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P36

  ..续本文上一页,是消极的把那些不染无知的胜缘——就是它产生的有力的缘,把它去掉了;“阙”——去掉了。这个时候,它不会生了,叫非择灭。非择灭,我们后边要讲了,非择灭法不是一定跟不染无知有直接关系的,不染无知证到不生法,它是用非择灭的方式的,就是缘不够了,它就不生了。其他的非择灭也多的是,不一定是不染无知。以后讲三个无为法的时候会讲,现在就不要插得太多了。

  

  什么叫“胜缘阙位”呢?佛在菩提树下(这个将来要说),有三十四个心,经过这三十四个心以后,证了无上正等菩提。证了无上正等菩提之后,佛的身体,它不染无知再也生不出来了,已经改变了。以前,没有证之前,不染无知,有这个机缘,有这个缘可以生,到了证到无上正等菩提之后,那个身心都改变了,身体也转化了。然后,这个不染无知的要生的缘就没有了。所以说他生不了了。这个不染无知,是一个非择灭。非择灭的概念,就是说一个法要生起来,把它的缘去掉了,它就生不了了,这个叫非择灭。择灭,就是说用智慧的力量——净慧,把烦恼直接地消灭它,这是择灭——“择而灭之”,一个一个把它灭掉。非择灭呢?不是针对它的,是把它的缘去掉了。所以上次我们举两个例:一个择灭,等于是直接的交锋打仗,把对方的敌人吃掉了;非择灭就是说把他们的粮、水都断掉了,它不能打了——它自己没有缘再打了,这样子消灭的。这当然是两个喻了,不能说是全部一样了,那不是那回事,我们断烦恼,不是军事战争了,这个当然里边有一些不一样。但是相同的,就是有些地方可以作比喻的。“胜缘阙位”,就是说佛身上要生起那个不染无知的有力的缘是没有了,所以说它不能生了,这是证到这个非择灭。这个没有什么大问题。

  

  “不染无知的体是劣慧”这个地方,却是有点问题的。染污无知它是烦恼,无明为体,这个问题不大,它是烦恼。但是不染无知,劣慧为体——它一切法不能悟解。既然称慧,怎么叫不能悟解?劣慧是差的慧、不行的慧、没有力的慧。那就是说在《顺正理论》讲了两种,一种就是说,无始以来对一切法微细的差别那些东西,不去求解,这个慧跟其它的因素互相为缘,同类的等流果不断地生出来,无始以来积集下那么多的劣慧,就是不求悟解的那个慧,这是一种20。另外一种,有一种不染污的慧,跟烦恼相应,对法不能得到正确的悟解21。在《大毗婆沙》里边,法宝法师从《大毗婆沙》里边取了一些资料22,证明这个劣慧就是邪智。这个邪智说得清楚一点,就是把木头当人看了,把人当木头看了。这个不是烦恼,跟烦恼不相干,搞错了。所以这一类的东西都叫劣慧。

  

  这个劣慧声闻,部分的能断,但是断了之后,不能保证不现行,而佛却是得了非择灭,永远不生。所以说佛超过二乘,也就是这些地方,也是一个例子。就是说,佛的烦恼是断掉了,声闻也断了。习气,声闻能断,不能全部断,断了之后也不能保证不现行,佛全部断完了,而且保证永远不再生了。所以这是佛超过二乘的地方。大概这个问题就这样子,当然,要眞正去辩那个劣慧的问题,书上很多,也讲得很繁复,我们把扼要的一些抓住就可以了。

  

  另外我们看看这个地方是不是还有其他的问题,一时提不出来,我看今天讨论的时候,这个颂还是可以再讨论一下。因为可能还有隐藏在里边的不太好懂的。文字表面上是好懂了,有些意思为什么这样子?我们说学法就是要自己问自己,为什么?问几个为什么?道理就出来了。还有昨天的作业本,我感觉有的人很好,也是很仔细的发挥,还有一些就是说赶任务,就是平时没有做,临时要交了,做一下,这个对自己没有好处。

  

  我们出的思考题,主要是帮你追问题的,就怕你在文字上看不出一些问题来,把你追你问一下子,这个当然是自己问自己。我们给你出呢,帮助你问自己,就在自己看书的时候,自己复习的时候,问一下自己,然后把自己的答案写上去。这样子边复习,边做作业,这个有收获。做的时候,当然动脑筋了,为什么这样子说?等到你要交了,你马马虎虎赶了交上来,当然做是做了,很好了,不是交个空白卷了。毕竟印象不深刻,这个对自己来说,学习的效果不大。我们反正下了功夫,希望得好的效果,这个效果从哪里来呢?就是平时的钻研,平时在考虑问题、看书的时候,要钻研这些问题,就会得益。如果你临时要交的时候,赶一下任务,这个印象极淡,可能是得不到好处。最好是平时做,不要临时做。看是个小事情,但对你自己的学习的深入,却是大问题。

  

  今天我们要讲下去。昨天发起序,“对法藏论我当说”,我要说了。接下去,“随难别解”。《俱舍》好就好在这里,它每一句话,你不要着急,它马上给你解释的。“对法藏论”,前面“对法”略略讲一下,到底对法藏是什么一回事情?这个论要说了,对法藏论到底什么论呢?这里详细辨了,他马上就给你回答。

