有生得”,靠生得慧。生得慧之后,去听闻。听闻之后有闻慧。闻慧之后自己再去思惟,起思慧。从思慧以后生修慧。从修慧以后,成无漏慧。修慧之后,无漏慧怎么来?我们等讲见道的时候,会讲这个问题,这个是我们人生一个最大的转捩点。从无始以来,我们流转生死,都在有漏法里边打圈圈,管你是善的、恶的、无记的,都是有漏的,总跳不出三界的。当见道的第一剎那,无漏法出现了。这是无始以来,划时代的第一个无漏法,那是最殊胜的东西,在这个时候见道的第一剎那出来了。在这个以后,前半截跟后半截分开了,分界线就在这里。前半截是凡夫,后半截就是圣者了。见了道以后,就是圣者,身上有无漏法,就是圣者了。他的生死也是决定会了的。在没有得到见道之前,凡夫,那是遥遥无期,什么时候了不知道。所以说从修慧以后,会生起无漏慧。所以说这些慧也好,论也好,是净慧的资粮,要靠他们慢慢地得到无漏净慧的。
这里把胜义阿毗达磨、世俗阿毗达磨都讲完了。世俗阿毗达磨这个持业释,我们也不要说了。胜义阿毗达磨讲过了,世俗阿毗达磨一样的。它这个阿毗达磨本身是世俗法,有漏法,不是无漏的,不叫胜义。
释此法名者。能持自性,故名为法。且如色法,变碍为法;能持此性,故名色法。略举此一,余法例然。
“释此法名者”,它每一个字都给你交代清楚。“法”,什么叫法。还要讲对法两个字,前面讲过了,这里再讲一道。什么叫法?“能持自性,故名为法”。一个法,它能够保持自己的特性的,叫法。假如色法,它是“变碍为性”。它有变化的,它有阻碍的作用的,这个叫色法——物质。这个物质的条件就是要变要碍。那么这样子,凡是称色法,它都有这个自性——变碍,不能说这个色法,今天变碍为性,明天改了,不变碍了,那这个法就不起作用了。你说它是色法,明天这个概念没有了,不叫色法了。色法一会儿变这个,一会变那个 ,把人家学得糊里糊涂了。那就是会不变的,它有保持自性。凡是色法,它决定有变有碍,能持此性的,能够持这个变碍性的叫色法。
我这本书里边,“色法,变碍为法”。你们是什么?“也是法”,你旁边注个字,该是“变碍为性”。我们藏经呢,就不要随便改,旁边注个字好了。因为我们有个公案,以前喜饶嘉措,他是神童,他从小聪明非凡,是全藏闻名的。他十二岁时,看藏经,感到藏经有些不对头,改了几个字。达赖喇嘛知道之后,马上把他关起来。竟然这个十二岁的小孩子改藏经,这不得了,藏经不能乱改。只有说是校对的时候,与其他书里校对一会,旁边写个小注,可能是错了,就这么样。我们大正藏下边很多小字,就是校对的字了。他没有改文,原文没有改的。我又想起一个事情。海公上师的《基本三学》,据说有位居士去校对的时候,大笔一挥改了几个字,我非常反对。你没通过海公上师本人,不要改他的。你认为这个字有错,可以来个注解,不要改。改了之后,原文的意思假使有出入了,那个责任很大。校对只能是校,不能改。有的时候,自己的学识没有到家,你以为对了,实际上不是那回事。所以不能凭自己私人的看法来改大德的东西,不能随便改。
那下边“能持自性”叫法,那么“能持此性”的,能够持这个变碍性的叫色法。那么色受想行识的受,领纳为性,能够持领纳性的叫受法。这个将来都会讲,现在嘛,先举个例,“余法例然”,其余类推,这是慧毒门。一个教你了,其余自己照此类推,其他的都打开了。
法有二种:一胜义法,二法相法。胜义法者,谓是涅槃。是善是常,故名为胜。有实体故,复名为义。即胜名义,即胜义名法,故名胜义法,持业释也。二法相法者,通四圣谛。相者,性也、状也;望自体边名性,望他缘边名相。此四谛法,是法相故,故名法相法,法相即法持业释也。
