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P45

  ..續本文上一頁你說這裏虛空,我擺個東西擺這裏。虛空不會說:“哎,不能擺!”把你頂住了;這牆壁就給你頂了,擺過去不行,頂了,你擺不過去了。虛空擺過去,它讓開了。讓開了之後,能礙的力量沒有,不能阻礙你。但是所礙有,你東西擺過去,這塊地方虛空沒有了,虛空排掉了。所以說這個虛空能礙的力量雖然沒有,但是所礙的性質是有的。你東西擺進去,這個虛空就讓了路了。再清楚一點說,這個房間空的,你把它堆滿了,這個房間就不空了。或者在地下挖個洞,本來地下是滿的,你挖了個洞——虛空出來了。但是你把泥土填下去,這個空又沒有了,排掉了。所以說這個空呢,還是生滅法。這個虛空可以把它創造出來,也可以把它消滅掉。東西拿過去,虛空就排掉了。那麼這還是屬于色法的。

  

  而虛空無爲,無爲法沒有生滅的。我們說虛空無爲,就是空性。你在空性之中,什麼法都能生。不但“色于中行”,受想行識都能生起來。但是你生的時候,虛空無爲並沒有排掉。能礙既沒有,它不障礙你生,又沒有所礙。你說我什麼東西生起來了,虛空無爲排掉了,沒有,還在虛空無爲,空性還在裏邊。所以說虛空無爲,跟我們的虛空有差別,絕對不要含含糊糊的:虛空就是虛空無爲,虛空無爲就是虛空,這個錯了!爲什麼要辯這麼多呢?那就是過去有人說虛空不能算無爲法。那就是說這個世間上說的空間,這個虛空,那當然不是無爲法了。但是我們說的虛空無爲,不是他們說的那個虛空。我們說的是沒有能礙,沒有所礙的虛空,這個是無爲法,沒有生滅的。所以說過去很多辯論,主要是爲這個問題。那麼我們在講虛空無爲的時候,也一定要把它區別開來:一個是虛空,一個是虛空無爲。虛空無爲是無爲法,虛空不是無爲法。

  

  這兩個要搞清楚。如果這不搞清楚的話,你法相學了一塌糊塗,書背了很多,沒有用,關鍵問題要把它抓住。我們說精神實質掌握了,你字也不要多。那我們說什麼叫有漏?“于彼漏隨增,故說名有漏”。好了,兩句話,解決了。你不要啪啪的一大堆,結果無漏、有漏的要義沒拿出來,還是沒用。這二句話,只要你懂好了。對方不懂的話,根據這個話給他稍微解釋一下,重點都在裏邊了。我們去看看現在的文章,有的人,佛學家寫了很多文章。如果他講有漏,你看是不是講得那麼扼要的?恐怕說了一大堆,重點拿沒拿出來,都不知道。所以說學論有好處。

  

  今天我們就講這裏。

  

  

  

  

  

  

  

  《俱舍論頌疏》第十一講

  

  

  

  

  昨天“有漏無漏法”講完了。無漏法講了個虛空無爲,還有兩個無爲法沒講。昨天討論的遞了個條子,我看討論的不太紮緊,提的問題松垮垮的,沒有內容。

  

  

  

  

  第一個,“對法藏中,诠慧故也”,此中诠慧,什麼慧?

  

  戒、定、慧的慧,這個沒有什麼說的。前面都交待清楚的:經藏——素怛纜藏主要講的心學,是定;毗奈耶藏主要講的是戒;阿毗達磨藏講的是慧。戒定慧。主要的是慧,兼帶的有戒、定,這個前面都講了。所以說什麼慧?戒定慧的慧。

  

  這個慧論,這還是屬于論裏邊的。我們說諸慧、諸論都是世俗對法,都是有漏的,沒有什麼說,根本不是無漏的,前面一看就知道了。所以這些問題提了,我感到沒有什麼多大價值。

  

  

  

  

  第二個,那更有趣了,凳子是不是煩惱的?下邊還有什麼看不出了。

  

  凳子是無情,無情沒有心法的,什麼煩惱呢?但是有漏,它雖然不起煩惱,但是可以作所緣,隨增煩惱。就是所緣隨增,也是有漏之一。這個我看沒問題。

  

  

  

  

  重點倒是這個問題,你們沒有去討論:“因此傳佛說對法”,擺了個“傳”字,表示不信。那麼在古代的注解裏,就有幾種說法。有的說是世親菩薩對佛說對法,表示懷疑。有的就是根據正面講,佛展轉傳來的對法,是佛先說的,輾轉由諸大論師傳過來,沒有什麼否定意思。這個兩種注解都有。

  

  這個值得辯論的,到底世親菩薩對阿毗達磨有沒有懷疑?我們說從阿毗達磨來說,你們都學過,經部也有阿毗達磨經,他們是重經阿毗達磨的;但是論的阿毗達磨他們認爲有懷疑,經的阿毗達磨是佛說的,他們沒有問題。阿毗達磨是佛說的,這個沒有問題。所以說不相信是佛說的,這個不可能。那麼《俱舍論》主他說的:“若離擇法定無余,能滅諸滅勝方便”,把這個阿毗達磨擡得那麼高,如果不是佛說的,擡那麼高幹什麼?所以說這裏邊,佛說的沒有問題。

  

