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了。
這就是說眞正的修行的人,念咒、念經,菩提心、信心生起來,不是一句話就可以生起來的。我們天天在念《五字眞言》,菩提心、菩提心……天天在發了,到底你發了沒有,我們說天天念,天天念,就是叫你發的程度,一點點積起來。我經常說這個話,量變可以導致質變,四皈依十萬、二十萬、叁十萬、四十萬、一百萬地念,皈依的心就會堅強的。一方面,叁寶加持,一方面你是不斷地,不斷地,不斷地串習,就會産生力量。我們天天念經,一天四座,每一座都要好幾次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爲什麼?把你這個力量增強了,你不要念疲了,哎呀,天天那幾句話,馬馬虎虎,念著念著,打瞌睡了。這個你自己把那些力量都損失了,沒有了,所以說不便宜。我們既然來了,好容易碰到這些經了,你念一道,一道的力量,念兩道,兩道的力量。你去打瞌睡,你東想西想,或者甚至人家念咒了。海公上師經常說的,中間念咒的時候,是刃上加鋼,這是最刀口最緊要的關頭,偏偏一念咒了,抽小解去了。抽小解不是眞抽小解,外邊去耍一會。我看到有些人,甚至于抽大解,大解抽好了回去呢,還在那裏沖殼子。這個就是不想念經,說個老實話。反正這個地方念咒了,不念了,就是停下來休息了。這個錯誤的不得了。自己放棄自己的權利,可惜,我看到這些人可惜。
第一是恐怕有魔事,恐怕造論因爲魔的妨礙,不終。我們說過了,上次不是講了嗎?演培法師講《俱舍論》,在國內大陸上講了四次,都沒有講完,到了海外去,臺灣講了一次,也沒有講完,最後幾品是寫完的。所以那本《語體解》,並不是講的全部筆記的,前邊是人家筆記下來的,後邊是他自己寫的。所以這個不要看輕了,《俱舍論》有那麼多的魔障,那就是說《俱舍論》是那麼重要。如果不重要,魔不來障你的,因爲太重要了,所以障。我們說世親菩薩要造這部論,不求歸敬頌的加持,那個魔力量也很大,恐怕造不完。所以說要求加持。歸敬頌第一個意思,恐怕有魔妨礙這個造論的事情,所以要“贊德歸敬,求佛加被”。
另外,我們這個論先是歸敬叁寶,使大家知道釋迦佛有那麼大的功德,既然對佛産生恭敬心,對佛說的法也産生尊重,所以說要贊歎德。
第叁個,我們,凡是佛弟子,我們在皈依的時候都說的,一切重要的事情,要做一個大的事情,都要陳白叁寶,造論那麼大的事情,當然要陳白叁寶、要歸敬叁寶,所以說歸敬的意思很多,扼要的我們就說這幾點。下邊按了文看。
釋曰:此之四句,正明序分。就此序分,複分兩段:一歸敬序,二發起序。即前叁句,是歸敬序;第四句是發起序。
這個四句是講序分裏邊的“正明”,正式講序分,下邊是“隨難別釋”。在序分裏邊,又分了兩段,一個是歸敬序,一個是發起序,這是我們說的,前叁句是歸敬序,歸敬佛的叁德。第四句,發起序,要造論了,發起要造論的。
乙一 歸敬序
就前叁句,初兩句明佛叁德,第叁句指德歸敬。
叁句裏邊再來分析,初兩句明佛的叁德,智德、斷德、恩德或者是悲德。第叁句“指德歸敬”,有這樣子德的人,我才歸敬。那就是沒有直接標明佛的具體的名字,而以德來彰佛,有這樣子德的人我歸敬,那就是只有佛才有這個德,所以說我們歸敬的就是佛。這個爲什麼不直接說“佛”呢?我們已經說過了,因爲怕外道說你們自吹自擂,自己擡高自己,說自己的好。而外道也有自己稱佛的,現在印度有個婆羅門,他著本書,有兩個人拿來送給我兩本,他就自稱薄伽梵,薄伽梵就是世尊了,他自稱成佛了。外道也有佛,內道也有佛,到底怎樣的佛呢?以這樣子功德的人。這樣子功德的人,不要說外道沒有,內道裏邊除了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其他的也沒有圓滿這叁個功德,那就是歸敬的是佛。
丙一 明佛叁德
初諸字,明所歸敬,次十叁字,明佛叁德。諸者,謂諸佛,故論雲:諸言所表,謂佛世尊。後十叁字中,前有六字,明自利德;後七字,明利他德。
第一個“諸”,“諸”就是頌詞裏邊那個“諸”,“諸字,明所歸敬”,所歸的人,這是代名詞。諸就是那些人,不是一個。“次十叁字”,“諸”下邊十叁個字,“明佛叁德”,智、斷、悲叁個功德。這是總的標一標,下邊一個個的解釋。所以這本書解得實在是很仔細的。
“諸者”,諸這個字“謂諸佛”。“故論雲:諸言所表,謂佛世尊”,“論”就是《俱舍論》,他就是引經據典的,《俱舍論》裏邊也這麼說。怎麼說的?“諸言”,諸這個話,這個“言”就是字,他表些什麼?“所表謂佛世尊”,就是代表佛世尊,是代名詞。“後十叁字中,前有六字,明自利德”,前面六個,佛的自己的功德圓滿;後邊七個字,利他的功德圓滿。下邊就是比較難一點。
