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们兄弟两个。正月间生他的哥哥,十二月间养他的弟弟,同年的。那么后来又要怀孕了,她害怕。女人害怕老啊,尽养孩子要老的。她就吃了打胎的药,吃了以后,胎倒没有打掉,把那个胎儿损害了。结果养下来一个女孩子,后脑没有的,后脑打掉了。那这个孩子养下来就是不行了,就是没有生得慧,什么事情都不知道的,只知道张口要吃,要吵要闹 ,生活不能自理。这样他们一个妹妹,一天到晚他们父母来照顾她的,养到十四岁了。养到十四岁实在太麻烦,女人的特征也来了,哎呀,她母亲一天到晚报怨,这个人实在烦死了。最后怎么办呢?一包安眠药把她送掉了。这个当然说呢,这个孩子过去造的业,但是这个打胎药也是害了这个小孩子,一个婴孩。胎没打掉,把脑筋打掉了,就是这个没有生得慧的。或者孩子白痴的,养下来呆的,生得慧也没有。一般说生得慧,“生便得故”。生下来就有的,那么具体指什么?在佛教里边,这个生得慧指能够“受持、讽诵十二部经”,就是能念经,能看佛书,这个智慧。最先要有这个智慧,如果这个没有,你听经的话,你根本不能听。
第二种闻慧,闻了教生的,就是听了之后产生一种智慧,不是你看看书,就是这个能看。“我《金刚经》会念了”,这个不叫闻慧,这个是生得慧。两个字认得到了,会念经了,背也背下来了,这个都是生得慧。闻慧,把经里边意思听到了,心里边产生的智慧,这个智慧是超一级了,不是生得慧了。
闻慧还是肤浅的,思慧经过自己的思惟,我们说听闻正法之后,还要如理思惟了。如理地思惟,这样子深入地去思考那个问题,再再地思考,这样子产生的智慧叫思慧,这是比闻慧又高一级了。
最后,修慧,“从定生故”,眞正的修,要得了定以后,才叫修。在得定以前的,都不能叫修。“定名为修,熏修于心,令成功德,无过于定,故独名修”,为什么定叫修,其他不能叫修呢?我们说我们的心,要使它成为一个有功德的,成就功德,这个一定要靠定的力量来熏修。其他的力量很小。
我们自己有经验,你们大家可以看一看,凡是年轻人都想修修不净观。你把不净观的书找了很多,这是什么不净、不净、不净,屎了尿了,发、毛、爪、齿,皮、肉、精、血,三十六物,背得很熟。背下来之后,你心里想想,确实是那个东西。但是你到马路上去看看,不起作用了。那些所有背下来的东西,发、毛、爪、齿,皮、肉、精、血那些东西啊,好象是没有力量了,看看这个好的还是蛮好的,那么这个就不行。那就是没有得定,那你得了定之后,那不怕了。你再长得怎么好看,一下子骷髅就显出来了。观你骷髅就观出骷髅来了,那你还有什么好看?要是晚上,路上丢一个骷髅骨在那里,恐怕会把你吓死。那么你现在去欢喜它,恐怕不会了吧。所以说眞正的功德要生起来,要从定中来,所以眞正的修在定。
在定没有得到之前能不能叫修呢?《菩提道次第广论》就讲了这个问题,泛义的修也可以包进去。为什么?你不经过闻思,定的修的力量从哪里来呢?所以说闻思也是将来得定的修的一个前阶段加行。如果范围扩大一点,再再地思惟也能叫修。我们听过《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大概还记得吧。严格地说,定中的叫修。
为什么定中的叫修?它也给你讲得很清楚。“定名为修”的原因是“熏修于心,令成功德”。把功德熏在心上 ,就是使这个心功德成就,没有定是不行的。海公上师经常打这个比喻,陶器、瓷器是拿泥巴把它一个坯子做起来了,样子跟瓷器、陶器是一样的,一模一样的做的很好看。但是没窑里去烧的话,不能加水,水冲进去,马上就化掉了,那就是没有定修。决定经过定火的熏修,定火烧炼之后呢,这个陶器拿出来,不要说是冷水,开水倒进去,不会炸,不会烂,这个作用就不一样了。同样一个坯子就是烧点火,我们说同样的闻、思,内容是一样的,但是烧一个定,定就火,没用这个定的话,力量不够的。所以要成就功德,那一定要定的力量。
很多修密法的人,尽量去追求什么呢?修黄教的,要生圆次第,最好一套生圆次第马上传给我。修红教的,大圆满,都要求。你没有定,教给你也没用。这个我们学过法相,你自己知道了。所以说,眞正生圆次第,你至少有点定力才行。生圆次第尤其是观想非常细致,你没有定的话,恐怕把你观到后来你就昏倒了。四川有个老居士,在海公上师第一次开始传三皈依观的时候,没有书的。不但没有书,颂子也没有的。结果一传之后,有个老居士:“哎呀,那么多东西,我想得都昏过去了”,那就是说太多了,接受不住了。后来就是因为照顾那年老的,就编了个颂。编了颂还不够,后来着了本书。现在的人,我看书还不够,书还要注解了,这个是根器越来越钝了。这里就是说定的重要性,如果你没有定力的话,你把那么多观想的东西一想,头都要晕了。你怎么修生圆次第呢?
