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還有新學,陳那的、護法的,戒賢論師是護法系統的。它本身印度就傳承不同,那《俱舍》的傳承也有不同。所以說這個裏邊也有可能傳承不同,並不是一定是方言錯,這個我們不去管它了。
大唐叁藏音善兩方,譯義無差,綴文不謬。由使懷疑之客,得白玉于青山;伫決之賓,獲玄珠于赤水。由是此論,譯有兩時。
“大唐叁藏”,就是這個玄奘法師“音善兩方”,這個不是假的。玄奘法師漢語精通,他古文什麼東西都行的。據說玄奘法師出家10,那個時候我們唐朝因爲出家之人太多了,都要經過嚴格的考試,沒有一定的學問是考不上的,年齡要有限製。玄奘法師那一次在考場裏,大概洛陽,舉行考試,要度僧了。他看見他們裏邊在考,他羨慕得不得了。他在考場外邊跑來跑去,心裏舍不得離開。結果一個主考叫鄭善果,他就問他,他說:“你在這裏幹什麼?”“想出家”,“你出家幹什麼?”他說兩句話很好,好象是這幺的,遠的要繼承釋迦牟尼的法,要紹隆佛種,近的要光揚釋迦牟尼的教。這兩句話說得非常之打動鄭善果的心,他就開格地把他參加考試,錄取了,十叁歲。那個時候,起碼要成年才能考。就是他的文章絕好,不但是年齡小,是經過考試考取了。所以說漢語他是精通,而他的印度文,不但是梵文,他通好幾種,婆羅門教的一些東西,他都學過。所以玄奘法師的聰明是絕頂的。他在語言方面也是不得了的,精通好幾種語言,所以說“音善兩方”。“譯義無差,綴文不謬”,他翻的意思不會錯,他著的文章也不會謬,不會錯誤的。
“由使懷疑之客,得白玉于青山;伫決之賓,獲玄珠于赤水。由是此論,譯有兩時”,這個論有兩次翻譯的時候。這是總的是贊歎玄奘法師翻譯得好。
這有兩個典故。我們先把它的意思先講一下,“懷疑之客 ”,就是以前那本書,因爲翻得不太善巧,很多問題不能解決,懷疑的那些人,“得白玉于青山”。在青山裏遇到白玉了,問題解決了。白玉出于青山,就在青山把白玉得到了,那是解決問題了,“懷疑之客 ”解決問題了。
“伫決之賓”,也是懷疑,“伫”就是等待,等待到底決定是怎麼一回事。等待決定的那些人,“客”、“賓”是一個事情,這是做文章了,這是對偶句。有些問題不能解決的那些人,正等待怎麼解決呢,得到玄奘法師這本書,好象是赤水裏得了玄珠。黃帝以前,這我們軒轅黃帝去遊曆的時候,把玄珠,一個很寶貴的珠掉了,後來又拿回來了。那就是說問題解決了。
這兩個問題我們不是有注解嗎?我們念它一下。“得白玉于青山”,“惠”,就是惠輝法師他的注解。一個藍田人,叫卞和,是古代的人,“少有賢德”,他很年輕的時候就有很好的德性,“政故于荊山”,他在那個地方做官,他得了一個璧,就是寶玉,“方尺”,很大一塊。他獻給楚王,獻了叁次。第一次,昭王,獻了沒有收他的。第二次是荊王,也沒收他的。後來楚平王的時候,才接受他的供養。就是說,玄奘法師的那個論,能夠使人家看到之後,得到白玉一樣。白玉是屬于青山的,你青山得到白玉,那就不會錯的。
“獲玄珠于赤水”,也是個典故,這典故只取其一部份。古代莊子寓言裏邊的。他說,軒轅黃帝,他到赤水的北面去巡遊,一面登了赤水之北,又登了昆侖之丘,昆侖山也登上去看,考察,然後從南邊回來。在路上,他玄珠掉了。開始使智去求,有智慧的人去求,找不到。再離婁,離婁是一個眼睛非常之亮的,百步以外可以看到一個秋毫,很小的秋天的毫毛,他可以一百步以外可以看到。叫這樣子眼睛亮的人去看也找不到。再派一些能幹的人都找不到。最後哪個找到了?罔象得之。那麼黃帝很贊歎,哎呀,罔象他這個樣子得到了。什麼罔象呢?就是無心道人,既不貪色聲香味觸,心裏也無挂無礙,沒有一些雜的思想,那就是莊子寓言,叫玄學,就是要把那些都放下,外邊的攀緣要放下,內心也不要考慮問題。
這個我們佛教裏看,那不是那回事。這比世間上是高明得很了,在佛教裏看這是無想定。你沒有心,就是無想定,智慧開不了。他不是講佛教,講莊子裏邊的寓言。莊子接近于佛教,很多地方接近于佛教的空性,所以一般當時隋唐接受空的教理的都是學過老莊的。那麼他們寫的文章,老莊的氣味也很濃。
這裏就好了,總的意思,就是說過去看了那部舊的論,有些問題,懷疑的,不能解決的,得了這本新的翻譯解決了,就是這麼回事。有些疑難的問題解不開的,得了這部玄奘法師翻的也解開了,就是那一回事情。
伍 略釋品題
第五略釋品題者。阿毗此雲對,達磨此雲法,俱舍此雲藏。
這部書叫《阿毗達磨俱舍論》 ,“達磨”是法,“南無達磨耶”,大家都知道;“阿毗”是對,阿毗的意思很多,廣、對、甚深、智等等。很多很多這裏主要的是講對,對的意思後面要講;“俱舍”叫藏。
