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P42

  ..续本文上一页还是要学阿毗达磨。到西方去学,你现在学起来嘛,现在学起来,到西方去,那就是不是开始学的了。人家开始学的,你比他在前一点,或者学起来快一点。你现在不学,到西方去,才开始学,很慢,人家往前走了,你还拖在后头,也不好意思。

  

  “由烦恼惑,令有情世间漂在三有生死海中,故说对法”,因为要灭烦恼,一定要对法。没有对法,灭不了烦恼的。那么干脆不灭烦恼行不行啊?不灭烦恼,那你苦来了。你不灭烦恼的话,生死大海里边,永远跳不出来。因为这个烦恼惑的话,能够“令有情世间漂在三有生死海中”。“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跟三界一样的,有情在三界漂流都是烦恼的关系。你说不要去灭烦恼,那你永远漂流生死大海,永远没有出期。这个生死大海我们知道,三恶道的时间多,人天的时间极少,这个苦是够受的了。

  

  我们在讲“生死泥”的时候,就说烦恼是水。如果没烦恼,单是果和业,是干土,也不会陷下去的,所以说烦恼是一个主要因素。烦恼若灭掉了,业虽然没有受完,可以不受报,可以出三界。如果烦恼还有,业受完了,你说“什么业我咬了牙受,最苦的也受”,熬过去了。但你烦恼没有断,新的业还会造出来,还离不开三界。以前印度的苦行外道,他们也知道人受苦、不能出离,都是因为过去造的业。他们说把业赶快受完,多受点苦,业受完了,就解脱了。这个你烦恼没有断,业就算真的受完了 ,也解脱不了,何况你是受不完的。无始以来,起心动念都是业,你怎么受得完呢?你这辈子苦行,你把什么苦都一辈子受完了,你灭不了那么多业的。阿鼻地狱里边的众生,那苦够受了,什么苦都一起来了,而且无间,没有间断的,剎那剎那不断地在受苦,他无始的业还是受不完。最多把以前的业受完了之后,出来了,但其他的业还多的是。所以说单是从业上看,要把业受完了,这是外道的知见,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一定要从根子烦恼上断。烦恼断了,业当然不会造了,即使过去的业还没有完的,也可以不受。

  

  所以说因为这样子,因为在生死大海漂流,主要是烦恼。而烦恼要断呢,除慧的择法就没有办法,其他没有办法,那么你非学阿毗达磨不可。所以有的人学佛,“我不学阿毗达磨,我学禅宗,什么宗”,你什么宗要不要断烦恼吗?你要断烦恼的话,你还是要阿毗达磨,所以说阿毗达磨非学不可。这里就看出来,你要学佛,要成佛度众生的话,你不学阿毗达磨没有办法的。因为要断烦恼,除了阿毗达磨这个殊胜的方便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所以阿毗达磨是绝对的重要。“故说对法”,因为这个原因,才说对法。

  

  “以对法中诠慧故也”,对法就是论藏,它重点是讲慧的。“论虽明戒定,兼非正也”,前面说过了,论藏里边也讲戒,也讲定,但是只是兼带了,不是正面的讲,主要讲慧。所以真要得慧的话,要从论藏里去求。那么这是第一层意思,为什么要说阿毗达磨?就是要灭除烦恼,跳出生死大海。

  

  

  

  

  丙二 明说论人

  

  第二层意思,阿毗达磨最初是哪个说的?是不是《俱舍论》的世亲菩萨说的?或者是《发智论》的论主说的?都不是!是佛说的。所以说“传佛说对法”。

  

  

  

  

  传佛说对法者。“然佛世尊处处散说阿毗达磨。迦多演尼子等,结集安置;犹如大德法救所集无常品等邬陀南颂”,已上论文也。邬陀南者,此言集施,或云集散;集所说义,散施有情,名邬陀南。言法救者,以法救人故也。法救大德,佛说无常义,集为无常颂;乃至无我义集,为无我颂。上来明序分竟。

  

  这是《俱舍论》的原文。阿毗达磨,到底哪个开始说?佛在经里边、律里边,到处散说有阿毗达磨——就是论了。阿毗达磨、摩怛理迦等等都是论,佛在经、律里边都讲的有。那么迦多演尼子把它集拢来,专门一部,就是阿毗达磨。实际上这都是佛原来说的,不过不是集中一起说的。他把到处散说之东西,把它收集拢来。好象以前一个大德法救,它把佛所说无常那些颂,全部集在一起,成了一个无常品——专门讲无常的一本书。那么这里迦多演尼子一样,把佛说的阿毗达磨集中来,说这个《发智论》,所以最初说的还是佛。

  

  “邬陀南”,把佛所说意思集中起来,然后布施给有情,叫邬陀南。这个里边有些问题,这个邬陀南,照规矩是佛的十二分教里边的无问自说。那么这个集施颂呢,该是嗢陀南,这可能是写的时候写错了。因为过去经书是用手写的,不是印刷,校对的时候可能有笔误。这个问题不大。我们知道这里的邬陀南就是嗢陀南,是集施颂。把佛到处散说的东西,集在一起,集了一个品,或者集了一本书,这样子来布施有情,叫嗢陀南。

  

