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君臣、山河、矛盾。矛盾我们说一下。矛盾的意思大家都知道,两个东西不和谐的。矛,刺的矛,兵器;盾,是一个防卫的兵器,这两个东西合在一切叫矛盾。这个我们都知道的。古代一个卖兵器的人,他说,唉!我这个矛最厉害了,什么东西都挡不住,宣传了很多,这个兵器好,最锐利。然后他又拿个盾出来,我这个盾最好,什么东西打不进去的,宣扬一番。后来人家说了,拿你这个矛,打你这个盾,打不打得进去呢?哈,这个话就不好说了。这个矛盾本来两个东西,把它合起来,一个矛,一个盾,叫矛盾,这都是相违释。这是我们说话里边经常用的。这个没有什么很大的困难。山河就是,一个山,一个河,祖国的河山了,大好河山了。
邻近释比较困难,我们昨天举的是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个四念处。我们四念处的“四”不要摆进去,摆进去就成了带数释了。就是“念处”两个字,本来观的是慧,但是这个慧要在念的力量之下,才观。要靠念把这个境持住,然后慧去观它,中间念的力量很强,念的作用大,就把他叫念处,不叫慧处。这是因为这两个法,有密切的关系,同时挨得很近。用力量强的来取它的名字,把力量薄弱的那个不说,这叫邻近释。
(07B)我们再说一个,数息观叫持息念,有这个名字叫持息念,持息念就是说数息嘛:一、二、三、四……我们说数息观,当然能观的是慧,但是它为什么叫持息念呢?又是把念摆进去了。因为你在修数息观的时候,你要数那个息啊,一、二、三、四,数进去或者数出来,一、二、三、四到十,再从一、二、三、四到十,这样慢慢地数,这个是念的力量,你就靠这个念来观。这个念的力量很强,又是用念来做这个名字——持息念,不叫持息慧。
具体的,我们的生活上的,那就是一般的,假使我们说上海,大城市,里面有好几个县,八个,不晓得九个县?假使我们说青浦,这是上海的郊县,但是也可以说是上海,这个邻近释了。它本来是青浦县,说它上海行不行啊?它属于上海郊区,挨得很近,也是属于上海范围之内的。我们说平阳是温州市的,平阳县能不能叫温州?也可以叫温州,因为它是跟温州挨近,温州的区所管的,这属于邻近释一类的。
第六个是带数释,最好搞了,带数释,凡是一个名字带有数字的。五蕴,带一个“五”,五个蕴:色、受、想、行、识;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十八界,十二处再加六个识;《百法明门》那个百法,七十五法,六十四法。这些都是带数了,都是两个概念,一个是数字,再加上另一个概念,就是带数释,这个最简单了。
总的来说,持业释、依主释、有财释是比较经常用的,邻近释这个例子少一点,带数释一目了然,没有什么好讲的。相违释也很简单,这个书上碰到了,一般不给你再作注解了。以后我们下边看下去,六离合释在书上不断会出现,就在它出现的时候,我们就练习一下,慢慢的,就会把它非常之精熟地掌握了。掌握之后,那你闭了眼睛也行了,不要考虑了。
我们在新乐庵讲的时候,就是碰到下边的,“这个什么释?”有好几个答得出来的,那么不是很困难了。有人就以为难得不得了,这哪里是难得不得了的东西。如果这个难得不得了,好了,我们《俱舍》关起来算了,不要讲了,下面难的还多得很呢,这怎么算难的?这被它挡住了,那下面还学什么呢?这才是一个最起码的。就是不见面,平时少见面就完了,多看两遍,知道了,没什么希奇。那今天我们就要用它了,这六个释就要用了。
昨天,我们讲的是阿毗达磨,对法,讲到那里停下来了,就是要六离合释了。下边我们就看。昨天,“略释品题”,阿毗叫对,达磨叫法,俱舍叫藏,这个我们要记住,人家问:“你在清凉桥听什么?”“听《俱舍》”,“什么叫俱舍?”“俱舍就是俱舍 ,还有什么叫什么?”这个你就是呛掉了,俱舍叫藏,《阿毗达磨俱舍论》,我们要跟人家讲的,好多人犯这个毛病。我也碰到好几个了。“俱舍是什么?”“不晓得啥”,一开头就给你讲了,就是藏。学到后头去了,里面内容倒学到了,俱舍——藏,这个忘记了。无漏慧叫对,对有两个意思:对向、对观;对向涅槃、对观四谛。所对的法也分了两个:对向涅槃,涅槃是胜义法;对观四谛,四谛是法相法。
昨天就总明中,初“界品”明诸法体,“根品”明诸法用。有人问,什么四谛?什么胜义法?什么法相法?一般说,胜义法就是我们的无漏的证的智慧所引的境界,是证到的一个境界,离言说的。法相法,就是依名言安立的,四圣谛都在里边。法,就是轨生物解、能持自性。这个上一次都讲了,上一次讲到这里,下边就是要用六离合释了,所以说上次不能接下去了。现在我们讲了两次六离合释,可以讲下去了。