  那麼可疑的在哪裏?一般從我們的推想,世親菩薩對有部的《大毗婆沙》,有某些地方,用經部的方法來把它駁掉的。這個他四年在迦濕彌羅學法的時候就表現出來了:他是采取經部的來破有部的某些觀點。但是這個前面序上也寫了,並不是全部否定《大毗婆沙》、 《發智論》。那就是說,他對《發智論》、 《大毗婆沙》直接從佛傳來的,有懷疑。就是說可能他們的論師們,可能摻了些自己的意思,並不是全部是佛的原意。有“傳”的懷疑,大概是指這個。因爲他對《發智論》 、阿毗達磨並沒有全部否定,某些地方是堅持下來的,解釋了很多。某些地方,有些問題,他就産生辯論。我們前後照顧到,從全面來看,佛說的阿毗達磨,這個沒有問題。傳下的論師,是不是全部根據佛的原意來解釋,這個他打問號。就是說,那些論裏邊,很多地方是根據佛說的,沒有問題。但是有一些可能論主摻了自己的意思了,這個他要批駁的。可以說第一頌,發起序裏邊就伏了一個伏筆。後邊正文裏邊很多地方都是用經部或其他部來破有部的說法。這裏開始埋伏一個筆,先把它寫出來了。

  

  從整個的論前後看,應當這樣子的說法。這裏圓晖論師就是“傳佛說過來”,這個對初學者也沒有問題。因爲阿毗達磨,是佛當時說,結集下來,慢慢地傳下來。至于傳的裏邊,摻不摻東西,後邊要講的。摻了一些不恰當,世親菩薩要破的。所以說,這個“傳”字從正面說,從佛傳過來,有他的意思。但是在《俱舍論》裏邊,“毗婆沙師傳說如是”,這是毗婆沙師有部的傳說,那就是說也有懷疑的意思。就是說從佛傳下來的阿毗達磨,是不是論師全部依照佛的原意,這裏面還有一些問題。這是在開頭的時候就提這麼一筆,以後《俱舍論》中間有一百幾十個地方,認爲毗婆沙師不夠的,開頭就點出來了。我們說辯論的時候,應當在這些地方來辯。凳子有沒有煩惱,我看意思不大。凳子,是所緣隨增。你小孩子爲一個糖可以打架,吵架,發脾氣。那麼一個凳子,你爭個位置,也可以發脾氣,也可以。這是所緣隨增,可以生起煩惱。這個前面講過了。至于凳子本身是無情,當然沒有煩惱。

  

  

  

  

  昨天我們講的虛空無爲。因爲過去有人認爲虛空不是無爲法,那麼這個地方特別強調,虛空無爲跟虛空,不是一個東西。虛空無爲是無爲法的虛空,平時我們所謂的虛空就是空界。空界從有部說起來是明暗爲體,它是色法,屬于色蘊裏邊的。這個虛空無爲呢,無爲法,五蘊裏邊不包的,兩個有差別。

  

  我們說無爲法,最要緊的是不生不滅的,常的,是不可造作的,那麼這是無爲法的特征。那麼有爲法呢,遷流造作,有生有滅,剎那生滅。我們說虛空有沒有生滅呢?我們說桌子、凳子,它裏邊的質子、原子在不斷地變化,不斷地生滅,剎那剎那生滅。我們的心更不要說了,一個念頭,一個念頭,不斷地像大河的浪潮一樣的,一起一伏,一起一伏。你不修定倒還罷了,還感覺不到,如果你念佛,或者是修禅定了,那你看到心裏思想煩得不得了。東一個,西一個,拿也拿不住的,不曉得多少的妄念,這個就是剎那生滅,一下兒這個,一下兒那個,這個很明顯。那麼虛空呢?我們不說無爲法的虛空,我們看見的天空的空,它有沒有剎那生滅?如果說明暗,它白天亮了,晚上黑了,不是有變化生滅嗎?那麼你虛空,可以挖個洞,空間出來了,把它填了,空間又沒有了,也不是生滅嗎?從這個地方看,有爲法。

  

  那麼從能礙所礙的角度來看,雖然都不能礙——能礙都沒有,空界是有所礙的。而虛空無爲是一切法的空性,根本沒有能礙,也沒有所礙,也沒有方所,也沒有大小,是個無爲法。我們說它遍虛空也可以。實際上無爲法是沒有大小的、沒有方所的,不屬于時間的範疇的,超出這個時間、空間的。這麼一個東西是無爲法。那麼你說大小都是不恰當的話,說無常,那更不相幹了,它是常的。

  

  下邊還有兩個無爲法:一個是擇滅無爲,一個是非擇滅無爲。

  

  

  

  

  戊二 釋擇滅

  

  擇滅謂離系者,出擇滅體;擇滅以離系爲性。系者,縛也。縛有二種:一相應縛,二所緣縛。然此二縛,隨眠品明,此略不釋。斷此二縛,證得無爲,名爲擇滅。擇者慧也,由慧簡擇四聖谛故;滅者涅槃,不生名滅;擇力所得滅,名爲擇滅。如牛所駕車,名曰牛車;略去中言,故作是說。

  

  “擇滅謂離系者”。這是根據前面的序:凡是要講一個頌的時候,即使前面已經把整個的頌提出來了,到了你要講之前,他還要把它重新標一下。所以說“擇滅謂離系者”,這樣子,把擇滅再提一提。“出擇滅體”,擇滅以什麼爲體?是以離系爲體,“擇滅以離系爲性”,性就是體性了。

  

  “系者,縛也”,什麼叫“系”呢?把它縛起來,繩子系起來跟繩子縛起來是一樣的意思。“縛有兩種”:一種是相應縛,一種是所緣縛。相應縛是心王心所的,煩惱跟心王心所兩個相應。這個相應我們上一次給一個同學說了,你們在“根品”講心所的裏邊去翻一翻,心王心所有五義相應——五個方面相應,什麼叫五義相應?同一所緣,同一所依,同一行相,等等有五個同的,叫相應。24心王心所跟煩惱相應,受了…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