一切種諸冥滅者,自利德也。冥有二種:一者,一切種冥;二者,諸冥。一切種冥名不染無知,諸冥是染汙無知。此二無知,能覆實義,及鄣眞見,故說爲冥。 外境名實義,內心名眞見。
“一切種諸冥滅”,這個裏邊兩個功德,總的來說,自利的功德。“冥有二種:一者,一切種冥;二者,諸冥”,這句話裏邊,這個冥是兩用的,一切種冥滅、諸冥滅,兩個冥滅掉的,這樣的人。第一個一切種冥,第二是諸冥,這兩個冥都滅掉,叫滅。這個滅也是兩用的:諸冥滅、一切種冥滅。
什麼叫“一切種冥”?一切種冥,“名不染無知”。“無知”,什麼都不知道,糊裏糊塗的,沒有智慧。但是這個沒有智慧呢,是不染汙的。什麼叫不染汙的?我們說善、惡、無記叁個性,善、惡、無記裏邊,善是不染汙的,惡是染汙的;無記裏邊要分兩個,有覆無記——染汙的,無覆無記——不染汙的。所以說不染汙指的是善跟無覆無記,染汙的指的是惡跟有覆無記。所以說染汙跟惡不一樣。假使我問你:“染汙是不是就是惡?”你怎麼回答。“惡是染汙”,要這樣回答。反過來說。凡是惡的一定是染汙的;而染汙的不一定是惡的。所以你要是答了一個“染汙是惡”。那你錯了。“有覆無記是不是染汙?”“是染汙”,“是不是惡?”“不是惡”,哦,你錯了。所以說這個說話要有方式。你說“惡是染汙”,沒有毛病的;“染汙是惡”,有毛病的。所以說這個辯論方式後邊有。
不染無知,這個無知,不染汙的,善的跟無覆無記的。下面是染汙無知,它是惡的跟有覆無記。“此二無知”,爲什麼叫無知呢?“能覆實義,及鄣眞見”,這個鄣,跟耳朵旁擺到那邊去,一樣的,障礙的障。能夠蓋覆實義,外邊的境叫“義”,如實地知道那個境,這個實在的境把它蓋了,看錯了。明明的是一個枯木頭,遠遠地看當個人;實義蓋掉了,“覆實義”——沒有看對。“鄣眞見”,因爲我自己的見本身就錯了,不是外面的東西搞錯了,是內部的見錯了。我們說這個“知見不正”的那個“見”最重要了。把“外覆實義、內障眞見”這樣子的東西,叫冥,也就是無知了。“外境名實義,內心名眞見”,內心正確的見障住了,外面實在的、客觀的東西給你蓋覆了、看錯了,這個都叫無知,也叫冥。,
一切種者,不染無知,種類無邊,名一切種。障一切法,不能悟解。是不染無知,故種類多也。不染無知,劣慧爲體。叁性門中,善無記攝。體非煩惱,故名不染;于境不悟,稱曰無知;無知即不染,名不染無知,持業釋也。亦名習氣。數習煩惱,所成氣分;習之氣故,名爲習氣。唯佛永斷,二乘猶有。
什麼叫一切種冥呢?“一切種者,不染無知,種類無邊”,不染無知,這個無知不是染汙,就是不屬于煩惱的。這個種類多得不得了,各式各樣的都有,凡是你對一個東西不知道,都是不染無知,假使你電視機裝不來,錄音機你修不來,你造原子彈你做不來,這些都是不染無知,不是壞事,也不是好事。甚至好的也是屬于不染汙無知。“種類無邊,名一切種”,爲什麼叫一切種呢?它種類很多。“障一切法,不能悟解”,所有那些一切種類、各式各樣的法障住了,不能使它悟解,這就是不染無知。一切種冥,“是不染無知,故種類多也”,所以說不染無知的種類多得不得了,佛卻是沒有,佛一切都知道。
我們說佛在世的時候,有個看牛的牛娃兒,他說佛什麼道理、天文、地理都講得來,哲學方面都講得好,但是看牛他沒有看過。他是王宮出生,從小是太子,後來參訪婆羅門修苦行,最後是菩提樹下成道,就教化衆生了,從來沒有放過牛,放牛的技術,我總該比他高一點吧!他就故意去問佛,他說:佛陀,你是一切智者,你看放牛,有幾個事情要注意,重要的有幾點呢?佛就說了一、二、叁、四,說了很多,說了半天,那個牛娃就想,哎呀,我只知道一大半,佛還說了很多我從來沒聽到過。那就是說放牛的知識,佛也是全部圓滿的知道的。那就是一切種冥全部去掉了。
“不染無知”,它的體是什麼法呢?“劣慧爲體”,它這個慧,力量很弱,就是說不正確的慧。“叁性門中”,叁性就是善、惡、無記。叁性門,就是分別它的善、惡、無記,一共叁個性。叁性門裏邊,它屬于“善”、“無記”——是無覆無記,因爲不染汙;這兩個所“攝”。它的體不是煩惱,是劣慧——不正確的慧、錯誤的慧,不是煩惱,體不是煩惱,所以不叫染汙。但是雖然不染汙,“于境不悟”, 這個劣慧,眞正碰到境的時候,它不能正確的知道,也叫無知。無知就是不染,本身是不染汙的,也是無知的,一個東西,不染無知,持業釋。這個我們又練習一次,持業釋,因爲它無知跟不染汙,就是一個東西,一個體上。他本身是不染汙的,又是無知,對一切境不能悟解,這是作用。…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