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P43

  ..續本文上一頁你系縛多少,離開之後,就得到多少擇滅。第叁個非擇滅,“畢竟礙當生,別得非擇滅”,本來要生的,緣不夠了,不生。不但是現在不生,畢竟不生。“當生”,還沒生要生的,你畢竟把它礙住了,把它阻礙了,永遠不能生了。這個叫非擇滅。

  

  這個裏邊就是很簡單扼要的,把什麼叫有漏?什麼叫無漏?有漏有哪些?無漏有哪些?都交代清楚了。下邊就是把這個頌再廣講一下。

  

  “釋曰:初一句總標”。第一句“有漏無漏法”,標一個總的。我們說淨慧擇法,到底擇什麼法呢?就擇有漏無漏法了,總的。那什麼叫有漏無漏?分別說。“後十一句別釋。就別釋中,前叁句別釋有漏法”,“除道余有爲,于彼漏隨增,故說名有漏”,這是叁句解釋有漏。後面八句講無漏。“無漏爲道谛”,一直到“別得非擇滅”,都講無漏法,那麼下邊一句一句講。

  

  

  

  

  乙一 總明有漏無漏

  

  有漏無漏法者,標也。謂一切法,不過二種:一者有漏,二者無漏。

  

  我們說把法分別起來,有很多門,有漏無漏可以把一切法包完,有爲無爲也可以包完,有見無見也可以包完。但是我們現在修行的時候,要用有漏無漏。你有見無見搞了半天,一個能見,一個不能見,對你修行有什麼關系?而有漏無漏卻是大關系:有漏法流轉生死的,無漏法出生死的,那就是關鍵在有漏無漏。所以說這裏總標法用有漏無漏來包一切法。那麼有爲無爲可不可以包呢?也可以包。但是有爲無爲修行的意義不突出。所以這裏用有漏、無漏來標:一切法不過二種,一種有漏,一種是無漏。我們擇法、擇法,一切法都包在裏邊了,用兩個類來分別:一個是有漏的不要,一個無漏的要取的。

  

  從這裏看,法相就是修行。法相不是把很多世間的法同哲學一樣地研究一番就完了。從這裏看出,有漏無漏就是修行的,一個取一個舍的問題。所以說要把它搞清楚,然後你自作取舍。如果你搞不清楚的話,哪個該取,哪個該舍都不知道,糊裏糊塗,學了一大堆法相沒有用,把時間浪費掉了。我們學法是爲用,我們學法相也是開眼睛,爲了修行。不要把法相拿到了,把修行忘掉了。這個東西,迷失方向了,反而搞錯了。那就是一般禅宗罵的,所謂是知見多了,反而成了修行的障礙了。這個所知障就是這裏來的。這個所知本來不是障,你自己執著了,把行丟掉了,那成了障了。我們的所知是爲了修行用的。你眼睛開了,該走路了。你盡給人家講:“這裏好,那裏好,這路走得快,那個路走得慢”,跟人家講了半天,一動也不動,那你啥意思?就是要走的。把路看清楚了,自己走,帶了人家一起走。不是講給人家聽,好玩的。

  

  

  

  

  乙二 別明有漏無漏

  

  丙一 明有漏法

  

  除道余有爲者,明有漏體也。除道者除道谛也。谛有四種:苦、集、滅、道,苦、集、道叁是有爲法,道雖有爲,是無漏法,今明有漏,故除道也。余有爲者,即苦集谛,道谛外故,稱之爲余。故余有爲,即苦集谛。

  

  “除道余有爲者,明有漏體也”,有漏的東西,到底哪些呢?“除道”,道谛除開。谛有四種,, 前面講過了:苦、集、滅、道。“苦、集、道叁是有爲法”,道谛雖然是有爲呢,是無漏的。所以說有漏不等于有爲;無爲也不等于無漏。現在要講有漏的時候呢,先把無漏的道谛除開。除了之後,余下的有爲法,苦集二谛,這就是有漏的。“余有爲者”,余下的有爲是什麼?就是苦谛、集谛。爲什麼叫除道呢?道谛外故稱之爲余。道谛之外的,余下來的。有爲法有叁個,把道谛除了,還余下兩個,那就是“余有爲”,就是苦、集二谛。

  

  

  

  

  于彼漏隨增者,解有漏義。于彼者,彼前苦集。漏謂煩惱,泄過無窮,煩惱名漏。諸漏于彼苦集谛中,等隨順增長故。苦集谛名爲有漏,有彼漏故。故論雲:諸漏于中,等隨增故。漏于苦集相應法中、所緣法中,互相隨順,互相增長,相望力齊故名等。

  

  苦、集二谛爲什麼叫有漏?“于彼漏隨增”,有漏是漏要隨增的,要增長的。“于彼者”,就是苦、集二谛了。這兩個裏邊,煩惱要增長的。什麼叫煩惱?漏就是煩惱。爲什麼煩惱叫漏呢?“泄過無窮,煩惱名漏”。煩惱産生很多過失,無窮無盡的,要漏出來。你煩惱有了之後,要産生過失的。因爲泄漏過失,叫漏。

  

  我們佛教的法相名字,漏是煩惱。有些其他的外道,他把佛教的名字拿去。他也不知道什麼叫漏,亂七八糟地說,你身體上有毛病的,漏的,漏失的,這是有漏。你能夠身體好的——所以道家經常修這個東西,把丹收起來,不要漏掉,叫無漏。這個哪叫無漏呢?有漏、無漏是有沒有煩惱的問題,不是你晚上漏不漏失的問題。當然漏失是煩惱的表現,不漏失也不見得沒有煩惱了。那真正要把煩惱斷掉,才叫無漏。不是說不失精了,就是無漏。所以道家的修法呢,就是硬邦邦的,有漏、無漏兩邊去看,專門修這個法,以爲這樣子就無漏了。這個無漏你斷不了生死,你身體好一點就完了。

