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P28

  ..續本文上一頁,《俱舍》依靠它們來的。所以《發智》 、六足既是對法,又是藏。這是《發智》 、六足叫對法藏,這是什麼釋?你們能不能講出來?再說一遍,《發智》 、六足這些論是對法,沒有問題,公認的,《發智》 、六足本身又是《俱舍》的所依——藏,那麼《發智》 、六足叫對法藏,持業釋。 《發智》 、六足是對法,也是藏,藏跟對法是一個東西,《發智》 、六足就是持業釋,這是第一個。

  

  亦名是藏,現在《俱舍論》也叫對法藏,爲什麼?“全取本論對法藏名,有對法藏故,名對法藏,是有財釋”,《俱舍論》它叫對法藏,《俱舍論》它本身不是對法藏,但是《俱舍論》裏邊引了對法藏的很多的道理,有對法藏,叫對法藏 。《俱舍論》的名字就不要說了,就叫對法藏了,就是把《發智》 、六足的名字拿過來,做我的財,這是有財釋。這裏轉了兩個彎彎。

  

  《發智》 、六足是持業釋,《發智》是對法、又是藏,藏就是對法,持業釋;一個體,就是《發智》 、六足 。《俱舍論》不是《發智》 、六足,它有《發智》 、六足的道理,那麼有財;自己的名字不用,用它的名字,叫對法藏。就把《發智》 、六足的名字拿過來,算它的名字,對法藏,有財釋。

  

  所以說你這個東西,你如果六離合釋不知道的話,那就聽天書了,不曉得講啥東西,聽了打瞌睡。那學過以後呢,很有味道,非此不可,如果不這樣子的話,這個對法藏就安不上去了。那一定要這樣子,持業釋,一個是有財釋,才是恰恰好。所以學法學上路的,越學越高興,甚至于不要睡覺了。其他的東西都丟掉了,平時歡喜下棋的,到那個時候,全部丟完了,不要了,沒工夫去搞了。如果學不好的,愁悶的很,一天到晚打妄想,想去跑啊,哪裏去跑啊,甚至看女學生體操去了。那你糟糕了,向煩惱的那個方向發展的話,又是那句話了,“地獄門前僧道多”了,這個要提高警惕了,自己敲警鍾,不要我盡說了。這個話要自己對自己說。

  

  

  

  

  寶法師雲:藏或所依,猶如刀藏;此《正理》文,但釋藏義,未辨有財。 《正理》下文,以對法藏,故名對法藏;此文方釋有財。光法師說刀名藏,作有財釋,謬之甚矣。

  

  “寶法師雲”,法寶,就是《俱舍》叁大家之一。這個名字,你們還是要記一下,玄奘法師講《俱舍》,有叁大家,一個是普光,他把玄奘法師講的時候的筆記全部記下來了;一個是神泰,他的著的書,沒有全,留下來的不多,殘缺的;還有一個是法寶,他也是全的,叁十卷。這叁大家都是玄奘法師座下的解釋《俱舍》最完備的。神泰的書因爲不全了,他的意思不能全部透發出來,而法寶跟普光兩位,卻是有的地方有辯論的,法寶的在後,他很多的地方,是批判普光的,說他講的不合理,這裏引一段法寶法師對普光法師的批評。法寶來解釋了,同樣解釋《順正理論》的文。

  

  

  “藏謂所依,猶如刀藏”,這個《順正理論》的話,這是解釋藏的意思,並沒有講有財釋。 《順正理論》下面的文章,“以對法藏”,《發智論》是對法藏,因爲依他的關系,“故名對法藏”,《俱舍》也叫對法藏,這個文才講有財釋。

  

  光法師說“刀名藏,作有財釋,謬之甚矣”,光法師講錯了,而且錯透了,“謬之甚矣”,不是一點點的錯,完全搞錯了。講刀藏的時候,沒有講有財釋。普光把它作有財釋寫了,法寶就批評他。所以說普光那一段我們不講了,因爲是有點問題。錯的就不要去學了。

  

  

  

  

  釋對法藏中,無持業釋者;謂世親論主,不欲自取其功,推能于本故也。

  

  《俱舍論》能不能叫持業釋呢?就是《俱舍論》本身就是有對法的,這個話能不能講呢?我們只有講了依主釋,也講了有財釋,而沒有講持業釋,這是什麼原因?你們想想看,那是世親菩薩謙虛。他說我做的東西不能叫對法藏,如果自己寫對法藏,“我能寫對法,了不得了”,我不過是靠他們來的,是依了他們,有他們的一些話,依主釋、或者有財釋,並不是自己能夠寫對法藏,這是世親菩薩的謙虛。

  

  實際上,《阿毗達磨俱舍論》本身也就是對法藏,也可以這麼說,持業釋也可以說。這裏不用持業釋,因爲世親論主謙虛,“不欲自取其功”。他自己不要取自己功。“推能于本故也”,把他的功勞推到它的“本”,就是《發智》 、六足那裏去,自己謙虛了。我這個《俱舍論》算不了一個對法藏,因爲《發智》 、六足是對法藏,我有它的話在裏邊 ,所以也叫個對法藏。這裏客氣的話,實際上,俱舍論本身是對法藏。從這一點,我們也看一看,我們現在寫文章的,自吹自擂,自己宣傳,和世親菩薩的態度比一下,慚愧了。世親菩薩有這麼大的成就的人,寫東西自己還不敢稱自己是對法藏,而現在學了一點的佛學,大篇文章寫出來,吹自己有什麼了不得,自己有什麼發現,自己有什麼心得,這個跟世親菩薩比比,自己可以稍微收斂一點了。把這個講好了。下邊廣釋文義了。