所以说我们学法,主要把法和自己的机要量一量,是那个机,你去求那个法。不是那个机,你求那个法——有一个小猫,奶还没断,它就吃老鼠去了,老鼠吃了之后,老鼠倒给它咬死了,死掉了,它也胀死了。骨头吃下去,消化不了了。那你没有这个力量的话,你去求高法吧,要跟小猫一样,把自己胀死了,所以说这个有危险性。自己要充实自己,把自己修成法器,“共同道熟密器成就已”,这个话说得很清楚。“共同道熟”,就是波罗密乘的教你修成功了,成熟了,然后密器才成就。如果波罗密乘的道你没有成熟的话,你去追求吧。追求,给了你也没有用,反而恐怕给你胀死的。所以还是自己要量力而行,不要狂妄地专门向高处攀。现在都是这些人,都是拼命地追求高法。自己呢,菩提心也没生起来,出离心也没眞正生起来,乃至于对三宝的信心还成问题,空性的见,根本不要谈。这个我们说毗钵舍那,《广论》里边你看一看,你看得懂,已经算你好了,不要说生起它的理解了。恐怕看也看不懂,看了半天,不晓得说啥东西。所以说日常法师没有给你讲毗钵舍那。这些东西自己想一想,还没得到,慢慢来吧。自己把这些都得到之后再去往上爬。这是强调定的重要性。
“熏修于心,令成功德,无过于定,故独名修”,所以定中才叫修,修慧。
言诸论者,谓六足论等。一舍利子造《集异门足论》,二大目犍连造《法蕴足论》,三迦多演那造《施设足论》 。已上三论,佛在世造。佛涅槃后一百年中,提婆设磨造《识身足论》 。至三百年初,尊者世友造《品类足论》,又造《界身足论》 。至三百年末,迦多演尼子造《发智论》 。前六足论,义门稍少;《发智》一论,法门最广。后代论师,说六为足,《发智》为身。后代论师,多宗《发智》 。 《大毗婆沙》依之而造。
“言诸论者”,“诸慧”讲完了,生得慧、闻慧、思慧、修慧,“诸论”是什么呢?六足、 《发智》等。哪六足?这里我们有个表,它有一些文,文看起来麻烦些,表看起来方便一些。那么我们就念文,表回去自己看好了。六足等,等是《发智论》了。一,舍利子造的“《集异门论》”。我们以前五台山,每人都有一部,现在不晓得哪里去了?我一部也不见了。因为我没有回五台山,东西给抄走了,不晓得哪个拿去了,烧掉了?不知道。第二部是大目犍连的“《法蕴足论》”,这个文革以后在昭觉寺印了,新的印的有了。第三,迦多演那造的“《施设足论》”。这三部论都是佛在世的大弟子造的。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目犍连是神通第一,迦多演那是论议第一,三大弟子造的。“已上三论,佛在世造”。佛涅槃后一百年的中间,有个提婆设磨造“《识身足论》”。到三百年的初期,就是佛涅槃后三百年初。“尊者世友,造《品类足论》”,后来又造了一个“《界身足论》”。到三百年末的时候,迦多演尼子,造“《发智论》”。
前面六个论,“义门稍少”。义门我们讲过了,把所有的法,从一个一个的门来检查它,来研究它。义门就是说,有漏、无漏,有见、无见等等,各式各样的来看。这个六足论,它的义门讲的少一点。 《发智》这部论,就是法门最多、最广。所以说后代的论师,把六个是补充的叫足,《发智》是全的,是广的,叫身。所以“后代论师,多宗《发智》”,这是有部来说了,因为这个《发智论》确实价值高,有部的那些论师,都推崇《发智》。而且因为就是弘扬《发智》,推崇《发智》,确实把有部的势力扩大到很大的地方,而且摄取了很多的信徒。因为他力量强了,理论性强了,讲的义门又多。“《大毗婆沙》依之而造”,这个我们已经说过了,《大毗婆沙》就是依《发智论》的解释。五百个罗汉对《发智论》的见解都写在上边,最后,由四大评家来判断哪一个是对,哪一个不对。
“得此诸慧论”,诸慧、诸论都讲完了。然后,这里要两个关系要拉起来了。
无漏净慧,是眞对法。有漏慧论,非眞对法,言对法者,谓为无漏作资粮故,亦名对法。故论云:此诸慧论是彼资粮,故亦得名阿毗达磨。言资粮者,先因论教,次有生得,从生得后,方有闻慧,从闻慧后,次起思慧,从思慧后,始生修慧,从修慧后,起无漏慧。故诸慧论,是净慧资粮也。
无漏的净慧是眞的对法,它本身是对法——自性对法,它就是对法。有漏的慧、有漏的论不是对法,它不是净慧。那它怎么叫对法呢?“谓为无漏作资粮故”,无漏的净慧,靠它作资粮的,也叫对法。这是什么释?(答:依主释。)还有什么释?(答:有财释。)还有什么释?有漏的慧论怎么叫对法呢?它是无漏慧的资粮,总不能持业释吧,它本身不是。依主释?邻近释?还有?再说说看,带数释?没有数啊。你要把它关系看出来。它已经把关系给你…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