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P25

  ..續本文上一頁

  

  打個比喻,“戒”也叫“解脫”,我們說戒麼就戒了,怎麼叫解脫呢?“戒是修因”,我們說持戒以後,將來得解脫的果。戒的因有了,果將來會得到。就是有財了,有那個果的作用,你只要持了戒之後,戒淨,有智慧,那將來會成佛的,“必得第一道”。那你就是持了戒之後,能得解脫的果,“解脫是所得的果,名戒爲解脫”。戒本身名字就不用了,就用解脫來安它的名字。因爲它有解脫的果在後頭,所以,戒可以叫解脫,這就是有財釋。這種解釋比較困難一些,理解比較難一些,但是用熟了也無所謂。我們在新樂庵,給比丘尼講了六離合釋,其中少數有幾個全部搞通了,沒有什麼困難。一個才十七歲,沙彌尼。據說那一位很不簡單,她是四歲吃素,七歲早晚兩個功課全部背下來 ,“楞嚴咒”全部背下來,據說是一個老和尚投胎的,這麼一位,很了不得的一位,很聰明,現在在那裏做老師,還不過十幾歲。她接受力很強,就看看我們這裏是不是有這樣的人。

  

  (07A)戒本來是戒,解脫是解脫,兩個概念;現在這兩個概念,用解脫的概念來代替戒的名字了,就叫解脫,這就叫有財釋。他說,“名戒爲解脫,于義仍不當”,用戒的名字叫解脫,意思上好象不太妥當,但是有關系有聯系,因爲持戒的人後來決定有解脫果。它有那個財,財不一定是錢了,有那個後果,“故知戒中實有解脫”,有那個解脫,就叫解脫了,就有財釋了。“故可名戒以爲解脫,此即以所有法立能有名”,所有的法就是解脫,能有的法是戒。現在能有的法的名字不要了,幹脆用所有的名字安上去——解脫。那麼就是戒,“即爲有財釋也”,這就是有財釋。

  

  

  “有雲有財釋者,即是取他名以爲自名,亦有以也”,有的人說,什麼叫有財釋呢?把它的名字安過來,做我的名字,“于自己名”,這叫有財釋,這是有道理的。

  

  

  

  

  四、相違釋者,集多數各別之法,聯之以爲一名者,此即相違釋也。相違雲者,謂其義乖反,其體各別也。例如止觀之名,止體是定,觀體是慧,可謂其體各別矣。然今則集此各別之二法,聯之使成爲一名,此即相違釋也。亦如教觀之名,教者解也,觀者行也。其體亦各別也。今亦集之使成一名,故亦是相違釋也。又如君臣父子等皆相違釋,例此可知。

  

  第四是“相違釋”,這個好懂,“集多數個別之法,聯之以爲一名者,此即相違釋也”,幾個法不同的,各是各的法,把它合攏來,做一個名字的,這叫相違釋。什麼叫相違呢?“相違雲者,謂其義乖反,其體各別也”。它的意思“乖反”,各了各的,不是合得攏的;它的體也是各是各的。

  

  舉個例容易懂了。“止觀”,止是修定,觀是修慧,這兩個東西本來不是一個東西,體也不一樣,作用也不一樣,它的意思也不一樣,但是合攏來——止觀,大家也知道止觀是什麼東西,那就是叫相違釋。“止體是定,觀體是慧,可謂其體各別”,體各是各的,把它們兩個合攏來,做一個名字——止觀,它有特殊的意思在裏邊,這就是相違釋。

  

  “教觀”,天臺不是有《教觀綱宗》嘛,“教是教解,觀是觀行”,這兩個東西也不是一個東西,把它合攏來,教觀。大家知道教觀是什麼。“今亦集之使成一名,故亦是相違釋”,相違釋的意思就多了。

  

  “父子”,父親是父親,兒子是兒子,各不相幹。體也各不相幹,意思也各不相幹。合攏來——“父子”,大家知道。在世界上,父子、君臣、夫婦、南北、東西等等,都是相違釋。東跟西兩個不相幹的,兩個體也不一樣,但是合攏來——東西、南北,大家經常用的名詞,這個叫做相違釋。這個不難,鄰近釋難一點。

  

  

  

  

  五、鄰近釋者,于同時相依不離法中,從其勝事以立名者,此即鄰近釋也。今就念處之名言之,觀身不淨乃至觀法無我。此觀之體本是慧處,本應名之爲慧處,然則名之爲念處者,因與慧相應之念其力強勝,故就勝者立名,名之爲念處也。

  

  “于同時相依不離法中”,兩個法,同時互相依靠,不能拆開的。“從其勝事以立名者”,這兩個法一個作用勝,一個差一點。就把它勝的那個來安名字,鄰近釋。舉個例,“念處之名言”,四念處:觀身不淨,觀法無我,觀受是苦,觀心無常;這個四個念處,我們說“此能觀之體,本是慧”,觀身不淨也好,觀受是苦也好,觀法無我也好,這能觀的都是慧了,智慧的作用,怎麼叫念?那麼不是兩個不相幹嗎?本應叫慧處——慧來觀的,現在叫念處,什麼原因?因爲慧相應的念,你慧要觀的時候,決定要念把它持好,念頭持住,然後才能觀的起來,這個念的力量強,就叫念處,不叫慧處。

  

