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P44

  ..续本文上一页们说,随顺增长。它举了个例,“如眼识生起贪,或与同时意识的心王心所,相互随增”,就是眼识生贪的时候,眼识同时生起的心王心所,同时意识——我们说眼识生起之后,决定还有一个意识也同时生起来。那么眼识看了贪,它的力量很微弱。同时意识,它就要追求了,心王起了,心所法贪了之后,它就要追求,取也来了,跟它相应的烦恼,互相随增。这些烦恼合了一起很随增,都是一伙的,都是欢喜这个贪的。然后呢,你的力量推动他 ,他的力量推动他,互相地把烦恼越来越扩大,这个叫做随增。就是相应法里面的随增。

  

  打个比喻“一堆大粪,与水土相合”。大粪跟水土合在一起,这是相应,两个合在一起的。水土本来是清净的,就是心王心所本来是清净的,但是大粪这个烦恼跟它一合呢,就不清净了。而这个粪本来是一堆粪就完了。加上水土之后,加点水,把它打得稀烂的,越来越臭,水土的力量使粪更臭。粪呢,把水土打脏,相互随增,相互地增长。所以说,粪由于水土的增加,臭气更加厉害了。这里呢,烦恼比方一个粪。水土呢,其他心王心所。心王心所本来是没有烦恼,不脏的。有烦恼一起,把它掺进去,它也跟着顺起来了。互相增长,相应随增。

  

  (11B)所缘随增:一个是能缘,一个是所缘。“谓烦恼与所缘的境界随顺增长,如缘客观的美境,就在这境上生起贪爱”,看到一个客观的、好的外境,假使一个人,长得好,就起贪心。“由于境界的美,又引起潜在的贪心”。本来外边好,你不动心,没有贪心起来,也没什么问题。就像照镜子,镜子里照一个大粪,照一个最好看的人,镜子没有关系,但是镜子里边要生了贪心,那就完了,那就起了烦恼了。这个就是所缘随增,所缘的境与能缘的心两个互相随增,因为境界的美,生起贪心,因为贪心使这个境更执着。

  

  我们说这是自己心理关系。有的人看到他非常讨厌,但有的人对那人爱得不得了,什么原因?同样一个人,就是心理关系。你对他心里有执着,有贪心的话,你就感觉他可爱得不得了,世界上就他一个人了。但是其他的人看了,讨厌得很,一看就讨厌,甚至于跟他说话都不想说。那就是心里有贪没有贪的问题。这个很简单的。这些事情,世间上经常碰到了,某些人认为是不可少的,世界上没有他就整个黑暗了,人也活不成了。但是某些人看了,这个东西最讨厌,跑的远点还好一些。这个就是心里烦恼有没有的问题。

  

  外边的境本来是问题不大,但是心里烦恼一起,境固然生起烦恼,烦恼又把这个境执得更放不下,这个叫所缘随增。打个比喻,猪住在一个杂秽之处,猪住在杂秽的脏的地方了。它是“眠乐嬉戏”,猪是不怕脏,垃圾桶里它会滚来滚去的,“猪身为杂秽所涂而不净”,那些脏的垃圾呢,把猪打脏了。“其处又因猪的居住”,但是垃圾固然把猪打脏了,猪又因为住在那里,屎尿又加上去了,使这个地方更臭。所以说所缘随增,它本身是臭的,再加上境也是脏的。境上的脏使它的身更脏,而它的身上臭,又使境更脏,这样子互相随增。

  

  一个是所缘的关系,一个是相应的关系。因为你们还没有学过心王心所法的相应,所以这里只能大概地讲。一个是互相相应的;一个是能缘所缘,两个东西,有能所的。是两种随增的方式不同。

  

  好了,我们回到书上去,再看一遍。所缘随增,“于彼漏随增者,解有漏义”,什么叫有漏?就是这个意思。“彼前苦集”,就是前面讲的苦集二谛。“于彼者”,“于彼漏随增”,这个“彼”就是前面讲的苦集二谛。漏就是烦恼,“泄过无穷,烦恼名漏”,烦恼叫漏,因为它要漏泄很多的过失。因为你烦恼就要造过失了。所以阿罗汉烦恼灭掉了,叫漏尽通。这个漏不是他们所谓的失精那个漏,那个漏止住了,跟漏尽通根本不可比了,差得好远哪。漏尽通要把非想非非想天都要超过了,你想想,这是多高!要跳出这个三界了,哪里是一般所谓的。气功师也是对这些问题执得很厉害,漏尽,拼命想把它提上去,使它不要漏下来,专门搞这一些,提到后来,头上胀起来了,难过死了,这个方法不对头。

  

  “诸漏于彼苦集谛中,等随顺增长故”,这个漏在苦集里边,它随顺增长,而且,两边力量相齐,等随增长。苦集谛因为这个原因,叫有漏,“于彼漏随增”了。为什么叫有漏呢?“有彼漏故”,有那个烦恼。以前有人讲有漏,生长烦恼的叫有漏。这里随顺增长的叫有漏,不是单是生,生了之后还要长,不长的不叫有漏。这个过去有辩论,下边就有了。

  

  

  

  

  又论云:缘灭道谛,诸漏虽生,而不随增,故非有漏。 不随增义,随眠品中,自当广释。

  

