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卡定,只能作这样解,不能作那么解,那么它意思就固定了,不会混淆了。所以这种方式,这是印度的语法,叫六离合释。
因为两个意思以上的,就是两个概念组合的一个复合名词,它有的时候会产生“滥”,“滥”就是混淆了,所以用这个方式来给它解释。这是用持业释的,那你用另外的方式解释不行的,只能用这个方式解,所以用这个六离合释来把它分别,固定它的意思。假使一个概念组成的名词,这个名词,直截了当的就是它自己,不会有混淆。所以凡是六离合释所对待的对象都是复合名词,两个概念合起来了。我们说茶叶,一个名词,它是一个简单的,不是复合名词,茶叶就是茶叶就完了,没有什么混淆的。
印度把一个名词辨别清楚它的正确意义的一个方法,也是语法,反正语法之一种。这为什么叫六离合释?开始先把这两个概念把它分开来,这个是一个概念,那是一个概念,最后把它合拢来,合了个复合名词,显它复合名词的名词,所以叫离合。“亦名为六离合释”,所以也叫六离合释。
《蕅益略解》谓单一字者不用六释,而《唯识述记》则云:言无为者,此非六释,无二义故。然则据《唯识述记》观之,则知字虽是二,义但属一者,亦非六释,可知不同之处,在义之单复,而不在字之单复矣。
蕅益大师是明朝的,说起来我们福气还大一些。在唐朝玄奘法师翻了法相的论典之后,经啊,论啊,翻了很多,但是唐武帝灭法的时候,全部毁掉了。这前后只有三十多年。而这些法相的书,却由日本留学生带回日本去了。我们现在看的很多书,都是日本大藏经来的。我们汉地的藏经没有的。我们现在能够看到这些书,还是很幸运的。古代的永明延寿大师也好,他研究法相的,明朝的蕅益大师也好,研究法相的,他们都没有看过那些书。
这里边有一点混淆,《唯识述记》里边讲得很清楚的,凡是六离合释不在字的多少,反正一个字有两个意义,就是两个概念的,这才用六离合释,并不是说两个字就要六离合释。他这里举个例,无为,无为就是一个意思,虽然有两个字,这个用不着六离合释,不会混淆,所以说蕅益大师认为是两个字要用六离合释的说法,有点问题。因为古代《述记》他没有看,《述记》里很明确地讲了,这一段文字主要是说明朝的法相书,因为没有看到唐疏,里边可能有一些混淆。我们现在直接看唐疏,这个福气相当大,不要辜负自己。这么好的机会来了,自己糊里糊涂混过去了。那么好了,这个福报也是自己求来的,辛辛苦苦地求来那个福报感到这个藏经可以到手,但是拿了之后不起作用,没有好好学,或者倒学不学,甚至于没有学。有的人来不及就跑掉了,听说要讲《俱舍》了 ,赶快跑,这样子的人有的。跑掉了,跑掉就跑掉,就走了,就算了。下面我们看六离合释,哪六种呢?
六离合释者,一曰持业释,二曰依主释,亦名依士释,三曰有财释,四曰相违释,五曰邻近释,六曰带数释。
有六种解释,这六种解释有离合,两个概念先把它拆开来,离开来讲它的概念是什么东西,然后把它合拢来成一个名词,所以说六种离合的解释。哪六种呢?持业释、依主释、有财释、相违释、邻近释、带数释,这里边经常用的就是持业释、依主释、有财释,而里边最混淆的,也是这几个。邻近释用得不多,例子也很少,也是不容易理解。带数释、相违释,这是最简单的。那么我们下边一个一个看,今天我们讨论的重点就是六离合释了。
一、持业释者,凡义虽有二,而体则仍是一者,则即持业释也。持者,能持之体;业者,所持之义也。盖二义同依一体也,故此亦名为同依释焉。例如烦恼障者,烦恼与障,盖二义也,然论其体,则仍是一,不可分而为二也。持二义于一体之上也,此即持业释也。
“持业释者,凡义虽有二,而体则仍是一者,则即持业释也”,就是说它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概念,它的意思不同,就是两个意思。但是这个东西合拢来,它的体却是一个的,这叫持业释。“持者,能持之体;业者,所持之义也”,“义”就是作用了,它的依体持用。它两个意思,一个是体,一个是用,这叫持业释。“盖二义同依一体也”,这两个东西都是一个体的,“故此亦名为同依释”。都是一个体的,一般用持业释。
我们打个比喻,烦恼障,烦恼障是个名词,这个名词是复合名词,烦恼是一个概念,障又是一个概念。这是两个东西,但是这两个东西,现在把它合成一个东西,两个意思合成一个法,这个法就是烦恼障。我们的贪是烦恼障,“烦恼与障,盖二义也”,烦恼是烦恼,就是贪、瞋、痴、慢、疑,障是障,障住这个的,障住那个的,有障碍的。这两个东西把它合起来看,烦恼当体,一个体,它的作用就是障,障道,烦恼就是障,烦恼是体,障是用,所以说这两个东西,“然论其体,则仍是一,不可分而二也”。你说烦恼是烦恼,障是障,是两个东西,不是的。那么这是持业释。
