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P36

  ..續本文上一頁,是消極的把那些不染無知的勝緣——就是它産生的有力的緣,把它去掉了;“阙”——去掉了。這個時候,它不會生了,叫非擇滅。非擇滅,我們後邊要講了,非擇滅法不是一定跟不染無知有直接關系的,不染無知證到不生法,它是用非擇滅的方式的,就是緣不夠了,它就不生了。其他的非擇滅也多的是,不一定是不染無知。以後講叁個無爲法的時候會講,現在就不要插得太多了。

  

  什麼叫“勝緣阙位”呢?佛在菩提樹下(這個將來要說),有叁十四個心,經過這叁十四個心以後,證了無上正等菩提。證了無上正等菩提之後,佛的身體,它不染無知再也生不出來了,已經改變了。以前,沒有證之前,不染無知,有這個機緣,有這個緣可以生,到了證到無上正等菩提之後,那個身心都改變了,身體也轉化了。然後,這個不染無知的要生的緣就沒有了。所以說他生不了了。這個不染無知,是一個非擇滅。非擇滅的概念,就是說一個法要生起來,把它的緣去掉了,它就生不了了,這個叫非擇滅。擇滅,就是說用智慧的力量——淨慧,把煩惱直接地消滅它,這是擇滅——“擇而滅之”,一個一個把它滅掉。非擇滅呢?不是針對它的,是把它的緣去掉了。所以上次我們舉兩個例:一個擇滅,等于是直接的交鋒打仗,把對方的敵人吃掉了;非擇滅就是說把他們的糧、水都斷掉了,它不能打了——它自己沒有緣再打了,這樣子消滅的。這當然是兩個喻了,不能說是全部一樣了,那不是那回事,我們斷煩惱,不是軍事戰爭了,這個當然裏邊有一些不一樣。但是相同的,就是有些地方可以作比喻的。“勝緣阙位”,就是說佛身上要生起那個不染無知的有力的緣是沒有了,所以說它不能生了,這是證到這個非擇滅。這個沒有什麼大問題。

  

  “不染無知的體是劣慧”這個地方,卻是有點問題的。染汙無知它是煩惱,無明爲體,這個問題不大,它是煩惱。但是不染無知,劣慧爲體——它一切法不能悟解。既然稱慧,怎麼叫不能悟解?劣慧是差的慧、不行的慧、沒有力的慧。那就是說在《順正理論》講了兩種,一種就是說,無始以來對一切法微細的差別那些東西,不去求解,這個慧跟其它的因素互相爲緣,同類的等流果不斷地生出來,無始以來積集下那麼多的劣慧,就是不求悟解的那個慧,這是一種20。另外一種,有一種不染汙的慧,跟煩惱相應,對法不能得到正確的悟解21。在《大毗婆沙》裏邊,法寶法師從《大毗婆沙》裏邊取了一些資料22,證明這個劣慧就是邪智。這個邪智說得清楚一點,就是把木頭當人看了,把人當木頭看了。這個不是煩惱,跟煩惱不相幹,搞錯了。所以這一類的東西都叫劣慧。

  

  這個劣慧聲聞,部分的能斷,但是斷了之後,不能保證不現行,而佛卻是得了非擇滅,永遠不生。所以說佛超過二乘,也就是這些地方,也是一個例子。就是說,佛的煩惱是斷掉了,聲聞也斷了。習氣,聲聞能斷,不能全部斷,斷了之後也不能保證不現行,佛全部斷完了,而且保證永遠不再生了。所以這是佛超過二乘的地方。大概這個問題就這樣子,當然,要眞正去辯那個劣慧的問題,書上很多,也講得很繁複,我們把扼要的一些抓住就可以了。

  

  另外我們看看這個地方是不是還有其他的問題,一時提不出來,我看今天討論的時候,這個頌還是可以再討論一下。因爲可能還有隱藏在裏邊的不太好懂的。文字表面上是好懂了,有些意思爲什麼這樣子?我們說學法就是要自己問自己,爲什麼?問幾個爲什麼?道理就出來了。還有昨天的作業本,我感覺有的人很好,也是很仔細的發揮,還有一些就是說趕任務,就是平時沒有做,臨時要交了,做一下,這個對自己沒有好處。

  

  我們出的思考題,主要是幫你追問題的,就怕你在文字上看不出一些問題來,把你追你問一下子,這個當然是自己問自己。我們給你出呢,幫助你問自己,就在自己看書的時候,自己複習的時候,問一下自己,然後把自己的答案寫上去。這樣子邊複習,邊做作業,這個有收獲。做的時候,當然動腦筋了,爲什麼這樣子說?等到你要交了,你馬馬虎虎趕了交上來,當然做是做了,很好了,不是交個空白卷了。畢竟印象不深刻,這個對自己來說,學習的效果不大。我們反正下了功夫,希望得好的效果,這個效果從哪裏來呢?就是平時的鑽研,平時在考慮問題、看書的時候,要鑽研這些問題,就會得益。如果你臨時要交的時候,趕一下任務,這個印象極淡,可能是得不到好處。最好是平時做,不要臨時做。看是個小事情,但對你自己的學習的深入,卻是大問題。

  

  今天我們要講下去。昨天發起序,“對法藏論我當說”,我要說了。接下去,“隨難別解”。《俱舍》好就好在這裏,它每一句話,你不要著急,它馬上給你解釋的。“對法藏論”,前面“對法”略略講一下,到底對法藏是什麼一回事情?這個論要說了,對法藏論到底什麼論呢?這裏詳細辨了,他馬上就給你回答。

