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P3

  ..续本文上一页过了。那么是怎么来的呢?造了业来的,所以业是有漏的因。业又是怎么来的呢?烦恼推动而来的,所以缘就是烦恼,“随眠品”讲的就是烦恼。有漏的果,有漏的因、缘,这是一层。有漏的因果,就是我们十二支缘起里边的流转因果,这个三个,惑、业、果。

  

  “贤圣品”,讲无漏的果,修无漏法感什么果?就告诉我们有那幺好的果。那么你要得到这样子的好果,要修什么?“智”慧——这个我们再再讲过了,佛教里边第一强调的是智慧;没有智慧,一事无成的。你要避免世间的三恶道的因果,也是要有智慧。有漏的那些因果上面,避免那些造五逆十恶的,这方面能够避免掉了,可以远离三恶道。无漏的因果要出世的,那就是戒定慧、闻思修,那必定要有智慧。所以眞正要得到无漏果的因,就是要智慧。那么这个因,还要缘,要“定”。单是有智慧,没有定的话,这个智慧不巩固的,所以一定还要有定,由定生慧。生了慧之后,然后可以证到这个无漏之果。所以这三品是无漏的因果。

  

  那么最后一品“无我品”,在《俱舍论》的六百颂里边是没有的。有的人说是后加的,但是论里面是有这一品。那么是不是原论里边的,或是后边加进去的?这个说法很多,我们不去考证那些。这个颂到八品为止,无我品——好象有一本书里面也有一些颂。这个我们看以后有没有时间。有人提出:“无我品”讲一下,也可以。那么看时间,我们先把八品一定要讲完。

  

  整个《俱舍论》的结构看了之后,就可以看这一句,“若能究根界之旨”,“根”,根品;“界”,界品。根品、界品讲一切法,不管有漏的也好,无漏的也好,它们的体和用,就是这两品讲的。(1B)所以说,假使你把根品、界品里边讲的道理,它的“旨”,就是里面深的意思,都能够究竟明白,“究”就是根究。“穷世圣之源”,“穷”就是把这个道理追根到底地彻底明白。“世”,世间品;“圣”,贤圣品。世间品的根“源”是什么?就是业品和烦恼品。随眠品是缘,业品是因。它的“源”就是因缘了,就是随眠品、烦恼品。贤圣品的根“源”呢?是智品、定品。所以你把这两重有漏、无漏的因果,把它搞清楚。“辨因果于眞俗”,世间品、业品、烦恼品,这是俗谛的因果,流转的有漏的因果。贤圣品跟智品、定品就是胜义谛的无漏的因果。把这两层因果把它弄明白。然后在这个中间,“祛执滞于人我”,把这个人我执去掉。这个我们讲十二缘起的时候就已经略略地讲了一下了。“无我唯诸蕴”,这十二支缘起里边没有一个我在流转,流转生死的没有我这么个东西。那么是什么在流转呢?就是五蕴。所以说你把流转生死的、跟还灭的证圣的——有漏、无漏两层因果搞清楚之后,把这个执着于人我的人我执把它去掉。

  

  这样子,《俱舍论》讲的这些道理,如果完全弄明白的话,“十二部经,思已过半”。 佛说的经就是十二部经,你一大部份已经知道了。还有一小部份是什么呢?是瑜伽跟中观。这是上层建筑还没有讲,根本的基本全部讲了。“八万法门,由而可知”,佛说的修行的法门,讲的是证教,佛教是证、教二门。教方面是十二部经,修行证道方面八万四千法门。那么十二部经里边,一大半就知道了--学了《俱舍》 。修行方面八万四千法门由而可知,从这里边也可以大概知道了。所以说,学《俱舍》之后,虽然不是佛教的全貌,但是根本的东西全部抓住了,上边的再加一层就行了。

  

  所以说“岂唯但趣小乘,专攻说有而已”,从这一点看,《俱舍论》岂单单是二乘,小乘的东西,岂小乘阿罗汉果的,岂但是这样呢?就是不但是这样子,也不是专说有部的。因为这个《大毗婆沙》是有部的,他以为这个范围总超不出有部,但是不是,它十二部经里边一大半基本上讲了,八万四千法门从这个里边也可以得到它的一些概念,基本上的道理都掌握住了。所以说它的范围不属于小乘,也不是属于有部的,就是在这篇序里我们也看得出来,绝不是二乘,不是小乘的,也不是属于有部的。

  

  我们的书的题目,有的地方,说是《说一切有部阿毗达磨俱舍论》,好象是把有部的帽子戴上去了。从这里说,这是不限于有部,远远地超出于有部的范围,甚至于也不是二乘。所以我们采取《广论》的说法,这《俱舍》是根本乘,如果我们要进入瑜伽,要进入中观,没有根本乘,你是上不去的。我们说上层建筑,一定要基础的,没有基础,上层建筑你爬不上去。欧阳竟无是一个大法相家,大家知道的。他曾经说那个话,因为他研究法相唯识的,他就从唯识法相角度来说。他说你假使研究法相唯识的话,而没有学过《俱舍》,那等于无本之木,一个树是没有根的。那么无基之屋,一个房屋,没有地基的。就是打地基打得马马虎虎、飘飘皮皮的,那是不牢固的,要垮的。所以说你学法相唯识,一定要先学好《俱舍》 。

  

