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P37

  ..续本文上一页

  “此等诸法是慧眷属,随慧行故”,这一切法是慧的眷属,它跟了慧跑的,“名曰随行”。这个等于说我们国家的主席,或者海外的总统,他要出国访问去的时候,决定有批班子的,中间有他的大臣,有他的秘书,有他的保护的卫兵,保健的医生等等,这批人决定跟了一起跑的。这些决定他要哪里去,都一个班子一齐跑。不会一个主席一个人单身跑去了,那不大可能。

  

  净慧有多少,我们有个表。你们抄了的,发的讲义里边有,可以看一看,先看第一页,“净慧随行名对法,及能得此诸慧论”。这个里边净慧、随行。我们说对法又分四个:两个是胜义对法,两个是世俗对法。胜义对法里边,自性对法,就是对法的自性、本身,就是它自己,就是净慧,这是一个。随行对法,随了净慧跑的那些,也叫对法,它的随行法。世俗对法有方便对法,就是诸慧,闻、思、修的慧。资粮对法,就是《发智》、六足这些论。

  

  随行有二十八个法。这二十八个法里边,有色蕴、了别的识蕴,还有受蕴、想蕴,行蕴,都有。

  

  先从无漏的分,就是色法一类的道共戒,这个无表色——道共戒戒体,属于色法的。这是有部的说法——道共戒,属于色蕴。

  

  心王——第六意识,慧是心所法。它绝对不会心王没有,心所法自己起来了,不可能的。所以心王——第六意识是同时生起的。

  

  我们前面说的大地法,这十个法,心要么不起,起了之后,决定有它。哪十个法?受、想、思、触、欲、念、作意、胜解、三摩地,三摩地就是定。这十个法,一切心都有,不管是善心、恶心、无记心,要么不起心,有起心的话都有它。所以叫大地法。大地法本来有十个,慧也是一个,现在慧心所,净慧,本身就是对法了,它不能自己跟了自己跑了,所以它要除开,所以大地法里边,十个里边只有九个,就是慧不在里面,慧本身就是净慧,它是主了。

  

  大善地法,也是十个法,凡是善心生起的时候,决定有它们十个法。这个十个法,凡是善心——好的心生起来,它们决定都有。哪十个?就是“信”——三宝的信心。“勤”——精进,这个勤我们要说,对善法的勤。如果对恶法的勤,假使有人做坏事,他也很精进,甚至于晚上不睡觉,这个能不能叫勤?这个不叫勤,不但不叫勤,叫懈怠。为什么叫懈怠?你既然那么多工夫去做恶法了,善法肯定是放下了,对善法来说还是懈怠,不管你不睡觉的干,你做的是坏事,不是善法,那么你再努力,也是懈怠。这个“勤”,是专门指善法说的。你假使做贼的,他晚上不睡觉,跑去挖墙、翻箱子什么东西,打柜子,开锁,很麻烦的事情,他很鼓劲去干,这是不是勤呢?不是的,懈怠,为什么?好的事情没有做,放下了,所以还是懈怠,所以这个“勤”,决定是对善法的精进,叫“勤”。反之,对坏事的那些努力,不能叫勤。行舍、惭、愧、无贪、无瞋、不害、轻安、不放逸等等,这十个法,一切善法里都有它,既然净慧是善法,也有它们十个。

  

  不定地法,寻、伺。在欲界初禅决定有这两个法:寻、伺。

  

  还有在不相应行里边,以前我们说过的,一个法生起来,决定有个得,没有得,它就没有生了。那么生、住、异、灭,一切有为法,都有生住异灭四个相。

  

  所以净慧要么不生,要生的话,这二十八个法决定跟了它一起起来的,叫随行,不会少一个。这个是净慧随行是胜义对法。我们等一下看世俗对法,先把胜义对法讲完。

  

  下边就是把这个二十八个法配五蕴,现在不要看书,大家把这二十八个法,五蕴里配配看,自己配配看。这个就是自己动脑筋。如果什么都要靠人家的话,这个脑筋永远不会开窍的,要自己去钻,自己去攻,脑筋慢慢……一看,答案在后头,可以知道自己想得对不对。不对的,以后改进方式。对的,这次做对了,以后照这个方法再做下去。所以聪明论,你学了一点,自己要举一反三。儒家也是这个。教你作你木匠,教你做桌子,四个角,教你一个角做会了,还有三个角不要教你了,你该自己想一想就会做了。那么一个腿做好了,还有三个腿也会做了,一个抽屉做好了,那么十个抽屉都会做了。所以这是慧毒门的意思。我们学习《俱舍论》的时候,就要利用这一些,把自己智慧开起来了。

  

  大家想想看,五蕴,第一个是色蕴,物质的色,在这二十八个里边,这个表里边看,哪个是色蕴?那很明显,色法嘛,那是无表色,是色蕴。那么哪个是受蕴?受心所。想蕴?想心所。行蕴?行蕴的多了:不相应行,五个;还有相应行,大地法九个,受蕴、想蕴除开,还有七个;大善地法(心所法)是相应行,有十个;还有不定地法,寻、伺。最后是识蕴——心王。所以这个自己也推得出来的。

  

  

