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P34

  ..续本文上一页,证到的什么呢?就是非择灭。他断了一切种冥之后,证到一个不生法,就是无为的不生法,无为法是不生不灭的,这个不生,就是无为法了,叫非择灭,那这个非择灭证到了,那些不染无知再也不会生出来了,所以叫非择灭。

  

  什么叫证?“此言证者,是不染无知胜缘阙位”,这个证什么意思呢?不染无知就是一切种冥,“胜缘阙位”,它要生起来,决定有个殊胜的缘。这个重要的缘——要生起它的缘没有,这个缘缺掉了,就生不出来了。我们说要生,一定要因缘,因缘没有了,你怎么生?所以说这就叫非择灭。这个非择灭,不是灭掉它的,是缘不够,不生,这个叫“证”。这样子情况之下,叫证一个不生法。这个冥断了之后,就得一切智。“获一切智,能知一切种类法,故智德圆满”,你证到了一切智之后,什么法都清清楚楚的、一点不差的知道,现量的知道,叫智德圆满。佛的功德里有三个,一个是智慧的功德圆满,就是一切种冥灭掉了。

  

  这里我们再把非择灭讲一下,就是说一切法生起来,它应当有因缘具足就生一个果法了。但是你把它的重要的缘抽掉了,它就不能生了。假使我们说打仗来打比喻,你要打仗,你要是硬 把它打下来的,这是择灭,就是把它灭掉的。如果你把它里边的封锁了,粮也没有了,水也没有了,打不起了,他自己投降了,那就是非择灭。他自己打仗的因缘不够了,打仗要有弹药、粮食,把那些都给你断掉了,不能打了,打的缘没有了,它就是灭掉了,这个灭掉叫非择灭。不费一兵一枪之力,直接拿到了,这个是不要打的。非择灭就是说它生的缘没有了。这个不染无知的生的缘没有了,它就不能生了。怎么样子叫生的缘没有呢?我们说佛,在没有成佛之前,他的身体、身心是可以产生不染无知的,但是到了菩提树下证了正觉之后,这个身体改变了,改变了之后,不染无知托不上来了,从他这个身上生不起来了,叫胜缘阙位。胜缘——就是重要的因缘,生起不染无知的因缘,在佛的身上是没有了。佛身上就不能再生不染无知了,所以说这个智德圆满。

  

  第二个烦恼的断,“诸冥灭者”,这些烦恼,就是染污无知,它怎么灭呢?这个灭的方式不一样,是打仗硬打下来的——择灭,把它一个一个消灭,这个烦恼吃掉它,那个烦恼灭掉它。“由佛世尊,断烦恼冥,证不生法”,把烦恼断掉了,这个共二乘的,二乘也有,阿罗汉也有。“证不生法”,证到一个无为法。这个叫择灭,择而灭之,这个是断德圆满。一个是智德圆满,一个是断德圆满。

  

  故“颂灭字”,颂里边这个“灭”,这个字,二次用的,“通二灭也”。 一个是一切种冥灭,一个是诸冥灭。

  

  “智德是佛身中智慧为体”,智德是什么法呢?佛身上的智慧是它的体。“断德是佛所证择灭为体”,这里就,既然是择灭为体,怎么叫断德呢?“灭名为断,由断显故”,灭,这个本来是灭德,是择灭的功德,怎么叫断德呢?灭叫断,因为这个灭由断才显出来的,没有断的话,这个灭得不到的。这个断德是什么释?持业释?还有呢?我先问这个,“灭叫断,这个什么释?”这是有财释了。所以断德,从“断德”两个字,断了的德,依主释,不是持业释。断所显的德,这个可以讲。一个呢择灭就是那个德,断本身不是择灭,是断所显的择灭,那有财释了。所以断德里边有几个意思。一个灭叫断,这是有财释,由断才显灭的。那么断德两个连起来,又是另外一个释。

  

  上边一个是智德圆满,一个是断德圆满。哦,我想起来了,好象是演培法师把这两个,他有他的看法,认为是好象佛的功德不共二乘,他的断德,不能是断烦恼为止,应该把习气也断了17。实际上这个智德就不共于二乘,断德虽然共,智德不共,还是佛的功德超胜于二乘,这个没啥大关系,根据文字的意思看,还是这样子讲好。我们相信玄奘法师的弟子,圆晖法师,他的三传弟子,有传承的,所以还是根据这个讲好一些。

  

  

  

  

  拔众生出生死泥者,叹利他德也。一切众生,于生死泥,沦没无救。世尊哀愍,随授所应正法教手,拔济令出。此是恩德,大悲为体。言众生者,有众多生死故也。言泥者,有漏业、烦恼、异熟果为体。烦恼如水,业、异熟如土,由此相参,成生死泥。

  

  “拔众生出生死泥”,这是赞叹利他的功德。一个是自利的功德讲完了,下边是利他的功德了。“一切众生,于生死泥,沦没无救”。“生死泥”,我们说红军长征的时候 ,经过沼泽,一个大的泥浆的一个地方,那地方是不能进去的,一进去就陷下去了,越挣扎越陷越深,结果什么都盖掉了,那是一个大沼泽,很危险的地带。这个生死泥也就是这样子的,看看是泥巴,但是不能踩上去,一踩上去的话,越踩越深,越踩越深,你想拔,越是用气力想拔出来,越是陷得更深一些,糟糕,这个生死泥是不得了的。“于生死泥,沦没无救”,在里边淹没了,没人救你啊,怎么办呢?

