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等諸法是慧眷屬,隨慧行故”,這一切法是慧的眷屬,它跟了慧跑的,“名曰隨行”。這個等于說我們國家的主席,或者海外的總統,他要出國訪問去的時候,決定有批班子的,中間有他的大臣,有他的秘書,有他的保護的衛兵,保健的醫生等等,這批人決定跟了一起跑的。這些決定他要哪裏去,都一個班子一齊跑。不會一個主席一個人單身跑去了,那不大可能。
淨慧有多少,我們有個表。你們抄了的,發的講義裏邊有,可以看一看,先看第一頁,“淨慧隨行名對法,及能得此諸慧論”。這個裏邊淨慧、隨行。我們說對法又分四個:兩個是勝義對法,兩個是世俗對法。勝義對法裏邊,自性對法,就是對法的自性、本身,就是它自己,就是淨慧,這是一個。隨行對法,隨了淨慧跑的那些,也叫對法,它的隨行法。世俗對法有方便對法,就是諸慧,聞、思、修的慧。資糧對法,就是《發智》、六足這些論。
隨行有二十八個法。這二十八個法裏邊,有色蘊、了別的識蘊,還有受蘊、想蘊,行蘊,都有。
先從無漏的分,就是色法一類的道共戒,這個無表色——道共戒戒體,屬于色法的。這是有部的說法——道共戒,屬于色蘊。
心王——第六意識,慧是心所法。它絕對不會心王沒有,心所法自己起來了,不可能的。所以心王——第六意識是同時生起的。
我們前面說的大地法,這十個法,心要麼不起,起了之後,決定有它。哪十個法?受、想、思、觸、欲、念、作意、勝解、叁摩地,叁摩地就是定。這十個法,一切心都有,不管是善心、惡心、無記心,要麼不起心,有起心的話都有它。所以叫大地法。大地法本來有十個,慧也是一個,現在慧心所,淨慧,本身就是對法了,它不能自己跟了自己跑了,所以它要除開,所以大地法裏邊,十個裏邊只有九個,就是慧不在裏面,慧本身就是淨慧,它是主了。
大善地法,也是十個法,凡是善心生起的時候,決定有它們十個法。這個十個法,凡是善心——好的心生起來,它們決定都有。哪十個?就是“信”——叁寶的信心。“勤”——精進,這個勤我們要說,對善法的勤。如果對惡法的勤,假使有人做壞事,他也很精進,甚至于晚上不睡覺,這個能不能叫勤?這個不叫勤,不但不叫勤,叫懈怠。爲什麼叫懈怠?你既然那麼多工夫去做惡法了,善法肯定是放下了,對善法來說還是懈怠,不管你不睡覺的幹,你做的是壞事,不是善法,那麼你再努力,也是懈怠。這個“勤”,是專門指善法說的。你假使做賊的,他晚上不睡覺,跑去挖牆、翻箱子什麼東西,打櫃子,開鎖,很麻煩的事情,他很鼓勁去幹,這是不是勤呢?不是的,懈怠,爲什麼?好的事情沒有做,放下了,所以還是懈怠,所以這個“勤”,決定是對善法的精進,叫“勤”。反之,對壞事的那些努力,不能叫勤。行舍、慚、愧、無貪、無瞋、不害、輕安、不放逸等等,這十個法,一切善法裏都有它,既然淨慧是善法,也有它們十個。
不定地法,尋、伺。在欲界初禅決定有這兩個法:尋、伺。
還有在不相應行裏邊,以前我們說過的,一個法生起來,決定有個得,沒有得,它就沒有生了。那麼生、住、異、滅,一切有爲法,都有生住異滅四個相。
所以淨慧要麼不生,要生的話,這二十八個法決定跟了它一起起來的,叫隨行,不會少一個。這個是淨慧隨行是勝義對法。我們等一下看世俗對法,先把勝義對法講完。
下邊就是把這個二十八個法配五蘊,現在不要看書,大家把這二十八個法,五蘊裏配配看,自己配配看。這個就是自己動腦筋。如果什麼都要靠人家的話,這個腦筋永遠不會開竅的,要自己去鑽,自己去攻,腦筋慢慢……一看,答案在後頭,可以知道自己想得對不對。不對的,以後改進方式。對的,這次做對了,以後照這個方法再做下去。所以聰明論,你學了一點,自己要舉一反叁。儒家也是這個。教你作你木匠,教你做桌子,四個角,教你一個角做會了,還有叁個角不要教你了,你該自己想一想就會做了。那麼一個腿做好了,還有叁個腿也會做了,一個抽屜做好了,那麼十個抽屜都會做了。所以這是慧毒門的意思。我們學習《俱舍論》的時候,就要利用這一些,把自己智慧開起來了。
大家想想看,五蘊,第一個是色蘊,物質的色,在這二十八個裏邊,這個表裏邊看,哪個是色蘊?那很明顯,色法嘛,那是無表色,是色蘊。那麼哪個是受蘊?受心所。想蘊?想心所。行蘊?行蘊的多了:不相應行,五個;還有相應行,大地法九個,受蘊、想蘊除開,還有七個;大善地法(心所法)是相應行,有十個;還有不定地法,尋、伺。最後是識蘊——心王。所以這個自己也推得出來的。