言对法者,谓无漏慧,名之为对,四谛涅槃,名之为法。此无漏慧,名对法者,法之对故,名为对法,是依主释。依光法师,对与法,俱通能所。下文当释。
什么叫对法?“言对法者,谓无漏慧,名之为对”,无漏慧,是“对”。这我们讲过了。“四谛涅槃,名之为法”,无漏慧为什么叫对法?“法之对故”,就是四谛、涅槃它的能对的那个东西,叫对法,依主释,依那个法的——对法。这个我们学过依主释就知道了,是法的对,就是法——四谛、涅槃,它的能对的那个无漏慧,这个叫对法,这是依主释。
“依光法师,对与法,俱通能所。下文当释”,“光法师”,就是普光法师,他的《光记》里边,对跟法,都通能所,这个比较繁琐,我们不一定照这个讲。法宝对普光的解释,有一点批判,我们下边就看到了。那么这个放一放。
藏有二义:一者包含,二者所依。言包含者,犹如籄箧。
藏,就是俱舍,“藏”,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包含,一个是所依。藏到底什么东西?下边就说,所谓“包含”,“犹如籄箧”,就是一个小的箱子之类的东西,藏也可以翻成篮子,一个竹编的篮子,摆东西的,他说是藏东西的东西。小箱子也好,篮也好,就是藏,藏的原来的意思就是这个。
此论包含《发智论》等诸胜义言,故名为藏。 《发智论》等名为对法,《俱舍》名藏,而非对法;然今此论,名对法藏者,对法之藏故,名对法藏,依主释也。
“《发智论》等”,“等”就是六足,《发智》 、六足里边的殊胜的话,它都包的有,像个篮子一样的,书柜子一样、书箱一样的,它这个箱子是放《发智》 、六足的那些胜义的道理的叫对法藏。为什么叫对法藏,《发智》跟那个六足等,这些是对法——阿毗达磨,这个《俱舍》是藏——箱子。它并不是对法,《俱舍》不能叫对法——这是客气的话,后来我们慢慢还要讲。 《俱舍》它并不是对法,而《俱舍》只不过是藏《发智》 、六足这些对法的一个箱子,叫对法藏,对法之藏,依主藏对法的箱子,对法之藏,依主释。这是第一个。“然今此论,名对法藏者”,这部论叫对法藏,是对法的藏,是《发智》 、六足这些阿毗达磨的对法的箱子,藏它的东西,叫对法藏,这个就是《俱舍》的第一个解释,对法藏。没什么问题吧。我想我们讲过二次,依主释,大概没有问题。少数我知道,有些人,非常困难的。这个大家帮助一下,如果这个东西搞不清楚,以后不要说《俱舍》,其他的法相的书,也没办法看,看了之后,你看了就是它耍把戏,里边什么奥妙,你莫名其妙,就是跟着它跑就完了,那个学了没用的。你要学了,要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它为什幺这样子搞,那你学的东西才有用。它说一,你是一,它说二,你是二,那个东西学了像录音机,没有用。第一个就是依主释。
言所依者,《正理》释云,藏或所依,犹如刀藏,引彼义言,造此论故,以对法藏,名对法藏。
第二个藏还有一个意思,所依也叫藏,当它做“所依”解释的时候呢,《顺正理论》里边发挥了一些道理,所以引过来了。 《顺正理论》为什么叫《顺正理论》呢?因为它有的地方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解释。 《顺正理论》它有一个解释,“藏或所依,犹如刀藏”,刀藏,就是刀的壳子,刀是依靠那个壳子。“引彼义言,造此论故”,为什么叫依呢?依靠了那个《发智》 、六足里边的道理,才造这部《俱舍论》的,所以俱舍论是依它们那些论造的。“以对法藏,名对法藏”,所以说它是对法藏么,它叫对法藏。这个里边我们慢慢地说,里边文章还蛮多的。
光法师释云:鞘名刀藏,刀所依故。言刀名藏,取鞘藏名,以有藏故,名为刀藏。彼《发智》等,是此所依,所以然者,谓引彼义言,造此论故。彼《发智》等,名为对法;此论所依,故亦即是藏。今《俱舍论》,名对法藏者,全取本论对法藏名,有对法藏故,名对法藏,是有财释。
“光法师”,就是普光法师,他解释说,“鞘名刀藏”,刀的鞘子叫刀藏,“刀所依故”,这是讲所依。“言刀名藏,取鞘藏名,以有藏故,名为刀藏”,这个话讲错了。我们不要去解释了,法宝就把它驳掉了。
“彼《发智》等,是此所依”,《发智论》 、六足论是这部《俱舍论》的所依的,“所以然者”,为什么所依呢?因为《俱舍论》是依靠它们的道理来发挥的,“谓引彼义言,造此论故”,《俱舍论》造的时候,是引那些《发智》 、六足的那些道理,引它们的道理写的。
“彼《发智》等,名为对法”,叫对法 ,《发智》 、六足等等这些论叫对法,这是公认的,没有什么说的。“此论所依,故亦即是藏”,《发智》 、六足本身是对法,又叫藏——为什么?是《俱舍》的所依…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