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P32

  ..续本文上一页行了。

  

  这就是说眞正的修行的人,念咒、念经,菩提心、信心生起来,不是一句话就可以生起来的。我们天天在念《五字眞言》,菩提心、菩提心……天天在发了,到底你发了没有,我们说天天念,天天念,就是叫你发的程度,一点点积起来。我经常说这个话,量变可以导致质变,四皈依十万、二十万、三十万、四十万、一百万地念,皈依的心就会坚强的。一方面,三宝加持,一方面你是不断地,不断地,不断地串习,就会产生力量。我们天天念经,一天四座,每一座都要好几次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什么?把你这个力量增强了,你不要念疲了,哎呀,天天那几句话,马马虎虎,念着念着,打瞌睡了。这个你自己把那些力量都损失了,没有了,所以说不便宜。我们既然来了,好容易碰到这些经了,你念一道,一道的力量,念两道,两道的力量。你去打瞌睡,你东想西想,或者甚至人家念咒了。海公上师经常说的,中间念咒的时候,是刃上加钢,这是最刀口最紧要的关头,偏偏一念咒了,抽小解去了。抽小解不是眞抽小解,外边去耍一会。我看到有些人,甚至于抽大解,大解抽好了回去呢,还在那里冲壳子。这个就是不想念经,说个老实话。反正这个地方念咒了,不念了,就是停下来休息了。这个错误的不得了。自己放弃自己的权利,可惜,我看到这些人可惜。

  

  第一是恐怕有魔事,恐怕造论因为魔的妨碍,不终。我们说过了,上次不是讲了吗?演培法师讲《俱舍论》,在国内大陆上讲了四次,都没有讲完,到了海外去,台湾讲了一次,也没有讲完,最后几品是写完的。所以那本《语体解》,并不是讲的全部笔记的,前边是人家笔记下来的,后边是他自己写的。所以这个不要看轻了,《俱舍论》有那么多的魔障,那就是说《俱舍论》是那么重要。如果不重要,魔不来障你的,因为太重要了,所以障。我们说世亲菩萨要造这部论,不求归敬颂的加持,那个魔力量也很大,恐怕造不完。所以说要求加持。归敬颂第一个意思,恐怕有魔妨碍这个造论的事情,所以要“赞德归敬,求佛加被”。

  

  另外,我们这个论先是归敬三宝,使大家知道释迦佛有那么大的功德,既然对佛产生恭敬心,对佛说的法也产生尊重,所以说要赞叹德。

  

  第三个,我们,凡是佛弟子,我们在皈依的时候都说的,一切重要的事情,要做一个大的事情,都要陈白三宝,造论那么大的事情,当然要陈白三宝、要归敬三宝,所以说归敬的意思很多,扼要的我们就说这几点。下边按了文看。

  

  

  

  

  释曰:此之四句,正明序分。就此序分,复分两段:一归敬序,二发起序。即前三句,是归敬序;第四句是发起序。

  

  这个四句是讲序分里边的“正明”,正式讲序分,下边是“随难别释”。在序分里边,又分了两段,一个是归敬序,一个是发起序,这是我们说的,前三句是归敬序,归敬佛的三德。第四句,发起序,要造论了,发起要造论的。

  

  

  

  

  乙一 归敬序

  

  就前三句,初两句明佛三德,第三句指德归敬。

  

  三句里边再来分析,初两句明佛的三德,智德、断德、恩德或者是悲德。第三句“指德归敬”,有这样子德的人,我才归敬。那就是没有直接标明佛的具体的名字,而以德来彰佛,有这样子德的人我归敬,那就是只有佛才有这个德,所以说我们归敬的就是佛。这个为什么不直接说“佛”呢?我们已经说过了,因为怕外道说你们自吹自擂,自己抬高自己,说自己的好。而外道也有自己称佛的,现在印度有个婆罗门,他着本书,有两个人拿来送给我两本,他就自称薄伽梵,薄伽梵就是世尊了,他自称成佛了。外道也有佛,内道也有佛,到底怎样的佛呢?以这样子功德的人。这样子功德的人,不要说外道没有,内道里边除了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其他的也没有圆满这三个功德,那就是归敬的是佛。

  

  

  

  

  丙一 明佛三德

  

  初诸字,明所归敬,次十三字,明佛三德。诸者,谓诸佛,故论云:诸言所表,谓佛世尊。后十三字中,前有六字,明自利德;后七字,明利他德。

  

  第一个“诸”,“诸”就是颂词里边那个“诸”,“诸字,明所归敬”,所归的人,这是代名词。诸就是那些人,不是一个。“次十三字”,“诸”下边十三个字,“明佛三德”,智、断、悲三个功德。这是总的标一标,下边一个个的解释。所以这本书解得实在是很仔细的。

  

  “诸者”,诸这个字“谓诸佛”。“故论云:诸言所表,谓佛世尊”,“论”就是《俱舍论》,他就是引经据典的,《俱舍论》里边也这么说。怎么说的?“诸言”,诸这个话,这个“言”就是字,他表些什么?“所表谓佛世尊”,就是代表佛世尊,是代名词。“后十三字中,前有六字,明自利德”,前面六个,佛的自己的功德圆满;后边七个字,利他的功德圆满。下边就是比较难一点。

  

