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P29

  ..续本文上一页

  

  

  

  初二品总明有漏无漏,后六品别明有漏无漏。总是其本,所以先说;依总释别,所以后说。就总明中,初界品明诸法体,根品明诸法用。体是其本,所以先说;依体起用,故次明根。

  

  一共是八品 ,开始两品是界品和根品 ,总的说,就是有漏无漏法总的来说;后边六品,分别的说。一个总说,一个别说。这是两种,先把它分开来,总的放在前头,别的放在后头。“总是其本,所以先说 ”,因为总的是根本,所以先说,别的从根本里开出来的,放在后边说。这是第一个,把前二品和后六品分前后,前二品是总的,先说,后边六品是别的,别的放在后边说,前面二品总的放在前头说,这是把一个次第先安好。“依总释别,所以后说”,既然总的在前,依了总才有别,别就放在后边;这是两类,先总别分先后。

  

  “就总明中,初界品明诸法体,根品明诸法用”,总里边有二品,这两品也有前后。第一个界品,宇宙的万法,它的体是什么?在界品里讲这个问题。到根品,宇宙的万法,它的作用是什么?就在根品里讲。

  

  “体是其本,所以先说;依体起用,故次明根”,有体才有用,不能说无缘无故来个作用来了,再说体,那个就颠倒了。先把体搞清楚,然后依体起用,它作用才出来。所以先讲界品,界品是体。“依体起用”,因为有体才有作用,所以用放在后面说,根品放在第二。总的里边——本来说,总在前,别在后——总的里边两品,它的前后又分好了,体在前,用在后,前面两品的次第摆好了。下边别的六品还要分次第。

  

  

  

  

  就别明六品中,初三品别明有漏,后三品别明无漏。有漏可厌,所以先说;厌已令欣无漏,所以后说。有漏可厌,所以先说;厌已令欣无漏,所以后说。

  

  分别的说有漏,讲了三品,分别的说无漏,说了三品。有漏是可以厌离的,摆在前面说,厌离了之后,求什么?欣求无漏,所以无漏摆在后头。先说我们要去掉的,要厌离的东西,然后说要追求的东西。(8A)厌都不厌离,你去追求它,追求不到的。所以说我们很多人学佛法,心里也很欢喜,这个道理好,但是对五欲他又放不下,那你熊掌、鱼一下都要要,你这个南辕北辙搞不成的。你说你烦恼不除掉,你要学佛法——有的人还甚至于怎么样呢?他去和人家听经,听经男的女的一起听,听了之后认得了,认得了,要好了,谈恋爱。这个怎么回事?你听经干什么?听经是断烦恼的。结果听经的时候,就是结一些道友,开始是讲道理,大家讨论讨论,很好。讨论到后来,不是讨论经了,讨论恋爱去了,这个不对了,这个方向错掉了。我们说这样子不太好,影响不好,这些人有的。

  

  下边,有漏法要厌,然后无漏法要欣求。如果有漏不厌的话,你无漏虽然有这个好乐心求它,求不到的。为什么?我们说码头上有一条船要开,你码头上绳子要解开,如果你绳子不解开——有漏法不厌离,把它绑得紧紧的,你开足马力,开不动,还在码头上,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我们修行的人,把五欲那些烦恼不厌离的话,你再求佛法,哪怕你把《俱舍论》背下来了,没有作用。为什么道理?《俱舍论》讲了半天,叫你修行,要离开五欲,心向菩提。

  

  这个道理是欢喜了,下个种子,种子的作用有——你这辈子欢喜它,下辈子还欢喜它,最后的时候,慢慢烦恼轻了,眞正上路了。这一点我们学过《广论》,或者知道一些法相的,等流果很要注意,你现在不论你怎样子——这个反过来说——不论你烦恼怎么重,但是你对这个法有意乐心,这个种子是好的,以后等流下去,慢慢慢慢总会走上正路的。就怕你:“反正学不会,不学了,麻烦”,这个心起了之后,这个等流果下去以后,不但是以后也学不会,甚至于以后会碰不到这些殊胜的法。所以说法只能发愿,要学,要亲近,经常要碰到,生生世世不离开,只有发这个愿。不要厌离的心,你对法起厌离心,完蛋了,这个种子等流果不得了,学过《广论》的人该知道。就是你不学《广论》,知道等流果,六因、四缘、五果的作用知道之后,也非常可怕。所以一定要对法上的意乐心不要退,要经常生起对法的意乐心,这是很重要的。那么我们中间学法生起意乐了,这里有几位感到很高兴,这个对的,这个你将来是越来越上进的,这是一个好的因素。

  

  还有一点,我要说的,就是讨论是必要的。我们在范老居士下,那时候因为搞得没有像我们这么正规化,就是业余地搞,业余搞没有组织讨论。但是我们就是有几位,我们几个经常早一点到,在没有讲之前自己讨论一下,很得益。而且现在在上海讲法相的,就是我们法相学社的讨论的几位,没有讨论的都没登台,讲不了,没有进过法相学社学习过的更讲不了,而讲的都是讨论的几个人。这个就可以看出来讨论的必要性。讨论就是使人能够开发智慧的,很多问题自己想不到的,或者自以为解决了,人家一个问题给你戳过来了,你就手足无措了,感到以前没有注意这个事情,那就帮你开智慧。所以说讨论是必要的。

