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品總明有漏無漏,後六品別明有漏無漏。總是其本,所以先說;依總釋別,所以後說。就總明中,初界品明諸法體,根品明諸法用。體是其本,所以先說;依體起用,故次明根。
一共是八品 ,開始兩品是界品和根品 ,總的說,就是有漏無漏法總的來說;後邊六品,分別的說。一個總說,一個別說。這是兩種,先把它分開來,總的放在前頭,別的放在後頭。“總是其本,所以先說 ”,因爲總的是根本,所以先說,別的從根本裏開出來的,放在後邊說。這是第一個,把前二品和後六品分前後,前二品是總的,先說,後邊六品是別的,別的放在後邊說,前面二品總的放在前頭說,這是把一個次第先安好。“依總釋別,所以後說”,既然總的在前,依了總才有別,別就放在後邊;這是兩類,先總別分先後。
“就總明中,初界品明諸法體,根品明諸法用”,總裏邊有二品,這兩品也有前後。第一個界品,宇宙的萬法,它的體是什麼?在界品裏講這個問題。到根品,宇宙的萬法,它的作用是什麼?就在根品裏講。
“體是其本,所以先說;依體起用,故次明根”,有體才有用,不能說無緣無故來個作用來了,再說體,那個就顛倒了。先把體搞清楚,然後依體起用,它作用才出來。所以先講界品,界品是體。“依體起用”,因爲有體才有作用,所以用放在後面說,根品放在第二。總的裏邊——本來說,總在前,別在後——總的裏邊兩品,它的前後又分好了,體在前,用在後,前面兩品的次第擺好了。下邊別的六品還要分次第。
就別明六品中,初叁品別明有漏,後叁品別明無漏。有漏可厭,所以先說;厭已令欣無漏,所以後說。有漏可厭,所以先說;厭已令欣無漏,所以後說。
分別的說有漏,講了叁品,分別的說無漏,說了叁品。有漏是可以厭離的,擺在前面說,厭離了之後,求什麼?欣求無漏,所以無漏擺在後頭。先說我們要去掉的,要厭離的東西,然後說要追求的東西。(8A)厭都不厭離,你去追求它,追求不到的。所以說我們很多人學佛法,心裏也很歡喜,這個道理好,但是對五欲他又放不下,那你熊掌、魚一下都要要,你這個南轅北轍搞不成的。你說你煩惱不除掉,你要學佛法——有的人還甚至于怎麼樣呢?他去和人家聽經,聽經男的女的一起聽,聽了之後認得了,認得了,要好了,談戀愛。這個怎麼回事?你聽經幹什麼?聽經是斷煩惱的。結果聽經的時候,就是結一些道友,開始是講道理,大家討論討論,很好。討論到後來,不是討論經了,討論戀愛去了,這個不對了,這個方向錯掉了。我們說這樣子不太好,影響不好,這些人有的。
下邊,有漏法要厭,然後無漏法要欣求。如果有漏不厭的話,你無漏雖然有這個好樂心求它,求不到的。爲什麼?我們說碼頭上有一條船要開,你碼頭上繩子要解開,如果你繩子不解開——有漏法不厭離,把它綁得緊緊的,你開足馬力,開不動,還在碼頭上,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我們修行的人,把五欲那些煩惱不厭離的話,你再求佛法,哪怕你把《俱舍論》背下來了,沒有作用。爲什麼道理?《俱舍論》講了半天,叫你修行,要離開五欲,心向菩提。
這個道理是歡喜了,下個種子,種子的作用有——你這輩子歡喜它,下輩子還歡喜它,最後的時候,慢慢煩惱輕了,眞正上路了。這一點我們學過《廣論》,或者知道一些法相的,等流果很要注意,你現在不論你怎樣子——這個反過來說——不論你煩惱怎麼重,但是你對這個法有意樂心,這個種子是好的,以後等流下去,慢慢慢慢總會走上正路的。就怕你:“反正學不會,不學了,麻煩”,這個心起了之後,這個等流果下去以後,不但是以後也學不會,甚至于以後會碰不到這些殊勝的法。所以說法只能發願,要學,要親近,經常要碰到,生生世世不離開,只有發這個願。不要厭離的心,你對法起厭離心,完蛋了,這個種子等流果不得了,學過《廣論》的人該知道。就是你不學《廣論》,知道等流果,六因、四緣、五果的作用知道之後,也非常可怕。所以一定要對法上的意樂心不要退,要經常生起對法的意樂心,這是很重要的。那麼我們中間學法生起意樂了,這裏有幾位感到很高興,這個對的,這個你將來是越來越上進的,這是一個好的因素。
還有一點,我要說的,就是討論是必要的。我們在範老居士下,那時候因爲搞得沒有像我們這麼正規化,就是業余地搞,業余搞沒有組織討論。但是我們就是有幾位,我們幾個經常早一點到,在沒有講之前自己討論一下,很得益。而且現在在上海講法相的,就是我們法相學社的討論的幾位,沒有討論的都沒登臺,講不了,沒有進過法相學社學習過的更講不了,而講的都是討論的幾個人。這個就可以看出來討論的必要性。討論就是使人能夠開發智慧的,很多問題自己想不到的,或者自以爲解決了,人家一個問題給你戳過來了,你就手足無措了,感到以前沒有注意這個事情,那就幫你開智慧。所以說討論是必要的。
