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說,隨順增長。它舉了個例,“如眼識生起貪,或與同時意識的心王心所,相互隨增”,就是眼識生貪的時候,眼識同時生起的心王心所,同時意識——我們說眼識生起之後,決定還有一個意識也同時生起來。那麼眼識看了貪,它的力量很微弱。同時意識,它就要追求了,心王起了,心所法貪了之後,它就要追求,取也來了,跟它相應的煩惱,互相隨增。這些煩惱合了一起很隨增,都是一夥的,都是歡喜這個貪的。然後呢,你的力量推動他 ,他的力量推動他,互相地把煩惱越來越擴大,這個叫做隨增。就是相應法裏面的隨增。
打個比喻“一堆大糞,與水土相合”。大糞跟水土合在一起,這是相應,兩個合在一起的。水土本來是清淨的,就是心王心所本來是清淨的,但是大糞這個煩惱跟它一合呢,就不清淨了。而這個糞本來是一堆糞就完了。加上水土之後,加點水,把它打得稀爛的,越來越臭,水土的力量使糞更臭。糞呢,把水土打髒,相互隨增,相互地增長。所以說,糞由于水土的增加,臭氣更加厲害了。這裏呢,煩惱比方一個糞。水土呢,其他心王心所。心王心所本來是沒有煩惱,不髒的。有煩惱一起,把它摻進去,它也跟著順起來了。互相增長,相應隨增。
(11B)所緣隨增:一個是能緣,一個是所緣。“謂煩惱與所緣的境界隨順增長,如緣客觀的美境,就在這境上生起貪愛”,看到一個客觀的、好的外境,假使一個人,長得好,就起貪心。“由于境界的美,又引起潛在的貪心”。本來外邊好,你不動心,沒有貪心起來,也沒什麼問題。就像照鏡子,鏡子裏照一個大糞,照一個最好看的人,鏡子沒有關系,但是鏡子裏邊要生了貪心,那就完了,那就起了煩惱了。這個就是所緣隨增,所緣的境與能緣的心兩個互相隨增,因爲境界的美,生起貪心,因爲貪心使這個境更執著。
我們說這是自己心理關系。有的人看到他非常討厭,但有的人對那人愛得不得了,什麼原因?同樣一個人,就是心理關系。你對他心裏有執著,有貪心的話,你就感覺他可愛得不得了,世界上就他一個人了。但是其他的人看了,討厭得很,一看就討厭,甚至于跟他說話都不想說。那就是心裏有貪沒有貪的問題。這個很簡單的。這些事情,世間上經常碰到了,某些人認爲是不可少的,世界上沒有他就整個黑暗了,人也活不成了。但是某些人看了,這個東西最討厭,跑的遠點還好一些。這個就是心裏煩惱有沒有的問題。
外邊的境本來是問題不大,但是心裏煩惱一起,境固然生起煩惱,煩惱又把這個境執得更放不下,這個叫所緣隨增。打個比喻,豬住在一個雜穢之處,豬住在雜穢的髒的地方了。它是“眠樂嬉戲”,豬是不怕髒,垃圾桶裏它會滾來滾去的,“豬身爲雜穢所塗而不淨”,那些髒的垃圾呢,把豬打髒了。“其處又因豬的居住”,但是垃圾固然把豬打髒了,豬又因爲住在那裏,屎尿又加上去了,使這個地方更臭。所以說所緣隨增,它本身是臭的,再加上境也是髒的。境上的髒使它的身更髒,而它的身上臭,又使境更髒,這樣子互相隨增。
一個是所緣的關系,一個是相應的關系。因爲你們還沒有學過心王心所法的相應,所以這裏只能大概地講。一個是互相相應的;一個是能緣所緣,兩個東西,有能所的。是兩種隨增的方式不同。
好了,我們回到書上去,再看一遍。所緣隨增,“于彼漏隨增者,解有漏義”,什麼叫有漏?就是這個意思。“彼前苦集”,就是前面講的苦集二谛。“于彼者”,“于彼漏隨增”,這個“彼”就是前面講的苦集二谛。漏就是煩惱,“泄過無窮,煩惱名漏”,煩惱叫漏,因爲它要漏泄很多的過失。因爲你煩惱就要造過失了。所以阿羅漢煩惱滅掉了,叫漏盡通。這個漏不是他們所謂的失精那個漏,那個漏止住了,跟漏盡通根本不可比了,差得好遠哪。漏盡通要把非想非非想天都要超過了,你想想,這是多高!要跳出這個叁界了,哪裏是一般所謂的。氣功師也是對這些問題執得很厲害,漏盡,拼命想把它提上去,使它不要漏下來,專門搞這一些,提到後來,頭上脹起來了,難過死了,這個方法不對頭。
“諸漏于彼苦集谛中,等隨順增長故”,這個漏在苦集裏邊,它隨順增長,而且,兩邊力量相齊,等隨增長。苦集谛因爲這個原因,叫有漏,“于彼漏隨增”了。爲什麼叫有漏呢?“有彼漏故”,有那個煩惱。以前有人講有漏,生長煩惱的叫有漏。這裏隨順增長的叫有漏,不是單是生,生了之後還要長,不長的不叫有漏。這個過去有辯論,下邊就有了。
又論雲:緣滅道谛,諸漏雖生,而不隨增,故非有漏。 不隨增義,隨眠品中,自當廣釋。
