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怎么回事,搞不清楚。反正他要到印度去看看,佛教的原来面目是怎样的,所以他发心到印度去留学。结果,他去了之后,亲近戒贤论师,学到的是瑜伽行派。回到中国以后,他一看前面的《俱舍》翻译(后来的考证是他的传承不同),认为有些地方有一点小小的缺点。这后面要讲的,序里边有。那么他重新再翻了一道,所以叫“再译眞文”,“眞文”就是说《俱舍论》了,这是讲世亲菩萨造的是一点不错的,叫“眞文”。那么以前眞谛法师翻了之后,玄奘法师再翻一道,第二次翻了,叫“再译”。
他翻的时候,边翻边讲。他的弟子普光法师——“大乘光”,大乘是他的称号,普光法师是专门传玄奘法师的《俱舍》。他叫大乘光,从这一点看《俱舍》就不是二乘。他专门弘扬《俱舍》的,那个法师是大乘光。那个时候玄奘法师传过一次菩萨戒,他们是受了菩萨戒都是大乘,所以大乘光。他是“亲承密诲”,玄奘法师边译边讲,光法师记录下来,叫《光记》——这个藏经里有,有三十卷,很长,很大一部。那么他亲自得到他的传承,“密诲”,就是说他的口传。“初传正释”,把《俱舍论》的解释,第一次把它传下来。
这个传,“既尽善矣,又何加焉?”已经尽善尽美了。因为《俱舍论》本身讲的范围就很广,而玄奘法师在翻译、讲的时候,把当时印度的一些学派的一些东西都讲出来了。所以说这部《光记》记下之后,可以说是尽善尽美的了。“又何加焉?”其他的不要了。就是说为什么要做这部书呢?既然玄奘大师翻了《俱舍论》,翻得比以前的眞谛法师更完善,翻得又好,然后讲的时候发挥得又透,这个普光大师的笔记又把它全部记下来了,已经尽善尽美了,可以说其他的注解不要了。那么这里为什么有一个《俱舍颂疏》呢?它的原因就是下面要说:
然论歧则说繁,义富则辞黩;学徒始习,难以兼功。
然而,这虽然好得不得了,但是这个论里面,“歧”就是头绪纷繁。这个《光记》你们如果去翻一翻,可能有人翻过,那就知道它里面讲的是细得不得了。如果初一看,把头都看昏了。里边细的问题讲得非常仔细。那么既然你讲得头绪纷繁,说的话也多,那就讲了很大一堆。这里一共三十卷,以前木刻本是二十本, 很多很多的一堆文字。因为里面讲的道理多了,头绪多了,说的话就繁了,字也很多。“义富则辞黩”,它的意义非常丰富,各式各样的说法,讲得很多,用的词也不能简单了。要很多的词,才能把它写下来。“学徒始习,难以兼功”,我们初学的人,一下子把它学完,这个很困难。贾曾这一位,他是做官的,他有公务的,像这样细致的书他是没有时间学的。
有圆晖上人者,慧炬炽然,戒珠融朗;后来之美,先达所印;幼好斯文,长而独得。嘗因暇日,见为讨论。余时迫俗尘,倦于周览,乃求略释,先辨颂文。良愿不违,欣然默受;旧德闻已,深相激赞。居诸未几,删削遽成。
“有圆晖上人者”,有一位圆晖上人,“上人”是恭敬的称号,上觉之人。那么有这么一位法师,他是“慧炬炽然,戒珠融朗,后来之美,先达所印,幼好斯文,长而独得”。这是赞叹圆晖上人。他这个人,从小是非常之聪明,“慧炬”,他的智慧,拿火炬来比喻。“炽然”,火炬可以照破黑暗,他的智慧可以通达一切道理,把那些无明的黑暗都除掉。“戒珠融朗”,他持戒非常清净。他持戒用珠来比喻,这个就是《法华经》,我们这个注解有,《法华经·譬喻品》里边有这句话,“持戒清净,如净明珠”。好象明珠一样,里面一点杂的东西都没有的,持戒有那么清净,一点没有犯的。这个就是说用明珠来比喻持戒的精严。什么是“融”呢?“融”就是大明,就是比明的程度还要大一点。“朗”也是亮的意思。就是圆晖上人,他的智慧是炽然的,跟火炬一样可以照破一切黑暗无明。他的戒又像明珠一样清净,非常明亮。“后来之美”,就是后起之秀了。“先达所印”,以前的那些大善知识,都印可他,这个人是了不得的,会有成就的。这个圆晖上人从小就欢喜《俱舍》这个书,“幼好斯文,长而独得”,他从小爱研究这个,所以长大以后,有特别的心得。
这为什么提他呢?这个就是缘起。因为他找到这个对象,自己因为事情很忙,没有工夫看那么大的篇幅。就请他来做了个简单的。所以说:“嘗因暇日,见为讨论”,他们两个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贾曾,古代的大官一般都欢喜跟那些比较高尚的、有学问的出家人一起,经常问问道。因为当时出家人,不但是行持高,一般都是有学问的。唐朝的时候,要出家都要考的,考不上的人不能出家,那就是要求很严。那些文学根基差一点,那就没有资格出家。所以出了家的,一般都是学问很好,又是对佛教里面有研究的。那些做大官,士大夫阶级都欢喜跟他们谈谈的。他“嘗因暇日”,他曾经在空的时候互相讨论讨论这些问题。