  你学中观,更需要《俱舍》 。因为从唯识再上一层,才进入中观。我们以后讲这个《四宗要义》,就很清楚地把四个层次给分了。他们西藏都是这么学的,先是学有部,再是经部,然后进入瑜伽,最后是中观。这样子几个层次上去,那学的东西就踏踏实实,一丝不苟的。尤其是重点是讲空性,你要知道中观的空性,你先得要知道瑜伽的;你要知道瑜伽的空性,你要知道经部的;你要知道经部的空性,你要先知道有部的——有部的一切有,就是先分别诸法,把有部的一切法都知道以后,才能谈得上空。空也不是一下子空完的,一下子空完的,空空荡荡的,那就是过去有什么的“鸟空”啊,鸟在天上飞,“空、空、空”——这样子不踏实的空,没有用。那就是一层层上去,先是经部的空,然后进入瑜伽的空;瑜伽的空就空得更多了,把一切境全部空完了,只留下一个识;然后把这个识,阿赖耶识也扫掉,进入中观空。这样学的话才踏实。否则的话,飘飘皮皮的,这本书看看,那本书看看,你看了半天,眞正什么叫空,搞不清楚。

  

  那一年,我八六年到北京去开会,碰到观空法师,他那个时候还在。他说,有一次西藏来了一批高级的佛爷之类的。他们来了之后,他们看看,赵朴老要接待喽。接待嘛,观空法师一起去接待。因为他是进过藏的。那些西藏来的人,他们就是要看看你们汉地,到底对空的理解怎么样?因为他也知道,我们汉地的空是偏于空,对缘起方面,一般说是比较忽略、忽视的。这样的空是偏了一边去了。他们故意要问问这些汉地的人,看你们对空的理解是不是够全面?是不是像一般所说的偏于空而忽略缘起?结果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观空法师去回答。观空法师是西藏学得很好的一位。结果他的回答,讲出去之后,那些西藏的格西、佛爷非常赞叹,认为他这个学得确实够格,也很满意,因为是眞正的佛的、龙树菩萨的空的意思掌握到了。

  

  从这一点看,我们说要学空性,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汉地,一般就是学得没有那么踏实的。不踏实的话,就会偏于一边去。我们前面讲过的,初期大乘出来之后,本来是纠正有部的有,与大众、方广的空。因为凡夫的心总是要执着一边。不是倒于这边,就是倒于那一边。不是执空,就是执有。龙树菩萨的般若的中道观出来以后,但是时间久了,又执着一边去。执到哪里去?空的一边去了。后来有无着、世亲出来,讲三性。三性为什么要讲圆成实性是有呢?就是对治当时的人,执到偏于空一边去了。再我们回忆一下,就是月官论师跟月称论师辩论的时候,为什么他们的评价,说龙树菩萨的宗派有毒、也有甘露。而弥勒菩萨的瑜伽行派,就是好象比较安全。这也就是说龙树菩萨的那个空观,如何学得不好的话,也会堕入一边的偏空里面去。

  

  我们中国汉人的理解就是把缘起忽略了,那就是偏了空的一方去了。所以我们汉人呢,你看佛教,经律学得最高。什么小乘不要说了。大乘,最高的是圆教、顿教,不断的高。高了半天,事实上表现呢,没有。我们说,大乘是要利益众生了,菩提心,菩萨行。好象我们中国人,这一方面做得远远不如基督教,什么原因?这就是说你空了一边去了。就是执了空方面、缘起方面忽略了。要干的,这些眞实要干的六度的事情就认为不要的,只要空,空了以后嘛就什么都有了:“自性本具万法”,只要心一空就完了。这样子那就是对行菩萨道方面忽略了。那就是西藏他们看我们汉地的空呢,就是偏于空性,缘起忽略了。这个很重要。

  

  因为要避免这个,所以用从 根本下手,从《俱舍》下手。 《俱舍》就是讲那些有的,就是讲因果的,——不是说执着的有,就是讲因果。清清楚楚说两层因果。——先讲万物的体,再讲宇宙万法的用 ;然后一层有漏因果,再一层无漏因果。那不是讲得很仔细吗?在这个里面你进去的话,不会堕了一边去。所以从这个根本下手,可以避免那些所谓“豁达空”。

  

  

  

  

  大唐三藏玄奘法师,躬得梵本,再译眞文;其徒大乘光法师,亲承密诲,初传正释。既尽善矣,又何加焉?

  

  这是赞叹玄奘法师。“大唐三藏”就是唐朝的时候三藏法师。玄奘法师进了印度,他亲自把瑜伽行派的学好,回到我们汉地来,带了好几千卷的印度的梵本的经论,然后翻译。他翻了《俱舍论 》。

  

  为什么叫“再译”呢?因为这是第二次译。我们看我们的注解:第一次《俱舍论》是在陈朝的时候,“眞谛三藏”,他来到中国之后,本来想回去了,因为风啦什么,乘船就停留在广东、岭南地方,人家就请他翻了《俱舍论》,翻的是二十二卷,叫《俱舍释论》。这个书现在藏经里有。这是第一次《俱舍论》的翻译。那么唐朝的玄奘法师,又翻了一次,第二次翻。

  

  为什么要翻第二次?我们说玄奘法师到印度去,他为什么去的?这是当时中国的佛教比较混乱,就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到底…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