  

  “世尊哀愍,随授所应正法教手,拔济令出”,这是恩德,也就是悲德。“大悲为体”,这个恩德是大悲为体,有的地方就是断、智、悲德三个德。恩德、悲德是一个东西,它本身就是大悲为体,从众生份上说是恩,从佛的本份上说是悲。众生在生死泥中,沦没无救,怎么办呢?佛就拿个手去救他,是不是拿个手就救出来了?我们说《法华经》里边,火宅——一个长者的大旧宅子烧起火来了,长者是不是把他的孩子抱出去呢?没有啊。他要挣扎的,挣扎的时候,他要掉下来,掉下来他还是烧死。所以要把他自觉地,佛教都是要自觉的,不能用勉强的手段强迫你,把你拉出去,这个没有办法的,一定要你自己要走了,这个才走得掉,他就想办法了。门口有牛车、鹿车、还有羊车,这三个车都很好玩,你们赶紧到外面去玩去,哦!大家就一股儿都跑出去了,他自己跑掉了,出了三界了。你自己没有这个意乐心,不想出去,佛也没有办法。如果佛有办法,我们不想修行,佛有办法给我们出离的话,那世间上没有众生了。一个佛就可以把一切众生都救完了,无量无边的世界,无量无数的佛,早就把一切众生度得光光的了,还有什么众生、苦恼、地狱,早就没有了。那是不可能的。你自己没有觉悟,自己不想出离,用什么人也救你不了。

  

  这个手,救你的手是什么呢?“正法教手”。从这个里面我们看到,眞正教化众生——正法。神通也好、什么也好、算命也好,那都是等而下之,甚至于冒充的、骗骗人的事情都有。辟支佛是显通,他的说法,就是显个通,好了,那下边没有了,那么人家起个信心,就完了。如何出离?他是方法没有。所以眞正的佛教,是正法为体,教证二法。所以说,现在的的人就是迷惑于神通,只要你神通大,管你什么法,都会相信。这样子很危险性。我们说重点是法,当然有法有通更好;有法无通,保险;如果你有通无法,糟糕,它不是正法。什么青海无上师了,什么什么的呀,那你跟他跑吧,那就邪魔外道去了。

  

  “随授所应正法教手,拔济令出”,所以说眞正把我们从生死泥拔出那个手是正法,“此是恩德,大悲为体”。

  

  众生,我们以前考过的。什么叫众生?“有众多生死故也”。如果你说众缘所生的叫众生,无情也是众生,所以说这个众多生死叫众生。所以众生,我们强调的是有情,有情就是有众多生死的。一定要用这个解释,不能“众缘所生”。当然,众生也是众缘所生,但是这个无情也不是众缘所生吗?一棵树长出来了,不是有很多因缘吗?种子、阳光、雨露啊等等,还要人去培植啊,那个众缘所生的,那是不是众生?所以这个地方,学法相的人就要严格地给你肯定下来了,你不能说“众缘所生叫众生”,哦对,一个红杠子一杠就对了,在我们这里不对,你错了,这是“众多生死的叫众生”。

  

  这个“泥”有考究,“有漏业、烦恼、异熟果为体”,就是业、惑、果三个东西,我们讲十二因缘就是这三个东西。这个泥巴是什么东西掺起来的呢?就是有漏业、烦恼、异熟果为体。 这里边,“烦恼如水”,业跟异熟是土,水跟土一混成了泥,单是干土不粘人的,干土你最多整个身上搞点灰,没有陷下去不会粘住,把你抓得紧紧的,不会。加了水就不行了,水跟泥土一掺的话 ,那就是不但是软火巴火巴的,还是有粘性的,把你粘在里边动弹不得。“由此相参,成生死泥”,由烦恼加上业跟果,生死泥就成功了。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了,这个生死泥的成分,三个东西:烦恼、业、异熟果。中间重点是烦恼——水,如果没有水的话,这个泥是干泥,危险性还不大。加了水之后,粘的、火巴的、软的,陷没的特征都出现了。要知道,单是有业,没烦恼可以不感果。但是即使业都受完了,烦恼没有断的话,还会造业,生死根本没断。重点是烦恼。

  

  所以修行的人,下手是断烦恼。 当然业障要忏悔,不忏悔业障,把你什么修行的机缘都障住了。有些人,很多障来了,他又不知道,怪客观,这没有办法啊。什么叫没有办法?你障来了,你就要认识,业障,内障、外障,你是烦恼障,还是业障?业障就修忏悔法,金刚萨埵,不是教你了?你不修!那么烦恼来了,自己要镜子照,这是烦恼,不要跟它跑了,学佛就是学这些。如果你学了半天,自己毫无主宰,烦恼一牵就走的话,学它干啥?最多是学了个嘴巴的法师,到处宣扬,拿点红包、登登报,出名了,结果,哪里去呢?“地狱门前僧道多”。还不是搞这一类去了?所以我们学法的目的要端正,就是要自利利他,自利的条件下,才能利他,自己还利不了,怎么利他呢?所以这些东西都要好好地考虑考虑。

  

  

  

  

  丙二 指德归敬

  

  敬礼如是如理师者,指德归敬。稽首接足,故称敬礼。诸有具前自他利德,故云如是;即如是者,指前三德也。如理…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