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P31

  ..續本文上一頁把刀鞘表刀藏,刀所依的。本來到這裏就可以了,把所依的意思講完了。他下邊來一個有財釋,就搞錯了。“言刀名藏”,這個沒有刀叫藏,刀藏是殼子叫藏。他說“言刀名藏,取鞘藏名,以有藏故,名爲刀藏”,這個成了有財釋了,這個講錯了。所以後來法寶說,“藏或所依,猶如刀藏,此正理文,但釋藏義”,只解釋藏是所依的意思,沒有說有財釋。你說有財釋呢——“光法師說刀名藏,做有財釋,謬之甚矣”,把刀藏當作有財釋來講,是錯了,這句話是錯了,下邊是對的。

  

  “彼《發智》等”13——這個話對的——彼《發智論》、六足論,是這個——這個就是什幺?就是《俱舍》所依的。 《俱舍》依靠 《發智》、六足的義言來造的,是依靠《發智》、六足。什麼叫所依呢?“所以然者,謂引彼義言”,引《發智》、六足的裏邊的意思、它的話來造這部《俱舍論》的。“彼《發智》 、六足是所依”,它本身是對法,所依也是藏。《發智》、六足本來是對法,它也是藏,對法即藏——對法藏,這是持業釋。《發智》、六足叫對法藏,是持業釋。

  

  再翻過來,《俱舍》爲什麼叫對法藏?因爲《俱舍》是依《發智》 、六足。 《俱舍》本身它沒有名字,它因爲依 《發智》、六足來造的。它裏邊有《發智》 、六足的義言。 《發智》、六足叫對法藏,《俱舍》有對法藏,所以叫對法藏,這是有財釋——這個地方才是有財釋。所以說有財釋是解釋“《俱舍》爲什麼叫對法藏呢”,因爲《俱舍》裏邊有《發智》、六足,《發智》、六足是對法藏,那麼俱舍有對法藏,所以叫對法藏。這是有財釋。

  

  那麼說持業釋爲什麼不講?我們說藏本來是俱舍,《俱舍》本身就是對法,對法就是藏,這是持業釋,可以的。但是世親論主謙虛,他說我這部論,稱不上對法,只不過是依它們的造的,它們叫對法,這個也叫對法。自己稱對法,離開了《發智》、六足自己稱對法,不敢當。所以“對法即藏”,這個解釋,世親菩薩謙虛,沒有用。那麼依靠《發智》、六足造的,所依就是,因爲它既然是它的所依,它裏邊就有它的話,有《發智》、六足,就是有對法藏。它們就叫對法藏,我因爲有它的話,也叫對法藏,這是歸功于《發智》、六足,有財釋。這個他用了。

  

  第一個依主釋。依了《發智》、六足造的,好象是《發智》、六足的藏,給《發智》、六足做一個箱子,對法的一個箱子,對法的藏,叫對法藏。這個也是自己謙虛,自己不是一個對法了,只不過是藏這個《發智》、六足的對法的,叫對法之藏,依主釋。

  

  凡是這個依主釋也好,有財釋也好,都是論主不取自己的功。我自己做不了對法,都是依靠它們,或者把它們包起來,這個叫對法藏。“對法即藏”,他就沒用,實際上要用也可以,因爲《俱舍》本身就是對法。“對法”,你們要知道,對法就對向四谛、對觀涅槃了,這是很甚深的一個……再麼是廣大了,無比了,這些意思,對法的意思很多的。這樣子殊勝的法,世親論主他自己不居功,他說,我沒有這個功能,造這樣殊勝的法,只不過依它們造,或者包含它們的意思完了。所以用的是依主釋跟有財釋。(08B)問題是這樣子解決了。

  

  我們感到,有的人就是深入不下去,或者說思想在這裏頂住了,通不過去了,那麼這個就是不熟悉的問題。你把依主釋、有財釋……我們下邊經常要碰到,碰到之後,一次見面熟悉一次,兩次見面熟悉一次,等到叁、四、五、六、七、八、九,碰到了之後,你不要去看了,自己會出來了,這個是什麼釋,自己會來了。

  

  這個也要用功,不是說,反正看久了會來的,我就隨它去好了,這個不行的。這樣你看了一百遍也沒用,自己每看到一次,自己思惟一下,它爲什麼這樣子說,你把它搞懂了以後,這個搞懂,兩個搞懂了,第叁、第四,自己會決定它的意思。那麼這裏,六離合釋的例子不斷會出現的,開始把它的主要的意思抓住,然後具體的,這個什麼釋,那個是什麼釋,慢慢慢慢熟悉了,就會掌握這個原則。下邊我們今天要開始正式講頌文。

  

  

  

  

  諸一切種諸冥滅,拔衆生出生死泥,

  

  敬禮如是如理師,對法藏論我當說。

  

  這個頌我們昨天說的。在清末民初,自從楊仁山把日本的藏經拿回之後,我們中國佛教興起了一個新的學風,對那些法相、《俱舍》都産生了極大的重視和欽仰,學習的風興起來了,也出了很多的法相家。 《俱舍論》從來不講的,也有人講了。在這個裏邊,這個頌很重要。我們講過了,幾乎一些學佛的法相的都會背這個《俱舍頌》的第一句,因爲他們雖然沒有學過《俱舍》的,這個特別重要的頌,他們也背下來。我們現在說《俱舍》六百零七個頌,是不是每個頌都要背,也不一定,重要的要背,這個頌是要背的。

  