那麼它下邊,色蘊是哪個呢?道共戒,道共戒的戒體無表色是色蘊。受想蘊,就是隨行當中受想心所也。行蘊,就是除了受想以外的,其他的心所法,是相應行;還有四相及得,不相應行,都屬于行蘊。(10A)最後識蘊呢?就是慧相應的心王,就是第六意識。這是五蘊,都包了,“通攝五蘊”,就是五個蘊裏邊都有東西。
“言勝義者”,什麼叫勝義?這個也是交代得非常清楚了,什麼字都給你交代的,所以法相的書,就是好在這裏,沒有含含糊糊的東西。叫你說勝義,“殊勝的,好的意思……”什麼東西,亂七八糟說一套,不相幹,雖然扒了一點點邊,不是那個東西。不嚴格的界限,我們不要。我們要嚴格的,什麼叫勝義?“無漏名勝”,你“好、好、好”,什麼叫好呢?無漏的,這才叫勝。“實體名義”,它有體的,叫義。勝就是義,叫勝義。這個什麼釋?一看就看出來了,持業釋。所以勝義這兩個字是持業釋。不要看書,勝義阿毗達磨,什麼釋?……這個阿毗達磨,本身就是勝義,無漏的。“勝義即對法,名勝義對法”,持業釋。
有人在沒有講之前,先看一道,預習,這個非常好。眞正的學習,預習是一個極重要的一個方式。預習看了之後,哪裏懂得,哪裏不懂,自己心裏有數了,明天不懂的,講的時候,特別注意,那就接受力特別強。如果你泛泛地沒有看,糊裏糊塗的,就平平淡淡的,這樣聽進去,懂的是懂了,不懂的還不懂,就會這樣子。因爲你注意力沒有那麼集中,所以說預習是一個最好的方式。我們希望大家都要預習。預習有個便宜,我問的時候,先看過了。這個我說不要貪這個便宜,自己看的時候,先問自己。
勝義阿毗達磨,勝義就是對法,所以說兩個持業釋。假使勝義拆開來說的話,兩個概念的話,勝義,一個複合名詞,持業釋。勝即是義,勝就是無漏的,義就是有體的。那麼假使把勝義當一個概念,阿毗達磨又當一個概念,那麼勝義阿毗達磨又是持業釋,這個阿毗達磨本身就是勝義。勝義阿毗達磨講完了,下邊是世俗阿毗達磨。
丙二 明世俗對法
及能得此諸慧論者,此明世俗對法。頌文諸字,通在兩處。一則諸慧,二則諸論;慧論非一,故名爲諸。此諸慧論是有漏法,名爲世俗。此者無漏淨慧也。由彼諸慧諸論,方能得此無漏淨慧,名能得此也。非但淨慧隨行,名爲對法;及能得此諸慧論亦名對法,故雲及也。
“及能得此諸慧論”,世俗阿毗達磨,世俗對法。“頌文諸字……”《俱舍》的法相,不但是《俱舍》,法相的書基本上都一個格式的,每一個字都給你講清楚的,沒有含糊的。所以說你這個講清楚後,其他的解釋不能擠進來,因爲只能這樣子解。假使我們在國際上訂一個條約,你能不能把其他意思攙進去,那這個意思混淆了,不得了的,要牽涉到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只能作這麼解,其他的解釋,全部排開的。法相也是這樣子的,你這個字怎麼解釋後,其他的不能攙進來。所以說要學東西,要嚴格的界限,我們經常說差不多先生,在法相裏邊,絕對不能用他。我們學阿毗達磨的人不能有差不多的一個概念,不能有。“大概如此”,“好象差不多”,這些話一點不要。要麼就是這樣子,決定如此,要麼就是不知道。不知道就要求知。那麼知道之後,要肯定的是這樣子,不是那樣子,不要差不多、含含糊糊的,好象是這麼樣子,模棱兩可的,絕對不能要的。
“及能得此諸慧論”,這個“諸”,“頌文諸字,通在兩處,一則諸慧,二則諸論”,這個“諸”是兩用的,那麼這個論跟那個慧不是一個,“諸”就是多數了。我們學過外語的,加個“s”就完了,我們漢語要加個“諸”了。你不加諸,你多數少數看不出來了。那麼這個不是一個慧,不是一個論,叫“諸”,講得再清楚也沒有了。
“此諸慧論是有漏法”,有漏法叫世俗法,叫世俗對法。“此”,就是頌裏邊“及能得此”的此,指的是“無漏淨慧”。這些無漏淨慧不是憑空而來的,怎麼來呢?要得到這個無漏淨慧,就要靠諸慧、諸論。“由彼諸慧、諸論方能得此無漏淨慧”,沒有它,還不行的。所以說這是得無漏淨慧的必要的一些的條件,“名能得此”。所以說頌子裏邊的“及能得此”,就是說要得到這個無漏慧,必須要諸慧、諸論。“非但淨慧隨行名對法”,能夠得到這個淨慧的那些慧、那些論也可以叫對法,“故雲及也”。
言諸慧者。慧有四種:一者生得慧,生便得故;二者聞慧,聞教成故;叁者思慧,因思起故;四者修慧,從定生故。定名爲修,熏修于心,令成功德,無過于定,故獨名修。
“言諸慧者”,“諸慧”是哪些慧呢?慧有四種。
一種生得慧,生來就有的。我們要簡別白癡,白癡沒有生得慧,他糊裏糊塗的。以前我們上海有一個,我們侄子的一個朋友。他的母親,一年裏邊生了兩個…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