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P35

  ..續本文上一頁師者顯利他德,益物爲勝,故別標敬。由佛世尊能方便說如理正教,拔濟衆生,名如理師。上來歸敬序竟。

  

  “敬禮如是如理師者 ”“者”,就是前面序文裏邊“頌則再牒而方釋”,一個頌,前面已經講了,“諸一切種諸冥滅”。頌已經寫好了,但是解釋的時候,“再牒”,再引一次,“敬禮如是如理師”,前面引過了,這裏要講這句話,再引一次。“指德歸敬”,是這樣的功德的人我才歸敬他,我們敬禮的是什麼人呢?這樣子的如理師,就是具足前面智德、斷德、悲德的這樣人,我們才歸敬他。

  

  “稽首接足,故稱敬禮”, 把你的頭來接他的足,那是最恭敬的禮,自己最尊貴的是頭,而對方最低下的是腳,把自己的頭挨到他的腳上去,那是恭敬的極點了,“故稱敬禮”,這個就叫敬禮。那麼這個一句一句講了,先說“敬禮”,再說“如是”。“諸有具前自他利德”,有具足前面的自利、利他的功德的人,叫“如是”——這樣子的師。“即如是者,指前叁德也”,所以“如是”兩字是指前面的智德、斷德跟恩德。

  

  “如理師”是什麼呢?“顯利他德”,這是《俱舍論》——八千頌裏邊的話,如理師,它的解釋是利他德,它引上來了。“益物爲勝”,這個“物”也是指人了,指有情了,不是說東西。所以說“軌生物解”,不一定要軌生那個東西的解釋,使我們産生那個東西的解,就叫物。 這個利他德,就是利益衆生,是最超勝。利益衆生,必定自己自利完成了。如果自利沒有的話,也利不了衆生,你發心再好,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你利不了他。你說他人掉進河裏去了,你要救他,你自己不會遊水,不但沒把他救起來,你自己也淹死了,這就是自己利不了,也利不了人。所以說眞正利他,必定自己有自利。

  

  《現觀》裏邊一開頭就兩句話,海公上師經常提,所以我們也記得很熟,?“堅穩之自行,及隨順熾然利他之教”,18先要有“堅”——堅定,“穩”——不動搖的,“自行”——自己的修行,叫自利。然後隨順利他,熾然利他,在見空性,得空性之前,隨順利他,隨分隨力地利他。不能一開始發菩提心,啪,什麼都幹起來了,這個不可能。你自己能力還沒有,一個小麻雀翅膀還沒長全毛,你說要飛到跟大鵬鳥,飛上天上萬丈的高空去,飛上去,這個做夢了,妄想了,不行的。初發心菩薩,登地以前,隨順利他,該做的事情要做,過分的事情,像我們經常有說的,割截身體,斷指燃臂等,這不是地前菩薩做的事情,你做了,不但是你自己受不了,人家看了,殘酷,感到要退信心。

  

  我們在唐朝,爲什麼唐武宗要滅法?也有一定的客觀原因,當然一些信道教的對佛法是仇恨的,盡量地抽空子要消滅佛法,但是佛法那個時候太盛了,太盛了下邊就會出毛病。據說唐朝時供養個舍利,是佛的眞的舍利,每一年要是從宮殿裏拿出來,大街上巡邏一次,然後給大家供養禮拜了,然後拿回去。在這一次的法會的中間,滿街的人擠滿了,各式各樣的人都有,都來看,瞻仰,燒香禮拜的人多得不得了。據說有個和尚,他自己燃燈來供養,他自己頭上用棉花沾了油在頭上燒,燒了。當時痛了,他搖搖晃晃的,痛好減輕點。有兩個年輕人故意給他開玩笑:“哎,你供養很好,你不要動啊”,把他挾住,一動也不能動,“哇哇”,痛得不得了,大叫。弄得人家看了很殘酷。所以說這樣子搞,你是過分了,因爲菩薩道,你沒有證空性之前。證空性了,你燒好了,藥王菩薩焚身,燒完了,他也無所謂的。你沒證空性,你還是一個凡夫,你燒得痛了之後,就大喊大叫,這個人家看了你佛法幹什麼的了,這樣子好象太殘酷了。

  

  所以說這個有分量的,這個菩薩戒就要講這個東西,我們將來有這個打算,當然最近一段時間不可能,將來講菩薩戒的時候,就是說,在某一程度上可以做,再過了這個暫時不要做的,到了登了地之後,證了空性以後再做的,這些都是一定的,隨順利他。一開始自己能力沒有全的時候,發心固然要大,但做,要量力而行,根據菩薩戒的要求,怎麼做?佛都給你分量的,該怎麼做,不夠不行,過份也不行。我們說布施,能不能把叁衣一缽全部布施掉了,不行的。叁衣一缽是比丘一定要自己要用的東西,不能布施的。還有妻子、兒女,父母不能布施的。這個我們菩薩戒都要慢慢地要講。

  

  熾然利他,要證到空性以後。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都是空的,把頭砍下來,跟砍一個樹枝是一樣無所謂,那時候,頭目腦髓可以供養了,這個時候才能做那些。這個都有一定的分量的,不能隨便做。要根據菩薩戒的要求,所以說菩薩戒要學,你如果眞的發了菩提心,要做菩薩的話,一定要跟了菩薩戒的來做,不要自己亂幹,自己想了一套,我要利他,什麼什麼搞起來了,結果適得其反,可能起的效果不一定好,沒有好的效果出來。

  

