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P33

  ..續本文上一頁是不染就是無知了,就是持業釋。我們學一次,把它意思深刻一 下,要學上四五個之後,能夠自己來說,假使你書不要看,我問你:“不染無知是什麼釋?”你要自己說出來:“持業釋”,這個你就掌握了。否則的話,永遠靠書的話,一輩子離不開書。這個把你書,像唐武帝一樣燒掉了,你就什麼都沒有了,那做法師不行了,離開了書,當不了法師了,你有什麼用處?“無知即不染,名不染無知”,這是持業釋。

  

  這個也叫習氣。“數習煩惱,所成氣分”,它爲什麼叫習氣呢?“數習”,這個煩惱,一次一次犯,一次犯、一次犯,不斷地起煩惱,數數就是很多次的練習這個煩惱,它有個氣分。我們說泡茶,一個茶杯,一次泡,二次泡,泡泡泡,泡上一年,這個茶杯你不要擺茶葉,這個水倒下去有茶的味道,那就是習氣。數習的煩惱,所成的氣分,叫習氣。什麼釋?自己來來看,六離合釋是什麼釋?你看,什麼叫習氣?“數習煩惱”,經常串習的煩惱,所成的氣分,好了,下面不要看下去了,叫習氣。什麼釋?看一看,“習之氣故”,這兩個話就表明了依主釋。習的氣——依了習來的氣分,依主釋。它沒有跟你說依主釋,但是這個“習之氣故”,你就看出來了。這個叫習氣。

  

  “唯佛永斷”,因爲你想想看了,習跟氣不是一個東西。數習的煩惱。煩惱所成的氣分——它另外的一個氣分。等于我們說鮑魚之肆,裏邊有個腥氣,那你經常跑跑,你這個房間,這個氣味,是從這個臭的東西生出來的,但是它不是那個東西。我們說最好的茶壺是宜興茶壺,那個陶器,它裏邊眼眼是很細的,用它泡茶,泡到後來 ,裏邊細的孔孔裏邊把茶的氣分吸得很厚,最後,你沒有茶葉子,倒點開水,泡出來的東西跟茶一模一樣的味道——習氣。它沒茶葉,但是氣有。這個習氣,佛是永遠斷完的。“二乘猶有”,阿羅漢還是有。

  

  

  

  

  故論雲:聲聞獨覺雖滅諸冥,以染無智畢竟斷故,非一切種,所以者何?由于佛法極遠時處,及諸義類無邊差別,不染無知猶16未斷故。

  

  解雲:佛法者,佛所知法,即極遠時等是也。八萬劫外,名極遠時;叁千界外,名極遠處也。

  

  “故論雲”,《俱舍論》裏邊說,“聲聞獨覺雖滅諸冥”,煩惱的冥,無知是滅掉了。“以染無智畢竟斷故”,染汙的無知是斷完了。但是“非一切種”,一切種冥沒有斷。“所以者何?由于佛法極遠時處,及諸義類無邊差別,不染無知猶未斷故”,“不染無知”,對這些佛所知道的法,極遠的時間、極遠的處所、其他的各式各樣的東西,他不能知道。這個我們下邊要解釋,先念下去再說。這是《俱舍論》裏的話,我們看到序裏邊,他就說了。凡是重要的地方,不但沒有削掉,把論的原文引下來 ,引下來之後不算,還要給它注解。

  

  “解雲”,這是解《俱舍論》的話,什麼叫佛法?“佛所知法”,叫佛法。這是什麼釋?依主釋。這個很容易。佛所知的法是什麼東西呢?極遠的時處等等。什麼“極遠時”?八萬四千劫以外的,叫極遠時。聲聞只能到八萬四千大劫爲止,再遠的,阿羅漢再入定,沒有辦法知道。佛不要說八萬四千劫以外的,無始以來的事情,就像看手掌一樣清楚,所以佛有這個功能。阿羅漢還沒有。阿羅漢只知道一個叁千大千世界。所以說在原始佛教裏邊,不講他方佛,就是本世界裏邊的事情。一個世界一尊佛,釋迦牟尼佛出現了,其他的佛不會有的,所以只講一尊佛。現在我們看,緬甸造的玉佛,基本上都是釋迦牟尼佛。有人告訴我,藥師佛,阿彌陀佛的佛像,他們那裏沒有的,因爲他們原始佛教,就是一個釋迦牟尼佛。

  

  (9A)佛的智慧就可以知道十方世界。阿彌陀佛,東方藥師佛,阿閦毗佛,寶生佛,多得不得了啊。有一本叫《千佛名經》,忏悔的,一千個佛給你列了名字,這個是極遠的處所,叁千界以外的佛都知道。還有各式各樣的,“及諸義類無邊差別”,每一個法的各式各樣的特征,各式各樣的意思,佛一清二楚,沒有一個法不知道的。一個頭發絲絲的那麼小的東西,在無量劫以前的一個小事情,他就是現量看到,沒有什麼懷疑。無量劫以前的事情,怎麼現量看得到啊?這個事情好象是很渺茫的。佛的智慧好象是神乎其神,有點好象講得太過分了。但是我們學過科學的就知道,如果你走路的速度比光還快的話,你就可以跑到光的前頭——現在諸葛亮在打仗,你還看到,現量地看到。因爲這個光跑過去,在宇宙裏跑,宇宙沒有底的,光不斷地在朝外放出去,你如果追上這個光的速度的話,你就看到諸葛亮還在打仗,現量,當下看到。所以佛現量見一切法,不希奇。這個佛的功能當然比我們的功能要大得多了,比科學也不曉得超過多少倍。

  

