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不染就是无知了,就是持业释。我们学一次,把它意思深刻一 下,要学上四五个之后,能够自己来说,假使你书不要看,我问你:“不染无知是什么释?”你要自己说出来:“持业释”,这个你就掌握了。否则的话,永远靠书的话,一辈子离不开书。这个把你书,像唐武帝一样烧掉了,你就什么都没有了,那做法师不行了,离开了书,当不了法师了,你有什么用处?“无知即不染,名不染无知”,这是持业释。
这个也叫习气。“数习烦恼,所成气分”,它为什么叫习气呢?“数习”,这个烦恼,一次一次犯,一次犯、一次犯,不断地起烦恼,数数就是很多次的练习这个烦恼,它有个气分。我们说泡茶,一个茶杯,一次泡,二次泡,泡泡泡,泡上一年,这个茶杯你不要摆茶叶,这个水倒下去有茶的味道,那就是习气。数习的烦恼,所成的气分,叫习气。什么释?自己来来看,六离合释是什么释?你看,什么叫习气?“数习烦恼”,经常串习的烦恼,所成的气分,好了,下面不要看下去了,叫习气。什么释?看一看,“习之气故”,这两个话就表明了依主释。习的气——依了习来的气分,依主释。它没有跟你说依主释,但是这个“习之气故”,你就看出来了。这个叫习气。
“唯佛永断”,因为你想想看了,习跟气不是一个东西。数习的烦恼。烦恼所成的气分——它另外的一个气分。等于我们说鲍鱼之肆,里边有个腥气,那你经常跑跑,你这个房间,这个气味,是从这个臭的东西生出来的,但是它不是那个东西。我们说最好的茶壶是宜兴茶壶,那个陶器,它里边眼眼是很细的,用它泡茶,泡到后来 ,里边细的孔孔里边把茶的气分吸得很厚,最后,你没有茶叶子,倒点开水,泡出来的东西跟茶一模一样的味道——习气。它没茶叶,但是气有。这个习气,佛是永远断完的。“二乘犹有”,阿罗汉还是有。
故论云:声闻独觉虽灭诸冥,以染无智毕竟断故,非一切种,所以者何?由于佛法极远时处,及诸义类无边差别,不染无知犹16未断故。
解云:佛法者,佛所知法,即极远时等是也。八万劫外,名极远时;三千界外,名极远处也。
“故论云”,《俱舍论》里边说,“声闻独觉虽灭诸冥”,烦恼的冥,无知是灭掉了。“以染无智毕竟断故”,染污的无知是断完了。但是“非一切种”,一切种冥没有断。“所以者何?由于佛法极远时处,及诸义类无边差别,不染无知犹未断故”,“不染无知”,对这些佛所知道的法,极远的时间、极远的处所、其他的各式各样的东西,他不能知道。这个我们下边要解释,先念下去再说。这是《俱舍论》里的话,我们看到序里边,他就说了。凡是重要的地方,不但没有削掉,把论的原文引下来 ,引下来之后不算,还要给它注解。
“解云”,这是解《俱舍论》的话,什么叫佛法?“佛所知法”,叫佛法。这是什么释?依主释。这个很容易。佛所知的法是什么东西呢?极远的时处等等。什么“极远时”?八万四千劫以外的,叫极远时。声闻只能到八万四千大劫为止,再远的,阿罗汉再入定,没有办法知道。佛不要说八万四千劫以外的,无始以来的事情,就像看手掌一样清楚,所以佛有这个功能。阿罗汉还没有。阿罗汉只知道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所以说在原始佛教里边,不讲他方佛,就是本世界里边的事情。一个世界一尊佛,释迦牟尼佛出现了,其他的佛不会有的,所以只讲一尊佛。现在我们看,缅甸造的玉佛,基本上都是释迦牟尼佛。有人告诉我,药师佛,阿弥陀佛的佛像,他们那里没有的,因为他们原始佛教,就是一个释迦牟尼佛。
(9A)佛的智慧就可以知道十方世界。阿弥陀佛,东方药师佛,阿閦毗佛,宝生佛,多得不得了啊。有一本叫《千佛名经》,忏悔的,一千个佛给你列了名字,这个是极远的处所,三千界以外的佛都知道。还有各式各样的,“及诸义类无边差别”,每一个法的各式各样的特征,各式各样的意思,佛一清二楚,没有一个法不知道的。一个头发丝丝的那么小的东西,在无量劫以前的一个小事情,他就是现量看到,没有什么怀疑。无量劫以前的事情,怎么现量看得到啊?这个事情好象是很渺茫的。佛的智慧好象是神乎其神,有点好象讲得太过分了。但是我们学过科学的就知道,如果你走路的速度比光还快的话,你就可以跑到光的前头——现在诸葛亮在打仗,你还看到,现量地看到。因为这个光跑过去,在宇宙里跑,宇宙没有底的,光不断地在朝外放出去,你如果追上这个光的速度的话,你就看到诸葛亮还在打仗,现量,当下看到。所以佛现量见一切法,不希奇。这个佛的功能当然比我们的功能要大得多了,比科学也不晓得超过多少倍。
