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君臣、山河、矛盾。矛盾我們說一下。矛盾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兩個東西不和諧的。矛,刺的矛,兵器;盾,是一個防衛的兵器,這兩個東西合在一切叫矛盾。這個我們都知道的。古代一個賣兵器的人,他說,唉!我這個矛最厲害了,什麼東西都擋不住,宣傳了很多,這個兵器好,最銳利。然後他又拿個盾出來,我這個盾最好,什麼東西打不進去的,宣揚一番。後來人家說了,拿你這個矛,打你這個盾,打不打得進去呢?哈,這個話就不好說了。這個矛盾本來兩個東西,把它合起來,一個矛,一個盾,叫矛盾,這都是相違釋。這是我們說話裏邊經常用的。這個沒有什麼很大的困難。山河就是,一個山,一個河,祖國的河山了,大好河山了。
鄰近釋比較困難,我們昨天舉的是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個四念處。我們四念處的“四”不要擺進去,擺進去就成了帶數釋了。就是“念處”兩個字,本來觀的是慧,但是這個慧要在念的力量之下,才觀。要靠念把這個境持住,然後慧去觀它,中間念的力量很強,念的作用大,就把他叫念處,不叫慧處。這是因爲這兩個法,有密切的關系,同時挨得很近。用力量強的來取它的名字,把力量薄弱的那個不說,這叫鄰近釋。
(07B)我們再說一個,數息觀叫持息念,有這個名字叫持息念,持息念就是說數息嘛:一、二、叁、四……我們說數息觀,當然能觀的是慧,但是它爲什麼叫持息念呢?又是把念擺進去了。因爲你在修數息觀的時候,你要數那個息啊,一、二、叁、四,數進去或者數出來,一、二、叁、四到十,再從一、二、叁、四到十,這樣慢慢地數,這個是念的力量,你就靠這個念來觀。這個念的力量很強,又是用念來做這個名字——持息念,不叫持息慧。
具體的,我們的生活上的,那就是一般的,假使我們說上海,大城市,裏面有好幾個縣,八個,不曉得九個縣?假使我們說青浦,這是上海的郊縣,但是也可以說是上海,這個鄰近釋了。它本來是青浦縣,說它上海行不行啊?它屬于上海郊區,挨得很近,也是屬于上海範圍之內的。我們說平陽是溫州市的,平陽縣能不能叫溫州?也可以叫溫州,因爲它是跟溫州挨近,溫州的區所管的,這屬于鄰近釋一類的。
第六個是帶數釋,最好搞了,帶數釋,凡是一個名字帶有數字的。五蘊,帶一個“五”,五個蘊:色、受、想、行、識;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十八界,十二處再加六個識;《百法明門》那個百法,七十五法,六十四法。這些都是帶數了,都是兩個概念,一個是數字,再加上另一個概念,就是帶數釋,這個最簡單了。
總的來說,持業釋、依主釋、有財釋是比較經常用的,鄰近釋這個例子少一點,帶數釋一目了然,沒有什麼好講的。相違釋也很簡單,這個書上碰到了,一般不給你再作注解了。以後我們下邊看下去,六離合釋在書上不斷會出現,就在它出現的時候,我們就練習一下,慢慢的,就會把它非常之精熟地掌握了。掌握之後,那你閉了眼睛也行了,不要考慮了。
我們在新樂庵講的時候,就是碰到下邊的,“這個什麼釋?”有好幾個答得出來的,那麼不是很困難了。有人就以爲難得不得了,這哪裏是難得不得了的東西。如果這個難得不得了,好了,我們《俱舍》關起來算了,不要講了,下面難的還多得很呢,這怎麼算難的?這被它擋住了,那下面還學什麼呢?這才是一個最起碼的。就是不見面,平時少見面就完了,多看兩遍,知道了,沒什麼希奇。那今天我們就要用它了,這六個釋就要用了。
昨天,我們講的是阿毗達磨,對法,講到那裏停下來了,就是要六離合釋了。下邊我們就看。昨天,“略釋品題”,阿毗叫對,達磨叫法,俱舍叫藏,這個我們要記住,人家問:“你在清涼橋聽什麼?”“聽《俱舍》”,“什麼叫俱舍?”“俱舍就是俱舍 ,還有什麼叫什麼?”這個你就是嗆掉了,俱舍叫藏,《阿毗達磨俱舍論》,我們要跟人家講的,好多人犯這個毛病。我也碰到好幾個了。“俱舍是什麼?”“不曉得啥”,一開頭就給你講了,就是藏。學到後頭去了,裏面內容倒學到了,俱舍——藏,這個忘記了。無漏慧叫對,對有兩個意思:對向、對觀;對向涅槃、對觀四谛。所對的法也分了兩個:對向涅槃,涅槃是勝義法;對觀四谛,四谛是法相法。
昨天就總明中,初“界品”明諸法體,“根品”明諸法用。有人問,什麼四谛?什麼勝義法?什麼法相法?一般說,勝義法就是我們的無漏的證的智慧所引的境界,是證到的一個境界,離言說的。法相法,就是依名言安立的,四聖谛都在裏邊。法,就是軌生物解、能持自性。這個上一次都講了,上一次講到這裏,下邊就是要用六離合釋了,所以說上次不能接下去了。現在我們講了兩次六離合釋,可以講下去了。