那麼你說,假使說要生煩惱的話,苦集固然要生煩惱,緣滅道的時候,也會生煩惱。修行的時候,你感到苦起來了,就起煩惱了。我們說米勒日巴,他是老修行了,但是有一次忍不住了,把沙鍋打爛了。這個就是也生起煩惱了,但是這個算不算有漏呢?不算有漏。因爲“漏雖生”,雖然它也會生,但是不增長,“而不隨增”,所以不叫有漏。所以滅谛、道谛,雖然有的時候引起煩惱,但是不會增長,這個煩惱也沒有力,所以不能叫有漏。
“不隨增義,隨眠品中,自當廣釋”,什麼叫隨增不隨增呢?在後面“隨眠品”裏邊要講,這裏略略地提一下。但是我們已經給你打開講了一些。這個問題就是說,爲什麼滅谛、道谛裏邊煩惱不隨增呢?“隨眠品”裏又講了一個比喻,煩惱在無漏境上——這個相應隨增不會有了——緣無漏的境,雖然有的時候生煩惱,外道謗我們的滅谛、謗涅槃:“你們涅槃苦啊,現在世間上眼睛沒有了,耳朵聾了都苦了,你們把六根都消滅了,要證涅槃了,你不是苦透了嘛,你還求這涅槃幹啥?”這是謗涅槃。謗涅槃,生了煩惱了,但是這個煩惱呢,不會隨增。它打個比喻,“猶如炎石,足不隨住”。好象一個燒得很燙的石頭,你腳站不住,馬上腳要提起來、跳起來了,趕快下來了,爲什麼?站不住的。就是滅道谛裏邊煩惱雖然生了,站一站,但是站不長,趕快要下來,那就站不住的。又打另一個比喻:你在一個鹽堿田的鹵田裏邊,你把種子播下去,也會長個小苗苗,但是不結實的,谷子長不出來。那就是說,煩惱雖生而不隨增。這裏過去有個辯論,煩惱生的是有漏,跟煩惱隨增的是有漏,兩邊。世親菩薩采取的是煩惱隨增的叫有漏。單是生,滅、道谛也會生,但是不是有漏;滅、道是無漏法,它不是隨增的。這裏把有漏的意思講完了。
故說名有漏者,結也。
這樣子就叫有漏,這是總結。什麼叫有漏呢?就是“于彼漏隨增”的,叫有漏。有漏的意思講了;有漏的法有哪一些也講了,苦集二谛;煩惱隨增的叫有漏。
丙二 明無漏法
無漏謂道谛及叁種無爲者,別釋無漏也。
下邊無漏,“無漏謂道谛,及叁種無爲”。什麼叫無漏法?那就不要說了吧。于彼漏不隨增的,就叫無漏法了。漏要隨增的就是有漏法;漏不隨增的,反過來就是無漏法。所以這個就略了,不說了。具體的無漏法有哪些?前面說了,有漏法的體是除了道谛以外的有爲法,苦集二谛。那麼余下的,道谛跟叁個無爲法。有爲法說完了,苦、集、道有爲法說完了。叁個無爲法還沒講——叁個無爲是無漏裏邊的。“道谛及叁無爲者,別釋無漏也”,無爲裏邊就包含了叁種。我們看,無漏跟那個無爲哪個寬?無漏寬一些。無漏不但包括叁個無爲,還包括有爲的道谛,而無爲呢,只有叁個無爲法。所以說無漏的範圍要大一些。
這個裏邊就有文章了,假使問“無漏法是不是無爲的?”絕對不能說“無漏法是無爲的”,要說“無爲法是無漏的”,這樣子沒有毛病。這個問答法後邊要講。因爲範圍有大小,問你問題的時候,一定要考慮一下才回答。不要:“是的”,好,上當了。馬上給你提一個問題,把你打倒了。
丁一 有爲無漏
道谛者,有爲無漏也。
道谛是有爲當中的無漏,它是有爲法,但是無漏的。
丁二 無爲無漏
叁種無爲者,無爲無漏也。謂虛空二滅者,列叁無爲也。二滅者,擇滅、非擇滅也。
“叁種無爲者,無爲無漏也”,所以說無漏法有有爲的,有無爲的。有漏法有沒有無爲的?沒有的!這個要馬上就回答,不要想半天。因爲無爲法都是無漏的,沒有有漏的。叁個無爲法是無爲的無漏。哪叁個無爲法呢?“虛空二滅”,就是叁個無爲法了:一個是虛空無爲、一個是擇滅無爲、一個非擇滅無爲。今天我們只能講一個虛空無爲,時間差不多了。
戊一 釋虛空體
此中空無礙者,釋虛空體。此中者,于略所說叁無爲中,虛空但以無礙爲性,由無障故,色于中行。
“此中空無礙者”,講虛空無爲的體。“此中者”,就是所說叁個無爲法中間了。這叁個無爲法中間的虛空無爲,是無礙爲體。“由無障故,色于中行”。由于它無礙的關系,一切法,不但是色法,所有的法都能生起來。
那麼這裏邊的虛空,是不是我們這個虛空?不是。因爲虛空有兩種,一種是我們的屬于色法的虛空,我們看見的空,小的一個眼眼也是空,針的眼眼裏邊也是空;大的,我們說的宇宙,大得不得了,也是虛空,這個不是虛空無爲。虛空無爲跟虛空的差別,一個是無礙,絕對的無礙,能礙、所礙都沒有。而我們的虛空,能礙是沒有,所礙卻是有。
這個問題要講一下,什麼叫能礙、所礙?我們說在一個水裏邊,丟一個東西進去,水不是排開了嗎?水雖然不能障礙那個東西進去,水能礙沒有;但是水本來在那裏,把它排掉了,所礙有——就是這個東西把水的地方占了。虛空一樣的,…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