“余时迫俗尘,倦于周览,乃求略释”,这时,他在做官时间很紧迫,还要办他的公,他世俗上的事情很多,俗尘世间的事、尘劳的事、做官的事、衙门的事很忙,时间也比较匆迫。“倦于周览”,这样,普光、法宝的那些注解他要全部去看的话,实在没有时间,也没有这个精力。“乃求略释”,就希望得到简单的解释。要解释,先要把颂文解释一下,“先辨颂文”。贾曾就要求,因为他有公务很忙,他也欢喜学点佛教的道理,繁的注解没有时间看,希望把六百颂解释一下。他就是向圆晖上人提这个要求啰,因为他学得非常好,学得不好,跟他提没有用,写不下来。这位既是对《俱舍》特别有心得的,他也有这个要求。他们碰到的时候,聊天的时候,就提起这个问题。
“良愿不违,欣然默受”,圆晖上人悲心很大,既然他有这个要求,这么好的善愿,也不去违背他,就顺了他的善愿。他“欣然”,很高兴地,“默受”,默然地接受了,就是答应他了。“旧德闻已,深相激赞”,旧德,就是当时的大德们,听了这个事情都很赞叹。“居诸未几,删削遽成”,他没过好久,因为他很熟悉这本书,所以既然他提这个要求,答应之后,没花很多时间,那些繁的去掉,重要的把它取下来,很快地成功了这本书。我们看看注解,“居诸”,这是一个《诗经》里的话,“日居月诸,照临下土”,这些都是助语词,太阳啊,月亮啊,照我们这个大地,当然这里是指光阴了。过了时间不长,“居诸未几”,没好久时间,他就“删削遽成”。“删”,把繁的删掉。“削”那些不需要的,把它削掉。很快把要紧的节下来。这样子很快“遽成”,很快就成功了。那么这样做出来有什么好处呢?
以简则易知,有功则可久;虽允在家之请,乃为有学之资。贤人之业,其不泯矣。
“以简则易知”,因为它简单一点,那么你看起来容易知道,容易接受,容易理解。“有功则可久”,这样子搞了之后,能使一般的初学都能够深入到《俱舍》的义理里边去。这个功劳很大,可以流至于永久。
“虽允在家之请,乃为有学之资”,虽然请法的人是在家人,贾曾是个在家的,但是《俱舍》这本书写出来之后,就是“有学之资”。你要做“有学”,这个“有学”我们讲过了,不晓得你们还记不记得?见道以上,无学以下,所有的初、二、三果、菩萨都是有学。那么“有学之资”就是说,你要证到有学,这个资粮就是《俱舍》。所以说这本书——《俱舍颂疏》,虽然求法的是一个在家人,但是一切有学要证到他们这个有学的果位,这个资粮就是靠《俱舍》。这个重要性并不是限于在家的居士。“贤人之业,其不泯矣”,贤人就是有贤德的人,他的事业是不会泯灭的,就是说这本书的功德是极大。
上人自陈作意,已题别序。以余本缘所起,欲重宣扬,嘉旨再三,故疏此记。俾夫后身广慧,遥证通方,过去众贤,永惭偏识云尔。
“上人自陈作意,已题别序”,圆晖上人,后面有个序,他自己作这篇《颂疏》的一些意思,他自己写好了。那么这篇序是贾曾写的,“以余本缘所起,欲重宣扬,嘉旨再三,故疏此记”,因为是贾曾他发起请法的,所以圆晖上人自己作了序之后,请贾曾再写一篇“记”,“记”也是序的意思。“欲重宣扬”,要再说一遍;“嘉旨再三”,再三地要求,那么他就答应了,就写这篇记。
写这篇序什么意思呢?使得那些“后身广慧”,就是后来的有智慧的人,虽离世亲菩萨很远,但是透过圆晖的这本书;“遥证通方”,可以远远地超过去,可以证到这个道。“过去众贤”,这是对偶句。后边的,只要有智慧,可以凭这本书“遥证通方”,就是可以证道。过去的众贤,就是过去不是有很多大学问的、有修证的人,“永惭偏识”,而他们却是感到惭愧了。为什么?他们虽然以前学了很多,而这本书没看到。“偏识”,他的见识少了一点点。“偏识”就是偏了一点点,为什么?这本书他们没看到。这本书是价值很高的,虽然以前是很有学问啦,很有修持,但是还是少了一点东西,什么?就少这本书。
这从一正一反突出了圆晖法师的《颂疏》的重要性。生在后世的,只要有智慧的,他可以凭这本书,证道,“遥证通方”,一直可以超过去,证果证道。而在前面的他们虽然很福气,学了很多,但是这本书没看到,因为他们已经过去了。他的那些学问知识里边,还是少了一块,少什么?就是少这个东西。那么这就是抬高圆晖上人的《颂疏》的价值。
这是第一篇序,下边是圆晖上人自己的序。我们想今天就讲到这里。
《俱舍论颂疏》第二讲
有人提一个问题:贾曾的序里边,最后二三句:“俾夫后身广慧,遥证通方”。“通方”,他们…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