謂無漏慧,名之爲對。對有二義:一者對向,謂對向涅槃;二者對觀,謂對觀四谛。
什麼叫對法呢?“謂無漏慧,名之爲對”,無漏的智慧叫對,對有幾個意思?兩個意思。“一者,對向,謂對向涅槃;二者,對觀,謂對觀四谛”,這是講對,我們先把這個記住,能對的對是什麼東西?無漏的智慧,這個智慧是無漏的,就是般若智慧。
這個對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對觀,一個對向。它這個無漏智慧,它起什麼作用?就是對觀四谛——觀察四谛。它趨向的目標是什麼?目標是對向涅槃,將來的果是涅槃的果,現在的作用就是觀四谛,把四谛觀清楚了,證到了之後,將來就能夠走向涅槃的道路,到涅槃的目的地。所以它遠遠的目的是對向涅槃的,那麼當下的就是對觀四谛。這是對。
法有二種:一勝義法,謂是涅槃,二法相法,通四聖谛。釋法名者,一則軌生物解,二乃能持自性,故名爲法。
法也有兩種,一種勝義法,一種法相法。勝義法就是涅槃——最高的法。我們說在根本教裏邊一切法最高、至高無上的、最殊勝的法就是涅槃。一般後來的人對這個涅槃的意思有誤解,認爲涅槃就是死,“最高的法是個死,那你們這個學什麼東西呢?”這個就完全是誤解。涅槃是把一切不好的煩惱業障、苦的果全部掃清了,得到的最清淨的一個境界。當然從消極方面說,它把不好的掃除了;從積極方面說,菩提等,一切作用都在裏邊,所以涅槃不能單從消極方面看。我們記得有個公案就是,一個外道,他對佛教徒說:“你們求什麼?”“求涅槃”,他說涅槃是什麼都消滅掉了,六根作用都不起了,他說現在我們看到世界上,一個瞎子,一個呆子,一個聾子,就苦得不得了,你們六根都不起作用了,你不是更苦?你辛辛苦苦修行去求那麼個苦的果幹什麼?他就不知道涅槃的含義了,他以爲那些苦的現象消滅了,以爲就什麼都沒有了,那是他的誤解。他不知道這個苦的東西消滅之後,還有好的在後頭。最高的法、殊勝的法,也叫勝義法,它就是涅槃;還有第二個叫法相法,就是四谛,苦集滅道。
什麼叫法?凡是講法相的,都背得出這個定義:“能持自性,軌生物解”,這兩個東西是天經地義的,凡是唯識法相的書上講“法”,這兩個話是經常用的。所以法者,一個是軌生物解,一個是能持自性,這個就叫法。
什麼叫“能持自性”?你稱得上一個法,這個法決定它自己能保持自己特征。假使火,它是熱的,水是流的,風是動的,桌子是這麼樣子一個桌子,它這個自性要保持。不能說你今天這個樣子,明天改了個樣了,這個法就弄得莫名其妙。你說火,今天這火是熱的,可以燒東西的,明天這火冷了,那不能燒東西了。那這個法,就是能持沒有了。它能夠能持自性。今天熱的,明天還是熱的,凡是火,都是熱的,這是“能持自性”。火安上去它就是有一定的它的作用了,它的特征能夠表現出來。
第二個,“軌生物解”,它能夠有一種規律性的東西,使人家知道,它是什麼東西。一個是對自己的,自性能夠保持不變動;一個就是對人家說,人家看到這個法之後,對那個東西就産生一定的理解。軌生物解——這個物不一定解釋東西,因爲物也可以是我們、人類,也可以大衆啊——産生我們正確的知解。
凡是一個法都有這個兩邊。自己把自己自性能夠攝持,不會改變。另一方面,看了這個法就使人家知道這是什麼東西。
我們把對法兩個字,拆開地講了,下邊把它合起來講,這裏要用六離合釋了。這段慢慢講,我們先把《俱舍論頌疏》的講義、補充材料拿出來——六離合釋。範古農就是我們以前的法相家,我跟他學法相的那位老師。
六離合釋
六離合釋者,梵語稱爲殺叁婆釋。 《大乘法苑義林總科簡章》意雲:凡二義以上爲一名者,恐有所濫,故皆用此六種之釋以分別之。其有但以一義爲名者,則是直呼其自體,無有所濫,則不須用六釋分別之可也。此乃天竺辨名義之法也。初離之以示義,後合之以彰名,故亦名爲六離合釋焉11。
什麼叫六離合釋?梵語稱爲殺叁婆釋,這個是印度話,翻過來叫六離合釋。《大乘法苑義林總科簡章》,這《法苑義林》是一本書,它裏邊有這麼一句話:“凡二義以上爲一名者,恐有所濫,故皆用此六種釋以分別之”,兩個義以上爲一名,什麼意思?就是複合名詞。一個名詞有兩個意思,假使我們說,茶杯,茶是茶葉,杯是杯子,兩個東西,把它合起來,是一個茶杯,也是代表一個東西,這叫複合名詞,不是單是一個名詞,兩個概念合攏來的一個名詞。這樣的複合名詞,它有混淆,有的時候,會産生混淆,用六離合釋把它…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