言對法者,謂無漏慧,名之爲對,四谛涅槃,名之爲法。此無漏慧,名對法者,法之對故,名爲對法,是依主釋。依光法師,對與法,俱通能所。下文當釋。
什麼叫對法?“言對法者,謂無漏慧,名之爲對”,無漏慧,是“對”。這我們講過了。“四谛涅槃,名之爲法”,無漏慧爲什麼叫對法?“法之對故”,就是四谛、涅槃它的能對的那個東西,叫對法,依主釋,依那個法的——對法。這個我們學過依主釋就知道了,是法的對,就是法——四谛、涅槃,它的能對的那個無漏慧,這個叫對法,這是依主釋。
“依光法師,對與法,俱通能所。下文當釋”,“光法師”,就是普光法師,他的《光記》裏邊,對跟法,都通能所,這個比較繁瑣,我們不一定照這個講。法寶對普光的解釋,有一點批判,我們下邊就看到了。那麼這個放一放。
藏有二義:一者包含,二者所依。言包含者,猶如籄箧。
藏,就是俱舍,“藏”,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包含,一個是所依。藏到底什麼東西?下邊就說,所謂“包含”,“猶如籄箧”,就是一個小的箱子之類的東西,藏也可以翻成籃子,一個竹編的籃子,擺東西的,他說是藏東西的東西。小箱子也好,籃也好,就是藏,藏的原來的意思就是這個。
此論包含《發智論》等諸勝義言,故名爲藏。 《發智論》等名爲對法,《俱舍》名藏,而非對法;然今此論,名對法藏者,對法之藏故,名對法藏,依主釋也。
“《發智論》等”,“等”就是六足,《發智》 、六足裏邊的殊勝的話,它都包的有,像個籃子一樣的,書櫃子一樣、書箱一樣的,它這個箱子是放《發智》 、六足的那些勝義的道理的叫對法藏。爲什麼叫對法藏,《發智》跟那個六足等,這些是對法——阿毗達磨,這個《俱舍》是藏——箱子。它並不是對法,《俱舍》不能叫對法——這是客氣的話,後來我們慢慢還要講。 《俱舍》它並不是對法,而《俱舍》只不過是藏《發智》 、六足這些對法的一個箱子,叫對法藏,對法之藏,依主藏對法的箱子,對法之藏,依主釋。這是第一個。“然今此論,名對法藏者”,這部論叫對法藏,是對法的藏,是《發智》 、六足這些阿毗達磨的對法的箱子,藏它的東西,叫對法藏,這個就是《俱舍》的第一個解釋,對法藏。沒什麼問題吧。我想我們講過二次,依主釋,大概沒有問題。少數我知道,有些人,非常困難的。這個大家幫助一下,如果這個東西搞不清楚,以後不要說《俱舍》,其他的法相的書,也沒辦法看,看了之後,你看了就是它耍把戲,裏邊什麼奧妙,你莫名其妙,就是跟著它跑就完了,那個學了沒用的。你要學了,要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它爲什幺這樣子搞,那你學的東西才有用。它說一,你是一,它說二,你是二,那個東西學了像錄音機,沒有用。第一個就是依主釋。
言所依者,《正理》釋雲,藏或所依,猶如刀藏,引彼義言,造此論故,以對法藏,名對法藏。
第二個藏還有一個意思,所依也叫藏,當它做“所依”解釋的時候呢,《順正理論》裏邊發揮了一些道理,所以引過來了。 《順正理論》爲什麼叫《順正理論》呢?因爲它有的地方可以幫助我們做一些解釋。 《順正理論》它有一個解釋,“藏或所依,猶如刀藏”,刀藏,就是刀的殼子,刀是依靠那個殼子。“引彼義言,造此論故”,爲什麼叫依呢?依靠了那個《發智》 、六足裏邊的道理,才造這部《俱舍論》的,所以俱舍論是依它們那些論造的。“以對法藏,名對法藏”,所以說它是對法藏麼,它叫對法藏。這個裏邊我們慢慢地說,裏邊文章還蠻多的。
光法師釋雲:鞘名刀藏,刀所依故。言刀名藏,取鞘藏名,以有藏故,名爲刀藏。彼《發智》等,是此所依,所以然者,謂引彼義言,造此論故。彼《發智》等,名爲對法;此論所依,故亦即是藏。今《俱舍論》,名對法藏者,全取本論對法藏名,有對法藏故,名對法藏,是有財釋。
“光法師”,就是普光法師,他解釋說,“鞘名刀藏”,刀的鞘子叫刀藏,“刀所依故”,這是講所依。“言刀名藏,取鞘藏名,以有藏故,名爲刀藏”,這個話講錯了。我們不要去解釋了,法寶就把它駁掉了。
“彼《發智》等,是此所依”,《發智論》 、六足論是這部《俱舍論》的所依的,“所以然者”,爲什麼所依呢?因爲《俱舍論》是依靠它們的道理來發揮的,“謂引彼義言,造此論故”,《俱舍論》造的時候,是引那些《發智》 、六足的那些道理,引它們的道理寫的。
“彼《發智》等,名爲對法”,叫對法 ,《發智》 、六足等等這些論叫對法,這是公認的,沒有什麼說的。“此論所依,故亦即是藏”,《發智》 、六足本身是對法,又叫藏——爲什麼?是《俱舍》的所依…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