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果啊,我们看到这个有漏的可怕,有漏的可厌,要求什么呢?求无漏的果。所以果是我们直接要求的,摆在前头说。
“果相易欣”,我们直接容易看到,容易去追求的,那是果了,所以摆在前面说。同样,果必定有因的,你既然要求这个果,你不能从果上下手,应从因上下手。你造了这个因,果自然会来,你如果不造这个因,你等死果也不会来。海公上师经常打这个比喻,我们也可传给你们听听。烧饭,烧饭的条件很简单,我们这里大家恐怕都——烧得好不好是一个问题——烧都会烧。要什么呢?一个锅、一个灶、一些米,水洗一洗,淘洗之后,把米、水掺在锅里,灶里摆上去,下面柴火一引,烧,饭就来了。我们说要吃饭呢,你从因上下手。我要吃饭,我要吃饭,拿柴火干什么?拿米干什么?“我要吃饭,不是柴,不是米,不是灶”,“你没有灶,没有柴,没有米,没有水,你饭哪里来呢?”所以要求从因上求。要吃饭,就是要米水那些因缘,灶、柴。你说直接求,“我要吃饭,我要吃饭”,饭哪里来?所以你求果一样的,你要得果的话,这个果怎么来的?从这里下手。你如果因不要,单是求果去,求了一辈子,不要说一辈子,永生永世求不到的。
“果必藉因,故次明智”,这个贤圣品的果位的因是智慧。那是我们很明白的。你要得果,第一要修智慧;智慧哪里来?闻思修。你如果说修佛法,果是要的,不要闻,不要思,不要修,呆呆地坐在那里得果了,会不会?从这里看,不会啊!你这个智慧哪里来?天上掉下来啊?那无因论。我们说缘起论,什么法都是一定的因缘生出来的,这是佛教。你说无缘无故——“我坐在那里,等在那里,哦,天上掉个智慧来了,开悟了”——没有的事情。
所以果要必定要靠因,所以说要明智慧。智慧还要缘的,你这个智慧假使是没有定的智慧,摇动的,等于是一个在风里边的蜡烛,闪闪闪闪的,不起作用,什幺都照不清楚。那么要定,把它密封起来,这个智慧才照亮了,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的。所以最后还要明定。
这就是我们《俱舍论》的八品的次第。这个我们上次讲过了,再重复一下。
二 依文正解
从此第二,依文正解者。将释此颂,略为三分:一、序分,二、正宗,三、流通。夫圣人造论,必有由致,故初明序分。序分既讫,当有所陈,故次明正宗。宗义已彰,劝物修学,故后有流通。初三行颂是序分,次有六百行颂是正宗,后四行颂是流通分。
这里是《俱舍论》开头,前面还是序言。这一般的经也好,论也好,都是三分,一个是序分,一个是正宗分,一个是流通分。我们的仪轨也有三分,加行,正修,结修,反正一个组织,都离不开这三个。一个是核心,正的;前加行,前面的一些东西;后面的东西。那才是完整的。
“夫圣人造论,必有由致,故初明序分”,圣者造论的时候,必定有因缘的,所以先说序分——造论的原因。“序分既讫,当有所陈,故次明正宗”,序分把这个因缘讲好了,那么要说了,到底要说什么呢?“陈”,就是陈说,把你道理说出来了,就是正宗分。“宗义已彰,劝物修学,故后有流通”,你宗旨的道理讲清楚了,要劝大家学。这个“物”,就是大家。所以,“轨生物解”,不一定是东西的解释,物就是可以是大家的意思,我们的意思。既然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了,要劝我们要好好学了,好好修了。所以后有流通分,就是起这个作用。
《俱舍颂》的正宗分是六百个颂,流通分、序分加上去,六百零七个颂。“初三行颂是序分”,颂里边,序分有三个颂,流通分四个颂,一共七个颂,加上正宗分六百个颂,这是整个的《俱舍颂》 。 开头的三行颂就是三个颂,是序分;次有六百行颂是正宗分;最后四行颂,流通分。总的来说,六百零七。
序分
就序分中,文分两段。初有四句颂,正明序分。后有八句,随难别解。
序分里边三个颂。“初有四句”,就是第一个颂,“明序分”。“后有八句”,就是两个颂,就是“随难别解”,解释一些问题。
甲一 正明序分
且初正明序分四句者。颂曰:
诸一切种诸冥灭 拔众生出生死泥
敬礼如是如理师 对法藏论我当说
