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个比喻,“戒”也叫“解脱”,我们说戒么就戒了,怎么叫解脱呢?“戒是修因”,我们说持戒以后,将来得解脱的果。戒的因有了,果将来会得到。就是有财了,有那个果的作用,你只要持了戒之后,戒净,有智慧,那将来会成佛的,“必得第一道”。那你就是持了戒之后,能得解脱的果,“解脱是所得的果,名戒为解脱”。戒本身名字就不用了,就用解脱来安它的名字。因为它有解脱的果在后头,所以,戒可以叫解脱,这就是有财释。这种解释比较困难一些,理解比较难一些,但是用熟了也无所谓。我们在新乐庵,给比丘尼讲了六离合释,其中少数有几个全部搞通了,没有什么困难。一个才十七岁,沙弥尼。据说那一位很不简单,她是四岁吃素,七岁早晚两个功课全部背下来 ,“楞严咒”全部背下来,据说是一个老和尚投胎的,这么一位,很了不得的一位,很聪明,现在在那里做老师,还不过十几岁。她接受力很强,就看看我们这里是不是有这样的人。
(07A)戒本来是戒,解脱是解脱,两个概念;现在这两个概念,用解脱的概念来代替戒的名字了,就叫解脱,这就叫有财释。他说,“名戒为解脱,于义仍不当”,用戒的名字叫解脱,意思上好象不太妥当,但是有关系有联系,因为持戒的人后来决定有解脱果。它有那个财,财不一定是钱了,有那个后果,“故知戒中实有解脱”,有那个解脱,就叫解脱了,就有财释了。“故可名戒以为解脱,此即以所有法立能有名”,所有的法就是解脱,能有的法是戒。现在能有的法的名字不要了,干脆用所有的名字安上去——解脱。那么就是戒,“即为有财释也”,这就是有财释。
“有云有财释者,即是取他名以为自名,亦有以也”,有的人说,什么叫有财释呢?把它的名字安过来,做我的名字,“于自己名”,这叫有财释,这是有道理的。
四、相违释者,集多数各别之法,联之以为一名者,此即相违释也。相违云者,谓其义乖反,其体各别也。例如止观之名,止体是定,观体是慧,可谓其体各别矣。然今则集此各别之二法,联之使成为一名,此即相违释也。亦如教观之名,教者解也,观者行也。其体亦各别也。今亦集之使成一名,故亦是相违释也。又如君臣父子等皆相违释,例此可知。
第四是“相违释”,这个好懂,“集多数个别之法,联之以为一名者,此即相违释也”,几个法不同的,各是各的法,把它合拢来,做一个名字的,这叫相违释。什么叫相违呢?“相违云者,谓其义乖反,其体各别也”。它的意思“乖反”,各了各的,不是合得拢的;它的体也是各是各的。
举个例容易懂了。“止观”,止是修定,观是修慧,这两个东西本来不是一个东西,体也不一样,作用也不一样,它的意思也不一样,但是合拢来——止观,大家也知道止观是什么东西,那就是叫相违释。“止体是定,观体是慧,可谓其体各别”,体各是各的,把它们两个合拢来,做一个名字——止观,它有特殊的意思在里边,这就是相违释。
“教观”,天台不是有《教观纲宗》嘛,“教是教解,观是观行”,这两个东西也不是一个东西,把它合拢来,教观。大家知道教观是什么。“今亦集之使成一名,故亦是相违释”,相违释的意思就多了。
“父子”,父亲是父亲,儿子是儿子,各不相干。体也各不相干,意思也各不相干。合拢来——“父子”,大家知道。在世界上,父子、君臣、夫妇、南北、东西等等,都是相违释。东跟西两个不相干的,两个体也不一样,但是合拢来——东西、南北,大家经常用的名词,这个叫做相违释。这个不难,邻近释难一点。
五、邻近释者,于同时相依不离法中,从其胜事以立名者,此即邻近释也。今就念处之名言之,观身不净乃至观法无我。此观之体本是慧处,本应名之为慧处,然则名之为念处者,因与慧相应之念其力强胜,故就胜者立名,名之为念处也。
“于同时相依不离法中”,两个法,同时互相依靠,不能拆开的。“从其胜事以立名者”,这两个法一个作用胜,一个差一点。就把它胜的那个来安名字,邻近释。举个例,“念处之名言”,四念处:观身不净,观法无我,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这个四个念处,我们说“此能观之体,本是慧”,观身不净也好,观受是苦也好,观法无我也好,这能观的都是慧了,智慧的作用,怎么叫念?那么不是两个不相干吗?本应叫慧处——慧来观的,现在叫念处,什么原因?因为慧相应的念,你慧要观的时候,决定要念把它持好,念头持住,然后才能观的起来,这个念的力量强,就叫念处,不叫慧处。
