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P31

  ..续本文上一页把刀鞘表刀藏,刀所依的。本来到这里就可以了,把所依的意思讲完了。他下边来一个有财释,就搞错了。“言刀名藏”,这个没有刀叫藏,刀藏是壳子叫藏。他说“言刀名藏,取鞘藏名,以有藏故,名为刀藏”,这个成了有财释了,这个讲错了。所以后来法宝说,“藏或所依,犹如刀藏,此正理文,但释藏义”,只解释藏是所依的意思,没有说有财释。你说有财释呢——“光法师说刀名藏,做有财释,谬之甚矣”,把刀藏当作有财释来讲,是错了,这句话是错了,下边是对的。

  

  “彼《发智》等”13——这个话对的——彼《发智论》、六足论,是这个——这个就是什幺?就是《俱舍》所依的。 《俱舍》依靠 《发智》、六足的义言来造的,是依靠《发智》、六足。什么叫所依呢?“所以然者,谓引彼义言”,引《发智》、六足的里边的意思、它的话来造这部《俱舍论》的。“彼《发智》 、六足是所依”,它本身是对法,所依也是藏。《发智》、六足本来是对法,它也是藏,对法即藏——对法藏,这是持业释。《发智》、六足叫对法藏,是持业释。

  

  再翻过来,《俱舍》为什么叫对法藏?因为《俱舍》是依《发智》 、六足。 《俱舍》本身它没有名字,它因为依 《发智》、六足来造的。它里边有《发智》 、六足的义言。 《发智》、六足叫对法藏,《俱舍》有对法藏,所以叫对法藏,这是有财释——这个地方才是有财释。所以说有财释是解释“《俱舍》为什么叫对法藏呢”,因为《俱舍》里边有《发智》、六足,《发智》、六足是对法藏,那么俱舍有对法藏,所以叫对法藏。这是有财释。

  

  那么说持业释为什么不讲?我们说藏本来是俱舍,《俱舍》本身就是对法,对法就是藏,这是持业释,可以的。但是世亲论主谦虚,他说我这部论,称不上对法,只不过是依它们的造的,它们叫对法,这个也叫对法。自己称对法,离开了《发智》、六足自己称对法,不敢当。所以“对法即藏”,这个解释,世亲菩萨谦虚,没有用。那么依靠《发智》、六足造的,所依就是,因为它既然是它的所依,它里边就有它的话,有《发智》、六足,就是有对法藏。它们就叫对法藏,我因为有它的话,也叫对法藏,这是归功于《发智》、六足,有财释。这个他用了。

  

  第一个依主释。依了《发智》、六足造的,好象是《发智》、六足的藏,给《发智》、六足做一个箱子,对法的一个箱子,对法的藏,叫对法藏。这个也是自己谦虚,自己不是一个对法了,只不过是藏这个《发智》、六足的对法的,叫对法之藏,依主释。

  

  凡是这个依主释也好,有财释也好,都是论主不取自己的功。我自己做不了对法,都是依靠它们,或者把它们包起来,这个叫对法藏。“对法即藏”,他就没用,实际上要用也可以,因为《俱舍》本身就是对法。“对法”,你们要知道,对法就对向四谛、对观涅槃了,这是很甚深的一个……再么是广大了,无比了,这些意思,对法的意思很多的。这样子殊胜的法,世亲论主他自己不居功,他说,我没有这个功能,造这样殊胜的法,只不过依它们造,或者包含它们的意思完了。所以用的是依主释跟有财释。(08B)问题是这样子解决了。

  

  我们感到,有的人就是深入不下去,或者说思想在这里顶住了,通不过去了,那么这个就是不熟悉的问题。你把依主释、有财释……我们下边经常要碰到,碰到之后,一次见面熟悉一次,两次见面熟悉一次,等到三、四、五、六、七、八、九,碰到了之后,你不要去看了,自己会出来了,这个是什么释,自己会来了。

  

  这个也要用功,不是说,反正看久了会来的,我就随它去好了,这个不行的。这样你看了一百遍也没用,自己每看到一次,自己思惟一下,它为什么这样子说,你把它搞懂了以后,这个搞懂,两个搞懂了,第三、第四,自己会决定它的意思。那么这里,六离合释的例子不断会出现的,开始把它的主要的意思抓住,然后具体的,这个什么释,那个是什么释,慢慢慢慢熟悉了,就会掌握这个原则。下边我们今天要开始正式讲颂文。

  

  

  

  

  诸一切种诸冥灭,拔众生出生死泥,

  

  敬礼如是如理师,对法藏论我当说。

  

  这个颂我们昨天说的。在清末民初,自从杨仁山把日本的藏经拿回之后,我们中国佛教兴起了一个新的学风,对那些法相、《俱舍》都产生了极大的重视和钦仰,学习的风兴起来了,也出了很多的法相家。 《俱舍论》从来不讲的,也有人讲了。在这个里边,这个颂很重要。我们讲过了,几乎一些学佛的法相的都会背这个《俱舍颂》的第一句,因为他们虽然没有学过《俱舍》的,这个特别重要的颂,他们也背下来。我们现在说《俱舍》六百零七个颂,是不是每个颂都要背,也不一定,重要的要背,这个颂是要背的。

  

