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P34

  ..續本文上一頁,證到的什麼呢?就是非擇滅。他斷了一切種冥之後,證到一個不生法,就是無爲的不生法,無爲法是不生不滅的,這個不生,就是無爲法了,叫非擇滅,那這個非擇滅證到了,那些不染無知再也不會生出來了,所以叫非擇滅。

  

  什麼叫證?“此言證者,是不染無知勝緣阙位”,這個證什麼意思呢?不染無知就是一切種冥,“勝緣阙位”,它要生起來,決定有個殊勝的緣。這個重要的緣——要生起它的緣沒有,這個緣缺掉了,就生不出來了。我們說要生,一定要因緣,因緣沒有了,你怎麼生?所以說這就叫非擇滅。這個非擇滅,不是滅掉它的,是緣不夠,不生,這個叫“證”。這樣子情況之下,叫證一個不生法。這個冥斷了之後,就得一切智。“獲一切智,能知一切種類法,故智德圓滿”,你證到了一切智之後,什麼法都清清楚楚的、一點不差的知道,現量的知道,叫智德圓滿。佛的功德裏有叁個,一個是智慧的功德圓滿,就是一切種冥滅掉了。

  

  這裏我們再把非擇滅講一下,就是說一切法生起來,它應當有因緣具足就生一個果法了。但是你把它的重要的緣抽掉了,它就不能生了。假使我們說打仗來打比喻,你要打仗,你要是硬 把它打下來的,這是擇滅,就是把它滅掉的。如果你把它裏邊的封鎖了,糧也沒有了,水也沒有了,打不起了,他自己投降了,那就是非擇滅。他自己打仗的因緣不夠了,打仗要有彈藥、糧食,把那些都給你斷掉了,不能打了,打的緣沒有了,它就是滅掉了,這個滅掉叫非擇滅。不費一兵一槍之力,直接拿到了,這個是不要打的。非擇滅就是說它生的緣沒有了。這個不染無知的生的緣沒有了,它就不能生了。怎麼樣子叫生的緣沒有呢?我們說佛,在沒有成佛之前,他的身體、身心是可以産生不染無知的,但是到了菩提樹下證了正覺之後,這個身體改變了,改變了之後,不染無知托不上來了,從他這個身上生不起來了,叫勝緣阙位。勝緣——就是重要的因緣,生起不染無知的因緣,在佛的身上是沒有了。佛身上就不能再生不染無知了,所以說這個智德圓滿。

  

  第二個煩惱的斷,“諸冥滅者”,這些煩惱,就是染汙無知,它怎麼滅呢?這個滅的方式不一樣,是打仗硬打下來的——擇滅,把它一個一個消滅,這個煩惱吃掉它,那個煩惱滅掉它。“由佛世尊,斷煩惱冥,證不生法”,把煩惱斷掉了,這個共二乘的,二乘也有,阿羅漢也有。“證不生法”,證到一個無爲法。這個叫擇滅,擇而滅之,這個是斷德圓滿。一個是智德圓滿,一個是斷德圓滿。

  

  故“頌滅字”,頌裏邊這個“滅”,這個字,二次用的,“通二滅也”。 一個是一切種冥滅,一個是諸冥滅。

  

  “智德是佛身中智慧爲體”,智德是什麼法呢?佛身上的智慧是它的體。“斷德是佛所證擇滅爲體”,這裏就,既然是擇滅爲體,怎麼叫斷德呢?“滅名爲斷,由斷顯故”,滅,這個本來是滅德,是擇滅的功德,怎麼叫斷德呢?滅叫斷,因爲這個滅由斷才顯出來的,沒有斷的話,這個滅得不到的。這個斷德是什麼釋?持業釋?還有呢?我先問這個,“滅叫斷,這個什麼釋?”這是有財釋了。所以斷德,從“斷德”兩個字,斷了的德,依主釋,不是持業釋。斷所顯的德,這個可以講。一個呢擇滅就是那個德,斷本身不是擇滅,是斷所顯的擇滅,那有財釋了。所以斷德裏邊有幾個意思。一個滅叫斷,這是有財釋,由斷才顯滅的。那麼斷德兩個連起來,又是另外一個釋。

  

  上邊一個是智德圓滿,一個是斷德圓滿。哦,我想起來了,好象是演培法師把這兩個,他有他的看法,認爲是好象佛的功德不共二乘,他的斷德,不能是斷煩惱爲止,應該把習氣也斷了17。實際上這個智德就不共于二乘,斷德雖然共,智德不共,還是佛的功德超勝于二乘,這個沒啥大關系,根據文字的意思看,還是這樣子講好。我們相信玄奘法師的弟子,圓晖法師,他的叁傳弟子,有傳承的,所以還是根據這個講好一些。

  

  

  

  

  拔衆生出生死泥者,歎利他德也。一切衆生,于生死泥,淪沒無救。世尊哀愍,隨授所應正法教手,拔濟令出。此是恩德,大悲爲體。言衆生者,有衆多生死故也。言泥者,有漏業、煩惱、異熟果爲體。煩惱如水,業、異熟如土,由此相參,成生死泥。

  

  “拔衆生出生死泥”,這是贊歎利他的功德。一個是自利的功德講完了,下邊是利他的功德了。“一切衆生,于生死泥,淪沒無救”。“生死泥”,我們說紅軍長征的時候 ,經過沼澤,一個大的泥漿的一個地方,那地方是不能進去的,一進去就陷下去了,越掙紮越陷越深,結果什麼都蓋掉了,那是一個大沼澤,很危險的地帶。這個生死泥也就是這樣子的,看看是泥巴,但是不能踩上去,一踩上去的話,越踩越深,越踩越深,你想拔,越是用氣力想拔出來,越是陷得更深一些,糟糕,這個生死泥是不得了的。“于生死泥,淪沒無救”,在裏邊淹沒了,沒人救你啊,怎麼辦呢?