  那么你说,假使说要生烦恼的话,苦集固然要生烦恼,缘灭道的时候,也会生烦恼。修行的时候,你感到苦起来了,就起烦恼了。我们说米勒日巴,他是老修行了,但是有一次忍不住了,把沙锅打烂了。这个就是也生起烦恼了,但是这个算不算有漏呢?不算有漏。因为“漏虽生”,虽然它也会生,但是不增长,“而不随增”,所以不叫有漏。所以灭谛、道谛,虽然有的时候引起烦恼,但是不会增长,这个烦恼也没有力,所以不能叫有漏。

  

  “不随增义,随眠品中,自当广释”,什么叫随增不随增呢?在后面“随眠品”里边要讲,这里略略地提一下。但是我们已经给你打开讲了一些。这个问题就是说,为什么灭谛、道谛里边烦恼不随增呢?“随眠品”里又讲了一个比喻,烦恼在无漏境上——这个相应随增不会有了——缘无漏的境,虽然有的时候生烦恼,外道谤我们的灭谛、谤涅槃:“你们涅槃苦啊,现在世间上眼睛没有了,耳朵聋了都苦了,你们把六根都消灭了,要证涅槃了,你不是苦透了嘛,你还求这涅槃干啥?”这是谤涅槃。谤涅槃,生了烦恼了,但是这个烦恼呢,不会随增。它打个比喻,“犹如炎石,足不随住”。好象一个烧得很烫的石头,你脚站不住,马上脚要提起来、跳起来了,赶快下来了,为什么?站不住的。就是灭道谛里边烦恼虽然生了,站一站,但是站不长,赶快要下来,那就站不住的。又打另一个比喻:你在一个盐碱田的卤田里边,你把种子播下去,也会长个小苗苗,但是不结实的,谷子长不出来。那就是说,烦恼虽生而不随增。这里过去有个辩论,烦恼生的是有漏,跟烦恼随增的是有漏,两边。世亲菩萨采取的是烦恼随增的叫有漏。单是生,灭、道谛也会生,但是不是有漏;灭、道是无漏法,它不是随增的。这里把有漏的意思讲完了。

  

  

  

  

  故说名有漏者,结也。

  

  这样子就叫有漏,这是总结。什么叫有漏呢?就是“于彼漏随增”的,叫有漏。有漏的意思讲了;有漏的法有哪一些也讲了,苦集二谛;烦恼随增的叫有漏。

  

  

  

  

  丙二 明无漏法

  

  无漏谓道谛及三种无为者,别释无漏也。

  

  下边无漏,“无漏谓道谛,及三种无为”。什么叫无漏法?那就不要说了吧。于彼漏不随增的,就叫无漏法了。漏要随增的就是有漏法;漏不随增的,反过来就是无漏法。所以这个就略了,不说了。具体的无漏法有哪些?前面说了,有漏法的体是除了道谛以外的有为法,苦集二谛。那么余下的,道谛跟三个无为法。有为法说完了,苦、集、道有为法说完了。三个无为法还没讲——三个无为是无漏里边的。“道谛及三无为者,别释无漏也”,无为里边就包含了三种。我们看,无漏跟那个无为哪个宽?无漏宽一些。无漏不但包括三个无为,还包括有为的道谛,而无为呢,只有三个无为法。所以说无漏的范围要大一些。

  

  这个里边就有文章了,假使问“无漏法是不是无为的?”绝对不能说“无漏法是无为的”,要说“无为法是无漏的”,这样子没有毛病。这个问答法后边要讲。因为范围有大小,问你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一下才回答。不要:“是的”,好,上当了。马上给你提一个问题,把你打倒了。

  

  

  

  

  丁一 有为无漏

  

  道谛者,有为无漏也。

  

  道谛是有为当中的无漏,它是有为法,但是无漏的。

  

  

  

  

  丁二 无为无漏

  

  三种无为者,无为无漏也。谓虚空二灭者,列三无为也。二灭者,择灭、非择灭也。

  

  “三种无为者,无为无漏也”,所以说无漏法有有为的,有无为的。有漏法有没有无为的?没有的!这个要马上就回答,不要想半天。因为无为法都是无漏的,没有有漏的。三个无为法是无为的无漏。哪三个无为法呢?“虚空二灭”,就是三个无为法了:一个是虚空无为、一个是择灭无为、一个非择灭无为。今天我们只能讲一个虚空无为,时间差不多了。

  

  

  

  

  戊一 释虚空体

  

  此中空无碍者,释虚空体。此中者,于略所说三无为中,虚空但以无碍为性,由无障故,色于中行。

  

  “此中空无碍者”,讲虚空无为的体。“此中者”,就是所说三个无为法中间了。这三个无为法中间的虚空无为,是无碍为体。“由无障故,色于中行”。由于它无碍的关系,一切法,不但是色法,所有的法都能生起来。

  

  那么这里边的虚空,是不是我们这个虚空?不是。因为虚空有两种,一种是我们的属于色法的虚空,我们看见的空,小的一个眼眼也是空,针的眼眼里边也是空;大的,我们说的宇宙,大得不得了,也是虚空,这个不是虚空无为。虚空无为跟虚空的差别,一个是无碍,绝对的无碍,能碍、所碍都没有。而我们的虚空,能碍是没有,所碍却是有。

  

  这个问题要讲一下,什么叫能碍、所碍?我们说在一个水里边,丢一个东西进去,水不是排开了吗?水虽然不能障碍那个东西进去,水能碍没有;但是水本来在那里,把它排掉了,所碍有——就是这个东西把水的地方占了。虚空一样的,…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