  这个里边我们先分析一下。“诸一切种诸冥灭”,“一切种冥灭”是智德,“诸冥灭”是断德,就是敬礼佛的三个德。“诸”14就是不说明是哪个,凡是有这三个功德的人,我都敬礼的。为什么不说明呢?因为外道也称他们的师是佛,那么你说佛,他说佛,都说你自己的好,反正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总是说自己好。我们就不说,我们说“诸”——凡是这样的人,不是一个人,“诸”就是不少的,多数了,只要有下面三个功德的,我就敬礼他。实际上有这三个功德的,除了佛之外,没有第二个。所以说虽然指德,实际上还是归依的是佛。因为恐怕外道讥嫌,他就故意不标出“佛”,就用“诸”。“诸”就是代表下边有这么些功德的人。“拔众生出生死泥”,这是悲德,也是恩德。断、智、悲,就是包括佛的所有的功德,以三个类型来包括。那些有智德、断德、悲德的圆满的人,我要归敬的。当然就是佛了,这是归敬序。

  

  第四句,“对法藏论我当说”,发起序。“对法藏论”,就是《俱舍论》,“我当说”,我马上就要说了。下边我们分析,我们发的这个东西,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这也是,其实没有也可以的,有些人,他好象对那些文字透不过,透不过,画个表帮助理解一下(见本书第86页)。我们讲的时候,可以把这个表拆开来看一看,看了长行,那么自己对照好了。

  

  这里我们先讲一下。为什么造论的时候都要归敬?这个什么原因?《光记》里边它这么说的15,恐怕有魔。我们为什么讲经开头要念《五大金刚》,念了三天,还是广的?每一次讲经之前要念《心经》?都是祛魔的,《心经》是祛魔的。玄奘法师,他到印度去取经,在沙漠地带,一个人,晚上住在那里,就看到飞沙走石,好象千军万马冲过来了,他马上就念《心经》,念了几遍,什么都息下去了。所以说《心经》力量很大,不要看轻了。四川有一个中学体育老师,他是气功师,他跑到昭觉寺请上师加持,他什么原因呢?他说还有一个气功师跟他一起练的,他说他明确地知道他偷他的气,但是他没有办法阻止他。后来上师叫他念《心经》,《心经》念了之后,过年了,他又来了,来送礼感谢了。什么?《心经》一念,他偷不了了。这个我们一般《心经》“哇……”念,好象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从这一点看,《心经》的力量大得不得了。但是要看你怎么念,你如果马马虎虎地念,有口无心地念,当然功效不大。如果你诚心诚意地一心专念的话,马上功效就来。

  

  我们说念经、念咒功效大不大,第一个我们早就说过,为什么要修四皈依呢?就是看你信心有没有。信心没有的,没有根的,这个树再大,没有根的,栽在哪里,两天就蔫掉了,长不了果子的。你有根,信根坚定的,那你念的经咒功效就大,第一个还是信心。第二个你菩提心有没有,因为一切经咒都是度众生,拔苦予乐的,如果你没有菩提心,你虽然信心是有了,功效只是到这里为止了,大的功效发不出来了。如果菩提心具足的,眞正不为自己,把自己拋开,情愿牺牲自己,为一切众生的。那你念这个经、咒,马上见效。我们看古代,他们念秽迹金刚什么东西,力量大得不得了,马上一些功能都出来了,经上也说的。为什么现在的人念了很多,没有效呢?那就看你自己,念的人的心不一样了,第一是信心不够了,第二是菩提心没有了。那你再念,功效就没有那么大,受到限制。我们说《药师经》大家每天念的,念《药师经》的功效大得不得了。但是你念呢,你感冒的还在感冒,咳嗽的还在咳嗽,乃至于病的还在病,那就是念的心不一样。

  

  但是有一些地方你要知道,因为我们学正法、在弘正法,有些小的魔障,来了,你把它消掉,是消魔障,这个是好事情,只要不要大的,不是中断的,没有关系。只要不中断好了,你用感冒,把你过去无始以来的重的地狱、饿鬼的那些业障消掉了,不是很轻松吗?所以这些也不要怀疑。

  

  但是功效大不大,它是决定在你对三宝信心跟菩提心上边。这个自己要去衡量。如果你说你要念经念咒要功效大的话,赶快把信心提起来,赶快把菩提心发起来。但是,赶快又不是凭口讲的,“我赶快发菩提心了!”发不发的起,看到人家受苦,你是不是情愿代他受呢?这个恐怕不会了。不要说我们,难陀,佛带他到地狱里去看看,看见把罪人叉进去,丢在锅里煎,啊!痛苦得不得了。后来看到一个锅,空的,他就问佛,怎么回事?佛说你自己问,他就问那个狱卒:“这个锅怎么空的了?”狱卒说:“人间一个难陀,他为了天上的享受,修行,修行了生天,生天好之后,享受享完了,到这里来了”,他就赶快跑开了,只恐怕知道他是难陀,把他马上叉进去了。那就是害怕了。这个菩提心就还没有眞正生起,眞正生起了,那你为一切众生代苦也不怕了。但是他那个时候是开始信佛,他的出家是看到天女的好才出家的,他当然这个时候还差一点。但这一次看过之后,他知道恶道的苦以后,眞的发心修…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