  

  我们为什么晚上叫你们讨论?就是把这个事情,一方面深入,一方面开智慧,用大家的智慧来提高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人多力量就是要大一点,不要嫌时间浪费了。你就是把录音带也好,把书也好,背下了,你不理解的话没有用的。这个还是要深入这个文字的里边,不要浮在面上。那么透了文字里边去,难不难?我说这个法相是不难的,说个老实话。你说要参禅,一辈子坐破蒲团你参不透,还是个老样子,这个倒是可能的,而且蛮多的。在禅堂里开悟的人毕竟是少数,没有几个,大部份人,就是这么坐坐坐坐,坐了一辈子,走了,什么也没得到。当然烦恼轻下去了,心寂静下去了,这个好处有,只是没有悟。而这个你学法相,你只要是肯下功夫好了,学一句,懂一句,学一句,懂一句,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脚印,没有浪费时间的。不会说我学了这部论,觉得毫无收获,没有,不会的。这个法相是梯,梯就是你上一步就是高一点,上两步又高一点了。这个跳龙门是跳啊,你跳不上的话,又掉下来,还是原地方,没有上。梯是上一步算一步,上一步算一步,绝对不会浪费时间的,所以说学法相踏实的。我们以前小的时候,也接触很多宗派,禅宗,什么宗,这些书大概也看过一些,但是觉得法相最踏实,所以学的是法相宗。那么后来又进了,密法也是以法相为基础的,这个比较踏实。反正我认为这个功夫下下去,不会空的。

  

  下边,有漏的可厌。这个还不但是可厌,还有一个,这是现实的东西,摆了我们面前的所接触的,一天到晚看到的、听到的东西就是这些有漏法,当下就是最具体的东西,现在的,摆在面前的这些东西,最亲近的。无漏的东西,你却是一下子还碰不到,比较要隔一层的。所以说,直接从有漏的厌离下手,然后再进入追求那个无漏的。要知道有漏的不好呢,才要想追求无漏的;如果有漏的你感到很好的,你怎么会去亲近无漏的呢?所以先要厌离有漏,所以有漏摆在前头,无漏摆在后头。有漏里边有三品,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呢?

  

  

  

  

  就别明有漏中,世品明果,业品明因,随眠品明缘。果粗易厌,所以先明;果不孤起,必藉于因,故次明业;因不孤起,必待于缘,所以后明随眠。

  

  “世品明果,业品明因,随眠品明缘。果粗易厌”,世间品就是说我们现在的身心世界,这个是最现实的,在有漏里边又是直接的,跟我们经常接触的,一天到晚在面前的就是这个世界,那就是最容易看得到的,最粗的,容易生起厌离。我们这个话是这样说,厌离的心却不是文字上看看:厌离、厌离、厌离,就厌离了。厌离要去看的,是不是可厌呢?这个世界是不是值得贪着呢?这个不但要看,还要深入思惟。因为看的现象是表面现象,固然有些可以触发你心:看到人家一些死人,抬起,僵在那里,可怕的样子,“啊,可怕,无常,这个世间不好”,但是看到跳舞场乒了乓啦敲起来,又忘掉了,“哎,世间很好”。这个你是表面上的,要深入的:跳舞场到底好不好?这个你追下去。看到病人,那些严重的重病号,在地下打滚,在喊,那个样子,“害怕,害怕”。那么你要看到最享乐的中间也害怕,这才对了。这个要下功夫了,要靠自己的智慧。因为果是最粗,容易起厌离。我们看到死人、病人,看到世间的灾患:水灾、火灾,烧死好多人,淹死好多人,甚至于地震活埋了好多人。这个东西看了可怕,这个是容易看到,所以摆在前面 说。

  

  “果不孤起,必藉于因,故次明业”,这个果不是无缘无故起来的,自己就显出来了,决定有因的,所以要追求它的因,就是讲业品了。业品就是果的因,我们说造了业之后感现在的果,业就是果的直接的因。因——我们说要产生这个果,是不是单是一个因就产生了呢?

  

  “因不孤起”,还要靠缘,因还有其他的推动的,这个缘就是随眠,就是烦恼。因为有烦恼就推动造业,造业之后就感了这个果。单是烦恼不造业,不感果,所以直接的因就是业。但是烦恼的力量很大,如果你造了业,烦恼不去润它的话,那就是我们说能生支没有了,虽然所引支有了,可以不感果。这个里边的一些问题,我们这里当然不能打开来说,后面要讲。

  

  所以说在有漏里边,果是最粗,容易厌离,第一个讲世间品。世间品它是哪里来的?它的因就是业,第二个讲业品。第三个业,它决定还要助缘,这个助缘就是随眠品,所以有漏里边它的次第排好了。

  

  

  

  

  就别明无漏中,贤圣品明果,智品明因,定品明缘。果相易欣,所以先说;果必藉因,故次明智;智必待缘,故后明定。

  

  最后“别明无漏中,贤圣品明果,智品明因,定品明缘”。这是无漏的,就是还灭的。我们要求的就…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