  

  

  

  

  

  

  

  甲二 隨難別解

  

  從此第二,隨難別解。此複分叁:一釋對法,二釋藏,叁明說意說人。

  

  “對法藏論我當說”,什麼叫對法?前面講了對觀四谛、對向涅槃,好象還沒有夠清楚,到底什麼東西來觀呢?到底對法有幾種呢?都要在這裏交代。第一個是解釋對法,第二解釋藏,第叁個爲什麼要說對法?還有是什麼人說的對法?是不是世親菩薩說的,或者是《發智》論主說的,就是追根是從哪個傳下來說的,這些就是這裏要討論的問題。

  

  

  

  

  乙一 出對法體

  

  且初第一釋對法者。頌曰:

  

  淨慧隨行名對法 及能得此諸慧論

  

  

  

  

  

  

  

  

  

  

  

  

  

  

  

  

  這個很簡單扼要,什麼叫“對法”?“淨慧”,無漏的智慧叫對法。再擴大一點,“隨行”。一個法生起來,決定不能孤立。淨慧它要生的時候,必定有心王,還有其他的心所,還有其他的不相應的得、生、住、異、滅,同時生起來的。這個隨行法,就是等于跟了淨慧同時生起來的法,也叫對法。對法眞正的體是淨慧,但是淨慧不能單獨生起,同它同時生起的法——隨行法,也屬于對法的範圍裏邊。再擴大,“及能得此”,“此”就是淨慧。能夠得到這個淨慧的“諸慧”。我們說淨慧是怎麼生出來的?先要有生得慧,受持十二部經;然後聽聞它的意思;然後,從聞慧到思慧;思慧到修慧;修慧再上去,無漏慧。所以說能夠得到無漏慧的諸慧,那就是聞慧、思慧、修慧,就是它的加行,有這些之後,才能有無漏慧。這些慧也叫對法。“諸慧論”,那麼你聽的什麼法呢?那些《發智》、六足之類的這些論,也叫對法。那這個對法的範圍就相當多了。

  

  

  

  

  丙一 明勝義對法

  

  釋曰:淨慧隨行名對法者,明勝義對法也。淨慧者,謂無漏慧。離縛名淨,簡擇稱慧。淨慧眷屬,名曰隨行。慧相應心及受想等諸心所法,四相及得,道共無表,此等諸法是慧眷屬,隨慧行故,名曰隨行。如是淨慧,及與隨行,通攝五蘊,名爲勝義阿毗達磨。此五蘊中。言色蘊者,道共戒也;受想蘊者,隨行中受想心所也;行蘊者,除受想外諸余心所,四相及得也;識蘊者,慧相應心也。言勝義者,無漏名勝,實體稱義,勝即是義,名爲勝義。勝義即對法,名勝義對法,持業釋也。

  

  

  

  

  

  

  

  

  

  

  

  

  

  

  

  

  

  

  

  

  

  

  

  

  

  

  

  

  這個就是再提一次,我們先講這一句。“淨慧隨行名對法”,這個是勝義對法。對法有二種,一種是勝義對法,一種是世俗對法。先說勝義對法。

  

  “淨慧者,謂無漏慧”,“淨慧”是無漏的慧,無漏慧爲什麼叫淨?“離縛名淨”,煩惱的縛離開了 ,幹淨了,叫淨。“簡擇稱慧”,我們這個智慧的“慧”,它到底什麼作用呢?簡擇。簡就是簡掉,不好的不要它,擇就是好的要了。我們買東西 ,總要挑一下,假使買一個錄音機,你總要試試看,這個好不好?聲音放放看,這個機子的那些開關,都要試試,行不行?不行的話,調一個再搞一下,這個是簡擇。就是把壞的不要,好的要,這個就是慧的作用。

  

  這個慧是離開系縛的,叫“淨”,它有簡擇作用的叫“慧”。淨慧我們說什麼釋?持業釋。淨就是它本身無漏的,它又可以簡擇的,它不是兩個東西,就是一個東西。這些經常自己問自己,那麼這個叫淨慧,交代了,眞正的阿毗達磨就是無漏慧。什麼叫淨?什麼叫慧?這裏也解釋得很清楚了。

  

  “隨行”,淨慧的眷屬。一個法生起來,它不能孤立的,決定有同時相應的一些法,尤其是心所法,它決定跟心王要相應。

  

  心所法裏邊,有十個大地法,這十個大地法,什麼心要麼不生,生起來都有它,這幾個法一定要相應。淨慧是善心所,十個大善地法,是善法,一定要同時生起的。所以總的來說,有很多跟它一起跑的,一起生的。

  

  慧相應的“心”——心王,“及受想”——大地法裏邊的受心所、想心所,等等。還有四個相——既然是有爲法,決定有生、住、異、滅,這四個相是不相應行。還有“得”,一個法生起來之後,決定有個“得”,沒有“得”,它生不起。“得”是不相應行裏邊的一個法,這個法在有部裏邊很重要。凡是一個法,它生起來之後,決定有個得。“得”還有法前得、法後得、法俱得,很麻煩的。將來講不相應行的時候,會廣講,相當麻煩的一個課題,這個得。既然淨慧生起來,它決定有個得。還有“道共無表”。無漏的心生起來的時候,有一個道共戒。道共戒的戒體——無表色,這個是色蘊裏邊的。這個也一定會生起的 。

  

  …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