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P30

  ..續本文上一頁是果啊,我們看到這個有漏的可怕,有漏的可厭,要求什麼呢?求無漏的果。所以果是我們直接要求的,擺在前頭說。

  

  “果相易欣”,我們直接容易看到,容易去追求的,那是果了,所以擺在前面說。同樣,果必定有因的,你既然要求這個果,你不能從果上下手,應從因上下手。你造了這個因,果自然會來,你如果不造這個因,你等死果也不會來。海公上師經常打這個比喻,我們也可傳給你們聽聽。燒飯,燒飯的條件很簡單,我們這裏大家恐怕都——燒得好不好是一個問題——燒都會燒。要什麼呢?一個鍋、一個竈、一些米,水洗一洗,淘洗之後,把米、水摻在鍋裏,竈裏擺上去,下面柴火一引,燒,飯就來了。我們說要吃飯呢,你從因上下手。我要吃飯,我要吃飯,拿柴火幹什麼?拿米幹什麼?“我要吃飯,不是柴,不是米,不是竈”,“你沒有竈,沒有柴,沒有米,沒有水,你飯哪裏來呢?”所以要求從因上求。要吃飯,就是要米水那些因緣,竈、柴。你說直接求,“我要吃飯,我要吃飯”,飯哪裏來?所以你求果一樣的,你要得果的話,這個果怎麼來的?從這裏下手。你如果因不要,單是求果去,求了一輩子,不要說一輩子,永生永世求不到的。

  

  “果必藉因,故次明智”,這個賢聖品的果位的因是智慧。那是我們很明白的。你要得果,第一要修智慧;智慧哪裏來?聞思修。你如果說修佛法,果是要的,不要聞,不要思,不要修,呆呆地坐在那裏得果了,會不會?從這裏看,不會啊!你這個智慧哪裏來?天上掉下來啊?那無因論。我們說緣起論,什麼法都是一定的因緣生出來的,這是佛教。你說無緣無故——“我坐在那裏,等在那裏,哦,天上掉個智慧來了,開悟了”——沒有的事情。

  

  所以果要必定要靠因,所以說要明智慧。智慧還要緣的,你這個智慧假使是沒有定的智慧,搖動的,等于是一個在風裏邊的蠟燭,閃閃閃閃的,不起作用,什幺都照不清楚。那麼要定,把它密封起來,這個智慧才照亮了,什麼都看得清清楚楚的。所以最後還要明定。

  

  這就是我們《俱舍論》的八品的次第。這個我們上次講過了,再重複一下。

  

  

  

  

  二 依文正解

  

  從此第二,依文正解者。將釋此頌,略爲叁分:一、序分,二、正宗,叁、流通。夫聖人造論,必有由致,故初明序分。序分既訖,當有所陳,故次明正宗。宗義已彰,勸物修學,故後有流通。初叁行頌是序分,次有六百行頌是正宗,後四行頌是流通分。

  

  這裏是《俱舍論》開頭,前面還是序言。這一般的經也好,論也好,都是叁分,一個是序分,一個是正宗分,一個是流通分。我們的儀軌也有叁分,加行,正修,結修,反正一個組織,都離不開這叁個。一個是核心,正的;前加行,前面的一些東西;後面的東西。那才是完整的。

  

  “夫聖人造論,必有由致,故初明序分”,聖者造論的時候,必定有因緣的,所以先說序分——造論的原因。“序分既訖,當有所陳,故次明正宗”,序分把這個因緣講好了,那麼要說了,到底要說什麼呢?“陳”,就是陳說,把你道理說出來了,就是正宗分。“宗義已彰,勸物修學,故後有流通”,你宗旨的道理講清楚了,要勸大家學。這個“物”,就是大家。所以,“軌生物解”,不一定是東西的解釋,物就是可以是大家的意思,我們的意思。既然把這個道理講清楚了,要勸我們要好好學了,好好修了。所以後有流通分,就是起這個作用。

  

  《俱舍頌》的正宗分是六百個頌,流通分、序分加上去,六百零七個頌。“初叁行頌是序分”,頌裏邊,序分有叁個頌,流通分四個頌,一共七個頌,加上正宗分六百個頌,這是整個的《俱舍頌》 。 開頭的叁行頌就是叁個頌,是序分;次有六百行頌是正宗分;最後四行頌,流通分。總的來說,六百零七。

  

  

  

  

  序分

  

  

  

  

  就序分中,文分兩段。初有四句頌,正明序分。後有八句,隨難別解。

  

  序分裏邊叁個頌。“初有四句”,就是第一個頌,“明序分”。“後有八句”,就是兩個頌,就是“隨難別解”,解釋一些問題。

  

  

  

  

  

  

  

  

  

  

  

  甲一 正明序分

  

  且初正明序分四句者。頌曰:

  

   諸一切種諸冥滅  拔衆生出生死泥

  

   敬禮如是如理師  對法藏論我當說

  

  

  

  