“法有二种”,法的定义说了,“能持自性”。法的种类,两种:胜义法、法相法。“胜义法者,谓是涅槃,是善是常,故名为胜,有实体故,复名为义”,这个前面说过了,无漏的叫胜。这里是善的、是常的——这是无为法了,常的,叫胜。无为法也有体,这个有部是一切有,也是有体的,叫义。这个胜本身就是义,叫胜义,这是什么?持业释。不要说了。见多就不希奇,一下就能懂了。开始认得有点吃力,那么这个胜叫义嘛,叫胜义,“即胜义”,胜义法,现在把胜义当一个概念,法又是一个概念,合起来,“胜义法”,这个胜义就是法。这个法本身就是常,就是善,就是有体的,也是持业释。这个大家恐怕不会有什么问题。
第二,“法相法”,法相法“通四圣谛”。胜义法只有一个涅槃,涅槃属于灭谛的,所以只讲一个。那么法相法,四谛都通的,苦集灭道都讲。
什么叫法相?“相者,性也、状也”,对自己来说是它的特性,对人家来说,它的样子。这一点我们要说明一下,在法相书里边,相跟性,基本上是通用的。在性宗里边,相跟性决然不同。性是它的内涵,相是它的外相,二个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我们学法,我们在《印度佛学》的时候,经常讲这个话,法有体系的,是这个宗派的,它整个的法相都是服从于它的教义的,有它的一定的特别的含义。另外一个宗派,同样一个法相名字,有它的含义。 所以不能混淆。你查字典的话,这一个法相名字有几个解,你把它乱配,那就是不对头了。你很好的机子,里边的零件,你搞错一个,不行了,不会动,这个机器起不了作用了,不能运转。所以学法一定要有体系的学,一个宗就是一个宗的体系,另外一个宗,虽然同样名字,它的解释不一定一样。
这里就是说,“相者,性也”。这是在法相里边,相是两个作用,对内说是性,对外说是状——形状。所以“望自体边名性”。“望他缘边”,从人家来看,叫相状——样子。这个“四谛法,是法相故”,这四谛法它本身叫法相。下面不要看,什么释?持业释。这个好容易了,它本身就是法相,法相就是法,持业释。
对有二义:一则对向,谓无漏慧,对向涅槃;二则对观,谓无漏慧,对观四谛。前言对向,以因对果;因即净慧,果即涅槃。后言对观,以心对境;心即净慧,境即四谛。无漏净慧,但是其对,是能对故;而非是法,非所对故。言对法者,是法之对故,依主释也。
对有二个意思,前面我们讲过,对向、对观。“对向,谓无漏慧”,以前对向、对观还是含含糊糊的,这里现在具体的东西拿出来了。无漏的慧,哪个来观呢?无漏慧来观,就是阿毗达磨,就是这个对法,它对向涅槃。它无漏慧,它最后的目的是要达到涅槃的,这个是胜义法。在现在没有达到胜义之前,它该起什么作用呢?要观四谛,观了四谛之后,然后断烦恼,断了烦恼之后,就证涅槃。所以说对向的目的,远的目的是涅槃,当下的任务是观四谛。“谓无漏慧,对观四谛”。“前言对向,以因对果”,因对果来说,这是因果一对,“因即净慧,果即涅槃”。后面的对观是心跟境来讲一对,心境相对,能观的心——无漏慧,所观的境——四谛法。(10B)“无漏净慧,但是其对,是能对故”,这个没有问题,无漏净慧是对法,它是能对,它是心,心是能——所观的境是所。“而非是法,非所对故”,因为无漏净慧是能观的,是能对的——是对,不是法,不是所对。“言对法者,是法之对故”,是胜义法的对,或者是四谛法——法相法的对,“法之对故”,叫对法。这个前面出现了,前面出现呢,内容是比较空的,还不踏实,这里东西都摆出来了。法之对故,叫对法,依主释,还是同样的。但是内容就比较具体的都拿出来了,那么讲到这里是够了,把对法讲完了。
下边引了光法师的文,有点麻烦,把能对、所对都来个对法。我们的要求,能懂的就懂,不懂的就不管它。把基本的对法要抓住,然后这里它变出…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