  “益物爲勝”,既然是如理師,利他功德,就是包括自利的,因爲沒有自利,怎麼利他呢?所以說如理師,實際上還是自利、利他都有。“標利他”,目的是利他,自利是爲了利他的。我們爲什麼要自利啊?修那些功德啊?主要是將來利他的本錢,如果你沒有本錢的話,你怎麼利他呢?所以說利他必定要先自利,但是自利不是目的,自利是爲利他服務的。有的人搞錯了,自利了,自了漢,什麼利他的事情不幹,只要自己有利的拼命做,這個不對的。那麼你說一味利他,自己不要利了,基本功不要了,我只要利他好了。你利不來,你好心做壞事,你心是好心,想利他,結果你利不來,你自己不利,對他也不利。所以這兩個極端都不能做。“如理師”,重點是利他,實際上包括自利。

  

  “由佛世尊能方便說如理正教,拔濟衆生,名如理師”,(09B)這是利他方面說了。如理師,就是佛,能夠各式各樣的方便說如理的正教,來救衆生。這個我們就很明確的看到,眞正救衆生的——正教,這個叫如理師。

  

  以上歸敬序講完了。這裏我們有個問題,一般的歸敬序,歸敬叁寶,這裏是歸敬佛寶,那麼僧寶、法寶有沒有呢?也可以包進去19。這個論重點是歸敬佛的叁德:智德、斷德、恩德是佛的叁個功德,這是歸敬佛的。智德當然是佛特有的。但是我們說這個斷德,就是證到的涅槃的果,不是前面說了,“擇滅名斷,由斷顯故”。既然歸敬斷德,也就是擇滅的法寶,這個功德也在歸敬之中,所以說也是有歸敬法寶的。僧寶,佛固然是“拔衆生出生死泥” ,一切的菩薩,乃至凡夫的僧,也都在做這個事情,就是做的有圓滿的,有少分的,“拔衆生出生死泥”,廣泛地說,也包含僧寶。所以說這個歸敬頌,狹義地說是歸敬佛的叁德。廣義地說,也歸敬叁寶,都在裏邊。所以說這個歸敬頌,可以說歸敬佛——如理師,也可以說叁寶都在裏邊,這樣子作了歸敬之後,得了加持,然後就是要說論了。

  

  

  

  

  乙二 發起序

  

  對法藏論我當說者,是發起序爲發起論端故也。教誡學徒,故稱爲論。教是教授,令人修善;誡是誡勖,令人斷惡。斷惡修善,故名教誡。其對法藏,鄰次當辨。我當說者,五蘊假者,目之爲我;當說之言,簡已正說。

  

  “對法藏論我當說”,“對法藏論”——《俱舍論》,我就要說了,這是“發起序”,發起造論的序。“爲發起論端故也”,眞正要寫論了,開個端,就是“對法藏論我當說”,說了之後,下邊就要說對法藏論了。

  

  什麼叫論?這個我們以前好象考過,出過題,這裏明確地跟你說了。“教誡學徒,故稱爲論”,什麼叫教誡?“教是教授,令人修善,誡是誡勖,令人斷惡,斷惡修善,故名教誡”。這樣子的作用的叫論。“其對法藏,鄰次當辨”,發起序說了之後,那就要說對法藏論了。“鄰次”,就是挨著就要說了。

  

  它這個解釋確實講得仔細,所以這本書我感到非常之圓滿的。對法藏論,就是《俱舍論》,“我當說”,這個“我”是什麼?五蘊的假安立的我。不要說眞的有個我,那不是成了非佛教了?我們學過《印度佛教分期略說》,十二因緣(我們前面講過了,學這裏就容易了),“無我唯諸蘊”,十二支流轉,只是五蘊在流轉,沒有一個我的,這裏說“我”呢,是假安立的我,是法假。法假的我就是什麼呢?五蘊假安立的。“目之爲我”,實際上是五蘊,五蘊裏邊假安立的這麼一個我。“當說”這個話怎麼說?“簡已正說”,“簡”就是簡別,不是“已說”,不是已經講了,也不是“正說”,不是說現在正在講,是“當說”——馬上就要講。這個解釋就是透了。每一個字都交代了。

  

  今天我們講了一個歸敬頌跟發起頌裏邊講的文,當然比較複雜一點,簡單一點看表:“諸”,什麼意思?“一切種冥”什麼意思?“諸冥”什麼意思?“冥”什麼意思?“滅”什麼意思?全部根據這個文來的,就是寫一個表,醒目一點,看起來容易點,能夠直接看了文懂的,表看不看都沒什麼關系。這個文看了,眼睛花了,頭痛了,那麼看看表,幫你簡單一些,把條理理得清楚一點,那麼容易幫助你懂。今天重點就是這個頌了。我們每天有個重點,昨天的重點,阿毗達磨的問題已經過了,如果還有不清楚趕快把它弄完。今天重點是歸敬頌、發起頌,主要是歸敬頌:“諸一切種諸冥滅,拔衆生出生死泥,敬禮如是如理師”。好,今天講這裏。

  

  

  

  

  

  

  

  《俱舍論頌疏》第九講

  

  

  

  

  我們上一次發起序、歸敬序講過了。中間討論的提個問題,我看提的問題是不難,難的問題卻沒有提。現在我把提的問題說一下。就是在這個不染無知。

  

  “此言證者,是不染無知,勝緣阙位,得非擇滅,名爲證也”,佛證到不生法,怎麼證的?所謂“證”,就是說不染無知産生的緣,把它去掉了,這樣子叫證。這個證並不是直接的、積極的證…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