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P23

  ..续本文上一页;还有新学,陈那的、护法的,戒贤论师是护法系统的。它本身印度就传承不同,那《俱舍》的传承也有不同。所以说这个里边也有可能传承不同,并不是一定是方言错,这个我们不去管它了。

  

  

  

  

  大唐三藏音善两方,译义无差,缀文不谬。由使怀疑之客,得白玉于青山;伫决之宾,获玄珠于赤水。由是此论,译有两时。

  

  “大唐三藏”,就是这个玄奘法师“音善两方”,这个不是假的。玄奘法师汉语精通,他古文什么东西都行的。据说玄奘法师出家10,那个时候我们唐朝因为出家之人太多了,都要经过严格的考试,没有一定的学问是考不上的,年龄要有限制。玄奘法师那一次在考场里,大概洛阳,举行考试,要度僧了。他看见他们里边在考,他羡慕得不得了。他在考场外边跑来跑去,心里舍不得离开。结果一个主考叫郑善果,他就问他,他说:“你在这里干什么?”“想出家”,“你出家干什么?”他说两句话很好,好象是这幺的,远的要继承释迦牟尼的法,要绍隆佛种,近的要光扬释迦牟尼的教。这两句话说得非常之打动郑善果的心,他就开格地把他参加考试,录取了,十三岁。那个时候,起码要成年才能考。就是他的文章绝好,不但是年龄小,是经过考试考取了。所以说汉语他是精通,而他的印度文,不但是梵文,他通好几种,婆罗门教的一些东西,他都学过。所以玄奘法师的聪明是绝顶的。他在语言方面也是不得了的,精通好几种语言,所以说“音善两方”。“译义无差,缀文不谬”,他翻的意思不会错,他着的文章也不会谬,不会错误的。

  

  “由使怀疑之客,得白玉于青山;伫决之宾,获玄珠于赤水。由是此论,译有两时”,这个论有两次翻译的时候。这是总的是赞叹玄奘法师翻译得好。

  

  这有两个典故。我们先把它的意思先讲一下,“怀疑之客 ”,就是以前那本书,因为翻得不太善巧,很多问题不能解决,怀疑的那些人,“得白玉于青山”。在青山里遇到白玉了,问题解决了。白玉出于青山,就在青山把白玉得到了,那是解决问题了,“怀疑之客 ”解决问题了。

  

  “伫决之宾”,也是怀疑,“伫”就是等待,等待到底决定是怎么一回事。等待决定的那些人,“客”、“宾”是一个事情,这是做文章了,这是对偶句。有些问题不能解决的那些人,正等待怎么解决呢,得到玄奘法师这本书,好象是赤水里得了玄珠。黄帝以前,这我们轩辕黄帝去游历的时候,把玄珠,一个很宝贵的珠掉了,后来又拿回来了。那就是说问题解决了。

  

  这两个问题我们不是有注解吗?我们念它一下。“得白玉于青山”,“惠”,就是惠辉法师他的注解。一个蓝田人,叫卞和,是古代的人,“少有贤德”,他很年轻的时候就有很好的德性,“政故于荆山”,他在那个地方做官,他得了一个璧,就是宝玉,“方尺”,很大一块。他献给楚王,献了三次。第一次,昭王,献了没有收他的。第二次是荆王,也没收他的。后来楚平王的时候,才接受他的供养。就是说,玄奘法师的那个论,能够使人家看到之后,得到白玉一样。白玉是属于青山的,你青山得到白玉,那就不会错的。

  

  “获玄珠于赤水”,也是个典故,这典故只取其一部份。古代庄子寓言里边的。他说,轩辕黄帝,他到赤水的北面去巡游,一面登了赤水之北,又登了昆仑之丘,昆仑山也登上去看,考察,然后从南边回来。在路上,他玄珠掉了。开始使智去求,有智慧的人去求,找不到。再离娄,离娄是一个眼睛非常之亮的,百步以外可以看到一个秋毫,很小的秋天的毫毛,他可以一百步以外可以看到。叫这样子眼睛亮的人去看也找不到。再派一些能干的人都找不到。最后哪个找到了?罔象得之。那么黄帝很赞叹,哎呀,罔象他这个样子得到了。什么罔象呢?就是无心道人,既不贪色声香味触,心里也无挂无碍,没有一些杂的思想,那就是庄子寓言,叫玄学,就是要把那些都放下,外边的攀缘要放下,内心也不要考虑问题。

  

  这个我们佛教里看,那不是那回事。这比世间上是高明得很了,在佛教里看这是无想定。你没有心,就是无想定,智慧开不了。他不是讲佛教,讲庄子里边的寓言。庄子接近于佛教,很多地方接近于佛教的空性,所以一般当时隋唐接受空的教理的都是学过老庄的。那么他们写的文章,老庄的气味也很浓。

  

  这里就好了,总的意思,就是说过去看了那部旧的论,有些问题,怀疑的,不能解决的,得了这本新的翻译解决了,就是这么回事。有些疑难的问题解不开的,得了这部玄奘法师翻的也解开了,就是那一回事情。

  

  

  

  

  伍 略释品题

  

  

  

  

  第五略释品题者。阿毗此云对,达磨此云法,俱舍此云藏。

  