  大德法救是哪个呢?他是过去的一个大德,法救的意思,“以法救人”。“法救大德,佛说无常义,集为无常颂”。他把所有佛说无常的道理都集中起来,编了一本书,无常颂。“乃到无我义”,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无我的意思集中起来,编写一个无我颂。他以前做过这个工作的。迦多演尼子也是做这样的工作,把佛说的阿毗达磨,到处说的,把它集中起来,写《发智论》。这是表明,阿毗达磨,发智论等,并不是他们自己创造的,还是从佛说里面,收集拢来的。那么“传佛说对法”,那么对法最初说是佛,已经明确的,不是其它编的。

  

  那么这个里边,从理上说,非学不可。从人上说,这是佛说的,当然是要学的东西了。这强调出阿毗达磨的重要性。那么既然要学嘛,就要开始学了。

  

  

  

  

  

  

  

  正宗分

  

  

  

  

  分别界品第一之一

  

  

  

  

  从此已下,明论正宗。就中有二:一、总标纲要,二、别释体性。

  

  前面序分讲完了,下边正宗分——六百颂开始了。这个里边都是最重要的问题。“就中有二:一、总标纲要,二、别释体性。”先说纲要,然后解释它的各各的体性——这下边我们会说。 

  

  

  

  

  甲一 总标纲要

  

  

  

  

  且初标纲要者。论云:“何法名为彼所简择,因此传佛说对法耶?”颂曰:

  

   有漏无漏法  除道余有为

  

   于彼漏随增  故说名有漏

  

   无漏谓道谛  及三种无为

  

   谓虚空二灭  此中空无碍

  

  择灭谓离系  随系事各别

  

   毕竟碍当生  别得非择灭

  

  

  

  

  释曰:初一句总标,后十一句别释。就别释中,前三句别释有漏法,后八句别释无漏法。

  

  先说“总标纲要”。你前面说的,“择法定无余,能灭诸惑胜方便”,要择法,择什么法?它给你提这个问题!不晓得我们想起这个问题没有?择法最要紧!我们要学阿毗达磨,阿毗达磨——慧是择法的,那么学慧到底择什么法呢?

  

  “何法名为彼所简择?”你说择法择法,能择是无漏慧,没话说了。那么所择的法是什么法?这个要问,要搞清楚。你“能”知道了,“所”什么东西不知道,你还不是一个白搞了。没有对象的,你搞什么?你的武器再精,敌人在哪里不知道,打不了胜仗。既然阿毗达磨——慧是非常重要,但是简择的什么法呢?马上就给你回答。“何法名为彼所简择?”你说了半天,因此要说佛最初说的对法,到底这个对法——无漏慧,简择什么法呢?马上要告诉你了。

  

  “颂曰:有漏无漏法”。这就是纲要,就是要简择有漏法、无漏法。有漏法要灭掉的,都是三界流转生死的,烦恼随增的。那么我们要取的呢,要一个简、一个择,要简去的,就是那些有漏法,染污的更不要了。有漏的包括善的、无记的、染污的。染污的第一不要,无记的、善的,也是流入三界人天的,也不要。要取什么?无漏法。无漏法就可以还灭,可以出生死。我们简择什么法?很简单,简择有漏法、无漏法。无漏的要,有漏的不要。什么叫有漏?什么叫无漏?下边分开讲。第一句是总标,有漏无漏法,就是你简择什么法呢?就是有漏无漏法。

  

  什么叫有漏?“除道余有为,于彼漏随增,故说名有漏”,这是有漏,三句话。法相法是四谛,四谛里边哪些是有漏的呢?“除道”,道谛除开,其余的有为法。其余的属于苦、集二谛。就是无为法暂且不说,有为法里边把道谛除开,还有余下的就是有漏法。为什么叫有漏?“于彼漏随增”,“漏”就是烦恼。在这个里边烦恼“随增”——要随增长的,叫有漏。这里边就是说,凡是不增长的,不叫有漏。这是颂,下边还要打开讲。有漏讲完了,下边讲无漏。

  

  “无漏谓道谛”,这个标出来了,无漏什么呢?有漏里边把道谛除开了,就包在无漏里边了。那么还有呢?三个无为法。前面说,“除道余有为”,这是有漏法,有为法里边除了道谛。无漏,有为法里的道谛算一个;三个无为法,也是无漏法。无漏法有多少?就是道谛,“及三种无为”,这是无漏的体。那么什么叫无漏,要不要说呢?不用。前面说“于彼漏随增”叫有漏,于彼漏不随增就是无漏。所以说讲了一个,你自己第二个可以知道了,不用多说了。所以这本书说的话简单,意思丰富,也就在这里看出来了。告诉你正面,反面自己可以知道了,不要多说了。这是慧毒门的一个意思,也在这里。无漏法它是道谛,还有三个无为法。

  

  那么下边就讲了,什么叫三无为法呢?马上给你解释。“谓虚空二灭”:虚空无为,二个灭的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这个择灭、非择灭都是灭。那么你说了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三个无为法。什么叫虚空无为?“此中空无碍”,“此中”,这三个无为法里边,虚空无为就是没有碍,没有障碍的——没有能碍、没有所碍,这个以后再讲。“择灭谓离系”,择灭无为就是离系,“随系事各别”,随…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