我们这里讲一个公案。阿罗汉不断习气,断烦恼。毗离夷婆叉,他是一个阿罗汉,他从小富贵出家,是一个富贵子弟,家里佣人很多,大富长者的孩子嘛。不但这一辈子,生生世世,因为他培的福报大,生生世世都生在富贵之家的。他成了阿罗汉,功德很大,他每天都要经过一次恒河,这个恒河的女神,她恭敬阿罗汉了,看到他来了,就把河水,因为这水不太深,她把它两边一排,一排之后,阿罗汉,毗离夷婆叉,就从这个河水干的地方踏过去,过河,脚上一点不沾湿。这样子搞惯了,阿罗汉他自己一跑近恒河,他就是:“唉,小婢,给我开路!”小婢就是小丫头,因为她是女人了,“小丫头,给我开个路”,他也不是什么看不起,因为他富贵家里搞惯了,喊人都是丫头了、奴才了,喊惯了,心里也没什么看不起,因为是个女神嘛,他就丫头叫起来了。这个女神呢,河神呢,心里就不高兴,我倒天天给你开路,你还骂我丫头,“小丫头”。一次,二次,忍下去了,天天如此,她受不了了。她就跟佛去告状去了,“我天天给那个阿罗汉开路,他叫我小丫头,我受不了”,佛就说好好,就把毗离夷婆叉请过来,请过来之后就问他是不是这回事情?他说是的,我叫她小丫头,是的。他说你这个不好啊,人家给你帮了忙了,给你开路,你给她道歉,当面给她道个歉。他说好,好,对的,因为本来没有这个烦恼心,他该道歉,他说:“小丫头,对不起!对不起!”还是喊一个小丫头。这个东西他习惯成了,习气还在,虽然心里烦恼是没有了,看不起,骄慢心都没有,可是这个习气呢,喊惯了,还是小丫头。这就是说阿罗汉习气还有。
“一切种冥”讲完了。“灭”后头讲,先把“诸冥”再讲一下。
诸冥者是染污无知。诸谓诸境,即四谛修道,五部境也。五部非一,故名诸境。冥者即是见修所断一切烦恼。以此烦恼,覆障诸境,故说为冥。染污无知,无明为体。烦恼不净,名为染污。于境不悟,故曰无知。无知即染污,名染污无知,持业释也。
“诸冥者是染污无知”,这个无知是染污的,就是属于烦恼的。什么叫“诸”?“诸境”,有很多的境。什么境?“四谛修道,五部境也”,四谛,苦、集、灭、道四部,加一个修道五部,一共是五部境,观的境,是五部。这五部境,不是一个部,叫“诸”,诸是多数了。这五部境——“冥”,不知道,糊涂,迷了。见道的烦恼,修道的烦恼障住了——烦恼障。
“以此烦恼,覆障诸境”,这些烦恼把这个境盖住了。本来我们说世间是苦,是不净,我们这个烦恼把它盖住了,不净的当作净,苦的当作乐,无常当作常,这些就是常乐我净了。本来是没有主宰的,认为我可以作主宰的。秦始皇要做一万世的皇帝,这个做不到的,你这个东西要因缘和合嘛,才成功了。你好容易六国被你并吞了,这是过去的福报,也是当时的环境所造成的。那你说你自己要来一个一万世地做下去,那没有那么容易了。第二世就完蛋了。所以这个我是没有的,自在是没有的,但是因为这些烦恼在的时候,就把这些道理都盖掉了,认为是自己可以做主宰的,所以叫“冥”。“覆障诸境”,见道的五部境。苦就是无常、苦、空、无我,盖住了;集的因、集、生、缘也盖住了;修道的烦恼也把修道的境盖住了,分了五部。这五部境把它盖住了,搞不清楚了,迷了,叫冥。这个本身是烦恼了,所以说染污的。
“染污无知,无明为体”,它本身就是无明,这个无明当然是总的来说,因为一切烦恼的根本是无明。无明里边,其他的烦恼当然包在里边了,举一个总的。烦恼是不干净的,叫染污,“于境不悟”,对那些五部境不能正确地了解,叫无知。下边书不要看,这个染污无知是什么释?持业释。染污本身是体,染污的,无知,它的作用,对境不能悟解,染污就是无知,一个东西,染污无知,持业释。这个自己碰到这些书的时候,把下边盖了,不要看,自己猜猜看,对了,你掌握了;不对,还没学好,还要再好好地仔细学一下。无知,就是染污,叫染污无知,持业释也。
颂言灭者,灭有二灭:一择灭,二非择灭。一切种冥灭,是非择灭。由佛世尊断一切种冥,证不生法,故名非择灭。此言证者,是不染无知胜缘阙位,得非择灭,名为证也。由断此冥,获一切智,能知一切种类法,故智德圆满。诸冥灭者,即是择灭。由佛世尊断烦恼冥,证不生法,名为择灭,断德圆满故。颂灭字通二灭也。智德是佛身中智慧为体,断德是佛所证择灭为体;灭名为断,由断显故。
诸冥,一切种冥讲好了。怎么灭呢?灭有二个灭,一种择灭,一种非择灭。
一切种冥灭是用非择灭来灭的。怎么灭呢?“由佛世尊,断一切种冥,证不生法”,这个不生法就叫非择法。佛把一切种冥断掉了,把那些无知断掉之后,当然证到一个无为法了。这个无为法…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