  这部书叫《阿毗达磨俱舍论》 ,“达磨”是法,“南无达磨耶”,大家都知道;“阿毗”是对,阿毗的意思很多,广、对、甚深、智等等。很多很多这里主要的是讲对,对的意思后面要讲;“俱舍”叫藏。

  

  

  

  

  谓无漏慧,名之为对。对有二义:一者对向,谓对向涅槃;二者对观,谓对观四谛。

  

  什么叫对法呢?“谓无漏慧,名之为对”,无漏的智慧叫对,对有几个意思?两个意思。“一者,对向,谓对向涅槃;二者,对观,谓对观四谛”,这是讲对,我们先把这个记住,能对的对是什么东西?无漏的智慧,这个智慧是无漏的,就是般若智慧。

  

  这个对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对观,一个对向。它这个无漏智慧,它起什么作用?就是对观四谛——观察四谛。它趋向的目标是什么?目标是对向涅槃,将来的果是涅槃的果,现在的作用就是观四谛,把四谛观清楚了,证到了之后,将来就能够走向涅槃的道路,到涅槃的目的地。所以它远远的目的是对向涅槃的,那么当下的就是对观四谛。这是对。

  

  

  

  

  法有二种:一胜义法,谓是涅槃,二法相法,通四圣谛。释法名者,一则轨生物解,二乃能持自性,故名为法。

  

  法也有两种,一种胜义法,一种法相法。胜义法就是涅槃——最高的法。我们说在根本教里边一切法最高、至高无上的、最殊胜的法就是涅槃。一般后来的人对这个涅槃的意思有误解,认为涅槃就是死,“最高的法是个死,那你们这个学什么东西呢?”这个就完全是误解。涅槃是把一切不好的烦恼业障、苦的果全部扫清了,得到的最清净的一个境界。当然从消极方面说,它把不好的扫除了;从积极方面说,菩提等,一切作用都在里边,所以涅槃不能单从消极方面看。我们记得有个公案就是,一个外道,他对佛教徒说:“你们求什么?”“求涅槃”,他说涅槃是什么都消灭掉了,六根作用都不起了,他说现在我们看到世界上,一个瞎子,一个呆子,一个聋子,就苦得不得了,你们六根都不起作用了,你不是更苦?你辛辛苦苦修行去求那么个苦的果干什么?他就不知道涅槃的含义了,他以为那些苦的现象消灭了,以为就什么都没有了,那是他的误解。他不知道这个苦的东西消灭之后,还有好的在后头。最高的法、殊胜的法,也叫胜义法,它就是涅槃;还有第二个叫法相法,就是四谛,苦集灭道。

  

  什么叫法?凡是讲法相的,都背得出这个定义:“能持自性,轨生物解”,这两个东西是天经地义的,凡是唯识法相的书上讲“法”,这两个话是经常用的。所以法者,一个是轨生物解,一个是能持自性,这个就叫法。

  

  什么叫“能持自性”?你称得上一个法,这个法决定它自己能保持自己特征。假使火,它是热的,水是流的,风是动的,桌子是这么样子一个桌子,它这个自性要保持。不能说你今天这个样子,明天改了个样了,这个法就弄得莫名其妙。你说火,今天这火是热的,可以烧东西的,明天这火冷了,那不能烧东西了。那这个法,就是能持没有了。它能够能持自性。今天热的,明天还是热的,凡是火,都是热的,这是“能持自性”。火安上去它就是有一定的它的作用了,它的特征能够表现出来。

  

  第二个,“轨生物解”,它能够有一种规律性的东西,使人家知道,它是什么东西。一个是对自己的,自性能够保持不变动;一个就是对人家说,人家看到这个法之后,对那个东西就产生一定的理解。轨生物解——这个物不一定解释东西,因为物也可以是我们、人类,也可以大众啊——产生我们正确的知解。

  

  凡是一个法都有这个两边。自己把自己自性能够摄持,不会改变。另一方面,看了这个法就使人家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我们把对法两个字,拆开地讲了,下边把它合起来讲,这里要用六离合释了。这段慢慢讲,我们先把《俱舍论颂疏》的讲义、补充材料拿出来——六离合释。范古农就是我们以前的法相家,我跟他学法相的那位老师。

  

  

  

  

  六离合释

  

  

  

  

  六离合释者,梵语称为杀三婆释。 《大乘法苑义林总科简章》意云:凡二义以上为一名者,恐有所滥,故皆用此六种之释以分别之。其有但以一义为名者,则是直呼其自体,无有所滥,则不须用六释分别之可也。此乃天竺辨名义之法也。初离之以示义,后合之以彰名,故亦名为六离合释焉11。

  

  什么叫六离合释?梵语称为杀三婆释,这个是印度话,翻过来叫六离合释。《大乘法苑义林总科简章》,这《法苑义林》是一本书,它里边有这么一句话:“凡二义以上为一名者,恐有所滥,故皆用此六种释以分别之”,两个义以上为一名,什么意思?就是复合名词。一个名词有两个意思,假使我们说,茶杯,茶是茶叶,杯是杯子,两个东西,把它合起来,是一个茶杯,也是代表一个东西,这叫复合名词,不是单是一个名词,两个概念合拢来的一个名词。这样的复合名词,它有混淆,有的时候,会产生混淆,用六离合释把它…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