持业释的特征,一个是体,一个是用,两个是一个体,一个东西上面出来的,同一个所依的体的,“持二义于一体之上也,此即持业释也”。这个持业释里边,以后我们要碰到很多了。今天把名字讲一下,下边我们以后要举些例,你们最好自己下边讨论再举些例。
二、依主释者,从所依之法立能依之名者,此即依主释也。依者能依,主者所依也。如云历城县净居寺者,谓在历城县之净居寺也,即是依历城县之净居寺也。历城县是所依,净居寺是能依。从所依县,名能依寺,此即依主释也。又如所谓法华玄义者,从所释经,名能释文,故亦是依主释也。余可例知。
“从所依之法立能依之名者”, 它这个名词,依所依的法。本来就是依靠那个法的,就用所依靠的法,来摆在它名字上去,叫依主释。举个例就容易懂了,这比较容易懂。依主释两个字:依者是能依的法,主是它所依的法。
“如云历城县净居寺”,历城县是一个概念,是一个县,净居寺是一个概念,是一个庙。这两个概念合拢成一个复合名字,历城县的净居寺,就是说这个净居寺是在历城县里边的。我们说同样的寺院很多啊。我说南普陀,我们厦门有个南普陀,他们台湾也有个南普陀。那不是要混淆吗?那就要依主释了。台湾的什么地方的南普陀,我们大陆的厦门的南普陀,那就不会混淆。是厦门的,台湾的南普陀什么地方的,这样子加个依主释,就不会混淆了。这是依主释,主就是说那个县城,“谓在历城县之净居寺也”。就是依历城县这个地方的一个净居寺。历城县是所依的法,能依的就是净居寺。“历城县是所依,净居寺是能依”,从所依的县来安它的名字,把这个名字安上去了。
我们这里是多宝讲寺,是三门的,三门的多宝讲寺。多宝讲寺是不是其他地方还有?不知道,好象没有了。我们的图章没有用三门,就是多宝讲寺,为什么原因啊?我想想,其他地方好象没有听到多宝讲寺,三门这个地方又小,干脆没有用它,就叫多宝讲寺。假使这个多宝讲寺全国很多,非得要套一个三门的多宝讲寺。我记得龙居寺好象很多,假如这些名字很多的那些寺院,那一定要安个地方了,这是什么的地方的什么寺,这个是依主释。
它又举个例,“法华玄义”,这部经了,就是法华经把它深的意思讲出来的一部书。“从所释经,名能释文”,法华是一部经,玄义是一部注解,本来是两个东西,现在把它合拢来了,这个玄义就是解释法华经的,不是解释其他经的。这是依主释。依的主是法华,依法华来发挥的玄义,叫依主释。
如臣依主名依主释,又如作用之依士夫,故又可名之为依士释。依主依士,皆就能依以彰名,此乃一释之异名而已 。《俱舍光记》云,依主依士,名异义同。
为什么叫依主释呢?好象臣依国王一样的,“如臣依主名依主释”,“又如作用之依士夫”,也可以叫依士释。有的时候叫依士释。为什么叫依士释?士夫是个人了,作用是要靠人起作用的,叫依士释也可以,但是一般地说,都是依主释为主。知道依士释就是依主释就可以了。 《俱舍光记》引它的话,依主释也好,依士释也好,名字虽然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
至《宗镜录》及《蕅益略解》则云:如子从父,名从胜立劣,名为依主释;如父从子,名从劣立胜,名为依士释。若据此言,则依主依士各有不同,则六合释应成为七合释,恐非正义也。12
这也是说明朝的跟宋朝,因为没有看到这个唐朝的注疏。 《光记》,我们不要看轻了,明朝、宋朝看不到的,我们现在才看得到,主要是清末的扬仁山跑日本去出差去了,他看到《大藏经》里边有这些好东西,他才把它印回来,我们才有福报看到。在宋朝、明朝都没有这些书。所以宋朝、明朝的里边解释跟唐朝的注解有一点偏离的,那是因为没有看到古疏,这个也不怪的。这里的意思就是说,法相依唐疏为主。今天我们想把名字念完,明天把它再详细一下。你们先去讨论一下。
三、有财释者,以所有之法,为能有之名者,此即有财释也。有者能有,财者所有也。如戒名解脱,戒是修因,解脱是所得之果,名戒为解脱,于义似不当,然能持戒者,后必得解脱之果,故知戒中实有解脱,故可名戒以为解脱。此即从所有法立能有名,即是有财释也。有云有财释者,即是取他名以为自名,亦有以也。
“有财释”比较困难,“以所有之法,为能有之名”,它这个法,它有那个东西,以它那个所有的东西来做它的名字,此即有财释。“有者能有,财者所有也”。“有”是能有的那个法,两个概念,“财”是所有的那个东西…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