这里我们要说一下,为什么要念经?就是修我们的正念,正念起了之后,慧就出来了。慧要出来,要靠正念的。所以说这里四念处,明明是慧在观,但是叫念,因为念的力量强,就把慧的名字不用了,用念了,这叫邻近释。这两个念跟慧是同时相依,不能离开的,在修行的时候既要用慧又要用念,但是中间的作用强的是念,它就叫念处了,不叫慧处。这些在我们世间法里边恐怕不多,但是佛法里边有这些情况叫邻近释。
六带数释者,就其法体上所带之数以立名者,即带数释也。带数者,谓其法体之上带有数量也。如二谛、三性等名。皆以其法体上带有二三等数量,彰其所带之数量,故名为二谛、三性等也。虽然带数释者,必其法体之上带有数量,方可名带数释,非谓凡有数字在首者,皆是带数释也。
最后,带数释最好了,最容易懂,这个法上面有个数字的,带数释。这个数就是数量。举个例:“二谛、三性”,三性就是三自性;二谛,眞俗二谛。带数释是一定要有数字的,但是不是说凡是有数字的都是带数释。
例如,三藏法师之一名,此则虽有数字在首,而仍不是带数释也。盖三字虽为数字,而法师之体则仍是一,是则法体之上未曾带有数量矣。据实而言,三藏法师者,盖谓此是能弘三藏之法师耳,乃是从所弘之法以名能弘之人,仍是依主释也。又如两江者,江体有两,故名两江,此即是带数释。然两江总督则非带数释,而仍是依主释矣。
再举个例:“三藏法师”,一个名字,虽然有数字,不叫带数释,三是数字,法师体是一个,并不是三个法师。那么二谛是二个谛,三性有三个性,三藏法师,唐玄奘法师,《慈恩三藏法师传》,三藏法师指一个人,不是指三个法师,所以说这个不是带数释。依主释,三藏是主,能弘的是法师,三藏法师。拆开来说,我们说“三藏”——却是带数释——经藏、律藏、论藏,这是带数释,三藏法师却不是带数释。能依的——三藏,能讲三藏的法师,通三藏的法师,那是依主释。所以这些里边,自己多辨一下,也不是顶难,但是一开始接受这些,却是感到有些突然,难以招架,一下子来了六个人,都是陌生的,一下子搞清楚,要花点时间。但是我们学法相,没有六离合释,没有办法学的,所以说要学法相的人,这是最基础的基础。这是语法,印度的语法,搞法相的,非要知道不可的。
再举个例。两江,江有两个,这是带数释。两江总督,却不是带数释了,虽然有一个“两”,因为两江总督是管两个江的总督,是一个官职,是一个人,不能说两个。这是依主释,不是带数释。
此六释中,持业依主,每可兼通。若欲别之,则义异而体同者,是持业而非依主,体别而分能所者,是依主而非持业也。六释大意,略述如是,欲详知者,应读《大乘法苑义林总料简章》 。
这是大概地讲一下,要详细知道的,去看看《大乘法苑义林》里面的,但是我们说《法苑义林》也讲的不是很详细,也不过纲领性地讲了一下,这个书我们现在又没有。我们把六离合释先念一道,明天可能还要再把它仔细地分析一下。你们下去之后,就是把这个仔细去摸索一下,也不是顶难,就是陌生,但是很重要,如果你学法相的如果没六离合释,你不晓得它讲什么。所以下面一段我们暂时不讲,先把六离合释讲好,再能讲下边,妙在哪里才知道。否则的话,它说它的,你在那里,聋子听音乐,毫无收获的。今天就讲到这里。
《俱舍论颂疏》第七讲
昨天我们讲六离合释,据我了解一下,好象是能够吃透的人不太多,今天准备再把它扼要地提一下。
我们说这个六离合释,是学法相必需的,这是最基础的知识,等于学数学的加减乘除一样。如果这个没有掌握好的话,以后就成问题了,学下去就会没有味道了。所以这个你无论如何,咬了牙关把它冲过去。我们说出家人、比丘是勇士,这些不算大的难关,眞正的难关就是要把烦恼克下去,那就是咬了牙关把它忍下去,不要随着烦恼走,这是眞正勇的,勇在这个地方。像这些文字上的一些问题,不是很困难的,只要你心静下来。
我们说,学法一个是内障,一个是外障。外障就是把你学法的条件搞不好,或者是其他的事情,或者是其他的缘阻碍了闻法的机会,这是一个外障。内障,自己的烦恼,跟所知障。起了烦恼了,你坐在听法的时候,心里尽起烦恼,或者是想贪心,或者是瞋心放不下。听法是听不进去的,所知障——你对一个东西,智慧差一点,那么你学这个法,就是爬不上去,所以说这个梯,一般的人一脚踩上去,你却是腿太短了,爬不上去,就是你把脚挨到那个上面那一级,太高了,你身体没有办法上去,这是智慧差的问题。这些我们说要怎么办呢?就是修忏悔法了,这个很简单,所以我们说智慧差或者是烦恼重,学不进的话,并不是说放弃了,“啊,反正我学不好,不学了,不学了”,这是自暴自弃。我们说学法的态度不是这样…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