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還是要學阿毗達磨。到西方去學,你現在學起來嘛,現在學起來,到西方去,那就是不是開始學的了。人家開始學的,你比他在前一點,或者學起來快一點。你現在不學,到西方去,才開始學,很慢,人家往前走了,你還拖在後頭,也不好意思。
“由煩惱惑,令有情世間漂在叁有生死海中,故說對法”,因爲要滅煩惱,一定要對法。沒有對法,滅不了煩惱的。那麼幹脆不滅煩惱行不行啊?不滅煩惱,那你苦來了。你不滅煩惱的話,生死大海裏邊,永遠跳不出來。因爲這個煩惱惑的話,能夠“令有情世間漂在叁有生死海中”。“叁有”:欲有、色有、無色有,跟叁界一樣的,有情在叁界漂流都是煩惱的關系。你說不要去滅煩惱,那你永遠漂流生死大海,永遠沒有出期。這個生死大海我們知道,叁惡道的時間多,人天的時間極少,這個苦是夠受的了。
我們在講“生死泥”的時候,就說煩惱是水。如果沒煩惱,單是果和業,是幹土,也不會陷下去的,所以說煩惱是一個主要因素。煩惱若滅掉了,業雖然沒有受完,可以不受報,可以出叁界。如果煩惱還有,業受完了,你說“什麼業我咬了牙受,最苦的也受”,熬過去了。但你煩惱沒有斷,新的業還會造出來,還離不開叁界。以前印度的苦行外道,他們也知道人受苦、不能出離,都是因爲過去造的業。他們說把業趕快受完,多受點苦,業受完了,就解脫了。這個你煩惱沒有斷,業就算真的受完了 ,也解脫不了,何況你是受不完的。無始以來,起心動念都是業,你怎麼受得完呢?你這輩子苦行,你把什麼苦都一輩子受完了,你滅不了那麼多業的。阿鼻地獄裏邊的衆生,那苦夠受了,什麼苦都一起來了,而且無間,沒有間斷的,剎那剎那不斷地在受苦,他無始的業還是受不完。最多把以前的業受完了之後,出來了,但其他的業還多的是。所以說單是從業上看,要把業受完了,這是外道的知見,這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一定要從根子煩惱上斷。煩惱斷了,業當然不會造了,即使過去的業還沒有完的,也可以不受。
所以說因爲這樣子,因爲在生死大海漂流,主要是煩惱。而煩惱要斷呢,除慧的擇法就沒有辦法,其他沒有辦法,那麼你非學阿毗達磨不可。所以有的人學佛,“我不學阿毗達磨,我學禅宗,什麼宗”,你什麼宗要不要斷煩惱嗎?你要斷煩惱的話,你還是要阿毗達磨,所以說阿毗達磨非學不可。這裏就看出來,你要學佛,要成佛度衆生的話,你不學阿毗達磨沒有辦法的。因爲要斷煩惱,除了阿毗達磨這個殊勝的方便之外,再也沒有其他的,所以阿毗達磨是絕對的重要。“故說對法”,因爲這個原因,才說對法。
“以對法中诠慧故也”,對法就是論藏,它重點是講慧的。“論雖明戒定,兼非正也”,前面說過了,論藏裏邊也講戒,也講定,但是只是兼帶了,不是正面的講,主要講慧。所以真要得慧的話,要從論藏裏去求。那麼這是第一層意思,爲什麼要說阿毗達磨?就是要滅除煩惱,跳出生死大海。
丙二 明說論人
第二層意思,阿毗達磨最初是哪個說的?是不是《俱舍論》的世親菩薩說的?或者是《發智論》的論主說的?都不是!是佛說的。所以說“傳佛說對法”。
傳佛說對法者。“然佛世尊處處散說阿毗達磨。迦多演尼子等,結集安置;猶如大德法救所集無常品等邬陀南頌”,已上論文也。邬陀南者,此言集施,或雲集散;集所說義,散施有情,名邬陀南。言法救者,以法救人故也。法救大德,佛說無常義,集爲無常頌;乃至無我義集,爲無我頌。上來明序分竟。
這是《俱舍論》的原文。阿毗達磨,到底哪個開始說?佛在經裏邊、律裏邊,到處散說有阿毗達磨——就是論了。阿毗達磨、摩怛理迦等等都是論,佛在經、律裏邊都講的有。那麼迦多演尼子把它集攏來,專門一部,就是阿毗達磨。實際上這都是佛原來說的,不過不是集中一起說的。他把到處散說之東西,把它收集攏來。好象以前一個大德法救,它把佛所說無常那些頌,全部集在一起,成了一個無常品——專門講無常的一本書。那麼這裏迦多演尼子一樣,把佛說的阿毗達磨集中來,說這個《發智論》,所以最初說的還是佛。
“邬陀南”,把佛所說意思集中起來,然後布施給有情,叫邬陀南。這個裏邊有些問題,這個邬陀南,照規矩是佛的十二分教裏邊的無問自說。那麼這個集施頌呢,該是嗢陀南,這可能是寫的時候寫錯了。因爲過去經書是用手寫的,不是印刷,校對的時候可能有筆誤。這個問題不大。我們知道這裏的邬陀南就是嗢陀南,是集施頌。把佛到處散說的東西,集在一起,集了一個品,或者集了一本書,這樣子來布施有情,叫嗢陀南。
