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P2

  ..續本文上一頁起。所以說,從這一方面因果緣起搞清楚之後,然後證入法性空,這是必然的道理。我們在《俱舍》就是從根本下手。

  

  所以我們學法,是按著菩提道次第的規定,先從根本的——所謂的下士道、中士道,就包括在《俱舍》裏面。那麼《俱舍》這本書我們說到底講的是哪一乘?有的人以前就分判它是小乘。小乘的名字我們以前講過了,這是部派佛學進入初期大乘以後,大小乘裏面有對辯的,是對它一個貶稱,實際上是一個部派佛學的繼續。我們說叁乘,聲聞也好,緣覺也好,菩薩乘,就是佛乘也好,他們的證入菩提,要經過這個次第:先分別諸法,後得到自性空。我們現在講《俱舍》,也是從中、下士道下手。上士道是不是不講呢?也講一些,但是講得很略。總的來說,《俱舍》這部書不是小乘,而是叁乘共講的,叁乘通的。在《俱舍》裏邊,固然講的有聲聞,也講緣覺,緣覺講得很少,但是菩薩乘、六波羅蜜多還是講了一些。釋迦牟尼佛成佛的經過也講一些。所以總的來說是屬于共叁乘的,不能說是專門屬于小乘。

  

  小乘大乘的問題,我們從菩提道次第的角度來看,所謂小乘就是根本乘。你要進入瑜伽或者中觀的話,根本乘教義不知道,那也爬不上去。根本教義知道以後,也不是停留在這裏不上去,它是爲了以後做一個階梯的。所以說根本乘我們說不是小乘,一定要辨明這一點。因爲我們說,這一次考試也有了,大小乘的分判,就在他發心上看。你發的是世間的心,求財求福的,那談不上叁乘,最多是人天乘。能夠避免叁惡道,在人天裏享到一些福報,這個不屬于修行的,只能屬于人天乘。眞正的修行,從菩提道次第的下士道開始,那是要把現世的那些追求要放下,至少要放到後世去,對現世一切不要去追求,這樣才能進入修行的下士道,而著眼于現世的連下士道都談不上。 《俱舍》就是爲了以後的中觀或瑜伽做一個基礎的,所以我們說是根本乘。那麼這是大概,下邊我們書打開看。

  

  世親菩薩著《俱舍》的時候,開始的時候是著了六百個頌。這六百個頌就是概括了《大毗婆沙》的十萬偈——兩百卷,把它要點都概括了。後來加上流通分、序分,六百零七個頌。因爲這個頌比較簡略,後來迦濕彌羅的國王請他再著解釋,那麼著了一個廣的,就是《俱舍論》,一般是叫《八千頌》,在印度都是以頌來計數的。 《俱舍論》是比較廣了,我們現在講的是頌。但是頌文很略,有圓晖法師他的注解——《頌疏》 。

  

  用這個本子的原因:第一,他是有傳承。圓晖法師是唐代的人。我們說玄奘法師到印度去,把瑜伽派的學好了,到中國來翻譯、傳授。他的傳承,就是他的師父戒賢論師,那是那爛陀寺的主講。那麼戒賢論師的師父,那是最有名的,護法菩薩,就是唯識宗裏最大成就的一位。戒賢論師下面就是玄奘法師。玄奘法師下邊有最大的傳《俱舍論》的普光和法寶,還有一個神泰,叁大家。圓晖法師是第叁代的。所以總的來說,傳承沒有失掉。這就是我們采取這個本子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因爲他是根據玄奘法師的系統,從《俱舍論光記》裏邊把要點,重要的都講了的。現代人的著作,要不是太略,要不就是條理沒那麼清楚。參考資料是不少了,但是沒有像《俱舍論頌疏》那麼有條有理的樣子。

  

  所以說我們采取的是這一本。當然這一本是唐代的著作,文字上面比現在的著作要難懂一點。但我們說這個文字在當時可以說是當時的白話,沒有什麼艱深的文章的辭藻在裏面,是比較平庸的文字。只要我們學過一品,二品,後邊的基本上自己會掌握了。所以要求你們在第一品、二品,尤其是第一品,文化水平低的要把把文字要把它鑽一下。這裏面兩篇序當然是文字深一點,後面基本上就是一般的法相的文章。這個法相的文章你把它一品學會了,後邊基本上一樣了,沒什麼深的。所以說開頭一品、兩卷好好學的話,文字上不會有困難。

  

  有人說這書沒有標點,其實我們說你們學到後來,不要標點,自己會點,不是很難。基本上有個訣竅,大概四個字一點,有的時候碰上六個字。基本上有些機械性的,很好點。你要是這個點不上了,碰到不是四個字的,那麼你六個字試試看。反正意思看出來了,點就點出來了。有時候意思看不出來,你四個字按著點一下,意思也會出來。你學過一品兩品,基本上自己會掌握這個,並不困難。

  

  今天我們把序文講一下。

  

  阿毗達磨俱舍論略釋記 

  

  正議大夫持節諸軍使晉州刺史賈曾撰

  

  

  

  

  這本書就是“阿毗達磨”,阿毗達磨我們也講過了,對法,或者廣法、無比法。阿毗達磨是體裁,就是《俱舍論》的體裁屬于阿毗達磨一類的,後面要廣講阿毗達磨。“俱舍”就是藏;“論”,教誡弟子的那個書就叫“論”。“略釋記”,略的解釋作個記,就是序。

  