  這是歸敬頌跟發起頌。這個頌非常有名,我們前一代學佛的人,雖然沒有學過《俱舍》,但這個頌都背得下來,因爲《俱舍》是比較有名的一本書,大家都尊重那個書。這第一個頌很多人背得下來。那麼我們開始要背了。好,現在正文來了。我們叫你們抄的,抄的好處在哪裏?又是經過腦子,經過眼睛,又經過你的手,比單是書上看看要踏實得多。抄了之後,再去背,背了之後,再一講就對了,就掌握好了。我們經常說,我們在科舉時代,出了很多文學家,做文章非常之做得好。我們講古文,唐宋八大家那些文字好不好?很好!他們怎麼來的?這個年紀大一點都知道,小孩子才懂事,就念書了。什麼書?“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背那些東西,意思懂不懂啊,根本不懂。但是,我們聽說以前的人,私塾老師,四書五經一大堆,抽一本,背,小孩子,背不出,打手心,打得腫起來,明天還要背。但是背了有什麼好處?當時是什麼不懂,只是死背。但是到年紀大一點了,智慧稍微開一點,給你一講,這個印象特別深,能夠得到的理解也特別深刻。這樣子以後做文章,一下想到這個問題,馬上句子跳出來了。你如果參加西藏辯論的話,你沒有這些東西……人家問你,好了,打過來了,那你一定要背的。

  

  我們說,學佛倒不是要靠辯論,也不是靠寫文章,自己要修行的時候,沒有這些東西在裏邊,靠什麼呢?正知正念。修定的時候,你拿本書看看,眼睛閉一下,修一下,這個不行的。修定的時候你只能坐下去,就不動了,怎麼還看書呢?那當然你要背下來了。我們修叁皈依觀,你不要說把一本書背下來,至少那個頌要背下來。叁皈依觀的頌背不來的話,你坐在那裏幹啥呢?坐那裏沒有事幹了,那就是要背,不要怕背。我們說修行,就是修正知正念。你們學過《廣論》也看到了,一切修止觀的都是正知正念。正知正念哪裏來?先把念修出來,四念住,持息念,都是念的作用。正念強了,以後東西都會來,正念沒有,什麼都沒有。這個念是第一個基礎要的。那麼我們說要背哎。這個就是叫你們去下點功夫。

  

  好,今天,今天就講到這裏。

  

  

  

  

  

  

  

  《俱舍論頌疏》第八講

  

  

  

  

  昨天我們講到對法藏的第一個頌,還沒講。討論的中間,有人提了幾個問題。我們先把問題回答一下,再接下去講。

  

  第一個問題,“此無漏慧,名對法者,法之對故,名爲對法”。

  

  這個是在我們講的“略釋品題”裏邊。這無漏慧爲什麼叫對法,我們說無漏法是對,爲什麼叫對法?我們說它是對的什麼?對的是四谛、涅槃,四谛、涅槃都是法。它是“法之對故”,它是那個法的能對,依主釋,叫對法。這是解釋無漏法爲什麼叫對法。我們也可以說,因爲這裏法是特別的指涅槃——勝義法,跟法相法;如果說一切法都是法的話,無漏慧本身也是個法,對就是法,持業釋也可以。不過這裏因爲法是特別指的勝義法、法相法,這是所對,無漏慧是能對,無漏慧對的是四谛跟涅槃。是四谛、涅槃的能對,“法之對故”,所以說叫對法。這是講無漏慧爲什麼叫對法,這是依主釋。

  

  他說兩個意見。第一個,能對的是對向、對觀,所對的是四谛、涅槃,這個沒有什麼問題。能對的是慧,體是慧,這個慧的作用,對向涅槃,對觀四谛,這個是沒有問題。所對的四谛、涅槃是法,能對的是慧,爲什麼叫對法?“法之對故”,爲四谛涅槃的能對,叫對法。這個好象是沒有什麼矛盾。第二個,無漏慧是能對,所對的四谛法。

  

  兩個是一樣的。你們辯論了半天,我看辯來辯去一樣,辯啥東西呢,沒有什麼可辯的。這兩個問題是同樣性質的,沒什麼分歧嘛。問題就是,爲什麼叫“法之對故”,這個你們把它搞清楚就行了。因爲它所對的是四谛、涅槃,這是一定的對象,不能亂對的;是四谛涅槃的能對,所以叫對法,這是依主釋。依了四谛涅槃安的名字,叫對法。

  

  

  

  

  第二個問題是比較困難一些:“藏有二義,一是包含,二是所依,這所依怎麼解釋?”

  

  所依,依靠哪個?這個很好解。能依的是《俱舍》,所依的是《發智》 、六足。 《俱舍》是依了《發智》 、六足造的,它是它的所依,這個很簡單。我們書上也有。我們看“藏有二義:一者,包含;二者,所依。言包含者,猶如籄箧,此論包含《發智論》等”——包進去了——“諸勝言”,所以叫藏。“《發智論》是對法,《俱舍》是藏”,爲什麼叫對法藏?是《發智》、六足的這個對法的藏,是它們的箱子, 藏那些《發智》、六足的對法的,叫對法藏。等于說我們書箱了,這個箱子是藏經書的,叫經櫃子,或者叫經箱。《發智》、六足——對法是所藏的,能藏的是箱子,叫對法藏。這個好解。依主釋。“所依”,這個也很清楚。它說:“引彼義言,造此論故”,引《發智》、六足的道理來造《俱舍論》的,所以叫“所依”。

  

  

  

  

  “光法師的錯誤是錯哪些?”

  

  光法師錯就是錯在刀藏是有財釋。我們看,光法師解釋:“鞘名刀藏,刀所依故”,本來,《順正理論》,刀藏只解釋所依,刀的所依是刀的殼子——刀鞘,刀藏,藏也是鞘的意思、所依的意思。刀藏,刀依那個藏;到此爲止,完了。光法師過分地發揮了。他…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