这是归敬颂跟发起颂。这个颂非常有名,我们前一代学佛的人,虽然没有学过《俱舍》,但这个颂都背得下来,因为《俱舍》是比较有名的一本书,大家都尊重那个书。这第一个颂很多人背得下来。那么我们开始要背了。好,现在正文来了。我们叫你们抄的,抄的好处在哪里?又是经过脑子,经过眼睛,又经过你的手,比单是书上看看要踏实得多。抄了之后,再去背,背了之后,再一讲就对了,就掌握好了。我们经常说,我们在科举时代,出了很多文学家,做文章非常之做得好。我们讲古文,唐宋八大家那些文字好不好?很好!他们怎么来的?这个年纪大一点都知道,小孩子才懂事,就念书了。什么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背那些东西,意思懂不懂啊,根本不懂。但是,我们听说以前的人,私塾老师,四书五经一大堆,抽一本,背,小孩子,背不出,打手心,打得肿起来,明天还要背。但是背了有什么好处?当时是什么不懂,只是死背。但是到年纪大一点了,智慧稍微开一点,给你一讲,这个印象特别深,能够得到的理解也特别深刻。这样子以后做文章,一下想到这个问题,马上句子跳出来了。你如果参加西藏辩论的话,你没有这些东西……人家问你,好了,打过来了,那你一定要背的。
我们说,学佛倒不是要靠辩论,也不是靠写文章,自己要修行的时候,没有这些东西在里边,靠什么呢?正知正念。修定的时候,你拿本书看看,眼睛闭一下,修一下,这个不行的。修定的时候你只能坐下去,就不动了,怎么还看书呢?那当然你要背下来了。我们修三皈依观,你不要说把一本书背下来,至少那个颂要背下来。三皈依观的颂背不来的话,你坐在那里干啥呢?坐那里没有事干了,那就是要背,不要怕背。我们说修行,就是修正知正念。你们学过《广论》也看到了,一切修止观的都是正知正念。正知正念哪里来?先把念修出来,四念住,持息念,都是念的作用。正念强了,以后东西都会来,正念没有,什么都没有。这个念是第一个基础要的。那么我们说要背哎。这个就是叫你们去下点功夫。
好,今天,今天就讲到这里。
《俱舍论颂疏》第八讲
昨天我们讲到对法藏的第一个颂,还没讲。讨论的中间,有人提了几个问题。我们先把问题回答一下,再接下去讲。
第一个问题,“此无漏慧,名对法者,法之对故,名为对法”。
这个是在我们讲的“略释品题”里边。这无漏慧为什么叫对法,我们说无漏法是对,为什么叫对法?我们说它是对的什么?对的是四谛、涅槃,四谛、涅槃都是法。它是“法之对故”,它是那个法的能对,依主释,叫对法。这是解释无漏法为什么叫对法。我们也可以说,因为这里法是特别的指涅槃——胜义法,跟法相法;如果说一切法都是法的话,无漏慧本身也是个法,对就是法,持业释也可以。不过这里因为法是特别指的胜义法、法相法,这是所对,无漏慧是能对,无漏慧对的是四谛跟涅槃。是四谛、涅槃的能对,“法之对故”,所以说叫对法。这是讲无漏慧为什么叫对法,这是依主释。
他说两个意见。第一个,能对的是对向、对观,所对的是四谛、涅槃,这个没有什么问题。能对的是慧,体是慧,这个慧的作用,对向涅槃,对观四谛,这个是没有问题。所对的四谛、涅槃是法,能对的是慧,为什么叫对法?“法之对故”,为四谛涅槃的能对,叫对法。这个好象是没有什么矛盾。第二个,无漏慧是能对,所对的四谛法。
两个是一样的。你们辩论了半天,我看辩来辩去一样,辩啥东西呢,没有什么可辩的。这两个问题是同样性质的,没什么分歧嘛。问题就是,为什么叫“法之对故”,这个你们把它搞清楚就行了。因为它所对的是四谛、涅槃,这是一定的对象,不能乱对的;是四谛涅槃的能对,所以叫对法,这是依主释。依了四谛涅槃安的名字,叫对法。
第二个问题是比较困难一些:“藏有二义,一是包含,二是所依,这所依怎么解释?”
所依,依靠哪个?这个很好解。能依的是《俱舍》,所依的是《发智》 、六足。 《俱舍》是依了《发智》 、六足造的,它是它的所依,这个很简单。我们书上也有。我们看“藏有二义:一者,包含;二者,所依。言包含者,犹如籄箧,此论包含《发智论》等”——包进去了——“诸胜言”,所以叫藏。“《发智论》是对法,《俱舍》是藏”,为什么叫对法藏?是《发智》、六足的这个对法的藏,是它们的箱子, 藏那些《发智》、六足的对法的,叫对法藏。等于说我们书箱了,这个箱子是藏经书的,叫经柜子,或者叫经箱。《发智》、六足——对法是所藏的,能藏的是箱子,叫对法藏。这个好解。依主释。“所依”,这个也很清楚。它说:“引彼义言,造此论故”,引《发智》、六足的道理来造《俱舍论》的,所以叫“所依”。
“光法师的错误是错哪些?”
光法师错就是错在刀藏是有财释。我们看,光法师解释:“鞘名刀藏,刀所依故”,本来,《顺正理论》,刀藏只解释所依,刀的所依是刀的壳子——刀鞘,刀藏,藏也是鞘的意思、所依的意思。刀藏,刀依那个藏;到此为止,完了。光法师过分地发挥了。他…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