  

  

  

  

  

  

  

  甲二 随难别解

  

  从此第二,随难别解。此复分三:一释对法,二释藏,三明说意说人。

  

  “对法藏论我当说”,什么叫对法?前面讲了对观四谛、对向涅槃,好象还没有够清楚,到底什么东西来观呢?到底对法有几种呢?都要在这里交代。第一个是解释对法,第二解释藏,第三个为什么要说对法?还有是什么人说的对法?是不是世亲菩萨说的,或者是《发智》论主说的,就是追根是从哪个传下来说的,这些就是这里要讨论的问题。

  

  

  

  

  乙一 出对法体

  

  且初第一释对法者。颂曰:

  

  净慧随行名对法 及能得此诸慧论

  

  

  

  

  

  

  

  

  

  

  

  

  

  

  

  

  这个很简单扼要,什么叫“对法”?“净慧”,无漏的智慧叫对法。再扩大一点,“随行”。一个法生起来,决定不能孤立。净慧它要生的时候,必定有心王,还有其他的心所,还有其他的不相应的得、生、住、异、灭,同时生起来的。这个随行法,就是等于跟了净慧同时生起来的法,也叫对法。对法眞正的体是净慧,但是净慧不能单独生起,同它同时生起的法——随行法,也属于对法的范围里边。再扩大,“及能得此”,“此”就是净慧。能够得到这个净慧的“诸慧”。我们说净慧是怎么生出来的?先要有生得慧,受持十二部经;然后听闻它的意思;然后,从闻慧到思慧;思慧到修慧;修慧再上去,无漏慧。所以说能够得到无漏慧的诸慧,那就是闻慧、思慧、修慧,就是它的加行,有这些之后,才能有无漏慧。这些慧也叫对法。“诸慧论”,那么你听的什么法呢?那些《发智》、六足之类的这些论,也叫对法。那这个对法的范围就相当多了。

  

  

  

  

  丙一 明胜义对法

  

  释曰:净慧随行名对法者,明胜义对法也。净慧者,谓无漏慧。离缚名净,简择称慧。净慧眷属,名曰随行。慧相应心及受想等诸心所法,四相及得,道共无表,此等诸法是慧眷属,随慧行故,名曰随行。如是净慧,及与随行,通摄五蕴,名为胜义阿毗达磨。此五蕴中。言色蕴者,道共戒也;受想蕴者,随行中受想心所也;行蕴者,除受想外诸余心所,四相及得也;识蕴者,慧相应心也。言胜义者,无漏名胜,实体称义,胜即是义,名为胜义。胜义即对法,名胜义对法,持业释也。

  

  

  

  

  

  

  

  

  

  

  

  

  

  

  

  

  

  

  

  

  

  

  

  

  

  

  

  

  这个就是再提一次,我们先讲这一句。“净慧随行名对法”,这个是胜义对法。对法有二种,一种是胜义对法,一种是世俗对法。先说胜义对法。

  

  “净慧者,谓无漏慧”,“净慧”是无漏的慧,无漏慧为什么叫净?“离缚名净”,烦恼的缚离开了 ,干净了,叫净。“简择称慧”,我们这个智慧的“慧”,它到底什么作用呢?简择。简就是简掉,不好的不要它,择就是好的要了。我们买东西 ,总要挑一下,假使买一个录音机,你总要试试看,这个好不好?声音放放看,这个机子的那些开关,都要试试,行不行?不行的话,调一个再搞一下,这个是简择。就是把坏的不要,好的要,这个就是慧的作用。

  

  这个慧是离开系缚的,叫“净”,它有简择作用的叫“慧”。净慧我们说什么释?持业释。净就是它本身无漏的,它又可以简择的,它不是两个东西,就是一个东西。这些经常自己问自己,那么这个叫净慧,交代了,眞正的阿毗达磨就是无漏慧。什么叫净?什么叫慧?这里也解释得很清楚了。

  

  “随行”,净慧的眷属。一个法生起来,它不能孤立的,决定有同时相应的一些法,尤其是心所法,它决定跟心王要相应。

  

  心所法里边,有十个大地法,这十个大地法,什么心要么不生,生起来都有它,这几个法一定要相应。净慧是善心所,十个大善地法,是善法,一定要同时生起的。所以总的来说,有很多跟它一起跑的,一起生的。

  

  慧相应的“心”——心王,“及受想”——大地法里边的受心所、想心所,等等。还有四个相——既然是有为法,决定有生、住、异、灭,这四个相是不相应行。还有“得”,一个法生起来之后,决定有个“得”,没有“得”,它生不起。“得”是不相应行里边的一个法,这个法在有部里边很重要。凡是一个法,它生起来之后,决定有个得。“得”还有法前得、法后得、法俱得,很麻烦的。将来讲不相应行的时候,会广讲,相当麻烦的一个课题,这个得。既然净慧生起来,它决定有个得。还有“道共无表”。无漏的心生起来的时候,有一个道共戒。道共戒的戒体——无表色,这个是色蕴里边的。这个也一定会生起的 。

  

  …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