  我們這裏講一個公案。阿羅漢不斷習氣,斷煩惱。毗離夷婆叉,他是一個阿羅漢,他從小富貴出家,是一個富貴子弟,家裏傭人很多,大富長者的孩子嘛。不但這一輩子,生生世世,因爲他培的福報大,生生世世都生在富貴之家的。他成了阿羅漢,功德很大,他每天都要經過一次恒河,這個恒河的女神,她恭敬阿羅漢了,看到他來了,就把河水,因爲這水不太深,她把它兩邊一排,一排之後,阿羅漢,毗離夷婆叉,就從這個河水幹的地方踏過去,過河,腳上一點不沾濕。這樣子搞慣了,阿羅漢他自己一跑近恒河,他就是:“唉,小婢,給我開路!”小婢就是小丫頭,因爲她是女人了,“小丫頭,給我開個路”,他也不是什麼看不起,因爲他富貴家裏搞慣了,喊人都是丫頭了、奴才了,喊慣了,心裏也沒什麼看不起,因爲是個女神嘛,他就丫頭叫起來了。這個女神呢,河神呢,心裏就不高興,我倒天天給你開路,你還罵我丫頭,“小丫頭”。一次,二次,忍下去了,天天如此,她受不了了。她就跟佛去告狀去了,“我天天給那個阿羅漢開路,他叫我小丫頭,我受不了”,佛就說好好,就把毗離夷婆叉請過來,請過來之後就問他是不是這回事情?他說是的,我叫她小丫頭,是的。他說你這個不好啊,人家給你幫了忙了,給你開路,你給她道歉,當面給她道個歉。他說好,好,對的,因爲本來沒有這個煩惱心,他該道歉,他說:“小丫頭,對不起!對不起!”還是喊一個小丫頭。這個東西他習慣成了,習氣還在,雖然心裏煩惱是沒有了,看不起,驕慢心都沒有,可是這個習氣呢,喊慣了,還是小丫頭。這就是說阿羅漢習氣還有。

  

  “一切種冥”講完了。“滅”後頭講,先把“諸冥”再講一下。

  

  

  

  

  諸冥者是染汙無知。諸謂諸境,即四谛修道,五部境也。五部非一,故名諸境。冥者即是見修所斷一切煩惱。以此煩惱,覆障諸境,故說爲冥。染汙無知,無明爲體。煩惱不淨,名爲染汙。于境不悟,故曰無知。無知即染汙,名染汙無知,持業釋也。

  

  “諸冥者是染汙無知”,這個無知是染汙的,就是屬于煩惱的。什麼叫“諸”?“諸境”,有很多的境。什麼境?“四谛修道,五部境也”,四谛,苦、集、滅、道四部,加一個修道五部,一共是五部境,觀的境,是五部。這五部境,不是一個部,叫“諸”,諸是多數了。這五部境——“冥”,不知道,糊塗,迷了。見道的煩惱,修道的煩惱障住了——煩惱障。

  

  “以此煩惱,覆障諸境”,這些煩惱把這個境蓋住了。本來我們說世間是苦,是不淨,我們這個煩惱把它蓋住了,不淨的當作淨,苦的當作樂,無常當作常,這些就是常樂我淨了。本來是沒有主宰的,認爲我可以作主宰的。秦始皇要做一萬世的皇帝,這個做不到的,你這個東西要因緣和合嘛,才成功了。你好容易六國被你並吞了,這是過去的福報,也是當時的環境所造成的。那你說你自己要來一個一萬世地做下去,那沒有那麼容易了。第二世就完蛋了。所以這個我是沒有的,自在是沒有的,但是因爲這些煩惱在的時候,就把這些道理都蓋掉了,認爲是自己可以做主宰的,所以叫“冥”。“覆障諸境”,見道的五部境。苦就是無常、苦、空、無我,蓋住了;集的因、集、生、緣也蓋住了;修道的煩惱也把修道的境蓋住了,分了五部。這五部境把它蓋住了,搞不清楚了,迷了,叫冥。這個本身是煩惱了,所以說染汙的。

  

  “染汙無知,無明爲體”,它本身就是無明,這個無明當然是總的來說,因爲一切煩惱的根本是無明。無明裏邊,其他的煩惱當然包在裏邊了,舉一個總的。煩惱是不幹淨的,叫染汙,“于境不悟”,對那些五部境不能正確地了解,叫無知。下邊書不要看,這個染汙無知是什麼釋?持業釋。染汙本身是體,染汙的,無知,它的作用,對境不能悟解,染汙就是無知,一個東西,染汙無知,持業釋。這個自己碰到這些書的時候,把下邊蓋了,不要看,自己猜猜看,對了,你掌握了;不對,還沒學好,還要再好好地仔細學一下。無知,就是染汙,叫染汙無知,持業釋也。

  

  

  

  

  頌言滅者,滅有二滅:一擇滅,二非擇滅。一切種冥滅,是非擇滅。由佛世尊斷一切種冥,證不生法,故名非擇滅。此言證者,是不染無知勝緣阙位,得非擇滅,名爲證也。由斷此冥,獲一切智,能知一切種類法,故智德圓滿。諸冥滅者,即是擇滅。由佛世尊斷煩惱冥,證不生法,名爲擇滅,斷德圓滿故。頌滅字通二滅也。智德是佛身中智慧爲體,斷德是佛所證擇滅爲體;滅名爲斷,由斷顯故。

  

  

  

  

  

  

  

  

  

  

  

  

  

  

  

  

  

  

  

  

  

  

  諸冥,一切種冥講好了。怎麼滅呢?滅有二個滅,一種擇滅,一種非擇滅。

  

  一切種冥滅是用非擇滅來滅的。怎麼滅呢?“由佛世尊,斷一切種冥,證不生法”,這個不生法就叫非擇法。佛把一切種冥斷掉了,把那些無知斷掉之後,當然證到一個無爲法了。這個無爲法…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