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起。所以说,从这一方面因果缘起搞清楚之后,然后证入法性空,这是必然的道理。我们在《俱舍》就是从根本下手。
所以我们学法,是按着菩提道次第的规定,先从根本的——所谓的下士道、中士道,就包括在《俱舍》里面。那么《俱舍》这本书我们说到底讲的是哪一乘?有的人以前就分判它是小乘。小乘的名字我们以前讲过了,这是部派佛学进入初期大乘以后,大小乘里面有对辩的,是对它一个贬称,实际上是一个部派佛学的继续。我们说三乘,声闻也好,缘觉也好,菩萨乘,就是佛乘也好,他们的证入菩提,要经过这个次第:先分别诸法,后得到自性空。我们现在讲《俱舍》,也是从中、下士道下手。上士道是不是不讲呢?也讲一些,但是讲得很略。总的来说,《俱舍》这部书不是小乘,而是三乘共讲的,三乘通的。在《俱舍》里边,固然讲的有声闻,也讲缘觉,缘觉讲得很少,但是菩萨乘、六波罗蜜多还是讲了一些。释迦牟尼佛成佛的经过也讲一些。所以总的来说是属于共三乘的,不能说是专门属于小乘。
小乘大乘的问题,我们从菩提道次第的角度来看,所谓小乘就是根本乘。你要进入瑜伽或者中观的话,根本乘教义不知道,那也爬不上去。根本教义知道以后,也不是停留在这里不上去,它是为了以后做一个阶梯的。所以说根本乘我们说不是小乘,一定要辨明这一点。因为我们说,这一次考试也有了,大小乘的分判,就在他发心上看。你发的是世间的心,求财求福的,那谈不上三乘,最多是人天乘。能够避免三恶道,在人天里享到一些福报,这个不属于修行的,只能属于人天乘。眞正的修行,从菩提道次第的下士道开始,那是要把现世的那些追求要放下,至少要放到后世去,对现世一切不要去追求,这样才能进入修行的下士道,而着眼于现世的连下士道都谈不上。 《俱舍》就是为了以后的中观或瑜伽做一个基础的,所以我们说是根本乘。那么这是大概,下边我们书打开看。
世亲菩萨着《俱舍》的时候,开始的时候是着了六百个颂。这六百个颂就是概括了《大毗婆沙》的十万偈——两百卷,把它要点都概括了。后来加上流通分、序分,六百零七个颂。因为这个颂比较简略,后来迦湿弥罗的国王请他再着解释,那么着了一个广的,就是《俱舍论》,一般是叫《八千颂》,在印度都是以颂来计数的。 《俱舍论》是比较广了,我们现在讲的是颂。但是颂文很略,有圆晖法师他的注解——《颂疏》 。
用这个本子的原因:第一,他是有传承。圆晖法师是唐代的人。我们说玄奘法师到印度去,把瑜伽派的学好了,到中国来翻译、传授。他的传承,就是他的师父戒贤论师,那是那烂陀寺的主讲。那么戒贤论师的师父,那是最有名的,护法菩萨,就是唯识宗里最大成就的一位。戒贤论师下面就是玄奘法师。玄奘法师下边有最大的传《俱舍论》的普光和法宝,还有一个神泰,三大家。圆晖法师是第三代的。所以总的来说,传承没有失掉。这就是我们采取这个本子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因为他是根据玄奘法师的系统,从《俱舍论光记》里边把要点,重要的都讲了的。现代人的著作,要不是太略,要不就是条理没那么清楚。参考资料是不少了,但是没有像《俱舍论颂疏》那么有条有理的样子。
所以说我们采取的是这一本。当然这一本是唐代的著作,文字上面比现在的著作要难懂一点。但我们说这个文字在当时可以说是当时的白话,没有什么艰深的文章的辞藻在里面,是比较平庸的文字。只要我们学过一品,二品,后边的基本上自己会掌握了。所以要求你们在第一品、二品,尤其是第一品,文化水平低的要把把文字要把它钻一下。这里面两篇序当然是文字深一点,后面基本上就是一般的法相的文章。这个法相的文章你把它一品学会了,后边基本上一样了,没什么深的。所以说开头一品、两卷好好学的话,文字上不会有困难。
有人说这书没有标点,其实我们说你们学到后来,不要标点,自己会点,不是很难。基本上有个诀窍,大概四个字一点,有的时候碰上六个字。基本上有些机械性的,很好点。你要是这个点不上了,碰到不是四个字的,那么你六个字试试看。反正意思看出来了,点就点出来了。有时候意思看不出来,你四个字按着点一下,意思也会出来。你学过一品两品,基本上自己会掌握这个,并不困难。
今天我们把序文讲一下。
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
正议大夫持节诸军使晋州刺史贾曾撰
这本书就是“阿毗达磨”,阿毗达磨我们也讲过了,对法,或者广法、无比法。阿毗达磨是体裁,就是《俱舍论》的体裁属于阿毗达磨一类的,后面要广讲阿毗达磨。“俱舍”就是藏;“论”,教诫弟子的那个书就叫“论”。“略释记”,略的解释作个记,就是序。