  

  “世尊哀愍,隨授所應正法教手,拔濟令出”,這是恩德,也就是悲德。“大悲爲體”,這個恩德是大悲爲體,有的地方就是斷、智、悲德叁個德。恩德、悲德是一個東西,它本身就是大悲爲體,從衆生份上說是恩,從佛的本份上說是悲。衆生在生死泥中,淪沒無救,怎麼辦呢?佛就拿個手去救他,是不是拿個手就救出來了?我們說《法華經》裏邊,火宅——一個長者的大舊宅子燒起火來了,長者是不是把他的孩子抱出去呢?沒有啊。他要掙紮的,掙紮的時候,他要掉下來,掉下來他還是燒死。所以要把他自覺地,佛教都是要自覺的,不能用勉強的手段強迫你,把你拉出去,這個沒有辦法的,一定要你自己要走了,這個才走得掉,他就想辦法了。門口有牛車、鹿車、還有羊車,這叁個車都很好玩,你們趕緊到外面去玩去,哦!大家就一股兒都跑出去了,他自己跑掉了,出了叁界了。你自己沒有這個意樂心,不想出去,佛也沒有辦法。如果佛有辦法,我們不想修行,佛有辦法給我們出離的話,那世間上沒有衆生了。一個佛就可以把一切衆生都救完了,無量無邊的世界,無量無數的佛,早就把一切衆生度得光光的了,還有什麼衆生、苦惱、地獄,早就沒有了。那是不可能的。你自己沒有覺悟,自己不想出離,用什麼人也救你不了。

  

  這個手,救你的手是什麼呢?“正法教手”。從這個裏面我們看到,眞正教化衆生——正法。神通也好、什麼也好、算命也好,那都是等而下之,甚至于冒充的、騙騙人的事情都有。辟支佛是顯通,他的說法,就是顯個通,好了,那下邊沒有了,那麼人家起個信心,就完了。如何出離?他是方法沒有。所以眞正的佛教,是正法爲體,教證二法。所以說,現在的的人就是迷惑于神通,只要你神通大,管你什麼法,都會相信。這樣子很危險性。我們說重點是法,當然有法有通更好;有法無通,保險;如果你有通無法,糟糕,它不是正法。什麼青海無上師了,什麼什麼的呀,那你跟他跑吧,那就邪魔外道去了。

  

  “隨授所應正法教手,拔濟令出”,所以說眞正把我們從生死泥拔出那個手是正法,“此是恩德,大悲爲體”。

  

  衆生,我們以前考過的。什麼叫衆生?“有衆多生死故也”。如果你說衆緣所生的叫衆生,無情也是衆生,所以說這個衆多生死叫衆生。所以衆生,我們強調的是有情,有情就是有衆多生死的。一定要用這個解釋,不能“衆緣所生”。當然,衆生也是衆緣所生,但是這個無情也不是衆緣所生嗎?一棵樹長出來了,不是有很多因緣嗎?種子、陽光、雨露啊等等,還要人去培植啊,那個衆緣所生的,那是不是衆生?所以這個地方,學法相的人就要嚴格地給你肯定下來了,你不能說“衆緣所生叫衆生”,哦對,一個紅杠子一杠就對了,在我們這裏不對,你錯了,這是“衆多生死的叫衆生”。

  

  這個“泥”有考究,“有漏業、煩惱、異熟果爲體”,就是業、惑、果叁個東西,我們講十二因緣就是這叁個東西。這個泥巴是什麼東西摻起來的呢?就是有漏業、煩惱、異熟果爲體。 這裏邊,“煩惱如水”,業跟異熟是土,水跟土一混成了泥,單是幹土不粘人的,幹土你最多整個身上搞點灰,沒有陷下去不會粘住,把你抓得緊緊的,不會。加了水就不行了,水跟泥土一摻的話 ,那就是不但是軟火巴火巴的,還是有粘性的,把你粘在裏邊動彈不得。“由此相參,成生死泥”,由煩惱加上業跟果,生死泥就成功了。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出來了,這個生死泥的成分,叁個東西:煩惱、業、異熟果。中間重點是煩惱——水,如果沒有水的話,這個泥是幹泥,危險性還不大。加了水之後,粘的、火巴的、軟的,陷沒的特征都出現了。要知道,單是有業,沒煩惱可以不感果。但是即使業都受完了,煩惱沒有斷的話,還會造業,生死根本沒斷。重點是煩惱。

  

  所以修行的人,下手是斷煩惱。 當然業障要忏悔,不忏悔業障,把你什麼修行的機緣都障住了。有些人,很多障來了,他又不知道,怪客觀,這沒有辦法啊。什麼叫沒有辦法?你障來了,你就要認識,業障,內障、外障,你是煩惱障,還是業障?業障就修忏悔法,金剛薩埵,不是教你了?你不修!那麼煩惱來了,自己要鏡子照,這是煩惱,不要跟它跑了,學佛就是學這些。如果你學了半天,自己毫無主宰,煩惱一牽就走的話,學它幹啥?最多是學了個嘴巴的法師,到處宣揚,拿點紅包、登登報,出名了,結果,哪裏去呢?“地獄門前僧道多”。還不是搞這一類去了?所以我們學法的目的要端正,就是要自利利他,自利的條件下,才能利他,自己還利不了,怎麼利他呢?所以這些東西都要好好地考慮考慮。

  

  

  

  

  丙二 指德歸敬

  

  敬禮如是如理師者,指德歸敬。稽首接足,故稱敬禮。諸有具前自他利德,故雲如是;即如是者,指前叁德也。如理…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