  作序的是“正議大夫”、“持節諸軍使”,這些都是官銜。我們看筆記:“正議大夫、持節諸軍使、晉州刺史皆官銜名。隋唐以後,以大夫爲高級階官稱號”,大夫就是大夫,持節是官名,是州或郡的長官,管軍事的,所以是持節諸軍使。晉州是一個地方,刺史相當于一個縣,後來的郡太守、知州這一類的,就是比知縣大,一個州的長官。那麼他作這篇序。爲什麼作序?下面要說,有緣起。

  

  

  

  

  昔釋迦去代,過九百年,天親菩薩纂論千部,弘宣蓋遠,發起良多。至于標揭義門,訓剖名相,文約事廣,詞微理明,則此對法藏論尤稱工也。

  

  這個是追溯釋迦牟尼佛。“去代”就是涅槃以後,離開了這個世界,九百年的時候,天親菩薩,也翻世親菩薩。他寫了一千部論,我們以前《印度佛學》已講過。世親菩薩開頭有部出家,他非常聰明,把根本部的部派都學精通了。然後他寫了五百部的論,弘揚根本教,最突出的就是《俱舍論》。後來因爲無著菩薩的教化,進入唯識瑜伽行派之後,他感到以前弘揚根本部派,好象對大乘法門有的時候可能有點毀謗的意思在裏邊,他又造了五百部的論來弘揚大乘的唯識瑜伽行派。所以總的來說,他的著作有一千部。五百部是弘揚根本部派,五百部是弘揚瑜伽行派的,所以叫千部論主,這是很有名的。他的“弘宣”,他的教化呢,是非常的“遠”。“發起良多”,發明的道理也非常多。

  

  那麼那麼多的論裏邊,哪些最好呢?下面就突出《俱舍》。在這個一千部論裏邊,它“標揭義門”,這個我們講過了——“論門”,在論裏面,它舉一個個的門,假如說有漏無漏一個門,有見無見一個門,尋伺一個門——有尋有伺、無尋無伺、無尋唯伺這是一個門。這樣一個一個門來分別觀察一個法,叫義門,也叫論門,這在阿毗達磨裏邊經常用的一個法門。論藏裏邊要分析一個法,用各式各樣的角度來觀察它,這樣子就會把那個法弄得一清二楚,一點沒有混淆。用各式各樣的義門來把它標出來。

  

  “訓剖名相”,把它的法相名詞仔細地把它解釋,把它分析。

  

  “文約事廣”,它的文字簡單,但是說的話內容非常廣泛。

  

  “詞微理明”,它用的詞非常微妙,講的道理非常清楚明白。這個我們講過了,世親菩薩的聲明當時在印度也是獨一無二的。我們以前不是講過嗎?有一個大臣,他是精通聲明的。他因爲看到其他的人用內明,用佛教的哲學的道理來駁《俱舍論》,沒有辦法把它駁倒,他就用聲明的辦法想來破《俱舍 》。說它的文學方面不行,想這一點上貶低它。結果呢,世親菩薩造了個論把他駁得體無完膚。所以說《俱舍論》的文字也是最高無上,獨一無二的。那就是聲明裏面也有極高的價值的,所以說“詞微理明”,講的道理要非常清楚。

  

  符合這些條件的,就是“標揭義門、訓剖名相、文約事廣,詞微理明”的,在這一千部論裏面要算《俱舍論》是最善巧,“工”就是最好。 《阿毗達磨俱舍論》翻成漢語,就是“對法藏論”。“阿毗達磨”是對法,“俱舍”是藏,所以叫“對法藏論”。

  

  這一段就是突出世親菩薩這個人了不得,它的功績也很大,造了一千部論。他的弘揚佛教,遍布全印度,發起的道理也非常之多。但是這一千部論裏邊,最好的還是要算這個對法藏,就是《俱舍論》。就是強調突出《俱舍論》超勝的地方。下邊就是分析《俱舍論》了。

  

  

  

  

  雖源出《婆娑》1,本诠論藏,若能究根界之旨,窮世聖之源,辨因果于眞俗,祛執滯于人我。乃十二部經,思已過半;八萬法門,由而可知。豈唯但趣小乘,專攻說有而已。

  

  就是說《俱舍論》不但是有部,不是小乘,就是辨這個問題。雖然我們說《俱舍論》,據玄奘法師的傳承,他說《俱舍論》就是世親菩薩到了迦濕彌羅,改了名字,學了四年。四年之後,把《大毗婆沙》學通了。他就感到裏邊的道理有不透徹的,用經部的或其他的一些,他認爲比較合理的,符合于佛說的道理來破它——《大毗婆沙》,那麼很多地方是依經部的來破的。

  

  所以雖然說,他造這個《俱舍論》,原來是從《大毗婆沙》來的——“本诠論藏”,我們說佛說的經有叁藏,經、律、論叁藏,那麼《俱舍》來源好象是出于《大毗婆沙》,因爲他從《婆沙》學了之後,對《婆沙》有一些是批判,有一些是繼承的,好象範圍不超出《婆沙》。而叁藏裏邊,單是屬于論藏。好象範圍不大,但是,假使你能夠“究根界之旨”。我們抄得的一個筆記,一張表,你們拿出來看一看。九品叁十卷那個表。

  

  第一品是“界品”,兩卷。它講的是諸法的體,宇宙上一切法的體,把它講出來。第二品是“根品”,五卷,講諸法的用。一個是體,一個是用。那麼所有有漏、無漏的法都包在裏邊。下邊就是分說:

  

  “世間品”,講的是有漏的果;“業品”,有漏的因。世間是苦,我們前面講…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