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P28

  ..续本文上一页,《俱舍》依靠它们来的。所以《发智》 、六足既是对法,又是藏。这是《发智》 、六足叫对法藏,这是什么释?你们能不能讲出来?再说一遍,《发智》 、六足这些论是对法,没有问题,公认的,《发智》 、六足本身又是《俱舍》的所依——藏,那么《发智》 、六足叫对法藏,持业释。 《发智》 、六足是对法,也是藏,藏跟对法是一个东西,《发智》 、六足就是持业释,这是第一个。

  

  亦名是藏,现在《俱舍论》也叫对法藏,为什么?“全取本论对法藏名,有对法藏故,名对法藏,是有财释”,《俱舍论》它叫对法藏,《俱舍论》它本身不是对法藏,但是《俱舍论》里边引了对法藏的很多的道理,有对法藏,叫对法藏 。《俱舍论》的名字就不要说了,就叫对法藏了,就是把《发智》 、六足的名字拿过来,做我的财,这是有财释。这里转了两个弯弯。

  

  《发智》 、六足是持业释,《发智》是对法、又是藏,藏就是对法,持业释;一个体,就是《发智》 、六足 。《俱舍论》不是《发智》 、六足,它有《发智》 、六足的道理,那么有财;自己的名字不用,用它的名字,叫对法藏。就把《发智》 、六足的名字拿过来,算它的名字,对法藏,有财释。

  

  所以说你这个东西,你如果六离合释不知道的话,那就听天书了,不晓得讲啥东西,听了打瞌睡。那学过以后呢,很有味道,非此不可,如果不这样子的话,这个对法藏就安不上去了。那一定要这样子,持业释,一个是有财释,才是恰恰好。所以学法学上路的,越学越高兴,甚至于不要睡觉了。其他的东西都丢掉了,平时欢喜下棋的,到那个时候,全部丢完了,不要了,没工夫去搞了。如果学不好的,愁闷的很,一天到晚打妄想,想去跑啊,哪里去跑啊,甚至看女学生体操去了。那你糟糕了,向烦恼的那个方向发展的话,又是那句话了,“地狱门前僧道多”了,这个要提高警惕了,自己敲警钟,不要我尽说了。这个话要自己对自己说。

  

  

  

  

  宝法师云:藏或所依,犹如刀藏;此《正理》文,但释藏义,未辨有财。 《正理》下文,以对法藏,故名对法藏;此文方释有财。光法师说刀名藏,作有财释,谬之甚矣。

  

  “宝法师云”,法宝,就是《俱舍》三大家之一。这个名字,你们还是要记一下,玄奘法师讲《俱舍》,有三大家,一个是普光,他把玄奘法师讲的时候的笔记全部记下来了;一个是神泰,他的着的书,没有全,留下来的不多,残缺的;还有一个是法宝,他也是全的,三十卷。这三大家都是玄奘法师座下的解释《俱舍》最完备的。神泰的书因为不全了,他的意思不能全部透发出来,而法宝跟普光两位,却是有的地方有辩论的,法宝的在后,他很多的地方,是批判普光的,说他讲的不合理,这里引一段法宝法师对普光法师的批评。法宝来解释了,同样解释《顺正理论》的文。

  

  

  “藏谓所依,犹如刀藏”,这个《顺正理论》的话,这是解释藏的意思,并没有讲有财释。 《顺正理论》下面的文章,“以对法藏”,《发智论》是对法藏,因为依他的关系,“故名对法藏”,《俱舍》也叫对法藏,这个文才讲有财释。

  

  光法师说“刀名藏,作有财释,谬之甚矣”,光法师讲错了,而且错透了,“谬之甚矣”,不是一点点的错,完全搞错了。讲刀藏的时候,没有讲有财释。普光把它作有财释写了,法宝就批评他。所以说普光那一段我们不讲了,因为是有点问题。错的就不要去学了。

  

  

  

  

  释对法藏中,无持业释者;谓世亲论主,不欲自取其功,推能于本故也。

  

  《俱舍论》能不能叫持业释呢?就是《俱舍论》本身就是有对法的,这个话能不能讲呢?我们只有讲了依主释,也讲了有财释,而没有讲持业释,这是什么原因?你们想想看,那是世亲菩萨谦虚。他说我做的东西不能叫对法藏,如果自己写对法藏,“我能写对法,了不得了”,我不过是靠他们来的,是依了他们,有他们的一些话,依主释、或者有财释,并不是自己能够写对法藏,这是世亲菩萨的谦虚。

  

  实际上,《阿毗达磨俱舍论》本身也就是对法藏,也可以这么说,持业释也可以说。这里不用持业释,因为世亲论主谦虚,“不欲自取其功”。他自己不要取自己功。“推能于本故也”,把他的功劳推到它的“本”,就是《发智》 、六足那里去,自己谦虚了。我这个《俱舍论》算不了一个对法藏,因为《发智》 、六足是对法藏,我有它的话在里边 ,所以也叫个对法藏。这里客气的话,实际上,俱舍论本身是对法藏。从这一点,我们也看一看,我们现在写文章的,自吹自擂,自己宣传,和世亲菩萨的态度比一下,惭愧了。世亲菩萨有这么大的成就的人,写东西自己还不敢称自己是对法藏,而现在学了一点的佛学,大篇文章写出来,吹自己有什么了不得,自己有什么发现,自己有什么心得,这个跟世亲菩萨比比,自己可以稍微收敛一点了。把这个讲好了。下边广释文义了。