  

  

  

  一切种诸冥灭者,自利德也。冥有二种:一者,一切种冥;二者,诸冥。一切种冥名不染无知,诸冥是染污无知。此二无知,能覆实义,及鄣眞见,故说为冥。 外境名实义,内心名眞见。

  

  “一切种诸冥灭”,这个里边两个功德,总的来说,自利的功德。“冥有二种:一者,一切种冥;二者,诸冥”,这句话里边,这个冥是两用的,一切种冥灭、诸冥灭,两个冥灭掉的,这样的人。第一个一切种冥,第二是诸冥,这两个冥都灭掉,叫灭。这个灭也是两用的:诸冥灭、一切种冥灭。

  

  什么叫“一切种冥”?一切种冥,“名不染无知”。“无知”,什么都不知道,糊里糊涂的,没有智慧。但是这个没有智慧呢,是不染污的。什么叫不染污的?我们说善、恶、无记三个性,善、恶、无记里边,善是不染污的,恶是染污的;无记里边要分两个,有覆无记——染污的,无覆无记——不染污的。所以说不染污指的是善跟无覆无记,染污的指的是恶跟有覆无记。所以说染污跟恶不一样。假使我问你:“染污是不是就是恶?”你怎么回答。“恶是染污”,要这样回答。反过来说。凡是恶的一定是染污的;而染污的不一定是恶的。所以你要是答了一个“染污是恶”。那你错了。“有覆无记是不是染污?”“是染污”,“是不是恶?”“不是恶”,哦,你错了。所以说这个说话要有方式。你说“恶是染污”,没有毛病的;“染污是恶”,有毛病的。所以说这个辩论方式后边有。

  

  不染无知,这个无知,不染污的,善的跟无覆无记的。下面是染污无知,它是恶的跟有覆无记。“此二无知”,为什么叫无知呢?“能覆实义,及鄣眞见”,这个鄣,跟耳朵旁摆到那边去,一样的,障碍的障。能够盖覆实义,外边的境叫“义”,如实地知道那个境,这个实在的境把它盖了,看错了。明明的是一个枯木头,远远地看当个人;实义盖掉了,“覆实义”——没有看对。“鄣眞见”,因为我自己的见本身就错了,不是外面的东西搞错了,是内部的见错了。我们说这个“知见不正”的那个“见”最重要了。把“外覆实义、内障眞见”这样子的东西,叫冥,也就是无知了。“外境名实义,内心名眞见”,内心正确的见障住了,外面实在的、客观的东西给你盖覆了、看错了,这个都叫无知,也叫冥。,

  

  

  

  

  一切种者,不染无知,种类无边,名一切种。障一切法,不能悟解。是不染无知,故种类多也。不染无知,劣慧为体。三性门中,善无记摄。体非烦恼,故名不染;于境不悟,称曰无知;无知即不染,名不染无知,持业释也。亦名习气。数习烦恼,所成气分;习之气故,名为习气。唯佛永断,二乘犹有。

  

  什么叫一切种冥呢?“一切种者,不染无知,种类无边”,不染无知,这个无知不是染污,就是不属于烦恼的。这个种类多得不得了,各式各样的都有,凡是你对一个东西不知道,都是不染无知,假使你电视机装不来,录音机你修不来,你造原子弹你做不来,这些都是不染无知,不是坏事,也不是好事。甚至好的也是属于不染污无知。“种类无边,名一切种”,为什么叫一切种呢?它种类很多。“障一切法,不能悟解”,所有那些一切种类、各式各样的法障住了,不能使它悟解,这就是不染无知。一切种冥,“是不染无知,故种类多也”,所以说不染无知的种类多得不得了,佛却是没有,佛一切都知道。

  

  我们说佛在世的时候,有个看牛的牛娃儿,他说佛什么道理、天文、地理都讲得来,哲学方面都讲得好,但是看牛他没有看过。他是王宫出生,从小是太子,后来参访婆罗门修苦行,最后是菩提树下成道,就教化众生了,从来没有放过牛,放牛的技术,我总该比他高一点吧!他就故意去问佛,他说:佛陀,你是一切智者,你看放牛,有几个事情要注意,重要的有几点呢?佛就说了一、二、三、四,说了很多,说了半天,那个牛娃就想,哎呀,我只知道一大半,佛还说了很多我从来没听到过。那就是说放牛的知识,佛也是全部圆满的知道的。那就是一切种冥全部去掉了。

  

  “不染无知”,它的体是什么法呢?“劣慧为体”,它这个慧,力量很弱,就是说不正确的慧。“三性门中”,三性就是善、恶、无记。三性门,就是分别它的善、恶、无记,一共三个性。三性门里边,它属于“善”、“无记”——是无覆无记,因为不染污;这两个所“摄”。它的体不是烦恼,是劣慧——不正确的慧、错误的慧,不是烦恼,体不是烦恼,所以不叫染污。但是虽然不染污,“于境不悟”, 这个劣慧,眞正碰到境的时候,它不能正确的知道,也叫无知。无知就是不染,本身是不染污的,也是无知的,一个东西,不染无知,持业释。这个我们又练习一次,持业释,因为它无知跟不染污,就是一个东西,一个体上。他本身是不染污的,又是无知,对一切境不能悟解,这是作用。…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