我們爲什麼晚上叫你們討論?就是把這個事情,一方面深入,一方面開智慧,用大家的智慧來提高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人多力量就是要大一點,不要嫌時間浪費了。你就是把錄音帶也好,把書也好,背下了,你不理解的話沒有用的。這個還是要深入這個文字的裏邊,不要浮在面上。那麼透了文字裏邊去,難不難?我說這個法相是不難的,說個老實話。你說要參禅,一輩子坐破蒲團你參不透,還是個老樣子,這個倒是可能的,而且蠻多的。在禅堂裏開悟的人畢竟是少數,沒有幾個,大部份人,就是這麼坐坐坐坐,坐了一輩子,走了,什麼也沒得到。當然煩惱輕下去了,心寂靜下去了,這個好處有,只是沒有悟。而這個你學法相,你只要是肯下功夫好了,學一句,懂一句,學一句,懂一句,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腳印,沒有浪費時間的。不會說我學了這部論,覺得毫無收獲,沒有,不會的。這個法相是梯,梯就是你上一步就是高一點,上兩步又高一點了。這個跳龍門是跳啊,你跳不上的話,又掉下來,還是原地方,沒有上。梯是上一步算一步,上一步算一步,絕對不會浪費時間的,所以說學法相踏實的。我們以前小的時候,也接觸很多宗派,禅宗,什麼宗,這些書大概也看過一些,但是覺得法相最踏實,所以學的是法相宗。那麼後來又進了,密法也是以法相爲基礎的,這個比較踏實。反正我認爲這個功夫下下去,不會空的。
下邊,有漏的可厭。這個還不但是可厭,還有一個,這是現實的東西,擺了我們面前的所接觸的,一天到晚看到的、聽到的東西就是這些有漏法,當下就是最具體的東西,現在的,擺在面前的這些東西,最親近的。無漏的東西,你卻是一下子還碰不到,比較要隔一層的。所以說,直接從有漏的厭離下手,然後再進入追求那個無漏的。要知道有漏的不好呢,才要想追求無漏的;如果有漏的你感到很好的,你怎麼會去親近無漏的呢?所以先要厭離有漏,所以有漏擺在前頭,無漏擺在後頭。有漏裏邊有叁品,哪個在前?哪個在後呢?
就別明有漏中,世品明果,業品明因,隨眠品明緣。果粗易厭,所以先明;果不孤起,必藉于因,故次明業;因不孤起,必待于緣,所以後明隨眠。
“世品明果,業品明因,隨眠品明緣。果粗易厭”,世間品就是說我們現在的身心世界,這個是最現實的,在有漏裏邊又是直接的,跟我們經常接觸的,一天到晚在面前的就是這個世界,那就是最容易看得到的,最粗的,容易生起厭離。我們這個話是這樣說,厭離的心卻不是文字上看看:厭離、厭離、厭離,就厭離了。厭離要去看的,是不是可厭呢?這個世界是不是值得貪著呢?這個不但要看,還要深入思惟。因爲看的現象是表面現象,固然有些可以觸發你心:看到人家一些死人,擡起,僵在那裏,可怕的樣子,“啊,可怕,無常,這個世間不好”,但是看到跳舞場乒了乓啦敲起來,又忘掉了,“哎,世間很好”。這個你是表面上的,要深入的:跳舞場到底好不好?這個你追下去。看到病人,那些嚴重的重病號,在地下打滾,在喊,那個樣子,“害怕,害怕”。那麼你要看到最享樂的中間也害怕,這才對了。這個要下功夫了,要靠自己的智慧。因爲果是最粗,容易起厭離。我們看到死人、病人,看到世間的災患:水災、火災,燒死好多人,淹死好多人,甚至于地震活埋了好多人。這個東西看了可怕,這個是容易看到,所以擺在前面 說。
“果不孤起,必藉于因,故次明業”,這個果不是無緣無故起來的,自己就顯出來了,決定有因的,所以要追求它的因,就是講業品了。業品就是果的因,我們說造了業之後感現在的果,業就是果的直接的因。因——我們說要産生這個果,是不是單是一個因就産生了呢?
“因不孤起”,還要靠緣,因還有其他的推動的,這個緣就是隨眠,就是煩惱。因爲有煩惱就推動造業,造業之後就感了這個果。單是煩惱不造業,不感果,所以直接的因就是業。但是煩惱的力量很大,如果你造了業,煩惱不去潤它的話,那就是我們說能生支沒有了,雖然所引支有了,可以不感果。這個裏邊的一些問題,我們這裏當然不能打開來說,後面要講。
所以說在有漏裏邊,果是最粗,容易厭離,第一個講世間品。世間品它是哪裏來的?它的因就是業,第二個講業品。第叁個業,它決定還要助緣,這個助緣就是隨眠品,所以有漏裏邊它的次第排好了。
就別明無漏中,賢聖品明果,智品明因,定品明緣。果相易欣,所以先說;果必藉因,故次明智;智必待緣,故後明定。
最後“別明無漏中,賢聖品明果,智品明因,定品明緣”。這是無漏的,就是還滅的。我們要求的就…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