大德法救是哪個呢?他是過去的一個大德,法救的意思,“以法救人”。“法救大德,佛說無常義,集爲無常頌”。他把所有佛說無常的道理都集中起來,編了一本書,無常頌。“乃到無我義”,佛所說的一切法都無我的意思集中起來,編寫一個無我頌。他以前做過這個工作的。迦多演尼子也是做這樣的工作,把佛說的阿毗達磨,到處說的,把它集中起來,寫《發智論》。這是表明,阿毗達磨,發智論等,並不是他們自己創造的,還是從佛說裏面,收集攏來的。那麼“傳佛說對法”,那麼對法最初說是佛,已經明確的,不是其它編的。
那麼這個裏邊,從理上說,非學不可。從人上說,這是佛說的,當然是要學的東西了。這強調出阿毗達磨的重要性。那麼既然要學嘛,就要開始學了。
正宗分
分別界品第一之一
從此已下,明論正宗。就中有二:一、總標綱要,二、別釋體性。
前面序分講完了,下邊正宗分——六百頌開始了。這個裏邊都是最重要的問題。“就中有二:一、總標綱要,二、別釋體性。”先說綱要,然後解釋它的各各的體性——這下邊我們會說。
甲一 總標綱要
且初標綱要者。論雲:“何法名爲彼所簡擇,因此傳佛說對法耶?”頌曰:
有漏無漏法 除道余有爲
于彼漏隨增 故說名有漏
無漏謂道谛 及叁種無爲
謂虛空二滅 此中空無礙
擇滅謂離系 隨系事各別
畢竟礙當生 別得非擇滅
釋曰:初一句總標,後十一句別釋。就別釋中,前叁句別釋有漏法,後八句別釋無漏法。
先說“總標綱要”。你前面說的,“擇法定無余,能滅諸惑勝方便”,要擇法,擇什麼法?它給你提這個問題!不曉得我們想起這個問題沒有?擇法最要緊!我們要學阿毗達磨,阿毗達磨——慧是擇法的,那麼學慧到底擇什麼法呢?
“何法名爲彼所簡擇?”你說擇法擇法,能擇是無漏慧,沒話說了。那麼所擇的法是什麼法?這個要問,要搞清楚。你“能”知道了,“所”什麼東西不知道,你還不是一個白搞了。沒有對象的,你搞什麼?你的武器再精,敵人在哪裏不知道,打不了勝仗。既然阿毗達磨——慧是非常重要,但是簡擇的什麼法呢?馬上就給你回答。“何法名爲彼所簡擇?”你說了半天,因此要說佛最初說的對法,到底這個對法——無漏慧,簡擇什麼法呢?馬上要告訴你了。
“頌曰:有漏無漏法”。這就是綱要,就是要簡擇有漏法、無漏法。有漏法要滅掉的,都是叁界流轉生死的,煩惱隨增的。那麼我們要取的呢,要一個簡、一個擇,要簡去的,就是那些有漏法,染汙的更不要了。有漏的包括善的、無記的、染汙的。染汙的第一不要,無記的、善的,也是流入叁界人天的,也不要。要取什麼?無漏法。無漏法就可以還滅,可以出生死。我們簡擇什麼法?很簡單,簡擇有漏法、無漏法。無漏的要,有漏的不要。什麼叫有漏?什麼叫無漏?下邊分開講。第一句是總標,有漏無漏法,就是你簡擇什麼法呢?就是有漏無漏法。
什麼叫有漏?“除道余有爲,于彼漏隨增,故說名有漏”,這是有漏,叁句話。法相法是四谛,四谛裏邊哪些是有漏的呢?“除道”,道谛除開,其余的有爲法。其余的屬于苦、集二谛。就是無爲法暫且不說,有爲法裏邊把道谛除開,還有余下的就是有漏法。爲什麼叫有漏?“于彼漏隨增”,“漏”就是煩惱。在這個裏邊煩惱“隨增”——要隨增長的,叫有漏。這裏邊就是說,凡是不增長的,不叫有漏。這是頌,下邊還要打開講。有漏講完了,下邊講無漏。
“無漏謂道谛”,這個標出來了,無漏什麼呢?有漏裏邊把道谛除開了,就包在無漏裏邊了。那麼還有呢?叁個無爲法。前面說,“除道余有爲”,這是有漏法,有爲法裏邊除了道谛。無漏,有爲法裏的道谛算一個;叁個無爲法,也是無漏法。無漏法有多少?就是道谛,“及叁種無爲”,這是無漏的體。那麼什麼叫無漏,要不要說呢?不用。前面說“于彼漏隨增”叫有漏,于彼漏不隨增就是無漏。所以說講了一個,你自己第二個可以知道了,不用多說了。所以這本書說的話簡單,意思豐富,也就在這裏看出來了。告訴你正面,反面自己可以知道了,不要多說了。這是慧毒門的一個意思,也在這裏。無漏法它是道谛,還有叁個無爲法。
那麼下邊就講了,什麼叫叁無爲法呢?馬上給你解釋。“謂虛空二滅”:虛空無爲,二個滅的無爲:擇滅無爲、非擇滅無爲。這個擇滅、非擇滅都是滅。那麼你說了虛空無爲、擇滅無爲、非擇滅無爲叁個無爲法。什麼叫虛空無爲?“此中空無礙”,“此中”,這叁個無爲法裏邊,虛空無爲就是沒有礙,沒有障礙的——沒有能礙、沒有所礙,這個以後再講。“擇滅謂離系”,擇滅無爲就是離系,“隨系事各別”,隨…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