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P35

  ..续本文上一页师者显利他德,益物为胜,故别标敬。由佛世尊能方便说如理正教,拔济众生,名如理师。上来归敬序竟。

  

  “敬礼如是如理师者 ”“者”,就是前面序文里边“颂则再牒而方释”,一个颂,前面已经讲了,“诸一切种诸冥灭”。颂已经写好了,但是解释的时候,“再牒”,再引一次,“敬礼如是如理师”,前面引过了,这里要讲这句话,再引一次。“指德归敬”,是这样的功德的人我才归敬他,我们敬礼的是什么人呢?这样子的如理师,就是具足前面智德、断德、悲德的这样人,我们才归敬他。

  

  “稽首接足,故称敬礼”, 把你的头来接他的足,那是最恭敬的礼,自己最尊贵的是头,而对方最低下的是脚,把自己的头挨到他的脚上去,那是恭敬的极点了,“故称敬礼”,这个就叫敬礼。那么这个一句一句讲了,先说“敬礼”,再说“如是”。“诸有具前自他利德”,有具足前面的自利、利他的功德的人,叫“如是”——这样子的师。“即如是者,指前三德也”,所以“如是”两字是指前面的智德、断德跟恩德。

  

  “如理师”是什么呢?“显利他德”,这是《俱舍论》——八千颂里边的话,如理师,它的解释是利他德,它引上来了。“益物为胜”,这个“物”也是指人了,指有情了,不是说东西。所以说“轨生物解”,不一定要轨生那个东西的解释,使我们产生那个东西的解,就叫物。 这个利他德,就是利益众生,是最超胜。利益众生,必定自己自利完成了。如果自利没有的话,也利不了众生,你发心再好,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你利不了他。你说他人掉进河里去了,你要救他,你自己不会游水,不但没把他救起来,你自己也淹死了,这就是自己利不了,也利不了人。所以说眞正利他,必定自己有自利。

  

  《现观》里边一开头就两句话,海公上师经常提,所以我们也记得很熟,?“坚稳之自行,及随顺炽然利他之教”,18先要有“坚”——坚定,“稳”——不动摇的,“自行”——自己的修行,叫自利。然后随顺利他,炽然利他,在见空性,得空性之前,随顺利他,随分随力地利他。不能一开始发菩提心,啪,什么都干起来了,这个不可能。你自己能力还没有,一个小麻雀翅膀还没长全毛,你说要飞到跟大鹏鸟,飞上天上万丈的高空去,飞上去,这个做梦了,妄想了,不行的。初发心菩萨,登地以前,随顺利他,该做的事情要做,过分的事情,像我们经常有说的,割截身体,断指燃臂等,这不是地前菩萨做的事情,你做了,不但是你自己受不了,人家看了,残酷,感到要退信心。

  

  我们在唐朝,为什么唐武宗要灭法?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当然一些信道教的对佛法是仇恨的,尽量地抽空子要消灭佛法,但是佛法那个时候太盛了,太盛了下边就会出毛病。据说唐朝时供养个舍利,是佛的眞的舍利,每一年要是从宫殿里拿出来,大街上巡逻一次,然后给大家供养礼拜了,然后拿回去。在这一次的法会的中间,满街的人挤满了,各式各样的人都有,都来看,瞻仰,烧香礼拜的人多得不得了。据说有个和尚,他自己燃灯来供养,他自己头上用棉花沾了油在头上烧,烧了。当时痛了,他摇摇晃晃的,痛好减轻点。有两个年轻人故意给他开玩笑:“哎,你供养很好,你不要动啊”,把他挟住,一动也不能动,“哇哇”,痛得不得了,大叫。弄得人家看了很残酷。所以说这样子搞,你是过分了,因为菩萨道,你没有证空性之前。证空性了,你烧好了,药王菩萨焚身,烧完了,他也无所谓的。你没证空性,你还是一个凡夫,你烧得痛了之后,就大喊大叫,这个人家看了你佛法干什么的了,这样子好象太残酷了。

  

  所以说这个有分量的,这个菩萨戒就要讲这个东西,我们将来有这个打算,当然最近一段时间不可能,将来讲菩萨戒的时候,就是说,在某一程度上可以做,再过了这个暂时不要做的,到了登了地之后,证了空性以后再做的,这些都是一定的,随顺利他。一开始自己能力没有全的时候,发心固然要大,但做,要量力而行,根据菩萨戒的要求,怎么做?佛都给你分量的,该怎么做,不够不行,过份也不行。我们说布施,能不能把三衣一钵全部布施掉了,不行的。三衣一钵是比丘一定要自己要用的东西,不能布施的。还有妻子、儿女,父母不能布施的。这个我们菩萨戒都要慢慢地要讲。

  

  炽然利他,要证到空性以后。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都是空的,把头砍下来,跟砍一个树枝是一样无所谓,那时候,头目脑髓可以供养了,这个时候才能做那些。这个都有一定的分量的,不能随便做。要根据菩萨戒的要求,所以说菩萨戒要学,你如果眞的发了菩提心,要做菩萨的话,一定要跟了菩萨戒的来做,不要自己乱干,自己想了一套,我要利他,什么什么搞起来了,结果适得其反,可能起的效果不一定好,没有好的效果出来。

  