  

  這裏是說,“泄過無窮,煩惱名漏”。“諸漏于彼苦集谛中,等隨順增長故。苦集谛名爲有漏,有彼漏故”,有漏——有彼漏故,這是什麼釋?有財釋。這個很明確的擺出來了,有那個漏,有財釋。“等隨增故”,什麼叫等隨增長?煩惱與苦集相應,這個小字,“漏于苦集相應法中”,苦集跟它相應的那些法裏邊,“所緣法中”,一種是相應法,一種是所緣法,這個我們以後講。

  

  凡是苦集裏邊,管你相應的也好,所緣的也好,“互相隨順”,兩個順的,講的攏的,“互相增長”,互相把力量增強。“相望力齊故名等”。這個互相隨順,互相增長。兩邊,你對我隨順,我對你也隨順;你增長我,我也增長你。這個力量相等的叫“等”,這個等並不是多數。“等隨增故”,互相有同樣的力量,可以使它隨增。

  

  這個我們看到一些人呢,像交朋友的。或者僧團裏也有啊,幾個人要好得不得了,經常一起說話、一起做事情、一起吃東西。幹什麼呢?隨增。講的什麼話呢?一般不是講的法相,講的煩惱話:“這個好,那個不好;這裏好,那裏不好;哪個對得起他,哪個對不起他;哪個如法,哪個不如法”,盡是指人家的缺點,這些隨增,不要去做了。這批人差不多都走完了。以前經常有批人,鬼鬼祟祟的,躲在前面那個樓,每天晚上要開集會的。這些人現在差不多走完了。如果這批人還在的話,我們這個團體又不安甯,又要搞一些黨派性的事情了,反對了,什麼東西了。出了一點坡,要燒面條了。說他待遇不好了,跑到上海去說:“哎,我們法師太厲害了,只給我們五元錢一個月”,這不是打妄語嗎?我們的章程寫好的十元錢一個月,其他的東西供應的,書籍等等。你自己看了章程來的,你來了之後嫌苦了,你走就走了,還要打個妄語,五元錢一個月,到處造謠,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如法。這個你何必呢?做了個出家人,自己造這個口業。你不學嘛就完了,受不了苦就回去好了。不要去造口業了,打妄語,犯戒,不好。

  

  這裏隨增,我們看這個表裏邊,是我們講義有一個注解23,這是《順正理論》裏邊。爲什麼世親菩薩把它起名《順正理論》呢?有很多道理《俱舍論》還沒仔細發揮,它發揮地很仔細,所以說可以把它流傳下來,披尋——輔助幫助解釋。

  

  

  

  

  頌:于彼漏隨增 故說名有漏

  

  彼指苦集二谛。隨增是隨順增長的意思,有二種:

  

  一、相應隨增 謂煩惱與相應的心王心所,隨順增長。如眼識生起貪或與同時意識的心王心所,相互隨增。比如:一坑大糞,與水土和合,水土原是清淨的,但與大糞混和就成爲不淨,而糞由于水土的增加,其臭氣也就更加濃。糞如煩惱,水土如其它心王心所。

  

  二、所緣隨增 謂煩惱與所緣的境界隨順增長。如緣客觀的美境,就在這境上生起貪愛,由于境界的美,又引起潛在的貪心。比如豬住于雜穢之處,眠樂嬉戲,豬身爲雜穢所塗而不淨,其處又因豬的居住,屎尿增加更加不淨。豬喻境界,雜穢喻煩惱。

  

  頌:“于彼漏隨增,故說名有漏”,這是有漏的意思。我們頌背了,如果人家問你:“什麼叫有漏?”“于彼漏隨增,故說名有漏”,現成的馬上就跳出來了。你如果沒有這個頌的話,“什麼叫有漏啊?”“漏嘛,煩惱。煩惱嘛,什麼什麼,”烏七八糟說了一大堆,人家聽不懂,不曉得說啥東西。這個頌全部解決了,你只要把這頌解釋一下好了。有漏無漏的問題,有漏知道了,無漏也知道了。

  

  下邊我們解釋一下:“于彼漏隨增”這個“彼”是什麼?苦集二谛。隨增,就是隨順增長的意思。什麼隨順增長?有兩種:一種相應,一種所緣。前面我們書上說的,相應法中,所緣法中,就是這兩個東西。這裏就把相應、所緣講一下。

  

  什麼叫相應隨增?謂煩惱與相應的心王心所,隨順增長。煩惱,假使起貪心,這個貪心生的時候,決定一個心王——第六意識,那麼還有心所法,除了貪之外,還有大地法,受、想、思、觸、欲、勝解、念、定、慧了,這些,一系列決定同時生起的。那麼煩惱生起之後,還有六個大煩惱地法一定同時生起的。

  

  這些相應的心王心所,互相的好象小集團一樣的,你推我,我推你;我順你,你順我,很講得攏。講得攏之後,還要增長力量。煩惱力量越來越大,越來越大。你的力量推動他,他的力量推動你。兩邊都是煩惱,越推越大。有的人以爲講得攏就是好事情。我們《廣論》裏,那天我廣播了幾次,大喇叭裏邊也廣播:“講得攏,不是好事情”,順了你的情的,順著你的煩惱的,不一定是好事情。但是盡管你廣播,講得攏,還是講得攏,越講越講得攏。甚至跑的時候,一幫一起跑,太講得攏了。講得攏,沒有好處的。

  

  這裏我…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