作序的是“正议大夫”、“持节诸军使”,这些都是官衔。我们看笔记:“正议大夫、持节诸军使、晋州刺史皆官衔名。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阶官称号”,大夫就是大夫,持节是官名,是州或郡的长官,管军事的,所以是持节诸军使。晋州是一个地方,刺史相当于一个县,后来的郡太守、知州这一类的,就是比知县大,一个州的长官。那么他作这篇序。为什么作序?下面要说,有缘起。
昔释迦去代,过九百年,天亲菩萨纂论千部,弘宣盖远,发起良多。至于标揭义门,训剖名相,文约事广,词微理明,则此对法藏论尤称工也。
这个是追溯释迦牟尼佛。“去代”就是涅槃以后,离开了这个世界,九百年的时候,天亲菩萨,也翻世亲菩萨。他写了一千部论,我们以前《印度佛学》已讲过。世亲菩萨开头有部出家,他非常聪明,把根本部的部派都学精通了。然后他写了五百部的论,弘扬根本教,最突出的就是《俱舍论》。后来因为无著菩萨的教化,进入唯识瑜伽行派之后,他感到以前弘扬根本部派,好象对大乘法门有的时候可能有点毁谤的意思在里边,他又造了五百部的论来弘扬大乘的唯识瑜伽行派。所以总的来说,他的著作有一千部。五百部是弘扬根本部派,五百部是弘扬瑜伽行派的,所以叫千部论主,这是很有名的。他的“弘宣”,他的教化呢,是非常的“远”。“发起良多”,发明的道理也非常多。
那么那么多的论里边,哪些最好呢?下面就突出《俱舍》。在这个一千部论里边,它“标揭义门”,这个我们讲过了——“论门”,在论里面,它举一个个的门,假如说有漏无漏一个门,有见无见一个门,寻伺一个门——有寻有伺、无寻无伺、无寻唯伺这是一个门。这样一个一个门来分别观察一个法,叫义门,也叫论门,这在阿毗达磨里边经常用的一个法门。论藏里边要分析一个法,用各式各样的角度来观察它,这样子就会把那个法弄得一清二楚,一点没有混淆。用各式各样的义门来把它标出来。
“训剖名相”,把它的法相名词仔细地把它解释,把它分析。
“文约事广”,它的文字简单,但是说的话内容非常广泛。
“词微理明”,它用的词非常微妙,讲的道理非常清楚明白。这个我们讲过了,世亲菩萨的声明当时在印度也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以前不是讲过吗?有一个大臣,他是精通声明的。他因为看到其他的人用内明,用佛教的哲学的道理来驳《俱舍论》,没有办法把它驳倒,他就用声明的办法想来破《俱舍 》。说它的文学方面不行,想这一点上贬低它。结果呢,世亲菩萨造了个论把他驳得体无完肤。所以说《俱舍论》的文字也是最高无上,独一无二的。那就是声明里面也有极高的价值的,所以说“词微理明”,讲的道理要非常清楚。
符合这些条件的,就是“标揭义门、训剖名相、文约事广,词微理明”的,在这一千部论里面要算《俱舍论》是最善巧,“工”就是最好。 《阿毗达磨俱舍论》翻成汉语,就是“对法藏论”。“阿毗达磨”是对法,“俱舍”是藏,所以叫“对法藏论”。
这一段就是突出世亲菩萨这个人了不得,它的功绩也很大,造了一千部论。他的弘扬佛教,遍布全印度,发起的道理也非常之多。但是这一千部论里边,最好的还是要算这个对法藏,就是《俱舍论》。就是强调突出《俱舍论》超胜的地方。下边就是分析《俱舍论》了。
虽源出《婆娑》1,本诠论藏,若能究根界之旨,穷世圣之源,辨因果于眞俗,祛执滞于人我。乃十二部经,思已过半;八万法门,由而可知。岂唯但趣小乘,专攻说有而已。
就是说《俱舍论》不但是有部,不是小乘,就是辨这个问题。虽然我们说《俱舍论》,据玄奘法师的传承,他说《俱舍论》就是世亲菩萨到了迦湿弥罗,改了名字,学了四年。四年之后,把《大毗婆沙》学通了。他就感到里边的道理有不透彻的,用经部的或其他的一些,他认为比较合理的,符合于佛说的道理来破它——《大毗婆沙》,那么很多地方是依经部的来破的。
所以虽然说,他造这个《俱舍论》,原来是从《大毗婆沙》来的——“本诠论藏”,我们说佛说的经有三藏,经、律、论三藏,那么《俱舍》来源好象是出于《大毗婆沙》,因为他从《婆沙》学了之后,对《婆沙》有一些是批判,有一些是继承的,好象范围不超出《婆沙》。而三藏里边,单是属于论藏。好象范围不大,但是,假使你能够“究根界之旨”。我们抄得的一个笔记,一张表,你们拿出来看一看。九品三十卷那个表。
第一品是“界品”,两卷。它讲的是诸法的体,宇宙上一切法的体,把它讲出来。第二品是“根品”,五卷,讲诸法的用。一个是体,一个是用。那么所有有漏、无漏的法都包在里边。下边就是分说:
“世间品”,讲的是有漏的果;“业品”,有漏的因。世间是苦,我们前面讲…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