  這個裏邊我們先分析一下。“諸一切種諸冥滅”,“一切種冥滅”是智德,“諸冥滅”是斷德,就是敬禮佛的叁個德。“諸”14就是不說明是哪個,凡是有這叁個功德的人,我都敬禮的。爲什麼不說明呢?因爲外道也稱他們的師是佛,那麼你說佛,他說佛,都說你自己的好,反正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總是說自己好。我們就不說,我們說“諸”——凡是這樣的人,不是一個人,“諸”就是不少的,多數了,只要有下面叁個功德的,我就敬禮他。實際上有這叁個功德的,除了佛之外,沒有第二個。所以說雖然指德,實際上還是歸依的是佛。因爲恐怕外道譏嫌,他就故意不標出“佛”,就用“諸”。“諸”就是代表下邊有這麼些功德的人。“拔衆生出生死泥”,這是悲德,也是恩德。斷、智、悲,就是包括佛的所有的功德,以叁個類型來包括。那些有智德、斷德、悲德的圓滿的人,我要歸敬的。當然就是佛了,這是歸敬序。

  

  第四句,“對法藏論我當說”,發起序。“對法藏論”,就是《俱舍論》,“我當說”,我馬上就要說了。下邊我們分析,我們發的這個東西,大家可以參考一下。這也是,其實沒有也可以的,有些人,他好象對那些文字透不過,透不過,畫個表幫助理解一下(見本書第86頁)。我們講的時候,可以把這個表拆開來看一看,看了長行,那麼自己對照好了。

  

  這裏我們先講一下。爲什麼造論的時候都要歸敬?這個什麼原因?《光記》裏邊它這麼說的15,恐怕有魔。我們爲什麼講經開頭要念《五大金剛》,念了叁天,還是廣的?每一次講經之前要念《心經》?都是祛魔的,《心經》是祛魔的。玄奘法師,他到印度去取經,在沙漠地帶,一個人,晚上住在那裏,就看到飛沙走石,好象千軍萬馬沖過來了,他馬上就念《心經》,念了幾遍,什麼都息下去了。所以說《心經》力量很大,不要看輕了。四川有一個中學體育老師,他是氣功師,他跑到昭覺寺請上師加持,他什麼原因呢?他說還有一個氣功師跟他一起練的,他說他明確地知道他偷他的氣,但是他沒有辦法阻止他。後來上師叫他念《心經》,《心經》念了之後,過年了,他又來了,來送禮感謝了。什麼?《心經》一念,他偷不了了。這個我們一般《心經》“哇……”念,好象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從這一點看,《心經》的力量大得不得了。但是要看你怎麼念,你如果馬馬虎虎地念,有口無心地念,當然功效不大。如果你誠心誠意地一心專念的話,馬上功效就來。

  

  我們說念經、念咒功效大不大,第一個我們早就說過,爲什麼要修四皈依呢?就是看你信心有沒有。信心沒有的,沒有根的,這個樹再大,沒有根的,栽在哪裏,兩天就蔫掉了,長不了果子的。你有根,信根堅定的,那你念的經咒功效就大,第一個還是信心。第二個你菩提心有沒有,因爲一切經咒都是度衆生,拔苦予樂的,如果你沒有菩提心,你雖然信心是有了,功效只是到這裏爲止了,大的功效發不出來了。如果菩提心具足的,眞正不爲自己,把自己拋開,情願犧牲自己,爲一切衆生的。那你念這個經、咒,馬上見效。我們看古代,他們念穢迹金剛什麼東西,力量大得不得了,馬上一些功能都出來了,經上也說的。爲什麼現在的人念了很多,沒有效呢?那就看你自己,念的人的心不一樣了,第一是信心不夠了,第二是菩提心沒有了。那你再念,功效就沒有那麼大,受到限製。我們說《藥師經》大家每天念的,念《藥師經》的功效大得不得了。但是你念呢,你感冒的還在感冒,咳嗽的還在咳嗽,乃至于病的還在病,那就是念的心不一樣。

  

  但是有一些地方你要知道,因爲我們學正法、在弘正法,有些小的魔障,來了,你把它消掉,是消魔障,這個是好事情,只要不要大的,不是中斷的,沒有關系。只要不中斷好了,你用感冒,把你過去無始以來的重的地獄、餓鬼的那些業障消掉了,不是很輕松嗎?所以這些也不要懷疑。

  

  但是功效大不大,它是決定在你對叁寶信心跟菩提心上邊。這個自己要去衡量。如果你說你要念經念咒要功效大的話,趕快把信心提起來,趕快把菩提心發起來。但是,趕快又不是憑口講的,“我趕快發菩提心了!”發不發的起,看到人家受苦,你是不是情願代他受呢?這個恐怕不會了。不要說我們,難陀,佛帶他到地獄裏去看看,看見把罪人叉進去,丟在鍋裏煎,啊!痛苦得不得了。後來看到一個鍋,空的,他就問佛,怎麼回事?佛說你自己問,他就問那個獄卒:“這個鍋怎麼空的了?”獄卒說:“人間一個難陀,他爲了天上的享受,修行,修行了生天,生天好之後,享受享完了,到這裏來了”,他就趕快跑開了,只恐怕知道他是難陀,把他馬上叉進去了。那就是害怕了。這個菩提心就還沒有眞正生起,眞正生起了,那你爲一切衆生代苦也不怕了。但是他那個時候是開始信佛,他的出家是看到天女的好才出家的,他當然這個時候還差一點。但這一次看過之後,他知道惡道的苦以後,眞的發心修…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