  “益物为胜”,既然是如理师,利他功德,就是包括自利的,因为没有自利,怎么利他呢?所以说如理师,实际上还是自利、利他都有。“标利他”,目的是利他,自利是为了利他的。我们为什么要自利啊?修那些功德啊?主要是将来利他的本钱,如果你没有本钱的话,你怎么利他呢?所以说利他必定要先自利,但是自利不是目的,自利是为利他服务的。有的人搞错了,自利了,自了汉,什么利他的事情不干,只要自己有利的拼命做,这个不对的。那么你说一味利他,自己不要利了,基本功不要了,我只要利他好了。你利不来,你好心做坏事,你心是好心,想利他,结果你利不来,你自己不利,对他也不利。所以这两个极端都不能做。“如理师”,重点是利他,实际上包括自利。

  

  “由佛世尊能方便说如理正教,拔济众生,名如理师”,(09B)这是利他方面说了。如理师,就是佛,能够各式各样的方便说如理的正教,来救众生。这个我们就很明确的看到,眞正救众生的——正教,这个叫如理师。

  

  以上归敬序讲完了。这里我们有个问题,一般的归敬序,归敬三宝,这里是归敬佛宝,那么僧宝、法宝有没有呢?也可以包进去19。这个论重点是归敬佛的三德:智德、断德、恩德是佛的三个功德,这是归敬佛的。智德当然是佛特有的。但是我们说这个断德,就是证到的涅槃的果,不是前面说了,“择灭名断,由断显故”。既然归敬断德,也就是择灭的法宝,这个功德也在归敬之中,所以说也是有归敬法宝的。僧宝,佛固然是“拔众生出生死泥” ,一切的菩萨,乃至凡夫的僧,也都在做这个事情,就是做的有圆满的,有少分的,“拔众生出生死泥”,广泛地说,也包含僧宝。所以说这个归敬颂,狭义地说是归敬佛的三德。广义地说,也归敬三宝,都在里边。所以说这个归敬颂,可以说归敬佛——如理师,也可以说三宝都在里边,这样子作了归敬之后,得了加持,然后就是要说论了。

  

  

  

  

  乙二 发起序

  

  对法藏论我当说者,是发起序为发起论端故也。教诫学徒,故称为论。教是教授,令人修善;诫是诫勖,令人断恶。断恶修善,故名教诫。其对法藏,邻次当辨。我当说者,五蕴假者,目之为我;当说之言,简已正说。

  

  “对法藏论我当说”,“对法藏论”——《俱舍论》,我就要说了,这是“发起序”,发起造论的序。“为发起论端故也”,眞正要写论了,开个端,就是“对法藏论我当说”,说了之后,下边就要说对法藏论了。

  

  什么叫论?这个我们以前好象考过,出过题,这里明确地跟你说了。“教诫学徒,故称为论”,什么叫教诫?“教是教授,令人修善,诫是诫勖,令人断恶,断恶修善,故名教诫”。这样子的作用的叫论。“其对法藏,邻次当辨”,发起序说了之后,那就要说对法藏论了。“邻次”,就是挨着就要说了。

  

  它这个解释确实讲得仔细,所以这本书我感到非常之圆满的。对法藏论,就是《俱舍论》,“我当说”,这个“我”是什么?五蕴的假安立的我。不要说眞的有个我,那不是成了非佛教了?我们学过《印度佛教分期略说》,十二因缘(我们前面讲过了,学这里就容易了),“无我唯诸蕴”,十二支流转,只是五蕴在流转,没有一个我的,这里说“我”呢,是假安立的我,是法假。法假的我就是什么呢?五蕴假安立的。“目之为我”,实际上是五蕴,五蕴里边假安立的这么一个我。“当说”这个话怎么说?“简已正说”,“简”就是简别,不是“已说”,不是已经讲了,也不是“正说”,不是说现在正在讲,是“当说”——马上就要讲。这个解释就是透了。每一个字都交代了。

  

  今天我们讲了一个归敬颂跟发起颂里边讲的文,当然比较复杂一点,简单一点看表:“诸”,什么意思?“一切种冥”什么意思?“诸冥”什么意思?“冥”什么意思?“灭”什么意思?全部根据这个文来的,就是写一个表,醒目一点,看起来容易点,能够直接看了文懂的,表看不看都没什么关系。这个文看了,眼睛花了,头痛了,那么看看表,帮你简单一些,把条理理得清楚一点,那么容易帮助你懂。今天重点就是这个颂了。我们每天有个重点,昨天的重点,阿毗达磨的问题已经过了,如果还有不清楚赶快把它弄完。今天重点是归敬颂、发起颂,主要是归敬颂:“诸一切种诸冥灭,拔众生出生死泥,敬礼如是如理师”。好,今天讲这里。

  

  

  

  

  

  

  

  《俱舍论颂疏》第九讲

  

  

  

  

  我们上一次发起序、归敬序讲过了。中间讨论的提个问题,我看提的问题是不难,难的问题却没有提。现在我把提的问题说一下。就是在这个不染无知。

  

  “此言证者,是不染无知,胜缘阙位,得非择灭,名为证也”,佛证到不生法,怎么证的?所谓“证”,就是说不染无知产生的缘,把它去掉了,这样子叫证。这个证并不是直接的、积极的证…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