  這裏我們要說一下,爲什麼要念經?就是修我們的正念,正念起了之後,慧就出來了。慧要出來,要靠正念的。所以說這裏四念處,明明是慧在觀,但是叫念,因爲念的力量強,就把慧的名字不用了,用念了,這叫鄰近釋。這兩個念跟慧是同時相依,不能離開的,在修行的時候既要用慧又要用念,但是中間的作用強的是念,它就叫念處了,不叫慧處。這些在我們世間法裏邊恐怕不多,但是佛法裏邊有這些情況叫鄰近釋。

  

  

  

  

  六帶數釋者,就其法體上所帶之數以立名者,即帶數釋也。帶數者,謂其法體之上帶有數量也。如二谛、叁性等名。皆以其法體上帶有二叁等數量,彰其所帶之數量,故名爲二谛、叁性等也。雖然帶數釋者,必其法體之上帶有數量,方可名帶數釋,非謂凡有數字在首者,皆是帶數釋也。

  

  最後,帶數釋最好了,最容易懂,這個法上面有個數字的,帶數釋。這個數就是數量。舉個例:“二谛、叁性”,叁性就是叁自性;二谛,眞俗二谛。帶數釋是一定要有數字的,但是不是說凡是有數字的都是帶數釋。

  

  

  

  

  例如,叁藏法師之一名,此則雖有數字在首,而仍不是帶數釋也。蓋叁字雖爲數字,而法師之體則仍是一,是則法體之上未曾帶有數量矣。據實而言,叁藏法師者,蓋謂此是能弘叁藏之法師耳,乃是從所弘之法以名能弘之人,仍是依主釋也。又如兩江者,江體有兩,故名兩江,此即是帶數釋。然兩江總督則非帶數釋,而仍是依主釋矣。

  

  再舉個例:“叁藏法師”,一個名字,雖然有數字,不叫帶數釋,叁是數字,法師體是一個,並不是叁個法師。那麼二谛是二個谛,叁性有叁個性,叁藏法師,唐玄奘法師,《慈恩叁藏法師傳》,叁藏法師指一個人,不是指叁個法師,所以說這個不是帶數釋。依主釋,叁藏是主,能弘的是法師,叁藏法師。拆開來說,我們說“叁藏”——卻是帶數釋——經藏、律藏、論藏,這是帶數釋,叁藏法師卻不是帶數釋。能依的——叁藏,能講叁藏的法師,通叁藏的法師,那是依主釋。所以這些裏邊,自己多辨一下,也不是頂難,但是一開始接受這些,卻是感到有些突然,難以招架,一下子來了六個人,都是陌生的,一下子搞清楚,要花點時間。但是我們學法相,沒有六離合釋,沒有辦法學的,所以說要學法相的人,這是最基礎的基礎。這是語法,印度的語法,搞法相的,非要知道不可的。

  

  再舉個例。兩江,江有兩個,這是帶數釋。兩江總督,卻不是帶數釋了,雖然有一個“兩”,因爲兩江總督是管兩個江的總督,是一個官職,是一個人,不能說兩個。這是依主釋,不是帶數釋。

  

  

  

  

  此六釋中,持業依主,每可兼通。若欲別之,則義異而體同者,是持業而非依主,體別而分能所者,是依主而非持業也。六釋大意,略述如是,欲詳知者,應讀《大乘法苑義林總料簡章》 。

  

  這是大概地講一下,要詳細知道的,去看看《大乘法苑義林》裏面的,但是我們說《法苑義林》也講的不是很詳細,也不過綱領性地講了一下,這個書我們現在又沒有。我們把六離合釋先念一道,明天可能還要再把它仔細地分析一下。你們下去之後,就是把這個仔細去摸索一下,也不是頂難,就是陌生,但是很重要,如果你學法相的如果沒六離合釋,你不曉得它講什麼。所以下面一段我們暫時不講,先把六離合釋講好,再能講下邊,妙在哪裏才知道。否則的話,它說它的,你在那裏,聾子聽音樂,毫無收獲的。今天就講到這裏。

  

  

  

  

  

  

  

  《俱舍論頌疏》第七講

  

  

  

  

  昨天我們講六離合釋,據我了解一下,好象是能夠吃透的人不太多,今天准備再把它扼要地提一下。

  

  我們說這個六離合釋,是學法相必需的,這是最基礎的知識,等于學數學的加減乘除一樣。如果這個沒有掌握好的話,以後就成問題了,學下去就會沒有味道了。所以這個你無論如何,咬了牙關把它沖過去。我們說出家人、比丘是勇士,這些不算大的難關,眞正的難關就是要把煩惱克下去,那就是咬了牙關把它忍下去,不要隨著煩惱走,這是眞正勇的,勇在這個地方。像這些文字上的一些問題,不是很困難的,只要你心靜下來。

  

  我們說,學法一個是內障,一個是外障。外障就是把你學法的條件搞不好,或者是其他的事情,或者是其他的緣阻礙了聞法的機會,這是一個外障。內障,自己的煩惱,跟所知障。起了煩惱了,你坐在聽法的時候,心裏盡起煩惱,或者是想貪心,或者是瞋心放不下。聽法是聽不進去的,所知障——你對一個東西,智慧差一點,那麼你學這個法,就是爬不上去,所以說這個梯,一般的人一腳踩上去,你卻是腿太短了,爬不上去,就是你把腳挨到那個上面那一級,太高了,你身體沒有辦法上去,這是智慧差的問題。這些我們說要怎麼辦呢?就是修忏悔法了,這個很簡單,所以我們說智慧差或者是煩惱重,學不進的話,並不是說放棄了,“啊,反正我學不好,不學了,不學了”,這是自暴自棄。我們說學法的態度不是這樣…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