  

  

  

  

  陸 廣釋文義

  

  

  

  

  第六廣釋文義者,就中有二:一、別釋品名,二、依文正解。

  

  這是眞的要講頌了,先把題目講一下,品的名字講一下,然後講正文了,依文講了。一步一步進來了。到現在爲止,《俱舍論》還沒有進門,才開了個端。那麼一步進一步,一步進一步。不要門還沒進,就嚇倒了,要退了,那個太不好了。我們說打仗的人,不能往後退的,往後退死路一條。爲什麼?就是你自己後面的人機槍把你掃死,你活不了的。往前沖,倒勝利的希望有,活命的希望也有,不能退。比丘學法一樣的,你做了比丘,你想退不行了,還是要往前沖才好。

  

  

  

  

  一 別釋品名

  

  就別釋品名,複分爲二:一正釋品名、二明品先後。

  

  “別釋品名”,先說品的名字。第一,裏邊又分兩科:一是正釋品名,二明品的前後。這個我們上一次講過了,再重複一下。上次略略地看一下。現在是把它仔細講一下。(注:“先後”依大正藏,原文爲“前後”)

  

  

  

  

  (一)正釋品名

  

  言正釋品名者,族義、持義、性義名界。此品廣明,故名分別。

  

  問:此品亦明蘊處,何故以界標名?答:此品廣以二十二門,分別十八界故,以界標名;蘊處不爾,故不標也。

  

  這個叫界品。“族義”,種族的意思;“持義”,能持自性的意思;“性義”,各式各樣的性不同。這是界的意思。“此品廣明,故名分別”,什麼叫分別界品呢?這一品詳細地、廣大地講,說明這些問題,所以叫分別界品,“分別”就是廣明的意思。

  

  那麼提問,經裏邊固然是講十八界,但是也講五蘊,也講十二處。爲什麼不叫蘊品,處品,而叫界品呢?因爲這品分兩卷,第一卷蘊處界都講的,但是第二卷裏邊,就是義門,以二十二個門來分別這些法;這個時候以十八界來分別,以十八界的法、二十二門來分別,所以叫“以界標名”,“蘊處不爾,故不標也”,二十二門分別的時候,並沒有分別蘊,也沒有分別處,所以不標蘊處的名,單標界名。

  

  在這個裏邊,我們也可以回想一下。經部,界是實在的,蘊處是假法。世親菩薩標界品,後邊二十二門分別十八界。這個裏面的意思也可以看出來,世親菩薩是傾向經部的。對有部來說,蘊處界都是實在的。世親菩薩他認爲蘊是假法,處、界是實在的法;而經部認爲界是實在的法。當然世親菩薩在那個時候、那個階段,他認爲處也是實在有法的,實在有。但是他二十二門分別,用界來分別,這品用界品來安名字,也可以說,他傾向于經部的表現。

  

  

  

  

  (二)明品先後

  

  二明品先後者。此頌上下,總有八品:一、界品,二、根品,叁、世間品,四、業品,五、隨眠品,六、賢聖品,七、智品,八、定品。破我一品,無別正頌,故此不論。

  

  整個的《俱舍》,一共是八品。這八品,哪一品在前,哪一品在後呢?“此頌上下,總有八品”,這個頌前前後後一共有八個品,哪八個品呢?界品、根品、世間品、業品、隨眠品、賢聖品、智品、定品。

  

  最後還有一個破我品。“無別正頌,故此不論”,破我品,我們這本書裏邊後頭有,以前印的,破我品都不印的。因爲《俱舍》正文到八品爲止,破我品是後來加上去的。這本書不曉得是哪個把它印上了。印上也好,破我品是破犢子部的我,補特伽羅我,也破勝論師、數論師,可以參考參考。我們講《阿毗達磨俱舍論》,在世間品,我們見過面了,我們講十二緣起的時候,它就是直截了當地對你說這個問題,“無我唯諸蘊”。在生死流轉當中,沒有我的,所謂外道也好,什麼也好,世間上的人也好,都執著一個我在裏邊流轉生死,這個開門見山給你說,沒有的,“無我”,沒有我的,那麼什麼在流轉呢?“唯諸蘊”,就是五蘊在流轉。那五蘊是什麼東西呢?它就給你安了十二支,第一支無明,無明是不是五蘊啊?無明是一個心所法。我們在講分位緣起的時候,這個問題是提了的,不曉得你們忘了沒有,每一個分位都是五蘊,但是依哪個法力量特別強,就安它的名字,所以說在無明的時候,它的體是五蘊,而無明的作用特別強,所以這個名字就安無明,這個恐怕你們有人記得,有人可能忘掉了,甚至有的人恐怕講的時候根本沒有注意那些。

  

  一共是八品,破我品,世親菩薩沒有做頌,所以“不論”,本來前面八品都是按了頌解釋的。而破我品呢,它中間固然有幾個頌,並不是按了頌解釋的,是插進去的,所以說體裁不一樣,所以這裏不說。我們就八品來分,所以說表你們可以對著看,因爲我這個表看得很多了,不看也知道怎麼回事情。你們才學的,把上次發的講義裏這個表看一看。

  

  …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