  

  

  

  

  陆 广释文义

  

  

  

  

  第六广释文义者,就中有二:一、别释品名,二、依文正解。

  

  这是眞的要讲颂了,先把题目讲一下,品的名字讲一下,然后讲正文了,依文讲了。一步一步进来了。到现在为止,《俱舍论》还没有进门,才开了个端。那么一步进一步,一步进一步。不要门还没进,就吓倒了,要退了,那个太不好了。我们说打仗的人,不能往后退的,往后退死路一条。为什么?就是你自己后面的人机枪把你扫死,你活不了的。往前冲,倒胜利的希望有,活命的希望也有,不能退。比丘学法一样的,你做了比丘,你想退不行了,还是要往前冲才好。

  

  

  

  

  一 别释品名

  

  就别释品名,复分为二:一正释品名、二明品先后。

  

  “别释品名”,先说品的名字。第一,里边又分两科:一是正释品名,二明品的前后。这个我们上一次讲过了,再重复一下。上次略略地看一下。现在是把它仔细讲一下。(注:“先后”依大正藏,原文为“前后”)

  

  

  

  

  (一)正释品名

  

  言正释品名者,族义、持义、性义名界。此品广明,故名分别。

  

  问:此品亦明蕴处,何故以界标名?答:此品广以二十二门,分别十八界故,以界标名;蕴处不尔,故不标也。

  

  这个叫界品。“族义”,种族的意思;“持义”,能持自性的意思;“性义”,各式各样的性不同。这是界的意思。“此品广明,故名分别”,什么叫分别界品呢?这一品详细地、广大地讲,说明这些问题,所以叫分别界品,“分别”就是广明的意思。

  

  那么提问,经里边固然是讲十八界,但是也讲五蕴,也讲十二处。为什么不叫蕴品,处品,而叫界品呢?因为这品分两卷,第一卷蕴处界都讲的,但是第二卷里边,就是义门,以二十二个门来分别这些法;这个时候以十八界来分别,以十八界的法、二十二门来分别,所以叫“以界标名”,“蕴处不尔,故不标也”,二十二门分别的时候,并没有分别蕴,也没有分别处,所以不标蕴处的名,单标界名。

  

  在这个里边,我们也可以回想一下。经部,界是实在的,蕴处是假法。世亲菩萨标界品,后边二十二门分别十八界。这个里面的意思也可以看出来,世亲菩萨是倾向经部的。对有部来说,蕴处界都是实在的。世亲菩萨他认为蕴是假法,处、界是实在的法;而经部认为界是实在的法。当然世亲菩萨在那个时候、那个阶段,他认为处也是实在有法的,实在有。但是他二十二门分别,用界来分别,这品用界品来安名字,也可以说,他倾向于经部的表现。

  

  

  

  

  (二)明品先后

  

  二明品先后者。此颂上下,总有八品:一、界品,二、根品,三、世间品,四、业品,五、随眠品,六、贤圣品,七、智品,八、定品。破我一品,无别正颂,故此不论。

  

  整个的《俱舍》,一共是八品。这八品,哪一品在前,哪一品在后呢?“此颂上下,总有八品”,这个颂前前后后一共有八个品,哪八个品呢?界品、根品、世间品、业品、随眠品、贤圣品、智品、定品。

  

  最后还有一个破我品。“无别正颂,故此不论”,破我品,我们这本书里边后头有,以前印的,破我品都不印的。因为《俱舍》正文到八品为止,破我品是后来加上去的。这本书不晓得是哪个把它印上了。印上也好,破我品是破犊子部的我,补特伽罗我,也破胜论师、数论师,可以参考参考。我们讲《阿毗达磨俱舍论》,在世间品,我们见过面了,我们讲十二缘起的时候,它就是直截了当地对你说这个问题,“无我唯诸蕴”。在生死流转当中,没有我的,所谓外道也好,什么也好,世间上的人也好,都执着一个我在里边流转生死,这个开门见山给你说,没有的,“无我”,没有我的,那么什么在流转呢?“唯诸蕴”,就是五蕴在流转。那五蕴是什么东西呢?它就给你安了十二支,第一支无明,无明是不是五蕴啊?无明是一个心所法。我们在讲分位缘起的时候,这个问题是提了的,不晓得你们忘了没有,每一个分位都是五蕴,但是依哪个法力量特别强,就安它的名字,所以说在无明的时候,它的体是五蕴,而无明的作用特别强,所以这个名字就安无明,这个恐怕你们有人记得,有人可能忘掉了,甚至有的人恐怕讲的时候根本没有注意那些。

  

  一共是八品,破我品,世亲菩萨没有做颂,所以“不论”,本来前面八品都是按了颂解释的。而破我品呢,它中间固然有几个颂,并不是按了颂解释的,是插进去的,所以说体裁不一样,所以这里不说。我们就八品来分,所以说表你们可以对着看,因为我这个表看得很多了,不看也知道怎么回事情。你们才学的,把上次发的讲义里这个表看一看。

  

  …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