  那么它下边,色蕴是哪个呢?道共戒,道共戒的戒体无表色是色蕴。受想蕴,就是随行当中受想心所也。行蕴,就是除了受想以外的,其他的心所法,是相应行;还有四相及得,不相应行,都属于行蕴。(10A)最后识蕴呢?就是慧相应的心王,就是第六意识。这是五蕴,都包了,“通摄五蕴”,就是五个蕴里边都有东西。

  

  “言胜义者”,什么叫胜义?这个也是交代得非常清楚了,什么字都给你交代的,所以法相的书,就是好在这里,没有含含糊糊的东西。叫你说胜义,“殊胜的,好的意思……”什么东西,乱七八糟说一套,不相干,虽然扒了一点点边,不是那个东西。不严格的界限,我们不要。我们要严格的,什么叫胜义?“无漏名胜”,你“好、好、好”,什么叫好呢?无漏的,这才叫胜。“实体名义”,它有体的,叫义。胜就是义,叫胜义。这个什么释?一看就看出来了,持业释。所以胜义这两个字是持业释。不要看书,胜义阿毗达磨,什么释?……这个阿毗达磨,本身就是胜义,无漏的。“胜义即对法,名胜义对法”,持业释。

  

  有人在没有讲之前,先看一道,预习,这个非常好。眞正的学习,预习是一个极重要的一个方式。预习看了之后,哪里懂得,哪里不懂,自己心里有数了,明天不懂的,讲的时候,特别注意,那就接受力特别强。如果你泛泛地没有看,糊里糊涂的,就平平淡淡的,这样听进去,懂的是懂了,不懂的还不懂,就会这样子。因为你注意力没有那么集中,所以说预习是一个最好的方式。我们希望大家都要预习。预习有个便宜,我问的时候,先看过了。这个我说不要贪这个便宜,自己看的时候,先问自己。

  

  胜义阿毗达磨,胜义就是对法,所以说两个持业释。假使胜义拆开来说的话,两个概念的话,胜义,一个复合名词,持业释。胜即是义,胜就是无漏的,义就是有体的。那么假使把胜义当一个概念,阿毗达磨又当一个概念,那么胜义阿毗达磨又是持业释,这个阿毗达磨本身就是胜义。胜义阿毗达磨讲完了,下边是世俗阿毗达磨。

  

  

  

  

  丙二 明世俗对法

  

  及能得此诸慧论者,此明世俗对法。颂文诸字,通在两处。一则诸慧,二则诸论;慧论非一,故名为诸。此诸慧论是有漏法,名为世俗。此者无漏净慧也。由彼诸慧诸论,方能得此无漏净慧,名能得此也。非但净慧随行,名为对法;及能得此诸慧论亦名对法,故云及也。

  

  “及能得此诸慧论”,世俗阿毗达磨,世俗对法。“颂文诸字……”《俱舍》的法相,不但是《俱舍》,法相的书基本上都一个格式的,每一个字都给你讲清楚的,没有含糊的。所以说你这个讲清楚后,其他的解释不能挤进来,因为只能这样子解。假使我们在国际上订一个条约,你能不能把其他意思搀进去,那这个意思混淆了,不得了的,要牵涉到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只能作这么解,其他的解释,全部排开的。法相也是这样子的,你这个字怎么解释后,其他的不能搀进来。所以说要学东西,要严格的界限,我们经常说差不多先生,在法相里边,绝对不能用他。我们学阿毗达磨的人不能有差不多的一个概念,不能有。“大概如此”,“好象差不多”,这些话一点不要。要么就是这样子,决定如此,要么就是不知道。不知道就要求知。那么知道之后,要肯定的是这样子,不是那样子,不要差不多、含含糊糊的,好象是这么样子,模棱两可的,绝对不能要的。

  

  “及能得此诸慧论”,这个“诸”,“颂文诸字,通在两处,一则诸慧,二则诸论”,这个“诸”是两用的,那么这个论跟那个慧不是一个,“诸”就是多数了。我们学过外语的,加个“s”就完了,我们汉语要加个“诸”了。你不加诸,你多数少数看不出来了。那么这个不是一个慧,不是一个论,叫“诸”,讲得再清楚也没有了。

  

  “此诸慧论是有漏法”,有漏法叫世俗法,叫世俗对法。“此”,就是颂里边“及能得此”的此,指的是“无漏净慧”。这些无漏净慧不是凭空而来的,怎么来呢?要得到这个无漏净慧,就要靠诸慧、诸论。“由彼诸慧、诸论方能得此无漏净慧”,没有它,还不行的。所以说这是得无漏净慧的必要的一些的条件,“名能得此”。所以说颂子里边的“及能得此”,就是说要得到这个无漏慧,必须要诸慧、诸论。“非但净慧随行名对法”,能够得到这个净慧的那些慧、那些论也可以叫对法,“故云及也”。

  

  

  

  

  言诸慧者。慧有四种:一者生得慧,生便得故;二者闻慧,闻教成故;三者思慧,因思起故;四者修慧,从定生故。定名为修,熏修于心,令成功德,无过于定,故独名修。

  

  

  

  

  

  

  

  

  

  

  

  

  

  

  

  

  

  

  

  “言诸慧者”,“诸慧”是哪些慧呢?慧有四种。

  

  一种生得慧,生来就有的。我们要简别白痴,白痴没有生得慧,他糊里糊涂的。以前我们上海有一个,我们侄子的一个朋友。他的母亲,一年里边生了两个…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